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我的文化小屋(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我的文化小屋(散文)


作者:水墨砚儒 布衣,204.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03发表时间:2021-05-15 10:17:58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那么,我们所走过的路在哪?
   我们这一脉孔姓族人源出何处?我们村始建于何时?我们这一个家庭为社会做过哪些贡献值得传承?都是我们健在的一代人弄明白、记录下来并传给下一代,刻不容缓应该完成的任务。
   此时此刻,你站在这个文化小屋,是我们这个大家族的精神家园。感谢家人们积极提供史料,我们共同营造了这个抚今追昔的场所。当我们知道前人走的艰辛时,就会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当我们知道前人为了后辈生存得更好而不断开辟新的地域时,我们为有敢于探索未知的前辈而自豪;当我们知道前人为解放事业而牺牲时,我们生活在今天的幸福中就不能碌碌无为;每当看到晚辈们事业有成,就坚信我们是圣人之后不甘平庸。
   每当我们想到这些时,就有一股子劲在鼓舞着我们前行,就有一种信念砥砺我们创业,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自信、自尊,是我们学习历史、传承前人那种发愤图强精神中得来的,这也是创办文化小屋的目的。
   但是,由于历史久远,一些有价值的历史资料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而失传,他们遗留下来的物件,多数受传统风俗的影响而毁坏。所以,这个文化小屋能够陈列的东西还不丰富,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纵然如此,走进这个充满感情的小屋,站在亲人的照片面前,又看见他们的音容笑貌;站在前人留给我们的遗物面前,仿佛听见他们的谆谆教导,仿佛逝去的老人又回到世间和我们在一起,这是多么幸福的啊……
   一、本族孔姓人的来源
   我们这一支孔姓族人是源于圣人十派华店户的一支血脉。据家谱记载,在元初忽必烈封孔元措为第五十一代衍圣公,其子孔浣在曲阜的水字辈兄弟87人,有后人的20个宗主各立一派,为二十派。孔浣第一派、孔沂第二派、孔潾第三派、孔治第四派、孔澄第五派、孔济第六派、孔淙第七派、孔涖(li)第八派、孔演第九派、孔淑第十派、孔泗第十一派、孔滨第十二派、孔滋第十三派、孔浩第十四派、孔淋第十五派、孔潝(xi)第十六派、孔洵第十七派、孔汭(rui)第十八派、孔泾第十九派、孔灨(gan)第二十派,成为家族管理组织。
   枣强分支源出孔淑的第十派。孔淑生思遵,遵生克绍、克修。孔克修元朝末年任长芦(今天的德州)学士正,后任乐陵县主簿,相当于现在的常务副县长。元明二朝尊孔,衍圣公可封有学识的后人为学官,孔姓族人不服徭役,生活得比较优渥。到明天启年间二十派内就分为五十七个宗户,清康熙年间增至为六十户,第一派就分为十个宗户,衍圣公是大宗户。
   当时规定,每户推举一个户头和两个户举,各户以始迁村确定户名,十派孔淑立村华店。传说因此村铸犁铧为业,取村名华店寓意铸剑为犁;或该村遍栽梨树,春天梨花盛开,故称花店户。嘉庆十年(1805年)修家谱时刊布《六十户户头户举点名清册》,从此六十户以御制的形式定型,枣强分支源出华店户。
   枣强分支的望祖为中兴组孔仁玉的四子勖(xv)公,始祖是圣人五十五代孙孔克修,元末任长芦学正,迁乐陵县主簿,后避元末战乱迁徙枣强城南崔母镇,长子孔希桂定居枣强,次子希楷迁固安,繁衍至今成枣强固安分支;第三子孔希模来恩县贸易,落户于李古寺村,传至第四代孔彦明迁居徐里长屯,即今天的孔官屯村,又传三代至孔闻韶立东场村。由此可见,李古寺村居住的和由此迁居外地的孔姓族人,经过明清、民国至今繁衍形成枣强恩县分支,我们村的这一脉孔氏族人是其中之一。
   二、东场村
