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光】我跟儿媳学烹饪(随笔)
以前在职的时候,没有心思学烹饪,做饭总是不上讲究,正好嫁给了山东老爷们,吃饭上也好凑合。我常常说,我家那口子最大的优点就是吃饭不挑剔。生下儿子也是粗茶大饭抚养成人,虽然是独生子女,吃饭上面也是好凑合。可是自从来到杭州给儿子带孩子做饭,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媳妇是南方人,吃饭讲究精细。为此我开始了“老马学艺——跟着儿媳学烹饪”,各位姐妹们听我说说以杭州人为代表的南方和以山东人代表的北方,在烹饪技艺上有哪些不同点。这里面反应的不仅仅是烹饪问题,同时也反应了南北两个菜系的饮食文化有很多不同点,我们在这闲聊几句。
一、鲅鱼就是马鲛鱼
来杭州的第一天,儿子媳妇都上班去了,晚饭我来做。做什么呢?打开冰柜一看,有速冻的鲅鱼。于是拿出我的看家本领熏鲅鱼,让儿媳妇尝尝咱山东鲁菜的味道。于是我立即下手做了熏鲅鱼。可是儿媳妇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喜欢吃,只是说:“颜色蛮好看的,就是太咸了”。吃完饭就给她妈妈打电话,说什么好好的马鲛鱼,叫婆婆做糟蹋了,那么咸,没法吃等等。我虽然听不懂当地方言,但是连猜带蒙知道了个差不多。于是上网一查:“啊哦,明白了,江浙一带叫鲅鱼是马鲛鱼,喜欢红烧鱼,或者清炖鱼,吃的是原汁原味儿。”
于是,第二天是周末,我主动请教儿媳妇:怎么能够清炖马鲛鱼?于是儿媳妇说:“这个很简单啦,只要一点点玉米油,一点点香葱,一点点食盐,一点点……”我顿时明白了,葱姜蒜都要一点点,然后下锅清炖。于是在儿媳妇的指导下,我做了来杭州的第一道清炖马鲛鱼。儿媳妇高兴地说:“奶奶做的清炖马鲛鱼蛮好吃嘛,比熏鱼好吃多了。”
二、怎么对付比目鱼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我开始认识到南北方的饮食文化不同,比较注意招呼儿媳妇的口味。这是我做饭的原则。俗话说得好:“要想取悦儿媳妇的人,首先要取悦儿媳妇的胃。”听听,这都是什么经验之谈啊,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不是儿媳妇取悦公婆的时代了。我们这一些五零后,赶上第一拨取悦儿媳妇的时代。于是我问:“宝宝他妈,这个偏口鱼怎么做啊?”
“哈哈哈哈,奶奶真好笑,什么偏口鱼啊?那是比目鱼。”小孙子学着他妈妈的口吻跟我说。我赶紧纠正说:“这种鱼在烟台老家就叫偏口鱼,当然它的学名叫比目鱼。”
儿媳妇高兴地说:“这条比目鱼,只有清蒸是最好吃的啦。来妈妈,我教给你做清蒸比目鱼。”她动手做起来,嘴里还不停地传授烹饪技艺。说着“把鱼清洗干净以后,从中间断开,码放在盘子里,要这种做鱼用的大鱼盘,然后嘛,倒一点点料酒,去去腥味,加一点点盐巴,加一点点生抽,加一点点香葱,一点点生姜,一点点……”我明白了最后放在锅里蒸。
鱼上桌以后,儿媳妇特别高兴,说:“小时候,我过生日,我妈妈总是用最新鲜的比目鱼,给我做一盘清蒸比目鱼。”哇,我明白了,这条鱼做得好,让她产生了怀旧心理……我成功了!
三、剩饭做出新花样
来儿子家以后,总是把握不好米饭的数量,经常剩饭,于是我就经常吃剩饭。儿媳妇发现后说:“奶奶耶,你不要总是吃剩饭啦,你这样对付剩米饭的方法,我们不好意思啦。”我说:“那怎么办?”儿媳妇说:“好办,好办,我们都超级爱吃蛋炒饭。”“蛋炒饭?”我不明白。于是儿媳妇给我演示“蛋炒饭烹饪法”。
首先,将胡萝卜切成小小的丁;其次,黄瓜切成小小的丁;然后火腿肠切成小小的丁;青菜切成小块。再用空气炸锅将花生炸好、炒鸡蛋,最后将准备好的胡萝卜丁、黄瓜丁、青菜块放在锅里炒,依次加入米饭、火腿肠丁,炒好的鸡蛋,最后放上点花生米。一盘香喷喷的、色香味儿美的蛋炒饭就做好了。令人食欲大增。
谢谢儿媳妇,你们浙江人真是会精打细算、创意无限,这样一来就不怕剩米饭了。是的,连最挑食的小孙子也吃了大半盘呢!
