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粥,吃粥与喝奶(随笔)

精品 【菊韵】粥,吃粥与喝奶(随笔)


作者:刘春 进士,706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16发表时间:2021-07-18 08:13:07

【菊韵】粥,吃粥与喝奶(随笔) 吃粥,还是不吃粥?这是个问题。
   ——题记
  
   一、粥文缘起
   吃粥,原本是咱们老百姓最平常、最普通、最简单、最亲近、也是最令人记忆深刻和最让人难忘一种食物。千百年来,我们的老百姓就是吃着粥走过来的。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吃粥成为一个问题,引起全国的关注和热议,这倒是始料未及的。
   事情是这样的:去年正是新冠疫情肆虐期间,大概是十月前后,张文宏教授提出:“不管家里的小孩长得胖长得瘦,喜不喜欢吃东西,这段时间一定要重视他的饮食结构,绝不要给他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营养,高蛋白的东西,每天早上准备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鸡蛋,吃了再去上学,早上不许喝粥。现在中国的孩子早上只能吃鸡蛋,牛奶,还有高营养的三明治,这些都可以吃,他不吃也不行,你说非要吃,不吃了不上学。”
   对,就是这一句“早上不许喝粥”,引起轩然大波。甚至上升到所谓“政治正确”的高度进行无端人身攻击。其焦点就是吃粥与喝牛奶,事关民族尊严:喝牛奶就是卖国,就是崇洋媚外,就是歪门邪道;吃粥才是爱国,才是民族正道等等,奇谈怪论甚嚣尘上。
   这都是哪跟哪儿呀?吃粥与喝牛奶,与民族主义,与爱国被一些人胡搅蛮缠地搅合在一起,似乎很理直气壮。有些人真的想多了吧?思想过敏症了吧?这种纯属滥用爱国主义的论调,似乎要强行把人们的健康与之捆绑在一起,这不是赤裸裸的道德或政治绑架吗?这明摆着就是危害人民体质和健康的行为。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当然,支持者也不在少数,支持与反对者,自然形成两大派,一时间,似乎不说上几句,不能消除胸中块垒。我呢,自然也要说些观点,不但支持张教授,还要坚决支持。当然,支持的同时,也绝不对吃粥说拜拜。吃了一辈子粥,怎能说不吃就不吃了呢?吃粥的同时,喝一袋奶,土洋结合,中外融合,咖啡就着大蒜吃,有何不可?
   因此,就想到写一写这一篇文字,对粥与吃粥展开描述一下。
  
   二、粥之历史
   我国吃粥有着悠久的历史。粥,甚至成为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粥的历史,可追溯到黄帝那个时代。有文字记载的粥,据说是黄帝所作最早的《汲冢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古代的粥,本作“鬻(yu)”,就是米在鬲(li,古代炊具,似鼎,足部中空)中形状,后来改作粥。因煮米使其糜烂,因此古代也称之为糜;粥熬之粘稠(厚)又叫饘(zhan);稀粥(薄)名酏(yi)。现在不管稠或稀,统统称之为粥,不再区分如此琐细。古代,粥的食用与药用已经高度融合,进入导游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风景。
   凡六谷皆可为粥。当然,加入非谷物的东西,叫做什么什么粥,营养如何如何,如非噱头,那就是真的有营养,粥之前冠名愈多,无非是让粥之家族更为庞大。汉晋唐宋明清等都有对粥的著述。如《后汉书》《晋书》都有吃粥记载。唐代储光义《吃茗粥作》,宋代林洪《山家清供》、宋代陶谷《清异录》、宋代张耒《粥记》、宋代彭乘《墨客挥犀》,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陈继儒《珍珠船》、万全《养生四要》、贾铭《饮食须知》、高廉《遵生八笺》,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石成金《快乐原》等。可见,粥对民族的贡献,实在是太大。窃以为,自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之后,粥就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如此说的话,文字记载之前,就极有可能有了粥,粥的历史也就可能推到五千年之前,或者学会了制作工具(陶器)和使用火之后,也未可知。
   吃粥,传承至今,自有因果。我想有三点:首先,粥水分多,有利于肠胃消化吸收。《礼记·月令》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幼儿无牙,吃粥自然不说,而对于老年人,牙口不行了,粥就是主食了。这是无奈中的最佳选择。正如陆游《食粥诗》所写:“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老了,有粥吃,可比神仙,是自嘲还是知足,不知其可。其次,粥可调和腑脏,有利于病体恢复。《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有一段精彩对白,说到了粥对病人恢复的好处:“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不需多说,我就有体会。病来如山倒,病去若抽丝。大病初愈,大鱼大肉、荤素不忌、猛吃猛喝肯定对恢复不利,病人也受不了。而清淡稀稠之粥,是恢复身体健康的很好手段,少吃多餐,清淡为主,逐渐添加营养,一个养,说明一切。第三,粥能果腹,虽然不顶饥饿,但足以维持生命。尤其是灾荒年代,有一口粥就能撑过去。俗话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米,谁也没办法做饭。有一把米,也可以熬一锅薄粥,就能维持生命必须。故,粥能当仁不让地由古到今,变着花样熬啊熬,还在继续熬着。
  
