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柳岸•春】红尘佛性(随笔)

精品 【柳岸•春】红尘佛性(随笔)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28.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14发表时间:2019-04-15 23:31:08
摘要:我爱红尘,因其红而生动,因其是尘而自在;我喜佛性,佛性有深浅,足够人生一辈子求悟,于是红尘中人有佛性可得,人生便充满了趣味。佛性人生的践行者林清玄仙逝了,怀才抱器以此文追悼。

【柳岸•春】红尘佛性(随笔) 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林清玄
  
   一
   我们拿什么来调整飞翔的姿势,如蝶翩跹,似鹰扶摇,用佛性吧!
   红尘悲欢也可醉人生,可有人往往被红尘湮没,嗟叹红尘无情无义,而唯有佛性可不使人在红尘里沉浮无由。红尘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壤土,佛性是我们从容行进于红尘之中的法器。这个法器无形,却是无处不在。这是我读了林清玄散文的一点感受。在现代散文家里,我心仪林清玄,其文章起笔于红尘平凡之物之人,带着批评的眼光赞许着红尘里的发现,而每每又从红尘里悟得禅意,用佛性的玄妙哲理来关照着红尘。他的笔挑开了红尘的纱幕,同时也用力叩击了一下读者的心扉,想叩开却又不,但等读者听到他沙沙的走笔声,笔底不藏风云,只流淌着潺潺絮语,佛理禅意。
   我常常点开百度看林清玄照片,飘逸的发缀于脑后,独留空白在顶上,用阴阳的视觉看不妥,倒是用“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来解释,颇有意味。他的散文常常让我读后沉醉,沉醉之后醒悟,得理于倏然,惊叹于他可以“一语惊破红尘梦”。多少人的文章只是用故事用风物的美或不美来让人自悟,林清玄却不,他喜欢做一个冷静的解说员,当读者把夹着的菜放进唇舌,他不允读者吞下,要提醒,在口腔里驻留一段时间,品品是什么味。能够有如此的耐心看着人吃饭,一定有一种食欲先让自己的味蕾有反应,百味红尘,我们可能只品出一二,囫囵吞枣,而林清玄却是咀嚼千般滋味,所以他是丰富的,这种功夫源自他深度的佛性领悟。他说,众生皆有佛性,并非是入佛之人的专利,他所得并不少于毕业于佛院的人。
   马蹄腾空,扬起尘埃,华灯初上,流光射尘,迷蒙之中有混沌,如此跌跌撞撞的景致,让我们的古人也痴迷,给一个“红”字来美化其不足道的尘埃,的确表达出深爱尘俗的欲念。用今人的说法就是热爱生活。佛是教化之学,佛意则是“观物顿悟”“观物自测”之意,得意多了,成性不变,是为佛性,佛性在于洞开心门,虽无佛名,却会智珠挂项,逢时而机变,遇事看得开,与佛有关,却不等同于佛。人无佛性,红尘浑噩,便有了迷惑,于是我们可以发现,人生的境界在于:红尘之中生佛性。佛性的深浅也便成了踏足红尘的分寸。
   有人自诩佛性深邃,看破红尘,便想跳出尘世,走向虚无的净界,我以为,那还是不得佛性之妙。这是读林清玄,给我的第一感觉,我不能不欣佩他身处红尘、手握菩提的人生境界。
  
   二
   红尘人的追求目标只有“幸福”两个字,多少人的文章悟解它而不得精髓,唯独林清玄以佛性得之。当年的我早学会了看淡幸福。觉得幸福大多数是朴素无华的,根本不会像向天空射出的信号弹,在天际绽放出闪烁耀眼的红色光芒,幸福是披着本色的外衣,每时都亲切温暖地包裹着我们,只是我们无法给自己诊断幸福的度数,还以为自己没有幸福。我们少的是一颗捕捉幸福的心。这个认识,在读了林清玄的书之后觉得太肤浅,尽管恬淡于幸福,却显得朦胧。林清玄先生喜欢用红尘微光淡色来描摹我们周围的幸福,让人不能不颔首称道。
