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亲爱的粮票(散文)
八十年代初那个冬天的一个月底,我从部队回到江南,第一站没有去父母家,而是先到了南京看望外婆。外公、外婆和我的小姨妈那时住在一起,他们也刚从苏北归来。在那场史无前例的风暴里,他们与很多人家一样被裹挟着去了农村,到了洪泽湖畔去种地、养鸭子,说得高尚一点,是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整整十年后,邓公再次复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才又将他们给刮了回来。
回是回来了,但这个十年,风里来雨里去的,他们已经没有了任何家底。
不用听军营里的起床号了,我这天睡了个大懒觉。等我醒来后,家中已空无一人,只见饭桌的盘子里,放着几根油条和一小锅豆浆。我想,这应该是外婆倾囊来接待我这个外孙的吧。油条脆,豆浆甜。从千里外的北国夜半归来,我也确实饿了,像在连队时一样,风卷残云,一刻功夫,就将桌上的食物,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时候,外婆从外面买菜回来了,她看着我还在咀嚼的嘴角,会心一笑,放下菜篮端起小钢精锅又出去了。外婆笑吟吟地走进家门,又将油条和豆浆摆在了桌上。我心里想,还是外婆体贴,知道我没吃饱。于是,我又将桌上的食物装进了肚子里。如此三番,外公和小姨妈出去散步回来了。小姨妈看见桌上空空如也,就对外婆喊:妈,怎么没买油条?外婆看我一眼,然后向小姨妈努努嘴,挤挤眼。见小姨妈还是一脸懵懂,就走过去,将她拉进里间,悄悄说:买了三次,都给这个大肚汉吃了,家里没粮票了。小姨妈诧异道:四个人的份头,给他吃掉三次?我的个乖乖!
虽然,外婆和小姨妈尽量放低声音,可还是给我听到了。塞上的哨兵,耳朵贼好。看见外婆和小姨妈从里间走出来,我大大咧咧地说:外婆,我回来时,司务长给了我一个月的粮票三十斤,我留着没用,都给你吧。去了趟南京,金陵的亲戚们都知道了我的绰号:大肚汉。
回到江南小城,母亲听完我的“报告”,笑出了眼泪。她说:你这个山东大汉呀,从黄河丢人丢到长江了。笑过了,母亲问我,你把粮票都给了外婆,你吃什么呀?我顺嘴说,跟你呀,你吃啥我吃啥。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粮票的重要性。少小离家,又是在部队上,可以放开肚皮吃,我从来就是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主。那个时候,肉食匮乏,没有什么油水,又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一顿能吃上十三、四个馒头,不过在连队里我这个饭量,还只能算是个中等水平。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粮票的兴起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在物资短缺,供应紧张的年代,国家还很穷,我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计划经济“票证”时代。那个时候,几乎什么都缺,买啥都要票,除了粮票,还有布票、肉票、油票、糖票、烟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玻璃票、电视机票、橱柜票等,就算是买瓶臭豆腐都要票。只不过其他票证有没有,有多少,对生活的影响相对还不大,没有粮票日子就没法过了。“民以食为天”,填饱肚子是个天大的事呀。