   三、粥之种类
   粥,从开始的简单,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名称,令人目不暇接。古往今来,我们的祖先,把一个粥发挥得淋漓尽致,从粥的历史中,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中华文化之食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就粥的名称,就足以称得上洋洋大观。何为文化?何为辉煌?何为灿烂?粥之种种,饮食文化之厚重,足可证管窥之豹,非传说之虚妄。
   古书记载着很多,例如《后汉书·冯异传》、《晋书·石崇传》记载了豆粥;唐储光义《吃茗粥作》记载茗粥;宋林洪《山家清供》写了梅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有药粥记载。所谓枣粥、鱼粥、皮蛋粥、虾粥、火腿粥,南瓜粥、红薯粥.最能突出中国特色的当属多种多样的养生药粥。古人认为,人之养生,全赖谷食为主。若或一餐不食,则饥度,因以谷食为首。故于粥上下功夫极深。其中,根据体质状况,加入中药材,成为名副其实的养生药粥,非但养生,且还疗疾治病。于是,葱粥,苍耳粥,羊肚粥,松松精粉粥,干姜粥,茱萸粥,川椒粥,绿豆粥,面粥,薏苡粥、郁李仁粥,紫苏粥,地黄粥,苏麻粥,甘蔗粥,杏仁粥,阿胶粥,桑耳粥,茯苓粥,竹沥粥,人参粥,门冬粥,粟米粥,山药粥,芡实粥,莲子粥,扁豆粥,枸杞粥,胡桃粥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针对人体之风、寒、暑、湿、燥、气、血、痰、虚、实等症状熬粥,具有中国特色。即使今日,我们熬粥时,也会放入红枣、花生、芡实、赤小豆、绿豆之类,增加粥的特色或营养。比如,小豆粥利小便,消水肿脚气辟邪疬;绿豆粥解热毒止烦渴;玉米粥治反胃利大肠;莲子粉粥健脾胃止泻痢;栗子粥补肾气益腰脚;萝卜粥消食利膈;胡萝卜粥宽中下气;韭菜粥温肾暖下等等。加入猪羊鹿鸡的肾脏肝脏等,皆有大补之功效。各地皆有秘方,不可细数。
   花样百出的各种粥,让我们品尝到各种不同的味道。这就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呈现给我们的记忆。
   粥,花样再多,品种再齐全,也不过是果腹的食物。说起果腹,无论粥如何复杂多变,也不过是薄粥与厚粥之分。
   所谓薄粥,大概就是稀粥了。稀粥到底有多稀呢?有话形容“稀粥能当镜子”、“粥里的米粒能数清”等。很多描写旧社会长工短工扛活的情景,都有这样的句子。吃不饱,饿肚子,是旧社会穷苦人的生活。往上追溯两千多年,孔夫子也曾经历这样的艰辛。孔子与众弟子游历列国途中,于陈蔡之间,惨遭围困,绝粮七日。仅有一点米,熬出一点薄粥,大家轮流喝上几口,勉强充饥。仲由心中不解,质疑孔子对“天下大道”要求是否太高,孔子感慨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道路坎坷,但众弟子誓与夫子共苦,一碗薄粥,众人分食,追寻大道,虽苦犹甜!薄粥吃出境界来,追寻大道的脚步始终不停歇,难怪成为一代圣人。央视《国学经典》演绎了这段故事,很是感人。
   所谓厚粥,指的是黏稠的粥。记得小时候,物质匮乏,人口多,家里都是“忙时吃干,闲时吃稀”。所谓干,指的是干粮,馒头,窝头,烙饼等是也;所谓稀,指的是粥,黏稠之粥是也。冬天农闲吃两顿饭,晚上饭尽量晚点吃,就是睡觉前吃,睡着了不至于饿得肚子叫睡不着。所以,干粮管给(ji),粥管够。粥是小米或玉米面。里面放的东西五花八门,只要能吃,就熬进粥中,本地叫做“菜饭”。比如,干菜(包括野菜以及时令花叶,如榆钱,榆叶,红薯叶,洋槐花等),红薯,红薯干,萝卜干,蔓菁疙瘩,白菜帮子,有时候放挂面头、干面头,爱吃不吃,就这。吃,呼噜呼噜吃两碗,就着咸菜丝,吃得香着呢。据说,封建社会闹了天灾,官府赈灾,就在大街上熬粥,要求插筷子不倒。倒不倒咱不知道,书上这样写的。浙江平阳有“施粥亭”,温州有“状元亭施粥摊”等。即便如此,还有很多人饿死。“饿殍遍地”就是古书上记载的悲惨景象。
   宋代范仲淹先生,幼年贫苦,以吃粥度日。宋代彭乘在《墨客挥犀》中有记载:范仲淹曾自言,旧日修学时,最为贫宴,“与刘某同在长白山僧舍,日惟煮食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韭十数茎,醋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在庙里苦读,每日只能熬粥吃,待粥凉后,凝结成形,即划成四块,俩人早晚各吃一块,就着咸盐拌韭菜。正可谓“无人问我粥可温”,于孤独中苦读。虽不能饱餐,但幸好还有一口粥可食,如此艰苦条件,仍不堕青云之志,后终成一代名臣。历史也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
   当然,薄粥、厚粥不是贫富的界限。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富起来了,吃饭吃饱问题都已经解决,吃粥更不是问题。比如,现在我们所说的绿豆大米小米粥,多放,稠了,是粥;少放,稀了,是汤。稀了,不代表你家贫穷;稠了也不能代表你家富有。吃干还是吃稀,个人喜好而已。
  