   林清玄以朴素的佛性参透了幸福: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时候是得自于看起来无甚意义的事,例如某些对情爱与知友的缅怀,例如有人突然给了我们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听见了冰果店里传来一段喜欢的乐曲,例如在书上读到了一首动人的诗歌。例如听见桑间濮上的老妇说了一段充满启示的话语,例如偶然看见一朵酢浆花的开放……总的说来,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也只有佛性才可以帮助人洞开幸福之门。这是红尘里的幸福全解,没有特意,更没有痕迹,一个佛性充沛智慧饱满的人必须学会捕捉,这样幸福才绕身而不去,萦心润肺。
   自以为幸福的境界无关贫富,的确超越了很多人的视野,但启示还不足。拿林清玄的提示来抚摸曾经,我们会发现很多我们不视为幸福的东西,突然列位于幸福的数列。青春那段情可能是一阵痛,如果想想,那个人与自己走在夜晚小路上牵手而行的情景,如今不能再延续,虽未得,有失落,可以责怪于缘分,可毕竟给了我们美好的回忆。无论是谁先解开十指紧扣的手拂袖而去,都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当初绝尘而去,将你抛却于尘埃里,也是给了你重新选择的机缘,是珍惜人生的妙言相送,或许那时我们真的没有读懂。那日得到我的导师章熊先生辞世的噩耗,提笔缅怀,写下了《忆章熊先生》,感觉把一份沉重的心情给了导师,让他带走,心底释然,剩下了没有遗憾的幸福。红尘扑朔,一旦用恭敬的心,清洗一下蒙尘而心瓣,一股与仙辞者对话的美感便油然而出,幸福感完全可以将两个世界对接。佛心萌芽,来自佛性的滋润,佛性让人从容,也来自从容,来自有情,不以得丧观看自己是否得到红尘福利,如是则是超越了红尘,而又可享受红尘的幸福,简单说,就是不亟亟,不嘁嘁,不期期艾艾,善于抓住红尘里的些微来感动自己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在幸福进行时常常感觉不到幸福,且患得患失,如此,则就是幸福在身边也熟视无睹。
   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源于贫穷生活里失去人的自尊,于是从容就没有了,佛性就变成了哀怨仇恨。人的富有更不是来自财富的无休止积累,而是源于富裕生活里仍不失人的有情,或许有佛意短暂的发现,同情了别人,而不能持久的佛意还是不得佛心,反而会嗔念所失,放不下那点设施于人的东西。
   简单地说,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幸福出现的频率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少,关键是看佛性深浅度,当一辆幸福的金马车驶过,捡起飘落在地上的金鬃毛,发现自己也曾经见过它。就看佛性在一个人身上是不是敏感。
  
   三
   情调是人在红尘里脱离苟活状态的的渴望,比如何物可以做下酒菜?这也是林清玄关注的雅趣,他以佛性得之。我以为无所求的境界就是一盘花生米,自斟自酌,无人劝酒,无人喝彩,也能够自得其乐,不求朋友唱和,不慕人羡赞酒量,喝多喝少看随性,如是才是有几分酒品。其实,我所得也只是浅显。
   林清玄在他的《温一壶月光下酒》,才是人生臻仙的境界,别说忍耐了清冷的,就说这弄来的酒菜是天上月儿,可不是虚幻,心中装有淡月一枚,只想吴刚捧出桂花酒,也不羡慕,遥相对举杯,看影成三人。醉意出诗意,生命的滋味独得,足以使独处冷寂的情调变得有几分温暖。其实,获得如此妙趣的人,佛性才使得“物由心使”,这是佛家的臻境,在普通人那里就是佛性人生了。
   月光尚有形,还未得真趣,总是有所傍依,那些以诗词下酒的则更是弄醉了人生趣味了。据研究酒的人考证,李易安喜淡酒,还“沉醉不知归路”,词品就婉约温丽;苏东坡喜烈酒,当不是伏特加,唱“大江东去”,词格奔放;辛弃疾喜高粱小口,词味稍逊于东坡;陆放翁则非曲酒不吃,词也要曲味,“红酥手,黄藤酒”,醉里看物,别有情趣。
   温月下酒,自得冷趣;以诗词入酒,则诗化人生。皆是上乘饮酒之趣。若是躲在秦淮酒馆,看着灯红酒绿喝酒,只剩下作乐的骨架子了,没有了格调,所谓醉生梦死就是这样。去读林清玄,稍知酒趣,无论所得,皆是佛性入了酒壶,所以才有了人生淡似一壶酒的感慨,也是难得的酒品,正所谓“若能忍把浮名,换作浅酌低唱”,都是佛性识得酒滋味。无酒则红尘褪色,有酒必使佛性增色几分,起码可掩饰醉酒如酡的恶相。
