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韵】地瓜及它的秧秧蔓蔓(散文)

精品 【书香•韵】地瓜及它的秧秧蔓蔓(散文) ——彩色的田野之三


作者:北方天马 举人,3454.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71发表时间:2021-01-22 12:06:03
摘要:看似纤纤弱弱的地瓜秧蔓,任意剪取一段,随意插在黄沙土中,几场热雨过后,秧蔓爬满一大片,长出串串碧绿的叶子,有时也开几朵淡紫色的小花。“地瓜”这个称谓,是北方国人给这个洋货起的新名字,它也的确如瓜一样,生吃甘脆多汁,能解渴充饥,熟食香甜软滑,老幼人群更是喜爱。

【书香•韵】地瓜及它的秧秧蔓蔓(散文) 戏曲中的七品芝麻官说过一句实实在在的名言:“当官不予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红薯即是地瓜,因是舶来之物,有的地方称其为“番薯”。
   有资料记载,明代在菲律宾经商的福建陈氏二人,见地瓜易于栽培,生熟可食,香甜味美,产量很高。想到家乡粮食不足,人们饥苦,冒着被禁令处罚的危险,偷偷地把地瓜秧蔓绞入汲水绳中,再涂抹污泥,巧妙地躲过殖民者的关卡检查,带回家乡,始得引种成功。故闽地称为“番薯”。
   陈氏二人也许不曾想到,生在热带的这种植物,很受华夏民族的青睐,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与黄河两岸。平时,它是美味的辅助饭食,饥荒年代曾经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短短几百年间,已融进炎黄子孙的血夜中,已融入中国农业的大家庭。
   我的故乡在华北平原,亘古以来,黄河眷恋这片热土,搬来大量黄沙,把这里覆盖了一层又一层。黄沙称不上是沃土,但特别适合种植地瓜、花生等根块类农作物。家乡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大量种植地瓜的,不得而知,只记得儿童时代,各村各屯各个生产队,每年都有半数的土地种植地瓜。温度恰好是天时,黄沙土质为地利,人们喜爱是人和。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地瓜,这个南洋外来的物种,似乎与黄土特别有缘,扎根发展,繁荣昌盛,一度占据了黄土地农业的半壁江山。
   种在黄沙土地里的地瓜,秧蔓旺盛,结的又多又大,不仅皮相光鲜,质地上乘,口感也比其他土质地上的地瓜好吃。看似纤纤弱弱的地瓜秧蔓,任意剪取一段,随意插在黄沙土中,几场热雨过后,秧蔓爬满一大片,长出串串碧绿的叶子,有时也开几朵淡紫色的小花。到秋老霜降,刨开黄土,必能得到几个肉红色圆润的大“瓜”。
   “地瓜”这个称谓,是北方国人给这个洋货起的新名字,意为地下结出的“瓜”,十分贴切。它也的确如瓜一样,生吃甘脆多汁,能解渴充饥,熟食香甜软滑,老幼人群更是喜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人们基本是以它为食,勉强糊口,度过了困难重重的几十春秋。
   先是叶子。地瓜秧蔓上有心形的叶子,杯口大小,碧绿娇嫩,下面半尺左右的叶柄,有秩序地排列在秧蔓上,贴着地皮恣意生长,给黄土地铺上一层厚厚的绿毯,吸纳天地灵气,采集日月精华。每年在秧蔓将要爬满地垅的时候,母亲经常弄些叶子,拌点生面粉上锅蒸熟,吃时撒盐拌上蒜泥,感觉特别好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虽然鱼肉常吃,仍念念不忘那简陋的美食,可惜很难吃到。
   那个年代的农业生产非常落后,粮食不够糊口,地瓜由于产量高,就挑起农业的大梁。记得刚一入秋,秋风送爽,白云飘飘,其他农作物还没有完全成熟,地瓜的秧蔓也正好笼罩田间地面,满地绿意浓浓。吃了小半年窝头的人们,早已急不可待,看到自留地种的地瓜,根部黄土悄悄隆起,知道它已基本长成,于是隔几天收获几颗,一家人大饱口福,剩余的秧蔓也幸福了圈里的猪羊。故乡人就这么熬过一年又一年的饥荒,依靠地瓜延续岁月,延续生命。
   故乡农民的秋天十分忙碌,各种农作物待收,一秋的风光也特别喜人,先是高粱、谷子成熟,红的、黄的晒满场院,引得鸡鸭鸟鼠窥伺,寻机来个突然袭击,抢啄几口。再是玉米成熟,金光灿灿的大棒子,晃耀人眼,晃动人心。这些必须先行收割,以便整治耕地,再次播种冬小麦。地瓜原是热带作物,温度适宜总会不停地生长,所以收获滞后。直到天降第一场秋霜,把它的叶子打蔫变黑,开始枯萎,农民才不得不动手收获。
   收获地瓜是很有意思的劳动,常用三齿橛头工具,形如猪八戒的钉耙。但也必须像八戒一样,使出蛮力把地瓜一个个从黄土中请出来,堆在秋阳下,晾在金风里。劳动虽然辛苦也有乐趣,偶尔刨出蜥蜴、蛇鼠等小动物,引起一阵骚乱,年轻人奋力追赶,胆小人惊慌躲避,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野,平添了一些丰收快乐的景象。
