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青原台(散文)

精品 【东篱】青原台(散文)


作者:李湘莉 进士,6197.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42发表时间:2021-06-07 00:03:38


   青原台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三层楼阁巍然屹立,至今已近千年,是吉安一道古朴优雅的景观。它背靠风光秀丽的白鹭洲公园,面临滚滚汤汤的赣江水,不动声色地看潮起潮落,观云卷云舒,把古今万千事绘入它那泛旧的画卷中,承载着世事的兴衰与炎凉。
   青原台不仅是吉安历史文化的象征,还是研究古代传统建筑技术的重要实物之一,在我眼里,它如同一支长箫里流出的幽婉长音,清远而静雅地与这脉脉江水,一起流淌着,余音缕缕,至今不绝。
  
   一
   五月,阳光正好,微风轻拂,我携一缕浅夏的芬芳赶往青原台。
   迎面欢迎我的是五棵浑身挂满了斑斑“龙鳞”的柳树。我心想,难道这是五柳先生所为?
   它们树干中空,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看得出,如此的老态龙钟,它们却没有以功自居,在漫长岁月的洗礼中,仍然挺拔昂首,虬劲的风骨里,依旧吐露出青春的翠绿。每当风吹来,它们晃了晃身姿,继续凝望着红尘阡陌,把个不屈不挠,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看了,精神立刻为之一振。
   穿过古柳,庄严的青原台挡在了我的眼前。
   千年青原台,青砖红瓦,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矗立在正方形的台基中间,前后设有15级“八”字形台阶登台。台阶的缝隙里,倔强地挤满了绿色的青苔,它所依附着的历史沧桑,于它的身上慢慢累积,绽放出绿意,撑起一片绿色的“海洋”,正如袁枚所书,“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那片绿意啊,仿佛带着远古文明的幽香。我踮起脚尖轻轻地落,生怕踩痛了它。是的,世间任何生命都值得尊重,那怕一草一木。小小的青苔啊,滋长我那颗柔软的心。
   青原台整座楼共三层,台面四周设有雕栏回廊,砖木结构。屋檐下,分别有粗壮的梁木相互勾架,逐层向外挑出,像几个硬汉坚韧地挺着有力的臂膀,形成向上托举之势,彰显着无比的力量。每层的四角都翘首凌空,远观,犹如雄鹰展翅,散发着腾空而起的巨大气魄。近看,雄浑的立体感,撑起心灵之梁,稳心境,壮精神。
   屋檐、梁柱、窗棂、门槅,均有人物、花卉、禽鸟以及兽类等各种精致雕刻,并有着极其华贵的彩绘。一件件,一样样,栩栩如生,令人在这静态的形象中都能感受到它们的动感之美,联想到它们所要呈现的丰富内容。这座楼啊,可以说是集建筑、雕刻、绘画、色彩、工艺为一集的艺术品,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真是无法想象当时工匠们付出怎样的智慧与心血,他们把这冰冷的一石一木都注入了温度,注入了生命与灵魂,在方寸之间,凝聚着心力,仿佛鸟儿要飞翔,花儿在吐香,那个以扇掩面的仕女,发出“咯咯”的笑声。
   面对这千年建筑,世事的喧闹在思绪里一点点地远离,我怀着一颗无比虔诚的心倚靠着栏杆,像是看一个遗世而独立的老者,令我思接千古,充分地享受着那种心灵阳光的润泽。
   正门檐下,是漆成深红色的大门。厚重的门扇上,镶着一对狮子头造型的黄铜门钹,门钹上静静地垂着门环。门楣上刚劲有力地书写着“古青原台”四个大字。据史料记载,这四个大字是于清光绪二年间维修青原台时,清末最后的一位状元刘绎所书。虽时间久远,略显斑驳,但依然可以看出字迹笔酣墨饱,苍劲有力。
   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青原台是一个高9尺,围八尺,四周用石块垒砌,中间用土夯实的土台,其用于每年春秋两季,在台上,摆供品,烧香点烛,祭祀青原山山神,祈保一方平安。绍兴年间,吉州知军郑作肃,尚书刘才邵崇尚儒雅,志趣相投,他们每次登台祭祀之余,都要作诗唱和,众多文人墨客参与其中,后人有人提议建楼阁。知军批准,加建三层楼阁,里面储藏祭祀用品,文人墨客唱和的好词佳句刻在壁间、柱上,供大家赏析。从此,青原台除用于祭祀外,也成了文人墨客吟诗诵词的好去处。
   宋代“天下第一诗僧”饶节,面对青原台,吟唱了“似言新广青原台,不减滕王旧江阁”的诗句,可见,青原台的气势之雄伟可与“西江第一楼”藤王阁相互媲美。历代名流,杨万里、王阳明、胡铨、周必大、施闰章、文天祥等,都曾到此,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他们或寄托家国之思,或劝农桑,或呼吁抗战复国,或讽刺或歌颂……事隔几百年,恍惚中他们的身影仿佛还在回廊里徘徊,目光还在抚摸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声音还在青原台的上空飘荡。
   几缕阳光透过古树的枝叶落下细碎的金光,星星点点打在了青原台的墙面上,好像是一点点期盼的眼神。在一块块青砖中,在一棵棵古树的树影下,仿佛那是一个个苍老的身影在慢慢移步。我细细地品读着这“目光”与“身姿”,这一切仿佛在驱使着我去寻找远年的灵魂。
  