   四、粥之文化
   我们说习惯了的饮食文化,粥,即是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泱泱中华民族来说,饮食文化传承下来的文化密码可谓极其丰富。而作为其中之一的粥,不仅仅是果腹的食物,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古代文人皆有所述。因粥与生活太紧密了,粥成为民俗之一,可见其重要。比如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打从汉代始,就有此习俗。巧的是这天是佛教节日“成道节”。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此后,佛门弟子便于腊八节举行诵经活动,并用干果、杂粮煮成“腊八粥”。也有说是随佛教从异域传来中土之后,先是寺院此日俱设五味粥,名曰佛粥,或曰腊八粥。粥内用菜果如胡桃、松子、乳、柿、栗子类入米为之,本来乃僧家斋供,后广为推之并成为民俗。其蕴含的故事,经过各地流传,有不同版本。儿时,我听到的是一则民间故事,具有教育意义。传说小康一家,溺爱独子,长大好吃懒做,娶妻后,与妻一样不务正业,气死父母,更加肆无忌惮,不到几年,家业就被糟践光,就卖地卖房,最后只剩下一间破库房栖身。腊月天寒地冻,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两口子实在忍不住冻饿,就到处寻觅粮食,从老鼠洞里,粮囤缝中,找来各色粮食一两把,放进破锅,用雪水好不容易煮熟,狼吞虎咽吃下,却挡不住冬日夜长,结果还是冻饿而死。后来以腊八日熬粥,让人们记住这个故事:用辛勤劳动创造财富,不要坐吃山空,大手大脚,要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其实在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人们在这天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吉祥。
   由腊八粥衍生出的八宝粥,风靡一时。腊八粥一年只吃一次,人们意犹未尽,遂将腊八粥做成民间随时可以吃的粥,当然就不叫腊八粥了,于是八宝粥应运而生。八宝粥,好听吉利,谁不待见八宝呢?人们当然更喜欢这个名字。腊八粥里放的东西多而不定,家里有什么就放什么,一切从家中实际出发了。而八宝粥就不一样了。既然叫八宝粥,里面放的东西就与宝有关。所谓八宝,与道家有关,如玉鱼、和合、鼓板、磬、龙门、灵芝、松、鹤八种祥瑞之物,有祈求吉祥平安之意。而基本对称的食材也主要有八样及以上的东西:粳米、黑米、豇豆、薏米、红枣、莲子、核桃、桂圆等。莲子就是由和合——蓬头笑脸的二位仙童转化而来,他们一个拿着荷花,一个手捧六角盒子,象征婚姻和谐;桂圆象征团圆;红枣象征早生贵子;薏米则为仙鹤转化而成,象征长寿、高雅、纯洁等等吉祥含义。八宝粥色泽味道诱人、质软香甜、滑而不腻,专家说可补铁、补血、养气、安神。“八宝粥”的原意是指用八种不同的原料熬制成粥。但是在今天。许多“八宝粥”的用料已经超出八种。“八宝粥”一般以粳米、糯米或黑糯米为主料,再添加辅料,如绿豆、赤豆、扁豆、白扁豆、红枣、桃仁、花生、莲子、桂圆、松子仁、山药、百合,枸杞子、芡实、薏仁米等熬制成粥。我国不同地区的人们根据自己饮食喜好,选用不同的用料。但是基本上是四大类原料:米类、豆类、干果类、中药材。家庭熬制“八宝粥”,有时还会加板栗、胡萝卜、香肠、咸肉等。所以说,所谓八宝已经不能代表这个粥,说它是十八宝也不算夸张。只要你高兴,随意添加食材就是。

