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多娇】贺岁习俗(散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好!新春佳节是团圆的日子,更是走亲访友,品尝美味佳肴的好日子。这几天村里格外热闹,人们大包小包往家里倒腾年货,给即将到来的春节增添了一份喜悦与祥和。
尽管今年腊月异常寒冷,但阻挡不了人们置办年货的热情,大集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走到卖活禽的摊位前,只见笼子里装有十几只鸡,个个眼睛锃亮,毛色鲜艳。小贩说这种鸡叫“溜达鸡”,平时都是在野外放养,或者在农家小院散养,因为自由自在,因此得名溜达鸡。溜达鸡肉质鲜美,有嚼头。听小贩介绍,母亲决定买一只溜达鸡,挑选了一只胖乎乎的小公鸡。
回家后母亲磨刀霍霍,我则吓得躲在一边远远观瞧,母亲并没有急于杀鸡,而是让我去超市买瓶酱油,等我把酱油买回来后,看见母亲正在给小鸡褪毛,我问母亲:“小鸡杀了?”母亲说:“鸡鸭鱼肉是百姓餐桌上的一道菜,给我们身体提供着营养,默默地做着贡献,我们要感谢这些禽类。”我连连点头。
家乡过年有许多贺岁习俗,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王爷上天,并且是在吃晚饭之前,必须要送灶王爷一年一次的长途跋涉,飞向天宫。首先父母要在灶王爷画像前磕头,然后母亲要说一些嘱咐灶王爷的话:“灶王爷,您老人家辛苦了,要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然后父亲来到院子里,点燃一支爆竹,砰的一声响,灶王爷借助爆竹的威力,瞬间到达了九霄云外,去拜见玉皇大帝。
我问母亲灶王爷是干啥的,母亲说:“灶王爷是管理咱家吃喝拉撒睡、以及家人平安大事的。因此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都要送灶王爷上天开会,将一年家里做的好事善事告诉给玉帝,请求玉帝赐福给我们全家。”因此,母亲在灶王爷嘴唇上抹上蜂蜜,灶王爷嘴就会很甜,就会上天言好事。
灶王爷要在天上住上七天,在大年三十晚上接神时候回家。因此,村里人在大年三十午夜时分都要摆上一桌丰盛的年夜饭,迎接灶王爷回家,俗称“接神。”此时,看见母亲在饭桌上燃起三炷香,只见香烟缭绕,香味扑鼻。半夜十二点,开始接神,母亲将饺子下到滚开的锅里,父亲在院子里点燃一堆柴草,让灶王爷认清回家的路。借助红红的火光,父亲开始燃放鞭炮,与此同时,家家户户都开始燃放鞭炮,接灶王爷回家。此时,整个村子的爆竹声连成一片,及其壮观。灶王爷听到爆竹声,风尘仆仆回到家中。母亲早就给刚刚入座的灶王爷供上新的酒菜果品,父亲母亲为了感谢灶王爷旅途的辛苦,双双跪地给灶王爷连磕三个头,欢迎灶王爷回家,接着全家人开始吃年夜饭,相互祝福,欢天喜地迎接新年。
除了接送灶王爷,每到年根,村里人都要给过世的先人烧纸钱祭奠,离坟地远的人家,就在十字路口烧纸祭奠先人。记得父亲买回一捆黄纸,让我用墨水在纸上写一些钱数,小辉来找我出去玩,问我在干嘛,我说是写给爷爷奶奶上坟用的纸钱,顺便说了一句“你爸没去给你爷爷上坟烧纸去吗?”小辉急忙说:“我爷爷还活着呢。”我当时特别尴尬,急忙说真对不起,并告诉小辉回家后别跟你爸爸说这事。
钱数写完后,父亲将黄纸捆成捆,我与父亲穿戴整齐,带上酒菜果品,去到爷爷奶奶的坟上祭奠。农村有个风俗,女孩不准进自家坟地,父亲开明,每次都会带我去祭奠。好在,村子距离祖坟不是很远,步行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
来到祖坟地,父亲将贡品摆放好,将黄纸放在爷爷奶奶坟前点燃,父亲双膝跪地,磕三个头,说着过年问候的话语,然后燃放鞭炮,我则藏在父亲身后看热闹,心里莫名地紧张。祭奠结束,父亲嘱咐我不许回头,我俩一路默默无话,回到院门前要燃放炮竹。
再说说吃的习俗,小时候过年,常看见父亲熬冻子,先将猪肉皮洗净,放在锅里煮熟,然后用菜刀刮去肉皮上的脂肪,要将肉皮刮得通透才算最佳。然后将刮好的肉皮用刀切碎,一盆肉皮添半锅水,然后开始大火烧开,小火慢熬,要用一个半小时,用手捏捏熬好的冻子汤汁,感觉黏黏的,就可以出锅了。父亲将满满一盆冻子放在一边冷却,过两个小时,冻子就凝固成型了。熬好的冻子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要吃起来润滑才好。父亲熬的冻子是村子里最好的,像通透的玉石,像晶莹剔透的冰块,用筷子夹起一块,沾上蒜酱,既解腻又过瘾。