   二
   我用力推开那扇厚重的木门,映入眼帘的是“古城吉安”,望着这用原木雕刻的城郭图展,犹如踏入了古色古香的艺术殿堂,这不仅仅让人欣赏了奇绝妙趣的雕刻艺术,同时也领略了吉安城区的变迁史。
   我恋恋不舍地拾级而上。二楼墙壁上镶嵌着8块石碑,石碑上撰刻着唐宋至明清本郡仁人志士的名字和简介,有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宋代大文豪杨万里、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解缙、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我望着这一串串历史人物的名字,他们虽然远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当他们的名字映入眼帘,依然能感觉到他们的余温,我的心也随之牵动,我肃然起敬,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是他们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底蕴浓厚的庐陵文化,不,是中国文化。我想我是在翻阅历史,翻阅着波澜壮阔的民族历史,那般的浑厚,那般的深沉,那般的透亮和平易可感。我感慨着青原台就是一部光辉的史册啊,上面写着“文明、儒雅、正义、光亮、希望”。
   我想,不管谁来到青原台,都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贤人君子完成一次对视,唤醒着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感受到灵魂被照彻的舒畅。
   我轻轻地移着步子,用眼神虔诚地翻阅着每一个字迹,从记载得知,青原台在明宣德年间,修建成“钟鼓楼”,在三楼悬挂一囗大铜钟,晨钟暮鼓。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钟鼓楼这高大的建筑,自带威严庄重的仪式感,钟鼓声每天都按时敲响,远播到吉安城的每个角角落落,人们听在耳中,扎进心里,规律着作息时间,钟鼓楼无形中在维持社会秩序上起着特别的作用。
   当我来到三楼,面对这散发褐色青光的大铜钟时,我的眼睛映入的是古人那闻鼓而息,闻钟起舞的匆匆身影,振聋发聩的声音之下,有青烟缭绕的颂音。
   钟鼓楼除了报时,另一个功能是安保。站在钟鼓楼之上,可放眼远瞭,侦察敌情,以击鼓为信号,统筹全局,这时,钟鼓楼像一个睿智权威的指战员,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惜在咸丰六年间(1856,清代),太平军首攻吉安城,政府部门慌忙毁钟筑炮,阻挡太平军,这跟“临渴掘井”“杀鸡取卵”又有什么区别呢?政府最终没能守住吉安城,吉安城落入了太平军手中。
   说起清代,我的心里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记得上学时期老师讲到“嘉定三屠”、“火烧圆明园”,还有对外敌签下的各种卖国求荣的条约,我的眼里总含着泪花,感觉清代历史是一部耻辱史、眼泪史。在那时,我的心里对清代种下了丝丝怨恨。太平军由洪秀全领导的农民军队,他是反帝反封建的,主要对手是清军和西方殖民者。虽然太平军事件至今已隔160多年,我这“黄口小儿”无权评判历史,谈论是非,但作为中国人,只要看见是人民的军队,是对抗外敌的军队,就会打心眼认为是好军队。“太平天国”运动,虽历经了14年之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对列强的侵略起到了一定阻挡作用,提倡过的许多重要的思想纲领,为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依然可清晰地看见,那留下可圈可点的“政绩”。
   一缕阳光从天幕垂下,透过屋檐的缝隙,刚好打在铜钟上,折射出亮光晃了一下我的眼,如是推了我一把,把我的思绪从久远的时空拉回。我轻款柔腰,撞了那大红的亭柱,额头低垂,碰到了暗紫的门楣。与历史发生了碰撞,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那份沉重感。
   在同治八年(1869),这座被毁的青原台和钟鼓楼在原来的基础得到重修,楼起三层,檐角飞翘,花窗含秀,只是铜钟变成了铁钟。在光绪二十二年,邑人刘梅出资维修,再次悬挂铜钟,重愈千斤,击之声如雷鸣,远播全城。
   庄严的钟鼓声早已飘散,再看一眼这铜钟,像一个心平气和的老人,在淡淡地微笑着看着时光轻轻地飘来又飘去,任凭昼夜轮回,春秋更替。
  
