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听佛语(散文)

精品 【浪花】听佛语(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24.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04发表时间:2020-09-12 07:41:00
摘要:每临赤山明神前,不想仿众人合掌崇拜,我怕限制了我的思考。我把佛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与之对话,我将那些佛语写下,献给大家。

【浪花】听佛语(散文)
   一
   面对浩瀚的黄海,在石岛湾一侧的赤山上,矗立着一尊世界第一大海神像,名“赤山明神”,是神,也是佛,人们都称“大佛”。
   黄海鼓浪,推波击岸,耸峙于犬岸的赤山,抱住亿万年不息的海之花,但在石岛人看来,黄海如此喧哗,而山无回应,似乎少了“你情我爱”的情调。近处海不扬波的石岛港,千帆万桅,一幅动景,却不知谁人来吟赏,山风无韵,海潮单调,于是石岛人心怀惆怅,觉得那温暖的港湾,“自作多情”了一腔柔情蜜意。
   时代和财富,一同给了石岛人,那是2003年春,一个超级大的臆想蓝图,就这样突兀而起,终于在和景惠风里,曾经蜗居在赤山深处的红门洞小山神,迤逦走出,矗立于苍山巅峰上,而且摇身一变而为俯瞰大海的佛神。从此,注目黄海,护佑一湾。
   我喜欢每年去看佛神。无需购票入山,站在漂向黄海浅滩的栈桥上,扶栏举目,便可以赏读这本无字的“佛经”。终于,我被这尊明神的话打动了,一个声音说:无惧渺小!我知道这不是《佛经》的禅语,我想到了一句让我在自己的卑微面前矮小得不能看见自我的话:蚂蚁在白色的死海中穿行,无畏无惧。赤山明神似乎也在重复着这个句子。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的佛语梵音。我喜欢耳畔响彻着鼓励的声音,美妙而动我心。
   回家,再翻书,读散文家丁立梅女士描写这尊海神的文章《佛不语》,反而有了与她论剑黄海的冲动。原来她还是对的,佛不语,人在语。她的解读是“大爱无言,大音希声”。可我还是如鲠在喉,便再临佛前,闻听佛语。
   “妈妈,”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站在佛足之下,将小脑袋仰向与天齐平,祈求地说,“我想把这个像摆在我的桌子上……”
   孩子的母亲一手捂住了孩子的嘴巴,眼睛睁得大大的,充满了惊恐,压低了声音,从喉咙里推出了两发炮弹:“胡说!”
   童言无忌啊。我反而觉得小男孩比我这花甲之人更有博大的心胸。大,在他幼小的心扉里缩小了,一张桌子可以容纳得下一尊大佛。想起这些年,我始终心存“渺小”,处世慎独,自卑人微言轻,出语谨慎,常以“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以为处世之准则。面对小男孩,我觉得自己的确渺小了,渺小得甚至多少年不见自己的影子,唯有一个名字还存在。
   这位母亲也自知在孩子面前失言了,便蹲下来,小声安慰着:“妈妈把那个从泰山请回家的‘男娃女童’抱着的人儿放到你的小桌上,好不好?”母亲的手很大,指很长,罩住了孩子的头顶,孩子马上蜷伏在她的怀抱里。
