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已所欲,勿施于人(随笔)
孔子有句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在现实工作和生活,已所欲,也勿施于人。尤其是家庭生活中,很多时候夫妇吵口可能都是因“已所欲,施于人”的结果。这是最近几年才懂得的道理。
我们夫妻曾经为儿子教育与炒股问题争“对与错”,争辨了大半辈子。我的理由是,如果毛泽东当年不争对错,哪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到来..……曾经为教育儿子学习,曾争吵时就说过“即然不懂教、不会教,还不如不教”。但不懂没去学点教育学就是我的错。炒股也如此,既然不适合,就不要在股市混,或少量的玩,如后来我们规定每人只拿两万玩。对原则性的“对与错”,我认为该坚持还得坚持下去。
除了一些原则性问题外,还有一些生活习惯问题,我认为就应该学会“放与让”。这是我后来在生活实践中才懂得的道理。如我从小由父母节俭生活的影响,我是一个比较崇尚大道至简之人。我自参加工作不久就没再戴手表,到现在至少有三十多年没戴过手表。很多男人也爱戴金银,我非常反感男人戴金银,所以自己一生不戴金银。如我每年从5月到10月都是凉皮鞋、中短裤、短T恤。这种至简生活,我自己觉得最舒服。
有些东西站在自己而言是对,但站在别人,甚至社会而言却是错的。有时我也想,如果人人像我,中国还如何GTP增长,如果人人像我,中国还如何发展高科技。正是因为人们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才有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还有小汽车,现在全院子可能只有我等少数几家没购小汽车。虽然自己天天走路或骑电动车没觉得丢人或低人一等,但是,如果人人像我家,哪中国还要发展小汽车做什么。想到这样,我才懂得“已所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记得孔子有句名言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孔圣人也没把夫妻相处得相当好。在网上看过,好象中国首善曹德旺也讲过“我调查过一百对夫妻,真正相爱的没一对”,这里的相爱主要指夫妻之间完全“没矛盾”。刚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是人过三十,要他改变生活习贯比登天还难。你发现没有,很多夫妻之间的争吵都是出于想让对方改变生活习贯。尤其是对对方的说话和处事方式不满而发生争吵。
当一个人指出另一个人的错误,另一个人往往会辨解几句,这时另一个会说,你在外面对别人就客客气气,对谁都让,怎么到家里就不让,你这种男人啊如何如何?男人听了,有几个受得了,因此,你这种女人啊就出来了!我估计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就是这样来的。
谁都认为自己对这可能是人的本性。正因为谁都认为自己对,所以才想对方改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如果真改了,哪还是这个人嘛。在单位上,我也发现了不少这种情况,如有几次别人说我“计较”,原因是我去过问“工资福利等情况”。而实际上,平生工作中他们比我要计较百倍。当然,我说起话来也喜欢挖苦人,当别人说我计较工资福利时,我会说一句“自己的工资还不关心,不计较,难道我要关心计较别人口袋的钱”。有人由此得出我情商低,不会讲话。
一直以来,我在倡导一种观点,执行政策、法律、制度不能各行其事。如我写业务文章就提出风险企业必须税负合理性原则。又如七八年国税系统阳光工资不到位,我写了七八年。社保只有国税系统不到位,我就写了四、五年,至今还没到位,所以还在继续写。对此,别人说我是“祥林哥”,我从这这样认为。
但对个人,我认为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就个人而言真没什么对与错。我崇尚大道至简的生活,但我不能要求别人也大道至简,否则社会怎么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如何提高。人就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做人也如此,我比较追求坦坦荡荡有话直说,实话实说,但昨天在网上看到一篇相反的文章,说我们这种为人处世属于“自杀性社会交”。实际上,站在别人角度也对,我确实常常采取自杀性社交断绝与一些人的继续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