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大暑节,想起童年那些事(随笔)
大暑,阴历六月中。暑,热也,热之又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腐草为萤。记得儿时,最喜欢夏天,进入大暑,可见萤火满天飞舞,如星星一样的风景。大暑时节,潮湿闷热,此时的气候最适合萤火虫生长,进入大暑卵化而出。
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在静夜里穿梭时,其实与凉爽的秋已经不远了。
回忆往事,五十年前,每到夏夜,我会选用一根竹竿,上面绑一个竹条制作圆圈,寻找蜘蛛网儿,再滚上几层,利用它去捕捉萤火虫。获得萤火虫之后,再把它放入用狗尾巴草编织的精美小笼子内,提在手上,满院子奔跑,象似提着一盏小灯笼似的。如果再多几个小伙伴同时提笼小跑,走在夏天的村子院坝里,便是别有一番的风景,那才叫壮观。犹如童话中的一群夏娃,手上提着一颗颗闪闪发亮的小星星,奔跑在天空里的悠悠街市。
如今,忆起快乐时的童年,内心不觉年轻了许多。
土润溽暑。大暑来临,天气开始闷热,土地也很潮湿。溽是湿,大暑节里,湿气浓重,湿热令人难耐。东汉刘熙如是说:“暑是煮,火气在下, 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
此时,气温高,湿热重,雷雨频繁。高温多雨,雨热禾长,最适合农作物生长。
谚语有云:“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在这炎热时节,滴雨似黄金。
大暑节内,农作物正是生长的关键时刻,特别是稻谷,是最怕旱的,一但遇干旱,苦的就是农民了。记得那年,时遇干旱,稻谷减产,看着母亲愁苦的面容,我也跟着难过。我便在母亲怀里撒懒,劝母亲莫愁,我会帮你度过难关,我每顿少吃一碗饭,说得母亲一下就笑了。母亲笑着对我说,就你会逗我的开心。
大雨时行。大暑时,因湿气积聚而时常大雨滂沱,经常有大的雷雨。大暑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雨水最丰沛的时期,是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一年中,大暑节,也是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更是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
现在时代变了,老百姓变得富裕了,便有了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在大暑节这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水果、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记得50年前,10岁时的我,每到夏天最热的时候,就会和伙伴们跑到小河里去洗澡,解一身之暑气。我天生学不会游泳,有一次洗澡漂到了深水区,差点淹没了,是我的同学救了我, 我一生都记得他的名字,更是永生难忘。
大暑天,也是大热天,有很多快乐的趣事。特别是下大雨下暴雨时,大水翻田缺,我经常用凿箕在田巴缺的流水处接泥鳅,有时运气好,可以接到一大碗呢,回家交给母亲,用类似今天的二荆条的尖尖土辣椒,再配以酸姜酸海椒,红烧出来可好吃了。
大暑,最热的时候,我最盼望晚上早些来临。
一到晚上,我会早早把家里晒粮食的竹子编的大簸箕(圆形,直径约2米),搬到早已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院坝里。在月光下的院坝,清风拂来,一缕清凉送达整个身心,让人无比的惬意。我常常仰卧在簸箕里,数着天上的星星,听老人讲织女的故事。没有工业和汽车尾气的大自然,
真美,比我们住在现代的空调屋里更为舒适。
今年夏天,小暑节气里一直在下雨,多数是小雨缠绵,少数时有大雨到暴雨,致使全国洪涝频发,灾害连连。
大暑节里,花果山上长期云雾缭绕,往年的蝉鸣声至今仍不见踪影。夜晚,也不见萤火闪烁。只有偶尔看见从五桥方向过境花果山的飞机,闪烁着如星星一样的灯火。
夜晚,我站在那条虽不算长的古盐道的梯坎上,面对梯田农家零星的灯火,面对太安镇的夜景,面对松林婆娑的风声,我不知道这个夏,雨还会下多久。我站在凤凰城上,面对那一排排桂花树,我轻声想问,你是否正在孕育着去年那般清新的、浓浓的芬芳,或许是:夏蝉哑语口难开,
薄雾林风上凤台。笑对童年多少爱,等闲八月桂香来!
(2020.07.22.于凤凰小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