   举目赤山,人反而轻飘飘的,似在云中,佛给我的不是压抑,似乎找到了一种精神的振奋感。壁立千仞,叠翠染绿。脚下就是缠绵悱恻的黄海,海水湛蓝,如锦款漾。阳光铺洒,海水闪动着绸缎起伏的光泽,身后的赤山明神的金光也跌进了海水。哦,在这阳刚与绵柔的间隙里,佛占据着自己的位置。山巅之上,高耸戴天,资料说佛像高58.5米,是山拥了佛,还是佛坐了山,如此和谐,让我对供佛于此的人是创意感到惊叹。佛面东海,目光平和,厚笃持重。左手随意搭在腿上,右手臂抬起置之胸前,手掌向下。佛不语,何意?我想起了曾经去岱屿岛见到的“海不扬波”四个字,哦,原来佛手就是给这四个字做着无言的注释。这是岛上的渔人的一个心愿,心愿化作一只佛手,抚平的是万里瀚海的惊涛骇浪。这种力量给了他们塑造的佛像,为出岛耕海的良愿找一个寄托,他们相信这个想法一定可以成为真实,也让止步明神之下的人明白雕塑者所思。佛不语,佛意却在呢喃。我想了一句诗:“填平东海不扬波。”这个说法太狂妄了,精卫填海过,碎石枯枝岂可平渺水?我还是喜欢佛的手势所表达的境界,尊重自然,可以在自然里浮沉,才得精彩的人生,因为愿望是可以化为力量的。我的解,自信正确,我记得一语:佛性即人性。还想起与我的一位趣味投合的渔民朋友聊天时说的话,这尊“赤山明神”在今天才有了与人所想非常契合的可能。当初,我没有理解,这么政论性的句子居然出自他的口。现在想,他的话很深刻,石岛的渔船,几十年间没有出过事故,时代的科技,保证了出海人的步平履稳。佛界六道与现实世界,总有共同的点,未必信佛,但佛性人人皆有。我的目光回到那对母子的身上。母亲的手还抚摸着孩子的头顶,我突然想到了“开光”之说,这也是佛性,母性的光芒,只一个动作便诠释得如此清晰,母亲也是佛,佛性如母。极目远眺,海中渔帆点点,我相信,他们无论处多远,佛光都可直达,因为心中有一缕生活的牵挂,在他们温馨的家中,也写在了这静谧的佛光里。
   这位母亲很年轻,染着金发。我告诫自己:不要以为这位母亲年轻就配不上“母性光辉”四个字。我想起了我母亲三十多岁时的一个动作,我的亲姐来看我,母亲就选了一处栀子花繁盛的地方,将我高高抛起。她是想告诉我的姐姐,她有多么爱我。只因我是母亲的养子,她要做这样不胜体力的动作?这不是夸张,是最深情的表达。
  
   二
   一阵轻雾徐徐漫上了山坡,从云层间隙透出的一道阳光射穿了雾,若绸缎一袭,似轻纱几片,嫋嫋羞涩,流淌入谷,曼妙裹楼。人在明神之下,时有绿树扑面,时有岑岩瞬现,阳刚的神,居然就像一首长调的婉约词,我只顾得欣赏,无心也无法读懂它慢条斯理的句子。但此时一切都在开口说话,有人说,这山就是半山半雾,分明是让人羽化成仙。此时,何处都是云霄玉殿。雾绕着山,柔抚摸着刚,相生相依,我们完全可以撇开山的地理性,雾的气象说,寻觅触碰我们心灵的意义。我想,这番景象是否就是一种说话的状态,或许就是欲言又止。举目去看,明神的唇吻显露出来,但并不呢喃。有些时候我们相对相视,久之,便感觉似在心语,这应该是一种得悟之境,恰好可以做静思顿悟了。
   一对青年男女,在佛前相拥。我不知是否犯忌,但我还是觉得温暖了。我偷听了他们的对话。
   “向下按着手掌,啥意思?”女的侧脸娇喘地问。
   “按捺得住幸福。”小伙子绝对有着恋爱的高情商。
   “那个词,叫‘按捺不住’吧?”显然女孩子是想表达亟亟心动,她说的是恋爱的心情。
   我不知他们选择这个地方的目的,或许就是为了休闲,但这种表达,是有神作证的。或许他们就是故意说给明神听的,应该是。我们的信念,有时候与佛相遇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佛,就是人心人情的化身。明神的手势,是做了一个爱情的表达动作?我想一对恋人是这样看的。心平,却情感的波涛涌起,的确按捺不住。心波荡漾,按压不住,怎可按捺得住!年轻人拍婚纱照,喜欢海边,取“海枯石烂”之意。我觉得当下最要紧,起码看看彼此是否心动,是否心有灵犀。以后的事,是在于经营,而非盟誓。我不知此后是否有新人到这里拍婚照,但这是我见过的最美表达,我听到了经典的爱之语,细腻而含蓄。他们的爱之语,因佛而生。
