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常存善念(随笔)
一个市场里有个妇女的摊位生意特别好,引起了其他摊贩的嫉妒。大家有意无意的把垃圾扫到她的摊位前。这个妇女只是宽厚的笑笑,不予计较,反而把扫来的垃圾都清理干净。边上摊位的人看不过去了忍不住问她为什么不生气?妇女笑着说:“我们家乡过年的时候都会把垃圾往家里扫,代表积财运。现在每天有人送钱给我,我干嘛要生气?”从此以后这些垃圾渐渐不再出现。
人之形形色色,事之千变万化。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不如意的事,如不能处之泰然,就很容易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并进一步导致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疾病。为了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必须学会自己欣赏自己,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以免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感到失望。要及时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在小的地方无需过份坚持,必要时应做出适当的让步。暂时回避等情绪稳定再重新面对。不要处处与人竟争,对人多存善意,心境自然会变得平衡。
善念不是先天的,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道德教育,环境熏陶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善念来源于崇高的信念。我们的信念,是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光明、追求真善美。这样的信念一经在自己的头脑里生根,它就会成为自己的善念之源。
善念来源于正确的善恶现。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善恶观,才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抑恶扬善,走向光明。善念来源于后天的实践。善恶观念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后天的实践中形成的。只有经过实践把善念转化为善行的时候,才能实现善念的社会价值,因为善念是根,善言是花,善行是果。要做到常存善意,就要经常自思内省,排除邪念。
明代杨继盛在其《遗嘱》中有一段深刻的论述:
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还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意,便禁止勿思。此段论述令人深思,耐人寻味。我们应该是恶当惊,是善则喜。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常存善意,是一个人善言善行的思想根基,是一个人的崇高美德。有了这种美德,就可以乐善不倦,以善为宝,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请记住,常存善念,在您的修身养性中,您将体验到这些重要作用:
一是导向作用。
思想支配行动,这是一条定律,善念支配行动.则能使良好的道德行为通过善念的心理活动得以实现。
二是推动作用。
善念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心里状态,一种思想感情,也是一种道德意识。因此,善念是道德建设的一个内在动因,是指导人们去行动的一种无形的内趋力。
三是积累作用。
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积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很懂得量变到质变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量的积累。古人所讲的”积善成德”,"积微成显","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积礼仪而成君子",都意在说明善念、善思、善言、善行积累之重要。
早安[微笑][微笑][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