四、鱿鱼炒芹菜和香菇炒青菜
在烟台,对待鱿鱼就是打上花刀,在开水里抄一下,然后红烧就好了。在北京和平里饭店里,我也吃过这种做法,那时候,老公说:“知道为什么管解聘员工叫做‘炒鱿鱼’吗?就是卷行李卷的意思,好像是鱿鱼卷。”
可是浙江人要用鱿鱼丝炒芹菜,白白的鱿鱼丝和青青的芹菜,几乎不放什么调料,就那么清淡可口。香菇切片,炒青菜放点香菇片,几乎和芹菜炒鱿鱼是绝配。家常便饭有这两个菜就足够了。
五、雪菜的做法和吃法
先说说雪菜的腌制,南方和北方就不一样。烟台的雪菜用盐巴或者放一点鱼油,腌制的很咸;而浙江的雪菜是腌制在瓶子里的,瓶子里灌上海水,里面放上雪菜即可。雪菜会吸收水分,要不断地加海水,最后到雪菜腌制成功。这样腌制的雪菜一点儿也不像咸菜,只是一种保鲜的方法。吃雪菜的时候,也不像北方那么麻烦。而是直接捞出来,冲水后,直接做面条用,或者炒菜用就行了。和新鲜的蔬菜一样吃饭,但是味道别具一格。我在这小小的雪菜腌制中深深体会到浙江人的聪明和精打细算。
总之,浙江菜和鲁菜都是六大菜系之一,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讲究和特色。以前我没有吃过浙江菜,感觉鲁菜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饭菜了。如今来到浙江,跟着儿媳妇学习了浙江菜的制作方法,感觉浙江菜有她的独到之处。从饮食文化上就可以看出,浙江人比较注意细节,口味比较清淡。浙江人的脾气也是这样的,即使儿媳妇对婆婆有意见,会对着自己的妈妈发牢骚,或者脸色不好看,但是不会“对质公堂”。而山东的儿媳妇,如果对婆婆有意见会直接说出来,不管你是否能接受。从这一点来讲,感觉浙江人更加有涵养,更加会待人处事。而山东人比较直爽,就好像是鲁菜一样口味比较重。两个地域的人都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我国地域辽阔,所以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那么,现在的南北方混合家庭怎么解决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呢?我感觉,第一是“入乡随俗;”第二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目前我和儿媳妇正在研究南北方饮食文化的融合,互补,交流,共进。我相信以后南北方结亲家的机会更多了,会有很多机会互相学习的。
中国是一个大家庭,南北方,东西方都要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取得快速的进步。我们还可以向少数民族地区的饮食文化智慧学习,那样中国将会家和万事兴,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1、《山东文学》小说编辑王利宣wlwlxx@126.com;
散文杜老师:limingdu101416@qq.com;评论苏敏:sumin19850303@126.com;
2、胶东文学投稿地址:jiaodongwenxue@126.com
3、《上海文学》和《收获》投稿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巨鹿路675号
4、草原散文编辑杨瑛:191337589@qq.com
5、十月投稿地址:北京北三环中路六号。电子信箱:shiyuetougao@sina.com
6、啄木鸟投稿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甲一号。
7、人民文学(月刊) 北京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楼 65003120 100026
A,rmwxxiaoshuo@126.com B,rmwxsanwen@126.com
8、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北京市前门西大街97号。100031邮编。
9、野草yecaozazhi@163.com
10、北方文学bfwx@163.com
11、千高源qiangaoyuan2015@163.com
12钟山、zhongshanzazhi@vip.sina.com
13、平原作家34295627@qq.com 编辑阿瑞老师
14、厦门文学xmwenxue@126.com
15、时代文学shidaiwenxue@126.com
16、齐鲁晚报随笔栏目;qlwbsuibi@163.com,写作栏目:qlwbxz@163.com
17湖北文学李老师445075376@qq.com
18天津文学tjwx2008@126.com