   其实,我不必跑很远来凸显我的存在。这么高的佛像,人在下面,形同蝼蚁,我突然觉得明神的从容微笑,给了我别样的解读,或许它就在对我说,我看见了你。那种慈眉善目,就是悦纳了我。我的心就像受到了点化,竟然安然无语,一阵低首沉默。我是无神论者,也不信佛,但我尊重一切信仰。我听说,当初倾33吨黄铜打造这尊佛的主人,也不是信佛的人,是俗家。他或许就是想创造一种神奇和博大。大的含义是什么?数学上无限大的概念,我们想不出大的程度。但诚心之大,才有震撼的力量。在我们的认知里,有时需要信仰特别的大,来包裹自己的渺小,用博和大,来扩展自己的胸怀,也许这才是这尊佛的“大”的真解。
   一群游客的眼光都集中到佛手上。有人问同样的问题,有人说,这是心痛的样子。是啊,惊涛骇浪打来,折桅撕帆,将我们用筐土填充的堤坝码头一下子夷为海域,渺小的人,被卷进海浪,成为鱼腹之物,这些怎能不心痛如割。我举目看看明神,明神无语,又似在抿唇含悲,佛在语。有人说,那是佛伸手拿东西吃,或者是为我们俗人讨一包美食……这是个让人发笑的答案,一个孩子将手中的包装副食擎起。这样的答案并不标准,可这里并不需要标准答案,如果说有标准,那就是,佛在我们的烟火凡尘里,在我们的俗眼俚语里,在我们的童言无忌里。
   游人在佛前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佛从来不会给游人的话写下“深刻”或者“肤浅”这样武断的评语,总是以微笑面对。这让我想起了一则问佛的故事。有人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佛回答说: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我相信的是,一个心智聪慧的人,佛何时都可以与之对话的。佛界就是人生的境界,我们就是在天真里长大,所以我对那些有趣的俗解反而觉得温暖了,愚钝时,我们少的可能就是一颗温暖的心。
   还有人面佛而叹:“踞为一尊佛,有多么不容易啊,风餐露宿,一个姿势摆到底,那手臂怎受得了,我真想给佛敷一叶解痛活血的‘筋骨贴’……”我不以为是个笑话,人世独有的同情心,让我也生出一腔悲悯情怀,真是人心可成佛,不期未来。
  
   三
   我曾经读过《张保皋传》,张保皋大约是我国唐朝时期的新罗(今韩国)人,他是行走在东亚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劈浪者,也是赤山法华院的始建者。据说,原本的明神是他所造,藏于红云洞。神佛的样子没有改变,那只手就是表达着抚平海上风浪之意,可以想见,那时,中韩商贾之帆,遮天蔽日,赤山成了登岸的灯塔,也是心往的圣地。对佛,无所求,只有一只手的温度,一只手的千年不变之势。
   如今的“丝绸之路”,走的是五洲大洋,靠的是坚船,载的是友谊,一个手势表达不出这样的含义。我所感慨的是“今非昔比”,佛手,倒成了“互联互通”的信号,似乎在说,这里风静浪平,这里安然无恙,这里风景独好。
   我也随着游人端坐在佛像的脚下,突然想到了“人人皆可为佛”的话,形式上的,也有着瞬间笃定的意念,人生的反思,往往是某时某地的顿悟。我的很多想法,都在神佛像前突然静心求取而得。人们并不忌讳在佛前做着自己的事,吃东西,拍照,交头接耳,明神无语,都容许了。也有人在双手合十,可能在许愿吧。我不知这里是否可以不交香火钱许愿是否管用,但我马上觉得自己好笑,许愿是将心中所思诉诸意象的行为,所谓心诚则灵就是这样,不必在乎是否奉上了香火。况且遵守山林防火规定,这里的明神从来不在乎香火,只要有体力登山而来,他都低眉敛目,笑容可掬,嘴中似乎在念叨着:欢迎,欢迎!