   红尘里,谁肯低头,都想要一个巅峰兀起,佛性却讲究谦让,谦让并非软弱,却是一种无比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佛性,即智慧。林清玄先生曾去佛寺,看见一只僧鞋前后有六个破窟窿。这里有着“低头看得破”的意蕴,学会低头是人生最高尚的姿态,佛家可能是以此告诫自己要看破人生,在我们俗人这里,也是可取的人生智慧,要低下头,看得破。
   红尘里因不得,就容易萌发贪念了,佛性面对,绝不是当头棒喝,而是学会送给别人一轮明月。林清玄十分喜欢那个禅师给来寺庙盗窃的小偷留下的一段话:“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小偷走时,禅师还送了他一件外衣,说不能让他空手而归的调皮话。第二日,禅师打坐一晚,第二日阳光普照,禅师睁眼看到那件外衣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明月可以送么?不能。好多东西无法相送。送一个慈悲与人,送一个爱情给人,这些都是虚妄的东西,他们需要的是几个红薯而已,需要的是一朵玫瑰花罢了,但佛性如此,自然心生怜悯,没有多少禅悟之深,只有一份可贵的情感,情感也是智慧,也就是佛性。唯美时时持有善良宽容明朗的心性,不要说送出一轮明月,就是空中的行星送出,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明月不是相送,而是相映,让心底透出光明。而且,人格的馨香与佛性配对,红尘之事都会变得有诗意有情趣了。
  
   四
   如何在红尘寂寥里还活得有滋有味?人生的乐趣可能更多的时候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苏东坡的恬静,料峭的风,淋漓的雨,迎我归家的就是这些,回首来看,无论风雨还是阳晴,宠辱不惊,不着意于心,如此而已,淡定成了难得的佛性。
   其实,人生的过程太过简单,无非快乐与苦难。人间的快乐我们要看清,别错过;生命的苦难我们也应该承受,因为在终极之境,快乐是映在镜子里的微笑,苦难是水面偶尔飞过的鸟影。惆怅也好,回味也罢,都是偶然的一次投影,是日子里的浪花和涟漪,天天都是好日子。
   日子里的贪念往往坏了日子的情调,时光本无精彩,佛性染色,便觉得日照魅影为我起舞,月洒郊野当为我倾情。可得之于心神,若是揣在衣兜就无味了,滋味的获得是有学问的,即佛性参悟,正如梦是必须在闭上眼睛的时候在酣睡里才可见。“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的舍得和潇洒,把曾经的高潮迭起变为波澜不惊,真的可令人喝彩。放下了,也是一种难得的滋味,若以为败味,只能徒增苦楚,简单说悟性不足,其实就是佛性浅浮。红尘不败,反而有了洒脱的人生。
   人常常弄不清佛性的底色,还是追逐着成佛的境界,其实,就是走进神佛院也不会有真传可得。我以为少数人可入佛,确需先得佛性。林清玄虽无佛师之名,却心与佛近,佛性生智得惠,我惊叹他的佛性随物,关照的心无处不在,独得深邃的佛性,是所有散文家唯一可以以文字参佛的人,其境界已经将红尘淘洗得分外净明,尘埃不染,红色纯粹,使得多少人不再诅咒红尘而爱上平凡。
   红尘清欢,应该是最难得的滋味。“清欢”是什么?日子清淡就寡味,寡味也“欢”?是的,欢悦之心就是佛性获得,正是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清欢的滋味所以好,不是没有梦想追求,而是安于当下,无过多所求和哀怨,只讲究心灵的品位。求得一个清欢,当下可能很不易,比如,我们在路边悠闲地散步,可人声噪杂车辆鸣笛,哪有安然一刻的时候。世俗里的清欢没有了,怎么办?那就到深山静寂处,寻一个桃花源,到绵延的海边,可山岚海湄也不纯净了。要知道,凡是人迹刻痕的地方,都有了垃圾,有了吵闹。给人清欢的尘世空间不断压缩,以趋于无。可佛性尚在,就不难获得“人闲桂花落”“月出惊山鸟”的幽静,也会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旷达闲适。
