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惑江南(散文)
一
西北有“塞上江南”(央视广告语)美景可赛江南,江南多秀雅,总令人向往。胶东半岛也有别致的山水之韵,一座俯瞰黄海的赤山,简直就是把江南之景搬来了,但却不是翻版。
胶东半岛一隅,于黄海沙岸拔滩而起一座巨山——赤山,因深山藏古寺而闻名遐迩,很多人不知,山中一涧水,高峡挂明镜。十八潭和湖,潋滟捧星辰。我随游客看赤山,听了三个字——惑江南。我听懂了他的意思,坐飞机来赤山看风景,却还在江南的山水怀抱中。想必说话者是江南人,美景落赤山,令他惊讶不已,啧啧称羡,我借一个“惑”字一用,就沿赤山涧水寻江南水韵吧。
这里也有江南山水之韵?是的。江南因水而富有灵性,我曾缱绻于苏州园林,于竹径小桥听潺潺水声,赤山涧水虽无桥涵,而水以怪石为桥,缱绻生情。我曾几度徜徉于周庄,立桥看舟渡,乘船亲河水,美妙如诗,赤山涧水无法载动一只船,却可伸手弄清波。赤山涧水壑潭,深藏大山腹地,反而觉得更小巧了,有依人的美感,一点也不逊色于江南。
赤山太雄浑,雄浑的襟中是怀着秀雅的,或许只因她落座于具有“黄海暖怀”之称的石岛湾畔,其秀雅可惑海疆。不然,昼夜不息的窾窾浪涌之声,为何只为此山作鸣?
赤山海拔并不高,站在巅峰俯瞰,脚下的黄海碧水,似乎就是给赤山镶了个蓝边,海拔360米,于240米处,是赤山的“天眼”,四周岑岩嶙峋,绕于水边,似乎专为一池秋水而生,湛蓝的水,赤色的山石,两种正宗的色彩结合了,将一湾湖水捧住,缔造了一圈红的阵势,写意而成一个梦幻的颜色。赤山人是浪漫的。说这是给仙女的浣洗盆,老远就闻到了脂粉香气,我说从湖中氤氲而起的雾霭,就像一面轻纱,把个湖笼得欲遮还露。有人嫌我的想象力打折了,告诉我,香气缭绕,是带着仙女的体温的。哦,历来风景被神话了的,都是因无法解释这个现象,而这个湖泊,却就是赤山穹顶出现一洼地深谷,常年积存雨水而成,他们说得清来历,却也有神话传说。我想,凡因为热爱才生神话色彩,否则,盘古、伏羲、女娲、嫦娥……都不可能诞生。赤山人告诉我,这个地方以前叫“武将地水库”,是景区开发才得湖名。据说,山中早年是一平地,有武将于此演练兵戈,故名。再说,那池水早就不用于农业灌溉了,水库的命名就名存实亡,现在已经成为深藏山坳的风景,他们根据“高峡出平湖”的诗句,摘字给了水库,变成一座装满诗意的湖泊。
负责导游的周经理更有诗意。她指着山麓那个春光湖说,否则无法解释“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可称“小天池”,我相信她的说法,她就是东北人,我说,是不是这池秋水可以“惑”天池?她说,堪称姊妹。
二
松柏之黛,加深了湖水的蓝度,仿佛是想染透一池的蓝。嶙峋的山岩,倒映于湖水里,微风吹起,山岩变形,真想抱一块回家,当作圣水洗过的宝石。秋看高峡湖的色彩最唯美,沿岸的枫红,染了厚厚的红粉,此时争着要入水洗浴,留影于明镜还不过瘾吧,我怪红叶太多情,真是“惑”了我的眼睛。
其实,北方的水系并不丰沛,赤山也是常年缺水,但因有了赤山,这些难得的水,费尽心思地汇成了诗情画意。这条涧水,似乎做了每一个景观的入口,或者就是一个水做的导游,引领着游人沿水而观,循岸逐水。山势成就了水韵,还是水韵给了山势以灵韵,我分辨不出了。不远处,跌水而为两湖,名“姊妹湖”,一大一小,并非孪生,之间短涧相连,仿佛是一条脐带,我觉得像连体的婴儿。一岸的秀树属于两姊妹,齐刷刷地跌入湖中,听人说,那是伟岸的男子被姊妹的秀色吸引住了,无法移步,是要全身心投入其中。最美的景色,总是给人超乎寻常的想象,无形中也教育着人们,看到了爱情的样子,懂得了爱情的韵味。
一池,一潭,一湖,哪怕是只有一溪,水都可以弄出诗意。缘溪行,红枫醉石岸,涧水响樵路。我张望着山林里是否还有樵者,蜿蜒的石径,逼仄的林中小道,不再是劳作的路径,而今成了闲游生趣的风景,若樵者在,一定会傻笑吧,无法解释这些巧妙的变化。没有瀑布,水有着更沉稳的气质。在赤山深处,我发现,落差并非是造成瀑布的理由,涧水慢吞吞地没过那些圆石,仿佛是爱抚,或者是厮磨,然后恋恋不舍地分别,也不乏跌汀飞流,但都是小而巧,在苍茫的赤山里,添足了小调,是婉约的水趣,仿佛是一首词,属于小令。一袭轻云,流连于涧水之上,遇到平静处,则干脆卧水不走了,有了水,似乎云就低了,不再高傲,不再清高,痴迷美景,降低身份,与涧水同行,到了下游的春光湖则干脆驻足不去,天光云影共徘徊,游人逡巡于岸,皆是怡然自得之态,每个人似乎都急切地想抓住天光云影,却不能,收入眼底吧,这是带走的最好办法。
