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PK大奖赛”】正月十五雪打灯(散文)
过了初十,趁着社火还没有敲起的间隙,家里就着手给我们糊灯笼了。袅袅晴光,祖父赶着阳光正好,上山砍回一捆腕口粗的青竹,把它划成细篾条,分散给邻居几家,余下的放在院坝的阴凉处,把它阴晾柔韧。父亲先是把竹篾做两个朱环,用竹条连接,再裹上一层白纸,莲花灯灯架做好,然后把红色皱纹纸剪成长方纸块,缠绕在玻璃姜黄药瓶上,用线绳固定,用手挤压,纸被压缩在一起,解开线绳,纸有了很深的皱纹。拿出一块,一端用手搓捻在一起,用浆糊粘住。如此三番四次,莲花瓣就做好了。父亲开始往上一个一个粘花瓣,我提着灯笼在一旁帮忙。父亲用绿色皱纹纸剪穂,封住底座,找一块方木板,打两个眼,把弯好的铁丝穿过去,用钳子在背面拧成结,莲花灯成型。我的灯是粉红色的,妹妹是紫红色的。
我赶快提着灯从后门出去,进邻居院让他们看,谁见都夸好看。邻居家也在做灯笼,院子中央几个大姨小婶子围坐在方桌边,身后围了一圈女孩子,静静地看着。桌面上放了五个坐平板车的兔儿灯,大小不一,还有一个正被一个小子在不远处拉着玩呢。
暮曦微落,我就急急地跑回家,嚷着要游灯。母亲便把一拃长的红烛点燃,给木板滴七八点蜡水,再把蜡站稳,缓缓套上莲花灯罩,地上便有了一方红晕。我小心翼翼地提着灯出门,妹妹随后。出了巷子,街中央只有四五点灯,在家人的陪同下静静地站着。我们几个分工,分巷子进去喊人,于是四面八方就传来:“游灯咯!游灯咯!”
下街涌来一排灯的波浪线,上街来了一条灯的长龙。走近了才看见有公鸡灯、蛇灯、龙灯、鱼灯、蜈蚣灯、西瓜灯、宫灯、八角灯、五角灯、三角灯、长方灯、正方灯、梯台灯……灯上贴着花花绿绿的剪纸。鸭子灯也是坐在木板车上,孩子一拉,摇摇晃晃地往前冲。最是巧的悟空灯,身上长了两条细长胳膊,手上绑了根“如意金箍棒”,人一走,棒子左右摇摆,好不新奇。
一位新妈抱了十个月大的孩子站在巷口观灯,孩子手上挑了一个机器压折的罐子灯,在妈妈背上摔来打去的,妈妈把孩子放在地上站着,孩子就一下一下弹跳,灯也跟着一上一下弹跳。“别跳了,看烧着了啊!”妈妈制止了。孩子抬头看了看妈妈,妈妈用眼瞪他,孩子一会儿又跳,妈妈复又抱在怀中,“啪!”灯笼掉在了地上,孩子弯腰看着升腾的火焰呷呷笑着,旁边的人七嘴八口吹着,妈妈情急之下一脚踩下去,火灭了,灯笼瘪了。妈妈点着孩子的额头嗔怪道:“你呀,能游什么灯?”
一枝红烛燃完了,游灯的孩子就在路口找人帮忙续上。手困了,把灯笼插在街两边的门环上,坐在路边石条上休息。我把灯笼让给并排走的伙伴,允许他拿着灯上街下街走一圈,伙伴高高兴地碎步跑着,没有灯笼的孩子躲在墙角暗处打灯笼。
“哇——”传来了哭声。
哭音高声问道:“谁把我的灯笼打燃了?”
街上传来一帮男孩的声音:“打灯笼啦!”
“回家,有人打灯笼了!”家人拉着孩子的手火火地回家去了。
十三这一晚是不敢上街了,就挑着灯到邻居家转一转,坐在房檐下,看着月亮,大声背诵老师教的古诗,背完了,就唱祖父祖母教的那些哄娃的民谣:“月亮月亮咣咣,把牛吆到梁上,梁上莫草,把牛吆到沟垴,沟垴莫草,拾个烂核桃,砸开莫瓤,把牛赶上荒梁……”男娃在菜园子把灯笼摔圈转像飞火轮,小女娃也跟着转,劲儿使不匀,灯笼就偏掉下来,燃着了,引得一旁男娃哈哈大笑,女娃羞红了脸跑回家里。
那年的正月十五,天挨黒时,空中斜斜地飞起了雪绒花,不几时,路上就有了湿雪。那夜闹社火,社火队由两个红长毛狮子领头,跟着是旱船,接着是唱曲跑驴赶驴女旦子,腰鼓队、舞龙断后,后面就是一帮挑灯的碎娃子。游了河对岸的新场,又游了河岔岸的老场。每到一个场子,灯笼就围一个大圈,锣鼓起劲地敲着,狮子上高凳翻跟头拜四方,“十二月花”唱一节作个揖鞠个躬。表演精彩处,有小儿溜下提着灯笼在场子走了一圈,被大人匆匆拉出了场,也有三四岁的挑着灯在场子舞动几下,引出几声夸赞,被一旁大人扯出来站在了一边。街上人潮滚海、锣鼓喧天,雪下得更大了,雪打在灯笼上纸脆响脆响的。低首再看灯笼,被雪打湿了一片,有的孩子就把灯往怀里揣,“不要紧的,坏了再做一个!”旁边的大人劝慰着。
过了十七,大人们把灯笼装进了纸箱子里,等来年再挑。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时光如梭,童年一去不复返了,童年挑灯笼的有趣场景,彷如昨日,历历在目。难忘的挑灯笼,快乐的挑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