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人间和,天下贵(随笔)
今日有闲,徜徉书海,兴致盎然,目光迥然,老子之《道德经》赫然。
驻足,拈来,饱读。
定睛处,是第五十六章之《知者不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老子之言,博大精深,蕴意颇深。世人读之,各有所得。愚一读再读,一思再思,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启迪。心灵,瞬间像霁日之晴空澄明。
重温历史,再说老子。老子,又名老聃,实名李耳,春秋末期楚国人,道家始祖,后被神话为太上老君。相传他生就白胡子、白眉毛,并因此而得名“老子”。
史书记载他曾任“周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日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是科学泰斗、精神领袖、元首顾问。其地位不低,颇具影响力。
百度百科介绍:《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妙语箴言,深刻玄远。包罗万象,微言大义。我在学生时代读不懂,读懂时,岁已近黄昏。许是心随境迁,抑或是看淡世事,《知者不言》格外触怀,感悟连连,心语滔滔,故以文记之。
首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很直白地告诉我们,真正明白的人不多说话,夸夸其谈的人往往不是真明白。也就是说关注表象而忽略深层本质者,喜喋喋不休、口若悬河。细思量,有时候,我好像“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似的,典型的“满壶水不响,半壶水响叮当。”可一旦被人深问,我却答不出个子丑寅卯,明显是跑马观花、一知半解之人。过了浮躁冒进的年纪,倒也开始沉静,开始反思、自省。今日,研读老子之言,如醍醐灌顶,不得不承认之前的我无知、浅薄、没思想。羞惭中,告诫复告诫:学做智者,克己,克己!
老子认为,得“道”者,能够“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达到“玄同”的最高境界。因此,他提醒人们,要加强自我修养,排除私欲,不露锋芒,超脱纷争,混同尘世,不分亲疏、利害、贵贱,以开阔、无偏见的心胸去对待一切人和物。
“挫其锐”,乃因尖锐之物容易折断,容易造成伤害,持尖锐之物者,唯有把尖锐之物磨掉,钝化、挫圆,才能避免折断,避免伤人的危险。
何以“解其纷”?人,面对同样的问题,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坚持己见,排斥他人。故而,是非纷纭,各执一词,难以辨清。解纷之上策,唯以各自放弃片面之观,全面看待问题,综合彼此意见,方由分歧到统一。下属与领导之间,同事、朋友、亲人之间,若各自收敛锐气,放弃无谓之纷争,固守本分,天地和谐,人间和谐。
人类,乃命运共同体。同在一个屋檐下,相互施以柔,克其刚,蓬荜生和,贵人贵己。
“和其光,同其尘。”即调和了光芒,混同于尘垢。都说“出头的椽子先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无论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不要太“另类”。若你成了周围人眼中的“异类”,必将遭到排挤、妒忌或被陷害。
地球之上,太阳之下,有阳光照射得到的地方,就有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角落。所以,我们不可忽略阳光照射不到的另一面。
灰尘弥漫,人世纷繁。超脱尘世,可想,不可为。现实,注定了超脱尘世既不实际也不可行。任何事都有对立面。人,若有睿智和远见,必化对立为统一!
何以得睿智与远见?必有一颗无私之心也!心,无私,才能让好的更好,不好的转向好。如此,对立何来?如此,台湾早已回归,祖国也早已完成统一大业。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实乃金玉良言!其意弥深,其格弥高。老子年代,风云激荡,变化莫测。能抵挡住外界干扰,不受亲疏利害贵贱左右,非常人也!我极其平凡,尚无圣人之智慧和境界。但我愿尊道贵德,修之于身;愿保持善良和热忱,乐为身边人营造和谐氛围。
“天下贵”,必人先贵!何为贵?“和”为贵!人之贵,贵行于大道,而非贵于亲疏远近、荣辱得失、贵贱祸福。若被欲困,被欲贵,难得天下之至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