   东场村位于恩县大洼南部,距武城县城北五公里处,西隔德武公路与孔官屯相邻,东北向是王庄、魏庄、赵庄村,东南向是张庄村,初级社时称“六合乡,”南邻赵乾坡村。新中国建国后曾先后隶属于滕庄、旧城、马庄公社,现是鲁权屯镇治下村庄。
   东场村立村于何时?据推算,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孔希模一代起,下至言诚、公信、到孔彦明迁到徐里长屯计四代八十年,为1448年明英宗正统十三年间;再下传承和、宏彬、闻绍到东场立村三代六十年,共七代人计140年,大约就到了公元1508年为明武宗正德3年。
   彦明公生三子,长子承和,次子承穆,三子承福。承和生宏彰、宏彬;次子穆无后,三子福生宏修、宏儒。
   长支宏彰生闻纠、绶、绂(fu)、缱(qian)、续;
   次子宏彬生四子:闻绍、闻容、闻绾、闻红,以东西南北四场分为四院,相传有五要一支,但谱书无记载。长支闻绍为东场独立一村,即今天的东场村。
   东场始祖闻绍公,字讃绪,贡生,任颍州训导,升山西清源县教谕。生五子,长支贞镜为北院,二支贞箴(zhen)为南院,三支贞席为西院,四支贞撰(zhuan)为中院,五支贞律传至继增无后不续,奠定了东场四院的格局。
   三、西院
   六十三代贞席公为三支、西院,生尚诗、尚礼二子。
   长支
   六十四代尚诗生:衍东、衍法、衍录(无后不续)
   六十五代衍东生兴昌,衍法生兴贞,
   六十六代兴昌生毓贵,兴贞生毓东、毓安;
   六十七代毓贵生传正,毓东生传邦、传方、传曾,
   毓安传秋;
   六十八代传正生继才、继良、继光、继奉,传邦生继升,传曾生继林,传秋生继山(传方不续)。
   六十九代继升生光千、光万,继林生光信、光治(继才、继良、继光、继奉、继山不续)。
   七十代光千生昭泽,光信生昭凤,光治生昭华、昭美。(光万不续)
   七十一代昭泽生宪余、宪成,昭凤生宪春、宪祝,昭美生宪杨,(昭华不续)。
   七十二代宪杨生庆坤(宪余、宪成、宪春、宪祝四位不续。)
   七十三代庆坤生繁芹。
   七十四代繁芹生祥连。
   七十五代祥连义子令华、生令君。
   二支
   六十四代尚礼生:衍覌、衍庄、衍奇、衍宋;
   六十五代衍观生兴规、兴云,衍庄生兴声、兴翥(zhu)、兴增,衍奇生兴行,衍宋生兴盛、兴誉;
   六十六代兴规生毓江、毓海,兴声生毓河,兴翥兴增无后不续,兴云生毓令,兴行生毓俊,兴盛生毓秀,兴誉生毓龄;
   六十七代毓江生传扬,毓海生传奇、传名、传三、传武,毓令生传盛、传业,毓俊生传刚、传公,毓秀生传周,毓龄生传圣。
   六十八代传扬生继柱、继新、继魁、继彦,传奇生继先、继旺、继章、继哲,传武生继斗,传业生继隆、继茂、继刚、继武,传盛生继训,传周招婿继刘,传圣生继义。(传方、传名、传三、传刚、传功五位不续)
   六十九代继柱生光容,继新生光让、广坤,继魁生光业,继彦生光儒、光楹,继先生光平、光维、光佑、光伦,继斗生光尧、光舜,继隆生光朴,继茂生广金,继武生广灵,继奉生光针、光修,继刘生光思。(继山、继旺、继章、继哲、继刚、继训、继才、继良、继光,九位不续。)
   七十代光容生昭庆,光让嗣子昭才,光坤嗣子昭勇,光儒生昭穆,光楹生昭才(出嗣)、昭修、昭孚,光业生昭正、昭坤(出嗣),光维生昭本、昭立、昭吉,光伦生昭升,光尧生昭轲,光朴生昭连,光金生昭芬、昭坦,光灵生昭德,光修生昭文,光思生昭炎、昭增。(光平、光佑、光舜、光针五位不续,光存、光惠、光德、光哲上代不详。)
   七十一代昭庆生宪明、宪智,昭才生宪池,昭孚生宪铎、宪田、宪忠、宪廷,昭正生宪升、宪盛,昭勇生宪贵,昭穆生宪杰、宪俊,昭本生宪银,昭立生宪宝,昭吉义子宪金,昭连生宪节、宪桥,昭芬生宪立,昭坦生宪学,昭德生宪泉、宪井,昭文生宪瑞,昭炎生宪祥、宪福,昭增生宪林、宪堂、宪芹,昭仁生宪华,昭玉生宪荣,昭珂生宪丰。
   七十二代宪明生庆水,宪智生庆山,宪杰生庆仙,宪俊生庆龄,宪贵生庆瑞、庆运,宪银生庆湖、庆海,宪桥生庆雷,宪福生庆龙、庆凤、庆凰,宪祥生庆恩、庆玉,宪芹生庆良,宪林生庆义,宪学义子庆安,宪泉生庆业,宪升生庆银、庆金,宪盛嗣孙繁茂,宪瑞生庆彦,(宪铎、宪田、宪忠在关东后代不详)宪庭生庆堂、庆余、庆芳,宪池生庆云、庆贵、庆彩,宪立生庆山、庆常。(宪华、宪荣、宪堂、宪井、宪丰、宪宝、宪节、宪金无后不续,宪旺、宪恭上代不详。)