   三
   耳畔传来琅琅的诵读声,原来如今的青原台已打造成“儒林国学馆”,每逢周末,一群天使般的孩子正跟着老师诵读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
   中国自古就有“盛世修史,丰年盖楼”之说。青原台从古老的宋代一路走来,从最初的修台拜神到吟诗作画,商定国事的去处,再到敲钟鸣鼓规律时间,直至今日的儒林国学馆,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一种思想、一种学说、一种精神在生活中一代一代地传承。我断定,即使滔滔赣江水干了,这种文化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
   我倚在三楼的回廊上,放眼远眺,青原群峰,赣水滚滚,白帆点点,千年时光熙熙攘攘……此时的我,真正地发现了自己的贫乏和渺小。
   太阳偏西了,染红了半边天,我知道,明天又是一个艳阳天,此时的青原台愈发金碧辉煌。我恋恋不舍地走下台来,久久回望,总感觉先贤的灵魂没有走远,仍在青原台上徘徊着,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吉安人民。我知道,我已走不出先贤们的目光,也无法远离这一个个如大山般的身影。我掏出手机,以“五柳先生”和青原台为背景,轻触“拍照”,留下一个纪念,其实,何止是纪念,在这里我已经领悟到许许多多。
   青原台,我爱你!爱你的前世,也爱你的未来!我还会来看你的,带着我的孩子。

