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小年俗趣(杂文)
按着东北的民俗,过去每家农户锅灶上方,都设置灶王神龛。其硬件设备包括:张贴灶王神像和对联的镜框以及放香炉、蜡烛等的供台。
解放前,灶王神龛的对联一成不变,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
解放后,许多家不供灶王了,少数供灶王人家,也在对联上进行了改革。比如,我见过这样的对联,上联是:上天言民主;下联是:下界保和平;横批是:和平民主。
今天,如果还有人供灶王爷的话,本人冒昧地编造并推荐一幅与时俱进的对联,上联是:上天言发展,下联是:下界保和谐;横批是:和谐发展。
每年腊月二十三,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小年。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被烟熏火燎一年的灶王夫妇请下来,在精心准备的供桌前火化。这叫送灶王上天。
灶王夫妇上天,去面见玉皇大帝,言说所在人家一年来的所作所为以及民间万象,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上天述职和汇报。
童年时,我就对此有两点怀疑:第一,家家都供奉灶王夫妇,那么,他们到底落户谁家,怎么能知道每一家的事情?第二,即使知道每一家的事情,等他们当着玉帝面,把张家长李家短都汇报完,那得到猴年马月呀?
不过,怀疑归怀疑,我对过小年还是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因为供桌上的马(灶王上天骑的马)和鸡(不知为什么需要鸡),都是我用秫秸编织的;此外,最值得孩子们希冀的,是那又甜、又脆、有黏的灶糖。
此物原本是用来粘住灶王老爷的嘴的,使他老人家嘴下留德,最好是免开尊口,不要说所在人家的坏话。
所以,在焚化仪式开始之前,先得用灶糖点一点灶王夫妇的嘴,各家采取了封杀言论的措施之后仍不放心,为保险起见,还令家庭善于辞令的主妇出场,柔声细调地进行临别前的叮嘱。
她们一面火化灶王神像,一面口中念念有词:“灶王爷本性张,骑着马,挎着枪,到上方,见玉皇,好话多说,坏话瞒藏!”
这段叮嘱词,透露出两个节外之意:
一个是,灶王夫妇是有名、有姓、有来历的。据说,灶王爷爷,姓张名魁,曾是手持长枪的武将,死后被姜子牙依据《封神榜》册封为灶王;灶王奶奶名叫高兰英,职业不详,很可能是官太太身份的家庭妇女。
也有传闻,说灶王张魁是玉皇大帝的亲属。如果此消息当真,一个权倾宇宙的至尊,不把自己的亲属安排到主政天庭的领导班子里,而长期下放到人间当一个烟熏火燎的灶王,在用人上的大公无私,实在令今人师法。
另一个是,“好话多说,坏话瞒藏”,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处世之道,虽不能说始于民间,但绝对可以说流行于官场:文过饰非、粉饰太平、进而导致弄虚作假。
不管怎么说,对孩子来说,过小年总是一件好事情,给他们带来真欢乐。至于严肃的政治问题,关孩子的屁事!
小年拉开了春节的序幕,从这天起,一天一个变化,年味越来越浓,直到除夕之夜和大年初一,把喜庆的气氛推向高潮。
关于北方过年的议程和细节,请参阅漠北突厥君的《年味飘香》,不再赘述。
这里想提及的是,我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究竟有什么意趣(如果不说意义的话)?
在我看来,我国传统节日,主要是给农村、乡镇以及县城一级小城市预备的。因为这些地方过传统节日,最认真、最投入。
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和香港等大都会,可能不会知道拙文中所提到的“送灶王爷上天”那档子事儿。
一些洋味十足的中国人,甚至会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太俗啦;于是乎就出现了诸如“情人节”和“平安夜”之类中国人说不出所以然的“洋节”
中国传统节日“俗”又怎么样?俗不好吗?这要看对“俗”怎么理解。如果是风俗之“俗”,那么这个“俗”,就代表着大众行为导向和乐趣。
据报道,有些天真的外国朋友,不远万里专程到中国来过春节。他们像孩子一样,欢天喜地穿唐装、吃饺子、放鞭炮。人家一个地道的洋人,到中国来都能做到“入乡随俗”,你一个黑头发黄皮肤中国人,臭洋气什么哪!
说到底,这是希不希望广大民众欢乐的人性问题。广大民众辛辛苦苦劳动了一年,难道他们不应该有一个喘息、休闲和享乐的机会吗?至于形式如何,那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达到了万民欢乐的目的。
本人从十二、三岁起,就离开了农村,一直生活在大中城市里,喝过洋墨水儿,也能咕噜几句外国话,交过一些洋朋友,一些言必国外的中国人,未必比我更有资格谈论外国;但是,我始终有着永不松弛的农村情结。
农村不仅是十三亿民众的口粮基地,而且源于农村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任何时候都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顺祝春节快乐,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