   七十三代庆山生繁忠,庆恩生繁玺、繁信,庆龙生凡臣、繁申、繁忠、繁军、繁盈,庆雷招婿繁荣,庆山生繁金、繁银,庆安生繁荣、繁武,庆银生繁明,庆金义子繁福,庆贵生繁卫、繁新,庆云庆彩在南皮后代不详,庆瑞生繁茂(出嗣)、繁成,庆运生繁梅、繁树、繁林、繁星,庆堂生繁智、繁焘,庆余生繁彦,庆仙生繁贞、繁苍、繁怀、繁太,庆龄生繁珠、繁红、繁良、繁栋,庆业生繁柱,庆湖后代不详,庆海生繁邦,庆彦生繁魁、繁才,庆常后代不详,庆玉生繁仁,(庆凤、庆凰、庆良、庆水、庆义五位不续。)
   七十四代繁忠(肥城煤矿),繁茂生祥柱、祥波、祥春,繁梅生祥增、祥伍,繁树生祥鲁,繁星生祥昌、祥涛、祥亭、祥四,繁成生祥栋、祥春;繁贞嗣子祥玉,繁苍生祥玉(出嗣)、祥宝,繁怀生祥平,繁太生祥坡、祥会,繁玺生祥明、祥德、祥方、祥武,繁信生祥才、祥亭、祥苍,繁申后代不详、繁盈生祥东,繁军后代不详,繁荣招婿孔军,繁金义子、繁银生二子,繁荣后代不详,繁武生祥孚,繁魁生祥顺、祥海、祥庆、祥芳、祥江,繁明生祥东,繁福,繁卫生祥申、祥星,繁新生祥虎。繁珠、繁红、繁良、繁栋、繁邦、繁才、繁彦、繁柱,繁智、繁涛,在外后代不详。
   七十五代
   祥明一队会计,六四年滞洪后肝腹水去世,生子令河、令江;
   祥才,残废军人,文革时期任村支书,一身正气,生令洪、令果;
   祥德、祥方、祥武、祥亭、祥苍、祥东、祥柱、祥春,在外后代不详;
   祥增生孔军,祥孚义子,祥申生令龙,祥星生一子、祥虎生一子,祥波生令果、令忠,祥栋生令涛,祥春生令锋、令强,祥五生令涛、令波,祥昌生孔艺,祥四生孔皓,祥玉招婿令顺,祥宝生令成,祥平生令勇,祥坡义子令滨,祥会义子令海,祥顺生令滨、令智,祥峰招婿令民。
   四、一个有着红色基因的家庭
   我们这个大家庭是一个有着红色基因的家庭。毋庸讳言,在旧社会贫穷一直笼罩着我的家,“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因此,穷就是红色基因。
   我的老爷爷孔宪贵因贫穷娶了我腿有残疾的老奶奶,生了大爷爷孔庆瑞、爷爷孔庆运和姑奶奶三人。灾荒之年老爷爷逃活命闯关东一去没了音讯,一个残疾的老奶奶拉着三个孩子在死亡线上挣扎,穷就如影随形一样不肯离开这个家。
   我爷爷是个苦命的人,中年丧妻。奶奶去世那年我大爷(1920年生)9岁、爸爸(1923年8月18日生)6岁、三叔(1926年9月生)才3岁。爷爷上窑挣钱,爸爸兄弟三人把能吃的全吃光以后,饿狼一样把目光盯在咸菜缸里的咸菜上了。三人整天围着咸菜缸,饿得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吃咸菜喝凉水。齁得爸爸得了严重的肺病,一喘气就拖着长长的鸡鸣音在胡同里就听得见,三叔眼看着就要饿死。
   一家人要活下去,没有个女人可不行。老奶奶东拼西凑租了50亩地,连自家有的25亩地,把继母奶奶娶了回来。但是,厄运并没有因此罢休,小叔四岁的时候,爷爷积劳成疾撒手尘寰,撇下奶奶带着四个孩子,刚有起色的家又掉进冰窟里……
   没人相信奶奶会守得住,奶奶也看不到希望。后来奶奶回忆说:有一个梦她记得很清楚,爷爷刚死不久,奶奶梦见自己背着一个没有底的筐,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有人劝她把筐扔了,也有人劝她筐里背着四条人命,千万不要扔……
   奶奶把这个梦说给婆婆听,老奶奶一边哭一边圆梦,说:咱这个家就是没底的筐,可是你不能扔。你扔了这四个没娘的孩子就掉苦海里了,你吃几年的苦就当斋念佛了。
   奶奶含辛茹苦,拉扯着苦命的兄弟四人艰苦度日。虽然,二十亩碱地的收成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是,没饿死一人。大爷饿得像片树叶,奶奶给他成了家;爸爸骨瘦如柴,奶奶还供他上了几年学;三叔瘦成“白蜡杆”都叫他“小杆”也慢慢成年,小叔在村小读书。
   在那个年代“越穷越革命”是条真理。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八路军129师二纵陈再道的东进纵队第三次开辟运东地区,十九团团长宋东旭、政委王大华率运河大队到达恩县,宣传革命发动群众,很快在群众中扎下了根。