   一杯清茶,只有红尘才有,人知这是优雅的情调与滋味。常常满足于茶香,却不知茶香来自何处。浅近的佛性告诉他,来自高山湖畔;深邃的佛性知晓是当下给与,于是便生出感恩当下的崇敬之心。红尘里的任何事都没有特别的意义,更不会贴一个意义的标签,在平凡中知道真实的人,就会发现每一段生活、某一刻经历都有也尊贵的意义,生命的滋味就充沛,人世的清欢就绕身了。
   佛性尚在,尚深,就不会有以浊为欢、以清为苦的败坏滋味了,浊心泛起,快乐即尽,红尘便越来越无味了。
  
   五
   林清玄有五十多本著作,我读过半数,不敢炫耀,可活学活用了。红尘迷蒙,一个人的佛性太浅,开卷读佛性,这是读书之要。
   一日捧卷入境,突然一位朋友叩门而入,诉说他的烦心事。原来儿子立誓要遁入佛门。他的儿子我认识,文静聪明,事业有成,却近年有些不顺,便要抛家舍子撇了妻室遁入空门。执念已决,无可挽回。求我做最后的说服。我便成了说客。
   我问了三个问题:一、佛性与成佛两回事,应该怎么看?二、红尘人要有佛性,你有多少了?(我告诉他,成佛是要有前提条件的)三、成佛后的幸福是什么?然后我送给他一本林清玄的散文集《凡事不如看淡》,不要归还了,在没有成佛之前,先拜红尘佛,再走成佛路也不迟,佛境讲从容,莫发急,仓皇的决定往往不理智,少了佛性醒悟。你的眼光是对的,红尘,你看淡了,可“真空”你看得太重了。我们五分钟就散场。他父亲怪我太不负责了,我说,是你儿子不负责。我先让他负起责任来,读书才有责任感。

共 640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我国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和学者林清玄先生的去世,唤醒本文作者的无限感慨。作者饱读林清玄先生的作品,也熟知林先生的秉性。先生热爱红尘,践行佛性人生。红尘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壤土,佛性是我们从容于红尘之中的法器。如何在红尘寂寥里还活得有滋有味?林先生主张谦让、少生贪念。学会低头是一个人高尚的姿态,也是可取的人生智慧。人生的过程太过简单,无非快乐与苦难。惆怅也好,回味也罢,都是偶然的一次投影,是日子里的浪花和涟漪。由于怀才老师读过很多林清玄先生的书,他把林先生的佛性灵活运用,理性而机智地及时挽回一个要抛家舍子撇了妻室、遁入空门的年轻人重归家庭,为了让他正确认识佛性,怀才老师送给他一本林清玄的散文集《凡事不如看淡》,让他真正领悟佛性与成佛是两回事,作为一个有妻室的男人,首先要有责任感!我们从作者诸多的观点和文字里不难看出作者对林先生的尊崇和敬仰,当然更多的也是作者师对红尘和佛性的认识。作者选取了几个有关尘世人事的点,以点带面。无论禅俗,幸福是共同的,道出了幸福的滋味不在于是否入佛,只在佛性感悟。谈及红尘情调,以饮酒为例,寡味与富有情趣有着不同。谈及人生的滋味,推崇而辨析“清欢”,看似淡味,其实浓意绵绵。作品理据分明,富有感染力,深爱红尘,不弃尘世,把握人生,参悟生命,提出了人生需佛性指引的品位思想,具有关照生命的参考价值,品读之中也给会读者带来许多收获和认知!极力推荐众文友同来赏读!【编辑:梦中楼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417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中楼兰        2019-04-15 23:39:52
  通过怀才老师的作品又一次深入了解到林清玄先生,感谢分享精彩!老师的勤奋和博学实在值得我们学习!祝创作愉快,身体健康!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4-16 06:04:28
  非常感谢楼社精彩的编按。这篇随笔也可看作是读书随笔,也是人生感悟吧。我们理解的毕竟还肤浅,但林清玄给了我们更多的指引,让我们明白红尘生活的朴素意义,热爱生活成为我们的主题,这是初衷。遥握,感谢,问安!