共 873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非常欣赏大作家刘春老师的随笔《粥,吃粥与喝奶》。一篇精妙好文字,一部粥的大文化。一个寻常笑话题,一篇生活哲理妙论。古来人们爱吃粥,还有著名的“腊八粥”。可是到今天:吃粥,还是不吃粥?这还真是成了个问题。老人爱吃粥,小孩爱很爱,还有许多老人也喝起奶来。至于中青年人都爱很爱,只要进入超市,首先看到的就是那堆山的奶品,我真佩服,全世界的人都喝奶,那牛奶羊奶总是满足供应,奶真是多如长江大河。我爱喝粥,从不喝奶,因此对奶了解不多,对粥倒是喜欢,但是读了刘春文章,觉得我也对粥知道不多了。这篇文章很丰富,很有次序,很有见解,很有教益,从粥文缘起,粥之历史、粥之种类、粥之文化、、粥与生活、粥与牛奶从容写来,如一股清泉流淌,叫人爱不释手,甘之如饴。文章还科学的分析了喝粥与喝奶的利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觉得很有道理。倒地你是喝粥还是去喝奶,还是粥与牛奶都喝,请大家仔细品读经典妙文,做出自己的选择吧!谢谢赐稿!【编辑:黄金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720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7-18 08:13:46
  这篇文章很丰富,很有次序,很有见解,很有教益,从粥文缘起,粥之历史、粥之种类、粥之文化、、粥与生活、粥与牛奶从容写来,如一股清泉流淌,叫人爱不释手,甘之如饴。文章还科学的分析了喝粥与喝奶的利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觉得很有道理。倒地你是喝粥还是去喝奶,请大家仔细品读经典妙文!
活到老学到老
2 楼        文友:刘春        2021-07-18 08:38:01
  感谢黄金山兄精彩点评。其实,二者我是不回避的,该吃吃,该喝喝,东西方结合,粥与牛奶融起。我是只要人能吃的,肯定不会避讳的那种人。
老兵
3 楼        文友:红花草        2021-07-18 10:45:44
  老师的经典好文,学得了更多的粥与牛奶的知识与历史渊源。有条件的可能喝牛奶多,条件差的肯定是吃粥多了,毕竟煲粥的原材料特别广。总之,各喜所爱吧!点赞,学习!
4 楼        文友:鲁芒        2021-07-18 11:09:45
  丰富的粥文化,长见识了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