
【赏析】内心的纠结与博弈 ——谍战剧《风筝》赏析
70年前的故事,为何还受到当今观众的青睐?其中之一,想必和人们现在的某些心态有关。
电视剧《风筝》,讲述了一位代号为“风筝”、潜伏在国民党军统高层情报人员的故事。他从红军时代就潜入敌方,为安全起见,其个人档案全部销毁,只与我方情报人员单线联系。后来联系人被捕牺牲,风筝便断了线,既无法联系组织,也无法证明自己的真实身份,整个过程都陷于深深的纠结与博弈之中。
纠结,是如今人们内心的一种常态。工作上、生活中、情感等方面,常常是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烦恼不断。不确定因素众多,自己无法掌控,不知如何是好。
这种纠结状态,不便与人诉说,哪怕是家人、同事、闺蜜、哥们,只能隐忍在心,自己承受,慢慢消化。
这种纠结情绪,也不好发泄,否则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和问题,甚至威胁到职场和家庭安全,只能另外想办法消解。
《风筝》中便有很多这样的情景,让观众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枪毙自己的同志。
中共女情报员曾墨怡身份暴露后,军统局局长戴笠怀疑是郑耀先(风筝)将情报送出去的,便下令由郑耀先将曾墨怡押送刑场,执行枪决,以辨别郑的身份。
这是一种极端纠结的场景。外在的职务必须服从命令,内在的情感则痛心不已。想继续潜伏,就得保持外在的连续性,而内心的情感则倍受煎熬。身不由己,无计可施,只有硬着头皮执行,结果是自己的手上沾染了自己人的鲜血。
这种内心的纠结,非常压抑,无处发泄,最多也只能当着自己的单线联系人老陆发两句牢骚而已。
这是不是与我们在职场上的某些处境很相似?按职责做了违心的事情,又不能公开抵制,只好在私下里抱怨几句,再回到职场中去。
——被游击队追杀。
正因为手上沾染了同志的鲜血,郑耀先便成了中共游击队追杀的重点对象。巷道堵截,山林埋伏,河边追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被自己人追杀,郑耀先真是有苦难言。游击队哪里知道他是中共的内线?他不能明说,也不能还击,他的选择就是防,就是躲,就是逃。逃是逃掉了,但一条腿被打残了。
被人错怪,无法解释,不能抗争,只有避让,受伤后也只能默默忍受,这种谍战中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存在,只不过少了那种生命的威胁,更多地表现在心灵的痛苦上。
——与加害者相伴。
郑耀先不仅被军统头目怀疑,被游击追杀,他还成了中统的眼中钉。中统派出林桃伺机刺杀他,先是以妓女的身份接近他,继而成为他的女友,再后来成为他的妻子,还为他生了一个女儿。
郑耀先很快就识破了林桃的身份,但没有除掉她,并将她变成和自己搭伙过日子的人。作为夫妻,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能暴露,情感上也隔了几层,哪怕是在家里,内心的压力也得不到充分释放。
在情感上,自己心爱的人已经牺牲,想杀害自己的人却成了生活中的伴侣,内心深处的情感无处表达,只能埋藏心底,成为终身遗憾。
——难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解放后,郑耀先已改名为周志乾,是公安局留用的档案员。当他被怀疑是军统特务郑耀先时,他无法说清自己的真实身份。单线联系的人已经牺牲,当初派他潜伏的人也不在了,仅剩的知情人进了精神病院,而证明他是特务的证据却找到了。
在那种非常时期,如果短时间不能证明自己的真实身份,而特务身份证据确凿,很有可能就被镇压了。
好在风筝可以用以前做的工作来证明自己。他传递给延安的情报,他阻止了叛徒的告密,他给北京总部提供的军统潜伏人员的信件,间接地证明了他就是打入敌方的中共情报人员风筝。
自身的清白,自己心里是清楚的,但别人往往难以甄别。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侧面,你说的是正面,别人看到的恰恰是反面,而正与反,都是事物的本身,就看你关注哪个方面。作为自己,仅有问心无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自己想办法解套、走出困境才行。最基本的前提是:先活下来。
现实生活中,这种自证清白的事情比比皆是。马路上扶起老人,是出于善心,还是撞了人?人际交往中,是真心诚意交朋友,还是另有所图?言论表达上,是正常的批评指正,还是恶意攻击?这些事情,本来是很清楚的,如果一旦被置疑,证明起来岂止是麻烦,有时能把人心伤透!
一部影视剧,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一定有其中的原由。有的以情节取胜,有的以人物见长。《风筝》作为谍战片,有情节的惊险刺激和斗智斗勇,但更多的还是心理和情感的描述。那种在特定环境下的特殊角色,让男主角的内心纠结不已,从而让剧情与现实有了某种联系,在引人入胜之外,也引起了观众内心的共鸣。
看影视剧可以这样,越纠结越过瘾,但现实生活中最好不要这样。少一点纠结,多一点顺心,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开心,理应是我们更愿意看到的。
风筝飞上天,看起来高高在上、自由自在,但这是有条件的:线要掌握在自家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