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青原台(散文)
青原台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三层楼阁巍然屹立,至今已近千年,是吉安一道古朴优雅的景观。它背靠风光秀丽的白鹭洲公园,面临滚滚汤汤的赣江水,不动声色地看潮起潮落,观云卷云舒,把古今万千事绘入它那泛旧的画卷中,承载着世事的兴衰与炎凉。
青原台不仅是吉安历史文化的象征,还是研究古代传统建筑技术的重要实物之一,在我眼里,它如同一支长箫里流出的幽婉长音,清远而静雅地与这脉脉江水,一起流淌着,余音缕缕,至今不绝。
一
五月,阳光正好,微风轻拂,我携一缕浅夏的芬芳赶往青原台。
迎面欢迎我的是五棵浑身挂满了斑斑“龙鳞”的柳树。我心想,难道这是五柳先生所为?
它们树干中空,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看得出,如此的老态龙钟,它们却没有以功自居,在漫长岁月的洗礼中,仍然挺拔昂首,虬劲的风骨里,依旧吐露出青春的翠绿。每当风吹来,它们晃了晃身姿,继续凝望着红尘阡陌,把个不屈不挠,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看了,精神立刻为之一振。
穿过古柳,庄严的青原台挡在了我的眼前。
千年青原台,青砖红瓦,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矗立在正方形的台基中间,前后设有15级“八”字形台阶登台。台阶的缝隙里,倔强地挤满了绿色的青苔,它所依附着的历史沧桑,于它的身上慢慢累积,绽放出绿意,撑起一片绿色的“海洋”,正如袁枚所书,“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那片绿意啊,仿佛带着远古文明的幽香。我踮起脚尖轻轻地落,生怕踩痛了它。是的,世间任何生命都值得尊重,那怕一草一木。小小的青苔啊,滋长我那颗柔软的心。
青原台整座楼共三层,台面四周设有雕栏回廊,砖木结构。屋檐下,分别有粗壮的梁木相互勾架,逐层向外挑出,像几个硬汉坚韧地挺着有力的臂膀,形成向上托举之势,彰显着无比的力量。每层的四角都翘首凌空,远观,犹如雄鹰展翅,散发着腾空而起的巨大气魄。近看,雄浑的立体感,撑起心灵之梁,稳心境,壮精神。
屋檐、梁柱、窗棂、门槅,均有人物、花卉、禽鸟以及兽类等各种精致雕刻,并有着极其华贵的彩绘。一件件,一样样,栩栩如生,令人在这静态的形象中都能感受到它们的动感之美,联想到它们所要呈现的丰富内容。这座楼啊,可以说是集建筑、雕刻、绘画、色彩、工艺为一集的艺术品,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真是无法想象当时工匠们付出怎样的智慧与心血,他们把这冰冷的一石一木都注入了温度,注入了生命与灵魂,在方寸之间,凝聚着心力,仿佛鸟儿要飞翔,花儿在吐香,那个以扇掩面的仕女,发出“咯咯”的笑声。
面对这千年建筑,世事的喧闹在思绪里一点点地远离,我怀着一颗无比虔诚的心倚靠着栏杆,像是看一个遗世而独立的老者,令我思接千古,充分地享受着那种心灵阳光的润泽。
正门檐下,是漆成深红色的大门。厚重的门扇上,镶着一对狮子头造型的黄铜门钹,门钹上静静地垂着门环。门楣上刚劲有力地书写着“古青原台”四个大字。据史料记载,这四个大字是于清光绪二年间维修青原台时,清末最后的一位状元刘绎所书。虽时间久远,略显斑驳,但依然可以看出字迹笔酣墨饱,苍劲有力。
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青原台是一个高9尺,围八尺,四周用石块垒砌,中间用土夯实的土台,其用于每年春秋两季,在台上,摆供品,烧香点烛,祭祀青原山山神,祈保一方平安。绍兴年间,吉州知军郑作肃,尚书刘才邵崇尚儒雅,志趣相投,他们每次登台祭祀之余,都要作诗唱和,众多文人墨客参与其中,后人有人提议建楼阁。知军批准,加建三层楼阁,里面储藏祭祀用品,文人墨客唱和的好词佳句刻在壁间、柱上,供大家赏析。从此,青原台除用于祭祀外,也成了文人墨客吟诗诵词的好去处。
宋代“天下第一诗僧”饶节,面对青原台,吟唱了“似言新广青原台,不减滕王旧江阁”的诗句,可见,青原台的气势之雄伟可与“西江第一楼”藤王阁相互媲美。历代名流,杨万里、王阳明、胡铨、周必大、施闰章、文天祥等,都曾到此,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他们或寄托家国之思,或劝农桑,或呼吁抗战复国,或讽刺或歌颂……事隔几百年,恍惚中他们的身影仿佛还在回廊里徘徊,目光还在抚摸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声音还在青原台的上空飘荡。
几缕阳光透过古树的枝叶落下细碎的金光,星星点点打在了青原台的墙面上,好像是一点点期盼的眼神。在一块块青砖中,在一棵棵古树的树影下,仿佛那是一个个苍老的身影在慢慢移步。我细细地品读着这“目光”与“身姿”,这一切仿佛在驱使着我去寻找远年的灵魂。
二
我用力推开那扇厚重的木门,映入眼帘的是“古城吉安”,望着这用原木雕刻的城郭图展,犹如踏入了古色古香的艺术殿堂,这不仅仅让人欣赏了奇绝妙趣的雕刻艺术,同时也领略了吉安城区的变迁史。