   穷是红色基因,敢于革命自然会结出红色的果实。大爷很快被发展为当地第一批中共党员,担任东场村民兵队长;父亲1940年闯关东在窑地里打零工,1948年在黑龙江北安县参加解放军,任上士供给员(副排级),1955年5月10日复员,1956年被分配到武城县供销社工作;1947年2月,二野二纵六旅十九团在东王屯招兵,三叔参军入伍。1947年麦后,大爷送三叔开拔,在高唐临别之际三叔把床单送给大爷,没承想竟成永别。9月,三叔参加河南民权县郑家寨战役牺牲;小叔1950年参加工作,1951年任武城县武装部干事,1949年入党,1955年授予上尉军衔,1960年调入河北省军区政治部干部处工作,这就是红色基因结出的红色的果实。

共 755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非常欣赏水墨砚儒先生的家族文化散文《我的文化小屋》,小屋很经典,很丰厚,很实在,很宝贵。因为是家族的起源发展壮大兴旺的记录。我很喜欢这个文化小屋。孔氏家族在中华历史上很显赫,历代名人辈出,栋梁无数,从孔子到孔繁森都是国人的典范。看着兴旺发达的孔氏一家,真是值得翘首佳。凌寒盛开,光耀门楣。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文化小屋详实记载孔氏家族历经数百年,沧桑几经变幻,时代沉浮更新。记录家族每一代每个人的生前身后,还记载族人的嘉言善行,对激励后人,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都很有意义。一部家族发展发展繁荣变迁的文献,也是一部教育后人的教科书。从水墨先生的文化小屋里我们生动看孔氏家族历史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升华,见证了耕读传家、生生不息的精神、繁衍出千千万万个后代,这个小屋是一个家族引以为傲并值得世代传承的“珍宝”。 乱世砸锅造枪炮,盛世修谱建史庙。自古以来,太平盛世,家兴族旺,就要追根溯源,续修族谱,家谱上面的每一个名字都是珍贵的记载,水墨先生的文化小屋,让我们看到了贵家族的变迁壮大。文化小屋记录了一脉孔姓族人源出。对村始建于何时,家庭为社会做过哪些贡献值得传承,都记载得明白真实。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经典。这个文化小屋,是孔氏大家族的精神家园。抚今追昔知道前人的艰辛,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激励后辈不甘平庸。更好而不断开辟敢于探索。这文化小屋是家族力量、自信、自尊的圣殿。  让我们走进这个充满感情的文化小屋,学习孔氏家族精神,一同走进伟大的新时代!老先生不忘菊韵,支持菊韵!谢谢赐稿,鼎力推出,大家欣赏!【编辑:黄金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5-15 10:20:05
   让我们走进这个水墨砚儒先生充满感情的文化小屋,这文化小屋是孔氏家族力量、自信、自尊的圣殿学习孔氏家族精神,一同走进伟大的新时代!老先生不忘菊韵,支持菊韵。
活到老学到老
2 楼        文友:水墨砚儒        2021-05-15 10:28:45
  感谢黄老师经典编按,点评精到,知微见著,高明。
3 楼        文友:叶雨        2021-05-15 11:09:55
  这就是水墨大哥关在文化小屋半年的收获吧,还在很是收获颇丰啊。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3 楼        文友:水墨砚儒        2021-05-15 11:27:13
  谢谢叶社关心,这是近一个月来的收获,这只是一部分。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学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办实事开新局。自二月份重修了旧房,收集了爷爷 、父母当年用过的遗物、照片等,再把我的作品印刷出版,家谱也印出来,布置一个文化小屋,成为家乡文化的一个缩影。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