   收获的地瓜,需要拣出一些无虫疤、无伤痕大小适中的入窖储存,一为留种子,二是村民们一冬半春的大部分食物。剩余的切片晒干方便长期保存,地瓜干掺和些杂粮,共同磨粉蒸窝头,是农民的主食,困难年代无关乎好坏,只但愿够吃,能坚持到明年新粮接续,就心感安慰,感谢老天。那时代的农民就是这么清苦,风调雨顺还好,晒出的瓜干,虽然营养不是很佳,也不算难吃,若遇到灾害年,晾晒的地瓜干遇雨霉变发黑发苦,更苦了百姓,饥饿是人抗不住的魔鬼,无其奈何,照样得拿来填肚子,甚至地瓜秧蔓也磨粉充饥。这些,村里老辈人都经历过。
   地瓜收获后,生产队总预留一块土地冬闲,其余全部播种冬小麦,待春光复苏,预留地首先种植地瓜,谓之春红薯,麦收结束时,它正好爬秧拖蔓,给栽种夏地瓜提供足够的秧苗。由于种植早,地瓜也产出的就早且长的也大,正好在秋粮未熟之时,解决一些粮荒。勤劳的农民,调动所有的智慧,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为生活可谓精打细算,最大限度地发掘天地自然资源。
   收获后的地瓜秧蔓,也不会浪费,运回村中,搭在大树或木架上自然风干。那时冬天的村子里,到处是变的臃肿的大树,黑黢黢的奇形怪影,晚上看到显得有些吓人。儿时的我,非常爱听老人们讲述神话故事,总联想到它里面可能隐藏着魔鬼。但事实证明,魔鬼不见得存在,倒是隐藏着一些小小精灵。
   搭在大树上干燥凌乱的地瓜秧蔓,无意中给麻雀们提供了良好的窩巢。有时晚上我们借来手电筒,一道光柱罩住栖息的麻雀,使它不明就里不敢乱飞,将准备好的口袋慢慢靠近,突然反扣上去,一下子,麻雀成了我们的俘虏。麻雀虽小,却是个烈性的动物,抓它容易,养它非常困难,不管你制作精美的鸟笼,还是给它锦衣玉食,它一概不食不喝,焦躁狂叫横冲乱撞,三天后必死。老人们说:自由贯了的麻雀,受不得笼养约束,广阔田野才是它们的天地。
   别看干透的地瓜秧蔓变得又黑又丑,却是牲畜很好的饲料。食草的牛羊喜欢吃,磨碎后,加点麸皮米糠,喂鸡肯下蛋,喂猪长出的肉特别香。用现在的话讲,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土猪,笨鸡,纯粹的绿色食品。
   储存地瓜,留种育苗是个技术性高的农活,每年政府部门,会组织学习班,集中培训,用传统经验结合新科技技术,尽心尽力地帮助农民,试图农业翻身。黄土地养育的人们,离不开黄土,每年都会挖一个地瓜大窖,深达两三米,上面木梁柴草做顶,覆压黄土保温,地瓜就储存在里面,通过风口调节里面温度,不热不冷,不干不燥,可以储存至春暖花开,不但新鲜如初,由于淀粉的糖化,熟后更甜,更软。
   春天到来,找地方制作地面大火炕,把做种子的地瓜紧密地排满几个炕床,覆上肥土,上盖席子棉被之类保温,底下开始烧火,利用人造温室促其提前发芽繁育秧苗。育苗工程中,保持一定的温度特别关键,太热太凉都不行,时刻有受过培训的技术员负责监管。全队人一年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责任重大,不能掉以轻心。为此几个人日夜守护,一点不敢马虎。当然他们有特别的报酬,就是能在热灰中,焖熟几个地瓜,金黄糯软,吃时十分香甜,因此年轻人都乐于此项劳动。
   一个地瓜能长出很多棵秧苗,先由嫩黄慢慢变绿,随后长出几片叶子,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给春天献上第一抹新绿,带来新的希望,召示下一个丰年。待气候适宜,分批剪下栽种到预留的大田里。又是一轮的耕作,又是一年的希望,又是一岁的人生。岁月长流,地瓜不断,年年在黄土大地上生生不息,演绎绵长的故事。
   后来,发明出塑料薄膜,淘汰了费时费力的火炕技术。农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吃粮不再是问题,地瓜种植面积相应减少,地瓜干随即退出历史的舞台,现在农家院里也难以寻觅它的身影,但人们依然喜欢地瓜,街头市场,烤地瓜成了普遍的各地名吃,无论何地都能听到卖红薯的吆喝之声,听着亲切,想着诱惑食欲。商人们最尊重市场,开发出很多种吃法和产品,普普通通的地瓜因此登上大商场,大饭店的大雅之堂。
   科技也培育出不少新品种,红壤黄壤的、白皮粉皮的、紫皮紫瓤的、起沙干面的、软甜可口的,时至今日,地瓜在神州大地上,处处开花结果,发展成一个大家庭。
   万变不离其宗,长在田地里的地瓜,外表依然是绿意葱葱,秧秧蔓蔓。