2 楼        文友:梦中楼兰        2019-04-15 23:41:19
  按语有做的不妥之处,敬请老师批评指导。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4-16 06:04:51
  感谢精彩按语,谢谢鼓励。遥握!
3 楼        文友:东辰        2019-04-16 06:07:39
  每读老师一篇文章,思想顿开,文字、他代表一个人的精神,但他感染了许许多多,这就是:文字的力量。美文欣赏,再温如甘泉,精神的陶冶:无酒自醉。好文留千古,盛世也会尊。不言万代久,历史深刻真。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4-16 07:03:14
  谢谢东辰老师到访留墨。您的鼓励始终是怀才抱器小文的动力,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用情调和感悟来表达人生,追求人生的美好,始终也是您我的能力方向。怀才抱器更喜欢东辰老师洒脱无羁的文风格。遥握,问安!
4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19-04-16 08:02:26
  红尘情怀,禅心满满。将红尘与禅心相揉,揉捏出了川流不息的禅意悟道……,欣赏点赞!祝福红尘老师写作快乐,一切美好!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4-16 08:22:01
  谢谢安平老师点评鼓励。我们在红尘,保持佛性凄凉,人生滋味唯此。问安安平老师。
5 楼        文友:鸿鲲        2019-04-16 08:22:24
  读哲人书,喝温月酒,享红尘乐,得理趣情。怀总洒脱的紧啊。
人生如逆旅,吾亦是行人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4-16 08:23:54
  谢谢鸿鲲老师到访留墨。爱红尘,滚滚也是情浓了。佛性在心,红尘不乱,唯此才是诗意人生。遥握问安!
6 楼        文友:鲁紫苏        2019-04-16 08:55:47
  拜读老师美文,有些感动在其中,林先生可能就是住世菩萨,弘法利益众生,老师活学活用,以出世的心入世,在红尘中行走观看,活的洒脱,活的快乐,当下境界便是极乐。
……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4-16 09:03:16
  谢谢紫苏老师到访留墨鼓励。红尘里佛性在心,一样干净。场合也就是个壳,心性不否,身躯入壳,改变不了什么。但愿红尘里的我们能够幸福。问安紫苏老师。
7 楼        文友:韦思祎        2019-04-16 10:01:04
  永远怀念作家林清玄!
何止文学专栏作者。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4-16 11:12:27
  谢谢韦老师到访赐墨。一样的心愿。遥握!
8 楼        文友:韦思祎        2019-04-16 10:08:22
  读老师此作感觉跟林清玄先生有一拼,蕴藏着禅意!
何止文学专栏作者。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4-16 11:14:17
  是学习林先生,非拼,我们的悟性较林清玄是儿科,人生求悟才得趣。遥握问安!
9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19-04-16 12:28:09
  欣赏老师美文。佛与文,佛教与文学,都是修身养性上品,分清别浊,除烦养心。向老师问安祝好!
浩渺若尘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4-16 13:36:21
  感谢若尘老师到访赐玉。一语中的啊,修心之学一辈子的大事,如此而已。遥握问安!
10 楼        文友:上善银枫        2019-04-16 18:26:26
  莫道红尘多坎坷,且将笔墨赋春风。点赞!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4-16 18:34:43
  感谢上善银枫老师到访留墨,感谢鼓励。春风里醒目宜人,佛性醍醐。遥握问安!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4-18 11:11:37
  感谢上善老师赐墨留评。红尘之事佛性解,只得平生从容心。遥握!
共 19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