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北】小年俗趣(杂文)

编辑推荐 【东北】小年俗趣(杂文)


作者:刘学铭 举人,385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24发表时间:2020-01-19 19:53:19
摘要:按着东北的民俗,过去每家农户锅灶上方,都设置灶王神龛。其硬件设备包括:张贴灶王神像和对联的镜框以及放香炉、蜡烛等的供台。 解放前,灶王神龛的对联一成不变,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


   按着东北的民俗,过去每家农户锅灶上方,都设置灶王神龛。其硬件设备包括:张贴灶王神像和对联的镜框以及放香炉、蜡烛等的供台。
   解放前,灶王神龛的对联一成不变,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
   解放后,许多家不供灶王了,少数供灶王人家,也在对联上进行了改革。比如,我见过这样的对联,上联是:上天言民主;下联是:下界保和平;横批是:和平民主。
   今天,如果还有人供灶王爷的话,本人冒昧地编造并推荐一幅与时俱进的对联,上联是:上天言发展,下联是:下界保和谐;横批是:和谐发展。
   每年腊月二十三,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小年。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被烟熏火燎一年的灶王夫妇请下来,在精心准备的供桌前火化。这叫送灶王上天。
   灶王夫妇上天,去面见玉皇大帝,言说所在人家一年来的所作所为以及民间万象,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上天述职和汇报。
   童年时,我就对此有两点怀疑:第一,家家都供奉灶王夫妇,那么,他们到底落户谁家,怎么能知道每一家的事情?第二,即使知道每一家的事情,等他们当着玉帝面,把张家长李家短都汇报完,那得到猴年马月呀?
   不过,怀疑归怀疑,我对过小年还是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因为供桌上的马(灶王上天骑的马)和鸡(不知为什么需要鸡),都是我用秫秸编织的;此外,最值得孩子们希冀的,是那又甜、又脆、有黏的灶糖。
   此物原本是用来粘住灶王老爷的嘴的,使他老人家嘴下留德,最好是免开尊口,不要说所在人家的坏话。
   所以,在焚化仪式开始之前,先得用灶糖点一点灶王夫妇的嘴,各家采取了封杀言论的措施之后仍不放心,为保险起见,还令家庭善于辞令的主妇出场,柔声细调地进行临别前的叮嘱。
   她们一面火化灶王神像,一面口中念念有词:“灶王爷本性张,骑着马,挎着枪,到上方,见玉皇,好话多说,坏话瞒藏!”
   这段叮嘱词,透露出两个节外之意:
   一个是,灶王夫妇是有名、有姓、有来历的。据说,灶王爷爷,姓张名魁,曾是手持长枪的武将,死后被姜子牙依据《封神榜》册封为灶王;灶王奶奶名叫高兰英,职业不详,很可能是官太太身份的家庭妇女。
   也有传闻,说灶王张魁是玉皇大帝的亲属。如果此消息当真,一个权倾宇宙的至尊,不把自己的亲属安排到主政天庭的领导班子里,而长期下放到人间当一个烟熏火燎的灶王,在用人上的大公无私,实在令今人师法。
   另一个是,“好话多说,坏话瞒藏”,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处世之道,虽不能说始于民间,但绝对可以说流行于官场:文过饰非、粉饰太平、进而导致弄虚作假。
   不管怎么说,对孩子来说,过小年总是一件好事情,给他们带来真欢乐。至于严肃的政治问题,关孩子的屁事!
   小年拉开了春节的序幕,从这天起,一天一个变化,年味越来越浓,直到除夕之夜和大年初一,把喜庆的气氛推向高潮。
   关于北方过年的议程和细节,请参阅漠北突厥君的《年味飘香》,不再赘述。
   这里想提及的是,我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究竟有什么意趣(如果不说意义的话)?
   在我看来,我国传统节日,主要是给农村、乡镇以及县城一级小城市预备的。因为这些地方过传统节日,最认真、最投入。
   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和香港等大都会,可能不会知道拙文中所提到的“送灶王爷上天”那档子事儿。
   一些洋味十足的中国人,甚至会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太俗啦;于是乎就出现了诸如“情人节”和“平安夜”之类中国人说不出所以然的“洋节”
   中国传统节日“俗”又怎么样?俗不好吗?这要看对“俗”怎么理解。如果是风俗之“俗”,那么这个“俗”,就代表着大众行为导向和乐趣。
   据报道,有些天真的外国朋友,不远万里专程到中国来过春节。他们像孩子一样,欢天喜地穿唐装、吃饺子、放鞭炮。人家一个地道的洋人,到中国来都能做到“入乡随俗”,你一个黑头发黄皮肤中国人,臭洋气什么哪!
   说到底,这是希不希望广大民众欢乐的人性问题。广大民众辛辛苦苦劳动了一年,难道他们不应该有一个喘息、休闲和享乐的机会吗?至于形式如何,那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达到了万民欢乐的目的。
   本人从十二、三岁起,就离开了农村,一直生活在大中城市里,喝过洋墨水儿,也能咕噜几句外国话,交过一些洋朋友,一些言必国外的中国人,未必比我更有资格谈论外国;但是,我始终有着永不松弛的农村情结。
   农村不仅是十三亿民众的口粮基地,而且源于农村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任何时候都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共 18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尤其汉族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作者用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在向读者讲述着我们民族的先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透过先生的文字,我们不仅依稀看到我们的祖先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寄托,还可以看到他对那些崇洋媚外,盲目追求洋人生活,大肆宣扬洋节日的人或事的愤慨与蔑视。文章充满正能量,文笔老道,堪称文以载道的好作品。感谢赐稿!期待继续!【东北风情编辑:朱暖】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学铭        2020-01-20 20:50:03
  多谢朱暖文友的精心编辑和精彩按语!
   顺祝春节快乐,阖家幸福!
学理爱文,旷达乐观,交友坦诚,不设防线。 抨击时弊,大义凛然,义勇公仇,不结私怨。 疏远官场,亲近自然,与世无争,心态怡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