共 384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青原台,有千年的历史,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是一部印有沧桑文字的古书,行走其间,感受万般嵯峨。历史如同一片云烟,飘去又飘来,反反复复。于此见清新之芽蕾,萌生心中,灿然夺目。历史又如同一块图板,于上面描绘什么,就会积累下什么。一座古城的“古”,来自于何方?我于这片瓦青砖之中寻觅,于雕栏画楼间徘徊,几多欢乐,几多悲凉。历史的大门在不停地开合着,开启时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关闭时,那个曾经的时代在为新时代奠基。青原台,一个历史的舞台,在此时恢复本来面目,轻轻走来,它若有所思,轻轻走去,它别样心怀。有心人可与它共欢,有心人可与它分享快乐。湘莉老师的游记在这一刻,文字凝重起来,似一块青铜,闪烁出的沧桑颜色,更具说服力。以自己的目光看去,有着独特的感受。历史是一部书,每个人的阅读感都不一样,你读一个味,他读却是另一番味道。湘莉老师的读感清新而自然,于不疾不徐中见语速,于平心静气间见睿智。一篇难得的好文,于心中迸发而出,必将成为典范!感谢老师倾心分享,把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奉献给大家,期待老师的更多新作问世,祝创作愉快,文丰笔健!【东篱编辑:孤独小男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0613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6-07 00:09:24
  非常欣喜地读到湘莉老师的游记。青原台,是她家乡的一座名胜古迹,有上千年的历史。面对这沉甸甸的历史,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那么的沉重。我们的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去读解,湘莉老师的做法就非常的好。一篇难得的好文,推荐阅读!
回复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6-07 10:00:26
  看到是凌晨放出拙作湘莉感动泪目啊!孤独老师白天上班晚上编创文一直做到高产高质,编文具体认真,帮作者费心润色,真的好感动啊!作为朋友,湘莉还是希望孤独老师注意休息,保重身体为根本!遥握问好祝安!
2 楼        文友:非语易之        2021-06-07 05:48:03
  吉安市设吉州与青原两区,青原山曾先后登临两次,中间近十年,所遇景致相较甚远,前一次偏自然古朴,可因年轻而感受并不深刻;后一次增设更多人文景观,似觉有些索然。读完湘莉老师此文,有历历再现之感,更有深沉厚重之意,青原台在合适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化用古诗,实为“湘莉凌登台,相得两不厌”,谢谢好文,让我受洗于天即白。问老乡安。
回复2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6-07 10:05:02
  深谢易之老师到访留墨鼓励,知道老师是教高中语文,并是班主任,教学任务重,湘莉不敢过多打拢,今日看到老师盛情留评鼓励,心里甚是感动!遥握问好,谨祝工作顺利,精彩纷呈!
3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1-06-07 05:55:11
  文笔浑厚而凝炼,思绪深邃而独具,一座青原台简直就是流淌着的史书。尤其对太平天国历史的思考,颇有见地。此文仅就文化角度而言,应有一席之地。
回复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6-07 10:08:08
  深谢鸿雁老师深情鼓励!比起老师的“徽州文化”,湘莉差远了,没办法,继续努力!再谢鸿雁老师,遥握问好,谨祝夏祺笔丰!
4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1-06-07 06:08:52
  欣喜拜读湘莉老师又一篇游记佳作。青原台,家乡的一座名胜古迹,具有千年历史。作者以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视觉,以自己亲临感受,告诉读者一个真实清晰的青原台。读之,如临其境,感受青原台之古典美和展现出的现代气息。这是值得作者深以为自豪和骄傲的,让我们读者羡慕不已啊!有机会找湘莉一同下吉安,去拜读这部千年巨著。好文,点赞。期待精品继续!
回复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6-07 10:16:20
  深谢习之老师深刻解读!青原台矗立赣江边,我们每天出出进进不以为然,当我走进它的“心里”才发现原来这么厚重不禁肃然起敬写下此篇,可惜笔力欠缺,呈现不出味道。欢迎习之老师来吉安湘莉作陪,遥握问好!
5 楼        文友:鸿鲲        2021-06-07 06:51:55
  在青原台怀古追今,借古人一点才思和正气规整思绪和脚步,再出发也有了力量。青原台不只是简单的祭台,也是古城人的精神家园。深度好文。
人生如逆旅,吾亦是行人
回复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6-07 10:22:59
  深谢鸿鲲老师百忙抽空留评鼓励!青原台确实为吉安人民留下了不少的历史记忆,留下了不朽的人文精神。翻开这部“巨著”,确实有点沉重但也有几分骄傲!再谢鸿鲲老师,遥握问好,谨祝夏祺笔丰!
6 楼        文友:明月梅花        2021-06-07 13:03:44
  走进青原台,便是走进了一段千年历史,我仿佛看到了文人在墨客诗词唱和,感受到它的沧桑变迁。这样的文章我却写不来,我的家乡有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纪念堂,至今也没写出一篇。佩服湘莉老师,把游记写得有厚味有深度!
回复6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6-07 15:48:17
  感谢明月老师深情鼓励!你的文轻盈飘逸,清新扑鼻,是湘莉学习的范文,只恨自己笨,死学也无法掌握其中之奥妙啊!遥握问好老师,谨祝夏祺笔丰!
7 楼        文友:雨中太阳        2021-06-07 15:13:10
  青原台,有着千年历史,是一部印有沧桑文字的古书,一篇厚重又有深度的游记 ,传承文化。文笔凝练又浑厚。好文,大赞
女人不仅要丽质更要励志!
回复7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6-07 15:54:09
  谢谢太阳妹妹百忙到访留墨鼓励!你的诗词古韵一直是湘莉喜欢的,你昨天那《缅袁公》写得更是动人情肠,惊人魂魄!遥握问好,谨祝夏祺!
8 楼        文友:岚亮        2021-06-07 17:28:20
  近来忙,拜读迟。很好的一篇文字,点赞!
回复8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6-07 19:40:35
  谢老哥,老妹知道你忙,你忙你的吧,没有事!再谢老哥抽空留评鼓励!遥握问好,谨祝夏褀!
9 楼        文友:罗莲香        2021-06-07 17:55:27
  青原台,是莉莉家乡的一处胜地,融厚重的历史、悠久的文化于一体,相关的故事源远流长,动人心魄!作者移步换景,调动各种感官去触摸历史的沧桑,去感受褪色却深远的过去。该文文笔凝练,思绪纵横,想象奔突,写得很有韵味很有意境,引人浮想,启人深思。很大气、张驰有度的文字,令人叹为观止。好文,赞才思情怀,问候莉莉夏安如意!
回复9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6-07 19:45:25
  深谢香香老师百忙抽空留评鼓励!过奖了,莉莉汗颜啊!如真有香香老师说的那么好,湘莉做梦也会笑啊!再谢你的深情鼓励!遥握问好,谨祝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抱抱!
10 楼        文友:一抹枫叶红        2021-06-08 10:45:35
  学习湘莉老师的青原台游记散文,文笔优美凝练,点赞!
回复10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6-08 11:18:37
  感谢枫叶红老师到访留墨鼓励!很高兴东篱又有新朋友加入,让我们在东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遥握问好老师,谨祝夏祺笔丰!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