19草原小说编辑刘老师caoyuanxs@163.com;
2019年5月17

1、《山东文学》小说编辑王利宣wlwlxx@126.com;
散文杜老师:limingdu101416@qq.com;评论苏敏:sumin19850303@126.com;
2、胶东文学投稿地址:jiaodongwenxue@126.com
3、《上海文学》和《收获》投稿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巨鹿路675号
4、草原散文编辑杨瑛:191337589@qq.com
5、十月投稿地址:北京北三环中路六号。电子信箱:shiyuetougao@sina.com
6、啄木鸟投稿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甲一号。
7、人民文学(月刊) 北京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楼 65003120 100026
A,rmwxxiaoshuo@126.com B,rmwxsanwen@126.com
8、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北京市前门西大街97号。100031邮编。
9、野草yecaozazhi@163.com
10、北方文学bfwx@163.com
11、千高源qiangaoyuan2015@163.com
12钟山、zhongshanzazhi@vip.sina.com
13、平原作家34295627@qq.com 编辑阿瑞老师
14、厦门文学xmwenxue@126.com
15、时代文学shidaiwenxue@126.com
16、齐鲁晚报随笔栏目;qlwbsuibi@163.com,写作栏目:qlwbxz@163.com
17湖北文学李老师445075376@qq.com
18天津文学tjwx2008@126.com
19草原小说编辑刘老师caoyuanxs@163.com;
2019年5月17
夏日的一个早晨,急匆匆的空着肚子出门办事,快到晌午时分便尤其饥肠辘辘难以忍受起来。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全民奔了小康了,吃什么倒变成了每天最纠结的事情。偏巧,路过了一个烟台街面上的老品牌美食店,棒棒拉面。热气腾腾的面条倒勾起了我不少幼时的回忆。
我人生中第一次吃拉面是我大爹带我去的(我父亲的亲大哥,烟台人统称大爹或者大爸),那时我还上小学,中午都是奶奶在家做好了饭菜等着下班的全家和上学的我回来吃饭,大爹因为工作的地方离我家近,也会回来一同吃。忽而有天早上我爸跟我说他上午和奶奶出门办点事情,中午大爹来学校接我,让我跟着大爹去吃点饭。
老实说我一听这话挺高兴,因为打小家里就我一个女孩儿,我爸的三个哥哥都对我这个小侄女有求必应,可以说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这中午跟着大爹,肯定能蹭到好吃的。果不其然,放了学,大爹就领着我进了路边一家干干净净的面馆,进门那扑鼻的香呦,嘿嘿,馋猫鼻子尖,牛肉!我到今天也记着门口黄色牌子上通红的楷体大字,棒棒拉面。
大爹问我想吃什么样的?我说随便,都行。其实我不好意思说,我没吃过拉面。那会上世纪九十年代,下馆子对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来说还是挺奢侈的,所以我对这些风味小吃知之甚少,平时很少品尝,也就从同学和邻居小朋友嘴里听说过肯德基迪迪汉堡什么的。拉面这种成年人常吃的东西我就更不了解了。大爹替我点了一碗牛肉面,怕我长身体的时候吃不饱,又给我点了一把烤肉串。面和串上桌的时候,我肚子早都饿的咕咕直叫了。晶亮的面条热气腾腾,吹几下带着烫劲儿就入了口,又劲道又顺溜的在牙齿中间打滚儿。香辣鲜咸一下子在舌尖撞翻了味道,来不及细细品尝就不由自主的赶紧把下一口塞上。这头吃不及的面,那头还让出嘴来从串签子上撸下肥瘦溢香的五花肉来。一顿饭吃的我是扶着墙进来又扶着墙出去。人人都安慰远在他乡的游子说吃饱了不想家,那会儿的满足感,倒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或多或少的理解。
如今,对着一碗面,思绪万千,自己也觉得好笑,很像个吃货的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棒棒拉面馆几经搬迁,总觉得味道也有了些微变化,不知是因为以前的记忆模糊了,还是我们这代人口味变得愈发挑剔刁钻了。只是不变的,是大爹对我疼爱的心情,忘不掉的,也是他看我狼吞虎咽的样子,绽开了满脸欣慰开心的笑容,到如今这笑容还埋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