   参拜的形式是无拘的,随心可意就行,我们可以去解读明神的无声之语,也可以面对明神说出内心的话,困惑,挫折,悲伤,失意,无奈,心愿,理想,哪怕是一个并不在意的想法,佛都在听,也不会泄密给人,用不着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样的咒语,佛永远是一个让我们放心诉说的好听众。再看那佛手,我觉得是在做着听人说话的手势,好像在说,我在听,放心吧。学着佛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吧,佛的动作给了我这样的启发。
   每个人面对佛的解读和感悟是不一样的。我对佛的善眉慈目、微微做笑的神态有了联想。面对的大海,或波光粼粼,或惊涛接天,佛总是一个神态,不惊不惧,笑看骇浪,真有以笑抱怨的姿态,笑是可以解释所有坚强情绪的,也许我看到的是假象,但我长时间和佛对笑,它已经感染了我。
   拜佛是否灵验,也可能出现巧合,站在佛前表愿的一刻,可以给心灵宁静的瞬间。任何事的转折转变,神灵是无法左右的,从来都与人事有关。佛在山巅,日复一日,笑对红尘万丈,不管我们是否到来,佛就在那里,无言无语,用心的人,可以读出佛声,心中有佛,心底存良,人就有了佛性。象征的意义大于现实意义,这是我们对佛的清晰判断。
   人的生活,并不拘泥于红尘,红尘之外,还有一个倾听的地方,就是赤山明神佛像前。读懂自心的,还是靠自己。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我们顾不得停下来反思一下,难得有一尊佛像,它告诉我们要面壁而思。“清风明月有禅心”,这个境界并非一般人可以彻悟而得,还是应该有一个氛围,到佛身边来吧。
   听佛语,就是倾听自己。佛不语,自己的心扉必须打开。
   和我的朋友说起赤山明神,他强调说,每个晨,是第一缕阳光普照着神佛。我非常赞同这个说法。世间本就有永恒的光芒,就像我们每个人心底都会接纳阳光一样。神佛,只是我们创造的一个迎接阳光的人。
  
   2020年9月1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8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说实在,读怀才老师的文章,给你最大的感受就是文学之美,文学的力量,文学的感染力。不但从怀才老师的文章里享受优美的文字,诗一样的语言,还能使你的心灵得到净化。怀才老师哲理性的语言和人生的感悟,让你不得不认为,在怀才老师每一句的字里行间,都会给你最深刻的感触。怀才老师的这篇禅性十足的美文《听佛语》,就是最好的见证。老师的家乡,黄海之滨,是老师经常光顾和留恋的地方。面对浩瀚的黄海,在石岛湾一侧的赤山上,有一尊世界第一大海神像,名“赤山明神”,是神,也是佛,人们都称“大佛”。在一般人看来,佛不语才是正常,人们在佛面前虔诚祈祷和祝愿。然而,在老师的眼里,面带慈悲和善的神佛,左手按莲花,右手轻轻抬起的动作里,就是一种语言的交流。善于观察的怀才老师,从游客对佛神的虔诚里,从香客的祈祷里,从小男孩和母亲对佛神的认知里,从青年男女在佛前的恩爱和海誓山盟里,感觉到神佛都在默默的倾听,用不着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样的咒语,佛永远是一个让我们放心诉说的好听众。看那佛手,总觉得是在做着听人说话的手势,好像在说,我在听,放心吧。佛性就是人性,两者是统一的。每个人面对佛的解读和感悟是不一样的,在怀才老师看来,拜佛是否灵验,也可能出现巧合,站在佛前表愿的一刻,可以给心灵宁静的瞬间。任何事的转折转变,神灵是无法左右的,从来都与人事有关。佛在山巅,日复一日,笑对红尘万丈,不管我们是否到来,佛就在那里,无言无语,用心的人,可以读出佛声,心中有佛,心底存良,人就有了佛性。这就是怀才老师对佛语的解读。听佛语,就是倾听自己。佛不语,自己的心扉必须打开。这篇散文,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透过表象洞察事物本质的魅力,引经据典,去解读那尊面对大海,目光深邃慈悲的大佛。感悟深刻,给人以生命的领悟和启迪。这是我自己对怀才老师文章的浅层次理解,也许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也许会更深刻,但都能在文章让你得到美的享受。倾情推荐,分享精彩。【浪花诗语编辑:习之乐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913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9-12 07:45:58
  有谁听过佛语?佛语是怎样的,在作者怀才老师的家乡,黄海之滨的大山上,有一尊用深邃而祥和的目光面海的巨大神佛。请欣赏怀才老师的大作《听佛语》,看老师是怎样为你倾情解读的。感谢投稿浪花,问候作者秋安。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9-12 08:03:36