其实,我们国家从1955年起,就发行了全国通用粮票。由于解放前连年战乱,加上水旱灾害,农业落后,粮食产量低,粮食供应始终是个头疼问题,国家不得已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粮食部在当年9月发行了第一套粮票,接着各省也都印制了各地的地方粮票供居民使用。再后来,城市里的粮食,由国家统一设定的粮站定点供应,居民根据职业、身份、工种和年龄确定粮食定量,你光有钞票没有粮票是买不到粮食的。就算你要购买粮食制品,比方糕点、面食、早点等等都要从购粮本的粮食定额里取出一定数量的粮票才行。那时的粮票从面额上分为十斤、五斤、二斤、一斤、半斤、二两、一两等,在品种上分为细粮票、和粗粮票,江南还有专门的米票。在使用范围上,还分为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全国粮票全国通用,地方粮票只能在本省或本地区使用。那时候,全国粮票特别紧俏,只有出差或探亲的人员凭一定级别的单位证明才能从粮店兑取。无锡人民特别的精明,一两一厘都动足脑筋。那时一两粮票,可以买两根油条,为了省下这一两粮票,人们就只买一根油条,为了堵上这个漏洞,无锡市政府只好比其他地方多发放了一种半两粮票。
我一出生就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对吃特别敏感,因此从小就是个吃货,凡是能塞进肚子的东西,到手就往里塞。等到我上初中时,身高已有174公分,家里的布票、粮票估计我一个人能耗费了一半。我十六岁当兵走了,想来母亲一定在心里庆幸,终于走了个吃货。兄弟姊妹们也一定在心里庆幸,少了个多吃多占的家伙。他们可以稍许从容地吃上顿饱饭,穿上条长点的花裙子。不过,那个时候,虽然日子贫穷,生活困窘,粮票用完了,母亲有时不得不高价到黑市上买点粗粮贴补我们长身体,可我并不觉得粮票有多重要,所有的愁困,所有的风雨,都被母亲那伟岸的身躯遮挡了。我的母亲有着高大的身躯,像墙一样厚实。
我从部队转业回来,分在一个电工企业做钳工,那个劳动强度,不亚于我在部队摸爬滚打的体力消耗。所以,我也就把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饭的光荣传统带回了江南。那个时候,工厂里都吃蒸饭,一块蒸饭四两,男工正好一碗,女工一般吃半块。我呢,每次要两块,还不够吃,得再加三个馒头。我把四两一块的米饭,用筷子划成四等分,一口一块,一个馒头也就两口,五分钟里绝对解决战斗。那个吃相,惊得工友们目瞪口呆。食堂的司务长是个军嫂,对我这样的退伍兵特别体贴,她看我用工厂发的制式饭盆只能盛饭,盛不了菜,特意到市场上去帮我买了个小面盆儿。这下好了,每到吃饭时,全厂都是白色搪瓷碗,只有我一个人高高举着个黄底红花的洗脸盆儿。这让我没做啥贡献,就在企业里有了空前的知名度。人人都晓得金工车间来了个大饭桶。
那年月,我们金工车间模具钳工的粮食定量是每个人每个月32斤粮食,这已经是全厂最高的定量,但我一顿饭就得消耗一斤多,这点定量实在有点少了。好在母亲手里,还有从北方带来的省吃俭用的400多斤“战备”粮票,弟弟妹妹们还在上学,他们的那个小胃口,也能支援我点吃食。就这样马马虎虎地支撑了几个月,母亲积攒了十数年,一直引以为豪的“战备粮”也被我消耗殆尽。
没办法了,我只好给自己的肚子裁军,将每天中午的两块饭精简压缩成一块饭,然后就拼命往肚子里灌汤灌水。一段时间以后,我这个一百八十一公分的大个子,瘦的只剩下120斤。随便往哪儿一戳,就像是根棍。而且还患上了低血糖,坐车晕、受累了晕、路走多了也晕,医生叮嘱我口袋里常放几粒糖,晕了就吃一颗。那个时候,我一个光棍每月开四十多元的薪水,比我师父还多六块钱。市场上的西红柿才一分钱一斤,工厂的食堂里花上一毛钱,就能吃上一素一荤。我不差钱,就差粮票。没有粮票,钞票再多都不好使。我这时才体会到粮票的重要性,才晓得粮票这东西有时候比亲娘老子都亲。每当肚子咕咕叫得时候,我就在心里祈祷:我亲爱的粮票,我怎么才能得到你。
