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年味悠长(散文诗)
一
长长的酝酿,只等一场大戏来临。将腊八设置为起点,年的大幕徐徐开启。
如果说冬至的饺子离年味还有一段距离,可以比拟成实战的演练,那么,腊八粥的丰盛就是充足的战备,只等待好戏开锣了。
一年的五谷丰登在腊八粥里盘点,豇豆、红豆、小豆,红薯、萝卜……雀跃在锅里报名。它们要把各自的一缕清香,叠放在年味的底座上。
二
时间说快就快,一眨眼就祭灶了。
据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述职”。于是,祭祭灶,让祭王在玉帝面前多说几句好话,保佑来年国泰民安,百姓丰衣足食!
应该祭祭灶了:民以食为天,一年的吃喝享受,不全是灶的功劳?人们是知恩必报的!
确实该祭祭灶了:年的序幕已经拉开,灶可是“主角”呀。灶是年味的一口泉,人们祭灶就是敬拜它的默默奉献、劳苦功高。
三
过了祭灶,每一天都是一声响亮的鼓点,伴随着激动的心跳——年就在眼前了!
人们在超市和农贸市场间穿梭,把“年货”一趟一趟地搬到家里,填满家中所有缝隙。用身体的累置换成心里的踏实,以“消费”拔高年的品位。
年是一条长线,一头张罗着一桌好饭,一头握紧了一张车票,而中间是企盼的心情和眺望的眼神。
车轮最懂得年的方向。
四
揭下褪了色的年画,贴上新的春联;把庭院打扫干净,挂上红红的灯笼;娃娃们穿上新衣在街巷里疯跑。若是天空飘落雪花,更好!
年夜饭具有特殊的香味,百吃不厌;除夕春晚在品评声里,每年照看。年到了!戏的高潮正在上演,人们都坐在沙发里,飘忽在瓜果的甜香和欢笑之间。
其实,喝点酒更有情调,就着全家人的团圆和电视节目的热闹,由爆竹点燃的年味,伴着酒的醇香迅速发酵。
红包就像一串串鞭炮,在手机里炸响。出了这个群进了那个群,一人点火,众人欢笑;无论红包大小,全都飞成面颊的红晕。
五
大年初一,起个大早,给长辈拜拜年,向亲友邻居问个好;对着祖宗的牌位,轻轻俯下硬朗的身子,把高高的额头叩在祖先的膝下。
春节的饭食很有讲究:早上饺子,中午烩菜,晚上小米粥。当然,少不了年年有“鱼”,也少不了包子、豆馍、大花糕。
孩子们欢天喜地过新年,完全摆脱了作业的困扰;大人们喜笑颜开,在交谈中吐露一年的总结,从字缝里“漏”出一年的成就。
且把工作和事业统统放下。过年,休息。吃,喝,休闲。不说累和无聊,只品尝浓浓的年味。
六
接下来,就是串亲戚、访朋友,带上礼品,带上家人和孩子们。
客人激动,主人高兴,热热闹闹的,有说有笑。
客随主便。自然是一桌好菜,有酒有肉,有亲情。礼尚往来,你来我往,孩子们衣兜里满是崭新的压岁钱。
“串亲戚”是年味中的既定程序,也是过年的一道亮丽风景。
七
初五、初六是小年,正如高潮后的余音,依然年味十足。过年还没过瘾,就仍按年的节奏再过一回。
把初五当作除夕,把初六模拟成大年初一。重新感受春节的气氛,把年味纺成一条绵长的线。
恋恋不舍,是对过年企盼的情结;拽住年的尾巴,让它放缓离开的脚步。
当然还可以继续拜年,特别是老亲戚。只是“拜年拜到初七八,厮(音)气豆腐老豆芽。”
八
正月十五闹元宵,又是一个小高潮。观花灯,踩高跷,扭秧歌,吃元宵。
此时,年还没有走远,或者是人们不愿意让它离开。人们还要“闹一闹”。
逛庙会,凑个热闹,随手买点零食或日用品;看一会古戏,体验一下在拥挤的人群中踮脚扬脖的感觉。
想清静者,就到广场上或者河边放风筝。静听风筝与云朵在蓝色天幕里说悄悄话,顺便掖紧阳光送来的阵阵暖意。
正月正,闹花灯。正当地上的花灯和天上的星星切磋技艺的时候,年味悄悄隐藏了行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