  常常看到的,往往会熟视无睹,赤山明神,每去石岛,就经过它的脚下,直到前年读了散文家丁立梅女士的《佛不语》一文,才进入了思考。心中有佛,耳畔就响佛语。佛性就是人性,我想这就是佛存在的意义吧。习之老师辛苦了,本来编按早就准备好了,被习之老师一键删除了,早晨有重新编辑,可能佛说,好事多磨,所以就是这样再呼而出。编按精美,很喜欢,谢谢。遥握,问候习之老师秋安,欢迎来胶东半岛看大佛。
2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9-12 08:13:17
  俗话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怀才老师的《听佛语》十天前就发给我了,并精心拜读,费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编按文意一二。今早准备发表怀才老师此文,结果不小心,操作失误,将编按删除。十分败兴。只好又仓促编按以敷衍了。幸亏怀才老师不见怪。谢谢老师。遥握!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9-12 08:20:10
  这是佛意,修炼本身就是重复,理解了得失平常,一切都显得自然。只是习之先生早就编了美言,枉费了一腔美意啊。谢谢习之先生的美按。遥握,谨祝秋安。
3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09-12 08:29:07
  那对母子的对话,从一个侧面来讲,是说明佛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可以说,佛是深入人心的。佛教诞生在印度,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佛教传于我国也已经有一千五百年,并且在我国得以发扬光大。“佛性即人性”,这个观点就恰恰在说明它的普遍性,它之所以得到民众的拥戴,大概就基于此。佛性向善,让那些恐怖与丑恶都在佛性的感召下,展现出人性的本色来,是功德无量的好事。老师的文从这一点上出发,便文意高耸。欣赏老师的美文!点赞!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9-12 08:35:20
  谢谢孤独老师精彩解读,精辟沉厚,受教了。是的,佛,给与我们的是善良的启发,一切人间烟火的核心就是善良,愿望本身就是善良的种子,尽管我们不信佛,但也可以感悟佛文化的精髓。谢谢孤独老师美评。遥握,期待佳作连连。
4 楼        文友:岚亮        2020-09-12 09:19:25
  细细拜读了《听佛语》,让我听到了兄长不凡的感悟。佛由心生,佛乃智慧生,佛是大悟大彻生。读罢第一章,我听到的佛语是爱之语,佛大慈大悲。第二章听到的心之语,佛门无疆,普渡众生。第三章听到的悟之语。与其说听佛语,还不如说悟人生。读来品去,佛语乃人语,佛生乃人生也。敬佩兄长的心胸目光和耳力,锦绣之心、玄灵之脑、智慧之根、生花妙笔,隹作天成。岚亮学习了!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9-12 09:26:17
  岚亮老师好,您的解读如此精细精辟,其眼力非常,佩服得很。我们过的是人生,人生之暖在于切悟,未必最好的境况才是最好的人生,面佛,给自己一点强大的感悟,看佛,看人世,理解温暖,理解爱,不必入佛,仍可使人生充满佛像,这在于一个人的历练,努力做一个有底蕴本色的人,这才是人生的要义。看岚亮老师的美文发表,正在赏读。感觉精美入心。等我写评。遥握。
5 楼        文友:罗莲香        2020-09-12 10:09:06
  一直在滚滚红尘中穿行,今随怀才老师的美文来到明神佛前,愿受佛的点化,拂去心中的俗尘,让灵魂得到洗礼和升华。佛无语,却此时无声胜有声;佛总是真诚微笑,欢迎每一位虔诚的游客。众人前来,观惊涛拍岸,仰佛之大手,沐浴佛之圣光,凝一颗慈悲之心,回望走过的风雨人生,于是淡然笃定,笑对沧桑。人世的温暖中也有佛光闪烁。如何参透佛意,怀才老师说得好,佛性即人性,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相拥静谧的禅意,佛的万千睿智都在那平和深远的目光里,且读且悟,且修且行。俗世烦恼三千,在佛的面前皆散作云烟。此文深邃高远,值得反复品读,可磨亮心性,陶冶情操,达到天人合一,人佛相融的境界。感佩老师才华、性情修炼之深!遥祝秋祥万顺!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9-12 10:18:59
  反复诵读罗老师的美评,对罗老师赞同怀才抱器小文之观点,深表谢意。让有佛性,佛性绕身,就是人性。在佛前无忌之言,相信也是对生活的感悟,一颗爱美希望美好的心,就是我们生活的本真,佛,在眼前,也就成了一个可以与之交流的人。我曾经听说,出海打渔的人,心中总是充满了佛的祝福,不必回首瞻仰海神,海神也在心中,海神庇佑,只是一个愿望,出海归来,是因为家人的等待,也有佛在招引。我不是打渔人,但却有着处世如鱼获的心思,心中村一善念,好好做自己的事,也许就是佛意的告诫。谢谢罗老师这么精美的点评,入心了。遥握,谨祝安好!