正当我像热恋般追求粮票的时候,我们党委书记还成鸿同志通过司务长知道了我的囧境,老书记拉着我的手说,小同志,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报告一声?我心里嘀咕,嘴里没好意思说出来:这该多不好意思啊。老书记通过我的眼睛望进我的心窗:你这孩子傻呀。老书记不仅给司务长下达了任务,还自己多次冒着大太阳跑去粮食局,经过三番五次的央求,终于例外开恩,将我的粮食定量提高到全厂最高的45斤。那会儿食堂开饭,工厂的大喇叭里都要播放歌曲,每当我听到关牧村“党啊,党啊,我亲爱的妈妈”那深情的女中音,我的眼睛湖就会情不自禁地涨潮。那时的党员干部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党组织真的比娘亲。如此大恩,无以为报,我只有努力工作,使尽自己的力气。进厂第一年,我就被评为先进职工,优秀共产党员。
要说我这吃货的名气,给我带来的也不都是工厂小女生们私下里的叽叽喳喳,也有她们由衷的赞誉。那年,我已经调到保卫科当科长,恰逢植树节,地方上给我们企业派了植树的任务。我们和厂部办公室、财务科一起分了四个一米立方的树坑。在部队上,挖战壕、掘猫耳洞,土工作业是长训项目,挖这么个小坑算得了什么?没用那些个小女子动手,我一个人就给包了。女孩子们拍着手表扬我:果然身大力不亏!办公室小王的娘家就在工地旁边,她热情地邀我们去她家吃馄饨。小王的父亲原本是开馄饨店的,那个手艺真是没得说。干了一上午的活,真的饿了,我就不客气地吃了好几碗。收工后,在车上,小女生们一直嘻嘻哈哈地笑,原来她们偷偷地替我数了数,一共吃了72只大馄饨。
这事儿给我未婚妻虎妞知道了,一个劲地数落我丢人。岳母听了却开心地合不拢嘴,她说:能吃又能干,说明他身体好!后来她家老房子要挖化粪池,我一个人下去挖下几个立方,都没喘个大气儿。岳母家都是女孩儿,得了这么个傻大兵,别提多开心。这门婚事,从此板上钉钉!婚后我们在岳母家住了好长一段日子,主观上当然是当娘的心疼女儿,客观上也为我们的小家省了不少的粮票,节约不少粮食。
结婚之后,我这个吃货的日子略有改善,我们小夫妻可以在岳母家和母亲家两边混吃蹭喝,就这样将就着过了许多日子,直到我们的儿子上了幼儿园,改革开放的好政策,逐渐让人民过上了好日子,粮票也在不知不觉中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再说起粮票,年轻一代都会觉得陌生。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一日,我倒腾书橱,准备处理掉一些旧书本儿。忽然从一本旧书的扉页间,掉出几张旧粮票、米票,都是一两、二两的。我顿时眼睛亮了,如获至宝:我的宝贝们,我原来以为咱们永别了,不曾想你们在岁月深处藏着呢。我赶紧地将这些小纸片儿拾起来,捧在手心里把玩。我亲爱的粮票,你们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啊,伴随了我那段刻骨铭心的苦乐年华。

着眼于粮票,讴歌了党的富民政策,二哥的眼里笔下,全是美文,这脑子,怎么长得?。
听雪生在大西北,见识过如二哥一样能吃的汉子,十几个馒头,小型的洗脸盆盛饭,小型的做饭锅吃饭……粮票,在我还不懂事的时候,家里常见,如二哥所说,并不懂粮票的重要性,依稀记得,父亲隔几天打开抽屉,取出用小镊子镊住的花花绿绿的粮票出来,我们就有肉吃了,不过,这样的日子,一年也见不到几回。今日读二哥的文,回忆如潮,当年复现。

我读书时,就是用粮票换学校饭票,十斤粮票换三斤粗粮,七斤细粮,一个月是23.5斤。我们女生吃不了,男生不够吃,经常有男生找女生要饭票,说起这个来,话就长了。
二哥的文幽默风趣,引人共鸣。那个年代的人吃的多,也跟那时候营养不均衡有关。

文采斐然,故事动人。
大肚汉二哥。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