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一群人(随笔)
热爱教育的心,永远在体内有力地跳动,因为热爱,因为用心相待,而熠熠生辉。
首届中国西部教育发展论坛于2019年8月11日圆满落幕。10所小而美的标杆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自己行走在路上……
虫草舞动一群人。
(一)
活动热身,哈里曼大叔激情诵读她自己的诗。哈里曼大叔何许人?承办方某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著名的诗人。他说:
要听孔子的教导,如果你能为万物点名,野草,会举起一株春天向你报到。
一块石头不言不语地宣告,我内部幽藏一个维纳斯,请带来你温柔的斧凿。
秋天来了,忘了带上老套的寂寥,土地手掌浑黄粗糙,贡奉青绿的妖娆。
我呢,从不曾南征北战横行霸道,片刻之间,占有了一切姣好。
场下没有掌声,一片唏嘘。然后,默然。
哈里曼大叔说:诗写得太多,就不愿写也不会写论文了。中文系教授也是要靠论文才能评上教授,一天到晚写《基于二元评价的叶赛宁田园诗歌意蕴及意向渊源研究》,永远也写不出真正好的田园诗。
有人说:大学里真诗人很难混到中文系教授。也有人说:写这类论文的教育系教授,也永远在回避教育的真正的集体之痛。更有人说:写这类文章的教授,占大学教授的主体,人成了工具,人被异化!
大家的互动多起来,心,一下子打开来。
原来,热场可以这样,可以这样诗意地打开心扉!“是制度机器扼制灵性创造力,平庸泛滥。”还在想着中慧老师昨日一样的警示。
我一向对教育叙事有警惕,不是今日始。就像把一个东西贴进眼睛,你反而看不清楚了。且听听主场讲座吧。
(二)
正安县田字格学校肖校长,一位美丽的从城市走向农村的不一样的校长,带来《大山里的未来学校——让乡村教育回归乡土与人本》。缘起11年的教育历练:她的学校是一所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居多孩子的学校!她做到了,改变环境,让美好发生在美丽的地方,让孩子认知自己;构建“5+1”课程,让乡土人本教育系统化,包括主题教学和自主研究课程;文化营造,让教育令人向往。她的“田青之家”创办模式,走向未来,回归乡土。
天水市启升中学宁校长,一位办了19年民办高中教育的校长,分享《以创新谋发展,以特色发展学校》,启发潜能,让这一部分没能考上高中的孩子,能完成文化课的同时有特色地发展,办出了有特色的学校。尤其是面对没能考上高中的孩子,用赏识教育启迪她们身上闪光的地方,因材施教,激发兴趣,实现了大学梦。这是民办学校的发展之路!
晋中市教育局副局长,《建立区域基础教育优质生态标准的思考与探索》讲了三个观点,良好的教育生态所表现的三个方面,涉及扎根中国教育大地的西部农村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需求,创新办学模式之“晋中路径”。
讲座还在继续,不同的校长,不同的方法,同样的高质量。
教育是什么?
“从遇见的那一刻,一直温柔相待。真的不愿,等到错过,才后悔。”
啊,教育,是相遇,是改变。
心里默念着疏影老师的诗,悟出教育的真谛了。
(三)
诗心萌动,唤醒每一个人。
小组分享开始了。大家围坐。一线教师离教学太近了,这个物距是最看不清教育的人。那些自我感动的教育故事,可能是带着很大自我欺骗性的,是“视力”盲区,“小我”盲区。
“叙事”的价值何在啊?——是氛围。
鼓励每一个真我生命发出真言,鼓励每个生命开放内在空间。每个生命体验日常意识就是道,带入真我活力于教育过程,这里释放的教育能量无法估量。而且,共同体共读交流,心灵和好书对话,好书和体验对接,比个体享受读书意义更大。
做不一样的烟火,做自我。——我欣赏这句话。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烟火,各自袅袅,各自灼灼。全是因为有爱。爱,会接触到天份非常高的老师,感到是直接受到中华文化幽灵滋养。会陪着孩子们读很多好书,也几乎顾不上读更多书,所有的精神能量都用在读懂一个个的学生,陪伴学生的生命拔节成长,沉浸在生命成长的璀璨中。一读《教学勇气》自然共鸣绵长,其体验能让心灵导师的心灵洞见更亮堂人心,或者说优秀的心灵导师是得益于聆听为教师而生的优秀教师,汲取其中对教育的拯救力量,才写出伟大的引导心灵的著作。
“叙事”的意义何在呢?——发出真言。
氛围鼓励每一个真我生命发出真言。鼓励每个生命开放内在空间,每个生命体验日常意识就是道,带入真我活力于教育过程,这里释放的教育能量将无法估量。而且,共同体共读交流,心灵和好书对话,好书和体验对接,比个体享受读书意义更大。这个不仅仅是“叙事”的意义,也涵盖了“教育”的意义,集两者为一身很不容易。
由个体走向共同体,一个点亮群体的与好书对话。深刻的哲学思想融入教育实践本身是一道坎,从教育实践中成长为“好老师”又是一道坎。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仍然有大量的一线教师在努力将二者结合,形成独特的自我,读懂学生、读懂生命、读懂生活。
(四)
80年代读本科就听过一个心理学实验。一个场中突然闯入一人,简单的行为动作言谈大家都目睹了,当场让在场者用文字描述刚刚发生了什么,结果写的各是各。叙事者肯定也是有自己的选择分享,也可能会有意避开些什么,会被质疑不符合实相。这世上本来就没有完美,如果只关注讲的东西是不是完全如实呈现实相,那大家累死了也达不到。还有,有哲理学术研究兴趣的在一线肯定为数不多,选择这方面成长一定是难得的天生我属。对大多数老师,更重要的是学习智慧地做个好老师,师生愉悦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避免被行政指令刻板指标牵得团团转,最后精疲力竭得过且过。
分享,有更大的唤醒力量。
分享氛围的相互滋养是第一位的。我欣赏吴校长说的,叙事不够,要在能量交换中彼此赋能。可以不断挖掘叙事的潜力为教师群体赋能。
讲教育故事,着眼的是讲自己的教育故事,去打动感染别人,不是为自己脸上贴金。为了这个目的,编故事的也大有人在。这种做法,跟我们说的叙事活动完全不同。
我们倡导真善美分享,但如过于关注叙事是否真实也会自裹不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因为某事成长受阻,心理上会启动自我保护,甚至会因此自我封闭,影响他的这件事就会一直堵在那里。同样的,如果曾经因为某事激励了自己成长,尘封太久,也就失去激励作用。叙事恰恰可以把受阻的地方通开,或者让激励自己的故事重演。这样,生命就会自然蓬勃。
因为,叙事活动是着眼于叙事者本人心灵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