6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0-09-12 10:17:52
  佛像本无语,但一切皆在无语中,所能听到的佛语,是悟,老师悟性极高,也带我们领悟到一些,宇宙之理,世界之观,人生之语。天大,地大,佛大,人心大。佛语,佛无语,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有语无语,皆有悟,有形无形,皆有灵。欣赏老师慧心兰语之妙文,学习了。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9-12 10:21:20
  谢谢天马老师留评鼓励。您的美评里充满了辩证法,读之受益。心中存留善念,不必面佛,也得人生真谛。遥握,感谢美评,问候秋安,期待佳作。
7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9-12 10:56:49
  《听佛语》深度好文!湘莉读到文中的其中一段故事,当时就按捺不住有话要说。以当时情景,按我主观意识给出结论,一定是评判那对青年男女不好,在佛前没有一颗敬畏之心。而从怀才老师的眼里看到的不是这些,看到的是让佛作证,表达一种坚贞不渝,来海边取“海枯石烂”的不变之意。真是让人不得不认同:境界不同,看待事物给予的结论就完全不同呀,真是那句,心中有佛,所见皆佛,心中有爱,所见皆爱,眼中万事万物皆是美好。内心充满阳光、乐观,入眼的世界才能是一片祥和。怀才老师做到了。不说了,快点点赞吧!遥握问好,谨祝生活愉快!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9-12 12:22:20
  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痴人痴语。选择佛面前示爱,表达一辈子相守,佛作证,也是最新方式,看来湘莉老师是肯定的,可惜不能有这个机会了啊。老大了,我们就感悟生活吧,佛前一盏灯,总是有燃不尽的时光温暖。谢谢湘莉老师精美点评,遥握,期待佳作。
8 楼        文友:雨中太阳        2020-09-12 13:33:41
  我同学和朋友总说我,行为做派,思想观念都是现代女性典范,唯一不得解的就是,为何会信佛?每月初一十五我都要在佛前拜上一拜。“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等等,这些佛语,以前我总是参不透,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了悟。正如怀才老师所说,佛,给与人们的是善良的启发。心中有佛,耳畔就响佛语。感谢怀才老师的锦绣之心,玄灵之脑,再次让太阳领悟佛的精粹。送安祝好!
女人不仅要丽质更要励志!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9-12 14:21:46
  谢谢雨中太阳老师精彩留墨。我虽不信佛,但我不会轻易否定一个人的信仰,佛的存在,有赋的众生维护,这是现实,我是俗人,也尊重,尊重但不盲从,所谓佛性就是人性,人性向好心暖,足够了。人生用善良点燃,就会有意义。谢谢太阳老师留墨鼓励。问候秋安,谨祝笔健。
9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9-13 15:57:18
  《听佛语》是一篇启迪人生智慧的好文章,如一道清流浸润人心!也引起了我深深的回忆。小时候,外婆跟我讲过好多方面关于“佛”的故事,那时候只觉得情节生动好玩,没有进更深一层的思考,今天拜读怀才老师的《听佛语》,让我豁然开朗,这篇文章与我外婆曾经讲过的故事,是何其的相似呀!谢谢老师给我们带来富含哲思的好文章,湘莉再次拜读点赞,遥握问好谨祝秋祺!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9-13 16:05:05
  过奖了,谢谢湘莉老师的喜欢,其实,我是俗人,读佛,也是俗解,我相信佛人是相通的,都是对生命的理解,希望我们接受的是向善的文化。遥握,感谢再度留言,期待您的佳作。
10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0-09-14 00:06:14
  在这宁静淡泊、放飞遐思的秋夜,追寻着智者的脚步,赏读“赤山明神”这无字之经,聆听“海不扬波”这无语之语,顿觉“清风明月”的沁爽扑面而来。虽然佛不语,却能感受佛光普照,禅意呢喃;虽然经无字,却能感觉心扉敞开,心灵彻悟。是啊!人的生活并不拘泥于万丈红尘。红尘之外,还有一个倾听的地方,那就是赤山明神的佛像前。你可以不信,却不可不敬。平和的目光,让人心安。安抚的佛手,给人希望。许愿吧,佛神是一个忠实的聆听者。解读吧,读懂自心的还得靠自己。佛掌向下是何意?是按捺住的幸福,是按捺不住的爱恋,是抚平海浪的慈悲。听佛语,佛不言。倾听佛语其实就是倾听自己的心语,有心的你一定能读出佛声,此时无声胜有声。不管你信不信,心要诚,心诚则灵。怀才老师告诉我们:“清风明月有禅心”。快到佛的身边来吧,他让我们成为一个迎接阳光的人。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9-14 06:17:06
  我始终相信梅骨君是在精神的花苑里修炼,所以不敢打扰,因为曾经告诉过我,突然,带着诗意的脚步,来了,轻轻的来了,那么精彩,那么深刻的点评,只有出自梅骨君之笔。人生需要倾听,怀才抱器悟性太晚了,才把在家门口的明神写出来。我在倾听梅骨君沙沙走笔的声音……谢谢您的美评,顺问秋祺,谨祝笔健,期待您的佳作。
共 18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