共 31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地瓜,其貌不扬,恰如其名,听上去就显得朴素贴地气,实际上确实如此,地瓜不论是本身的质地,用途,还是生长环境,以及对老百姓的意义,和土豆有着酷似。在饥荒年月里,他们是贫苦百姓的救命粮,用以充饥的最好食物。他们都是舶来物,但生根在了华夏的土地上,并一发不可收拾,早年一度救活了不知多少穷苦的百姓,现如今虽然他们也频频上了”庙堂大餐“的桌面,但在老百姓那里,依旧是一个朴素且及其实惠的上好食物。地瓜全身是宝,其娇嫩的枝叶可以“拌点生面粉上锅蒸熟,吃时撒盐拌上蒜泥”成为一道美食。食不果腹的年代里,地瓜是百姓们的“大餐”,即使是枝蔓,也可以成为猪羊的美食。收获地瓜充满乐趣,更充满期待。时至今日,随着农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地瓜在人们的心里的角色也发生变化,但不论如何变化,不论登上大雅之堂,还是依旧居于平常百姓的餐桌,它永远是人们最喜爱的美食,依然是“秧秧蔓蔓”。本作品从地瓜的来历,命名,到地瓜对于人们的存在意义等各方面给予了深刻而独到的书写和颂扬,写出了地瓜其不可小觑的价值。作品语言温润如玉,措辞造句沉稳成熟,细细品读中,可以养心!佳作,极力推荐文友品赏。【编辑:雪凌文字】【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122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01-22 12:12:26
  这是天马老师的【彩色的田野】系列散文第三篇,一如以往温厚的语言文字,将人人熟知,人人喜爱的地瓜写得厚实而“香糯”。让我想起了我们老家的土豆,改天我也写写!感谢天马老师,问候!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01-22 12:37:15
  编辑辛苦,谢谢精彩编按,关于地瓜的点点滴滴,步入老年的这代人,最有深刻体会,魂牵梦绕难以忘怀,都能忆起诸多的往事和情缘。期待您土豆丰富我们彩色的田野。祝安
2 楼        文友:岚亮        2021-01-22 13:00:11
  地瓜及秧蔓,我很熟悉,因为我家有一坡地,每年都是用来种番薯的。其果其蔓之好,从留种、育苗、剪植、收成皆无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浓郁生香的乡土气息,佳作,点赞!
回复2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01-22 15:42:57
  年轻人对地瓜只存在于感性认识,知道烤地瓜是个美味。要说深刻理解,还得是经历过六七八九十年代的人。谢谢来访,祝安。
3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2 13:14:26
  红薯传入的另一种说法是将藤蔓编入提筐中。红薯传入我国较晚,如果早些传入我国,免去饥荒是正常的,有可能免去一些因饥荒而起的农民起义,比如说,明末的大起义。老师的文,一如既往的朴实,以自身的经历来叙述,更显真切。一篇好文。期待更精彩!
回复3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01-22 15:54:01
  传说很多,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国人的影响。也许李自成得益于天灾,但也有其历史原因,总之,地瓜确实在中国近代史中,有浓厚的一笔。谢谢来赏读,特喜欢老师森林系列,长白山寄有我的一片深情,难以忘怀。顺祝冬安。
4 楼        文友:林间风吟        2021-01-22 17:14:09
  蔓延不绝的地瓜秧唤醒了一个又一个春天,香香甜甜的地瓜果丰硕了一个又一个秋天,老师笔下的地瓜和它的秧秧苗苗将我的童年记忆重又唤起,大自然赠予给我们的太多太多,生而为人,其实何其幸运啊!为老师的佳作点赞!
回复4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01-23 08:46:59
  一篇小文,能唤起童年的记忆,说明地瓜在人们心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说明小文写出了大家的所思所想,感到欣慰。谢谢玉留,顺祝冬安
5 楼        文友:倦鸟        2021-01-23 10:29:25
  天马老师文采斐然啊。一个常吃常见的地瓜,在你笔下生了根。仿佛看见那绿油油的枝枝蔓蔓了。现在很多人也拿地瓜当观赏植物,养在漂亮的透明瓶子里,水培。据说地瓜叶子也很好吃,我买过一次,不喜欢那味道,也可能是我买的叶子太老了。
回复5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01-23 18:03:33
  东北长大的人,对地瓜感情略浅,因为,早时那里很少种植地瓜,加之粮食也比其他地方富裕。谢谢赞赏,多吃些地瓜,能增加食欲,祝安。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