我恋恋不舍地拾级而上。二楼墙壁上镶嵌着8块石碑,石碑上撰刻着唐宋至明清本郡仁人志士的名字和简介,有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宋代大文豪杨万里、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解缙、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我望着这一串串历史人物的名字,他们虽然远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当他们的名字映入眼帘,依然能感觉到他们的余温,我的心也随之牵动,我肃然起敬,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是他们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底蕴浓厚的庐陵文化,不,是中国文化。我想我是在翻阅历史,翻阅着波澜壮阔的民族历史,那般的浑厚,那般的深沉,那般的透亮和平易可感。我感慨着青原台就是一部光辉的史册啊,上面写着“文明、儒雅、正义、光亮、希望”。
我想,不管谁来到青原台,都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贤人君子完成一次对视,唤醒着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感受到灵魂被照彻的舒畅。
我轻轻地移着步子,用眼神虔诚地翻阅着每一个字迹,从记载得知,青原台在明宣德年间,修建成“钟鼓楼”,在三楼悬挂一囗大铜钟,晨钟暮鼓。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钟鼓楼这高大的建筑,自带威严庄重的仪式感,钟鼓声每天都按时敲响,远播到吉安城的每个角角落落,人们听在耳中,扎进心里,规律着作息时间,钟鼓楼无形中在维持社会秩序上起着特别的作用。
当我来到三楼,面对这散发褐色青光的大铜钟时,我的眼睛映入的是古人那闻鼓而息,闻钟起舞的匆匆身影,振聋发聩的声音之下,有青烟缭绕的颂音。
钟鼓楼除了报时,另一个功能是安保。站在钟鼓楼之上,可放眼远瞭,侦察敌情,以击鼓为信号,统筹全局,这时,钟鼓楼像一个睿智权威的指战员,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惜在咸丰六年间(1856,清代),太平军首攻吉安城,政府部门慌忙毁钟筑炮,阻挡太平军,这跟“临渴掘井”“杀鸡取卵”又有什么区别呢?政府最终没能守住吉安城,吉安城落入了太平军手中。
说起清代,我的心里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记得上学时期老师讲到“嘉定三屠”、“火烧圆明园”,还有对外敌签下的各种卖国求荣的条约,我的眼里总含着泪花,感觉清代历史是一部耻辱史、眼泪史。在那时,我的心里对清代种下了丝丝怨恨。太平军由洪秀全领导的农民军队,他是反帝反封建的,主要对手是清军和西方殖民者。虽然太平军事件至今已隔160多年,我这“黄口小儿”无权评判历史,谈论是非,但作为中国人,只要看见是人民的军队,是对抗外敌的军队,就会打心眼认为是好军队。“太平天国”运动,虽历经了14年之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对列强的侵略起到了一定阻挡作用,提倡过的许多重要的思想纲领,为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依然可清晰地看见,那留下可圈可点的“政绩”。
一缕阳光从天幕垂下,透过屋檐的缝隙,刚好打在铜钟上,折射出亮光晃了一下我的眼,如是推了我一把,把我的思绪从久远的时空拉回。我轻款柔腰,撞了那大红的亭柱,额头低垂,碰到了暗紫的门楣。与历史发生了碰撞,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那份沉重感。
在同治八年(1869),这座被毁的青原台和钟鼓楼在原来的基础得到重修,楼起三层,檐角飞翘,花窗含秀,只是铜钟变成了铁钟。在光绪二十二年,邑人刘梅出资维修,再次悬挂铜钟,重愈千斤,击之声如雷鸣,远播全城。
庄严的钟鼓声早已飘散,再看一眼这铜钟,像一个心平气和的老人,在淡淡地微笑着看着时光轻轻地飘来又飘去,任凭昼夜轮回,春秋更替。
三
耳畔传来琅琅的诵读声,原来如今的青原台已打造成“儒林国学馆”,每逢周末,一群天使般的孩子正跟着老师诵读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
中国自古就有“盛世修史,丰年盖楼”之说。青原台从古老的宋代一路走来,从最初的修台拜神到吟诗作画,商定国事的去处,再到敲钟鸣鼓规律时间,直至今日的儒林国学馆,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一种思想、一种学说、一种精神在生活中一代一代地传承。我断定,即使滔滔赣江水干了,这种文化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
我倚在三楼的回廊上,放眼远眺,青原群峰,赣水滚滚,白帆点点,千年时光熙熙攘攘……此时的我,真正地发现了自己的贫乏和渺小。
太阳偏西了,染红了半边天,我知道,明天又是一个艳阳天,此时的青原台愈发金碧辉煌。我恋恋不舍地走下台来,久久回望,总感觉先贤的灵魂没有走远,仍在青原台上徘徊着,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吉安人民。我知道,我已走不出先贤们的目光,也无法远离这一个个如大山般的身影。我掏出手机,以“五柳先生”和青原台为背景,轻触“拍照”,留下一个纪念,其实,何止是纪念,在这里我已经领悟到许许多多。
青原台,我爱你!爱你的前世,也爱你的未来!我还会来看你的,带着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