看赤山涧水,觉得是最懂得人意,或者说是很多情,很知趣。在佛寺一排分布的中段,涧深石峭,随性而参差的山石,仿佛都来拥抱那涧水,滚落的石头来截流,成一湾一湾的浴池,哦,是红黄的鲤鱼的游玩处。这里的鲤鱼是“山鲤”,颜色赤红,就像过年贴对联的大红纸,仿佛看一眼,眼球就被染红。我胡乱猜测着,可能是为不负赤山的“赤”吧,亦或是被赤山的山石染红。赤山也有放生池,但放生似乎不会成为一种劝诫,赤山的情怀就是呵护着每一块石头,每一株树木,每一片落叶,每一个生命,就像我们偶尔咳嗽一声,溪水都要激起一朵浪花一样,总是有着美妙的呼应。
三
有一年我去过钟山,吟着王安石的《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绵绵的适度感顿生。这里没有古代大诗人吟句,我改吟句吧——石岸红叶醉秋生。漾漾的涧水,婉曲成趣,竹林跌水,筛成了一幅秋竹图,不过涧底的石头是赤色的,鱼水就不是水墨画,而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若是诗人张籍到此,“漾漾南涧水,来作曲池流”的写真诗句应该不会给建德,当是赤山莫属了。
秋不落花,飘落叶,落叶在赤山里,不是衰败,而是滋生成曼妙的诗意。秋风抖叶落,更闻涧水喧。不想闭目,精致就像连环画一样,老是招惹着我们,但还是想听一听涧水水韵,哗哗若击掌,淙淙如敲玉,睁眼一看,一池澈水,闪着灵光。涧水喜欢分叉,动不动就撒泼起来,双涧,三涧,顾着弄情趣了。可涧水都一个习性,蜿蜒蛇形欹醉石,跳跃猴怪飞洁花,真的是醉了,看那赤山石都是红色的,如醉酡一般,怕我们看羞了醉石,岸边密林有松吟,真希望此时视听感官可以轮番地使用,但不是什么超人,所以我流连此时涧水要一天。
赤山因法华院而著名,似乎涧水也认可这个主题,寺庙高墙,临涧而立,爬满寺壁的红藤,此时醉透了,每一朵都要临涧留影,风姿绰约,芊芊媚生。红叶照水水生韵,似乎在吟一首“水恋红叶”的乡间小调,我听到了咿咿呀呀。看看寺墙,倒在一湾涧水里,睡去了,不像是在洗浴净身,我觉得这样清静,还是涧水濡洗的吧?我找不到别解。云朵和时光,似乎驻留在涧水里,哦,这里是时光的温泉,也是云朵的老家。我没有进寺门,看水看半天,记得一句宋诗——“寺前贪看水”,我倒觉得看水是必然了,寺庙的精彩在于晨钟暮鼓,我们静听可得,怎么还用去看!听禅才是境界,水生禅意,寺外禅趣,就像一本画册,图文并茂,多么好!我是俗人,有的可能仅是俗趣,不打紧,我得山水之韵,醉乎山水之间。不必统一主题,赤山允许我这样。
我曾漂流于武夷山中的九曲溪,那水,很恣肆,太汪洋,不见水底,她给我留下了读不透的美,总令我怀想,不断演绎其美妙。而赤山的涧水,清浅见底,一切尽收,这是一种敞亮的禅意?这是一种清白的象征?我顿生诱惑,看不透其意蕴了,也无法捕捉其美的取向,但我愿把赏景的视线都给涧水。美是有着很多种方式呈现的,哦,美是无法做比较的,只能体验当下啊。
这里,突然又让我有了怀古的情绪。宽阔的涧,参差的岸,千年的古松,万年的翠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在赤山的远古,这里也可能响起伐木的声音,但如今,美景成为悦情的信物,经过千万年的积累与沉淀,一齐地走向涧水,并构筑成一个风景的卷轴,给了休闲的人们以赏心悦目的精美展示。我坐在涧岸的石头上,突然想问,成佛懂禅的意义是什么?无论怎样,美景当下,都是不能错过的,修道之人在禅房闻声可通境,在俗之我,也可悟得山水之妙。
四
于涧岸边,看到的是太多的红叶落水。秦观曾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可此时,红叶飘满涧水,涧水并不想马上载了东去,似乎在玩一场游戏,叶不断纷落,轻击一圈涟漪,一波一波吻两岸,飞鸟影印浅池水,舞蝶丛木轻绕飞,更有蜻蜓来点水,美景从来都是为了吸引尤物而存在。留得一池秋水,唤来一个生态。看似一渠水,藏纳了修渠人多么细腻温暖的情怀啊!我不免想去寻找造渠的主人。
风景诱我登高去。突然,我学着悟空,乘山地旅游车,登上海拔三百米的“诵碑石”,天上飞来一石碑,悬空逼眼,我哪顾得先去读碑文,赶紧将山下风光尽收眼底,可触目悦心的还是那池水,朋友告诉我,那是“收归千水入宝盆”的春光湖。站在不同角度,风景就会呈现不一样的姿态,侧影美,可令人猜想;一睹正面的姿容,真的是美不胜收啊。一圈红叶,向着湖心示爱,黛色的翘阁,画在湖边,不,是在心尖上,那湖就像一颗心形。水不碧,树非绿,赤山,此时化作一颗心,哦,那些赞美赤山是“小江南”、“江南再版”的话,似乎也不再惑着我的想象和思考,望眼俯视美湖秋光,展怀拥抱那颗如心的湖,我有点不惑了。
也不对。美景当前无暇惑;也对,惑于美景不想归。
若不得江南行,心惑赤山涧水,在一湖秋水漾波的湖里,去打捞一场秋声水韵,暗渡醉里江南,多么好!
2021年11月9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