俗话说冻子好吃不好夹,用筷子夹冻子容易打滑,因此切冻子可是有讲究的,只见父亲用菜刀慢慢向下切,握刀的手要均匀用力,并且上下颤抖,在切好的冻子上就会留下如水波一样的条纹,再用筷子夹冻子就会特别容易了,不会打滑了。
过年不仅要吃好,还要玩好。母亲积攒很多嘎拉哈,都是姥姥积攒起来给了母亲,母亲在每年杀猪时也要留下一对嘎拉哈。母亲将每个嘎拉哈染上颜色,红红绿绿的甚是好看。年节时候才将嘎拉哈拿出来给我们玩,平时母亲是舍不得拿出来的。因此,玩抓嘎拉哈是女孩子们的最爱。
玩抓嘎拉哈要一定要手、脑、眼并用,看谁抓的嘎拉哈多为胜。首先要盘腿坐在热炕上,将上百只嘎拉哈均匀地摊开,然后手里拿一个花布做的小口袋,先将口袋高高抛起,然后同时用手抓起炕上的嘎拉哈,要在布口袋没有落下之前,将炕上的嘎拉哈多抓起几个,然后要快速接住落下来的口袋,算是完成游戏。如此反反复复,一炕嘎拉哈也就所剩无几。母亲会给我们准备糖果,花生和瓜子,我们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玩嘎拉哈,玩到激烈时候,会十分认真,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急头掰脸一顿呛呛,母亲只是微笑着坐在一旁看热闹,等我们闹够了,才算鸣锣收兵,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过年还有一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就是在大年初二、姑娘姑爷回娘家拜年,姑爷要给老丈人带上好酒好果品,姑娘给父母亲手织上一件毛衣,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娘家妈要准备一桌子丰盛的美味佳肴来款待回家拜年的女儿女婿,饭桌上都是好酒好菜:有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灌血肠,扒肘子,烀猪蹄,鸡蛋炒韭菜,十多个菜摆上饭桌,冒着热气,泛着香味。
如果姑娘带小外孙回家拜年,姥姥姥爷要给小外孙压岁钱,小外孙要给姥姥姥爷磕头拜年,因此,小孩子见了谁都喜欢跪下磕头,七大姑八大姨,都会送上压岁钱,因此,小孩子们最喜欢跟着爸妈回娘家了。
在席间,姑爷老丈人免不了要客气几句,说说今年的收成,来年的打算,有时候为了这块地种什么农作物,争得面红耳赤,急头掰脸,丈母娘就要在中间调和,往回拉话。总之,一家人照样其乐融融,谈天说地,什么天文地理,阴阳风水,孩子上学等等,都是五味杂谈,还有跟过日子扯不到一块的事情。
这几天过年的氛围更浓了,红红的对联挂满了临街店铺各个角落。沿街的店铺使出浑身解数,用高音喇叭招揽顾客,更有的别出心裁的店铺,写着进店有奖。正好我路过一家超市,坐电梯上二楼,只见天棚上挂了红色的中国结,一串串的红灯笼,让你眼花缭乱,一派繁华热闹的过年景象。
年越来越近了,乡下流传一段关于过年习俗的民谣:“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夜晚玩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在乡亲们的盼望中,在孩子们掰着指头盼望大年快快来到的同时,人们期盼的大年三十终于如约而至。这一天乡亲们尽情释放心中的喜悦,人们见面总是要说声一句“过年好!”贴春联,贴窗花,挂红灯。村子里还要耍龙灯,跑旱船,鼓声敲得震天响。夜晚,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一盏自己制作的灯笼,五颜六色,这些绚烂无比的灯光秀,透着喜庆祥和,透着庄户人朴素厚重的民风乡俗。
村里人过年的习俗还有很多,都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好日子。因此,乡亲们格外重视这些习俗,这也是对祖先的一份感恩和敬意,不忘祖宗恩德,传承家训家风。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好!走过大街小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见面说一上句“恭喜恭喜”。人逢喜事精神爽,美丽乡村,有着淳朴厚重的习俗,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好习俗,在乡亲们的手中一代代传承,目的就是让我们不忘祖宗恩德,传承最美的贺岁习俗,年复一年,陪伴着乡亲们过着一个个红红火火的中国年。
我祝娇娇和娇娇的父母以及全家新年快乐,新春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