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老屋(散文)

精品 【菊韵】老屋(散文)


作者:瘦马 秀才,1353.4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116发表时间:2022-03-01 23:36:36

【菊韵】老屋(散文)
   1956年,我的父母响应浙江省政府的号召,携全家从杭州上城区来到金华农村。那年,杭州市一共下放10万人,是以家庭为单位下放的。这些家庭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成分不好。虽然政府文件上没有说明,实际上,他们下放多多少少是带有一定改造性质的。我查阅过很多资料,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但我估摸着,这可能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城市人口下放。
   由于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那次下放工作做得不是很彻底,若是下放人员以各种借口,死皮赖脸地拖着不走;或一把鼻涕,一把泪眼地到分管领导那里哭诉,政府也不会采取强硬的措施。不少人家,等下放的风头一过,又心安理得地留在城里了。
   父母虽穷,但心气很高,这样撒泼放刁的事,他们做不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表叔是个业余诗人,除了上班、写诗,其他的事他一窍不通。表叔非但没有为父母留城出谋划策,反而极力鼓励父母到农村去。他认为,知书达礼的父母若为留城做那些“下作”的事,有辱斯文,会让他这个常常把“家国情怀”挂在嘴边的亲戚颜面无存。说到底,表叔是一个不懂得人情世故的善良诗人,他用诗人的浪漫和纯真看世界,也用这种浪漫和纯真对待他所在意的人。当年,他若能为父母留城帮着献计献策,哪怕只是对父母多说些挽留的话,消除父母来自亲戚间的压力,很可能我一家人的命运就由此改变了,最起码不会经历那么多的艰辛。我并没有责怪表叔的意思,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都有着和特定时代相对应的认知。“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在表叔心里,父母响应政府号召到农村去,就是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
   青山何处无风景,哪里水土不养人。新中国展现出来的蓬勃朝气,让父母对新中国充满了希望。他们想:只要堂堂正正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在哪生活还不是一个样。接到下放通知后,父母处理一下原本就不多的财产,义无反顾地离开他们生活了十多年“人间天堂”——杭州,投身到和杭州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尽管父母对农村生活一无所知,对到农村后如何生活,心里也没有底,但他们离开杭州的态度是决绝的。
   到了农村后,一家人被生产队安排在村里一户姓李富农家的侧房。侧房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上下各三间,共记百十平方。小楼黛瓦青砖,木门木窗,门沿和窗沿上方有蛮素雅的小幅水墨画,屋顶还有徽派建筑的典型标志——跑马墙。门前有一条鹅卵石铺成石子路。看来,李家原本是一户殷实讲究的人家。小楼原本和李家的主楼相连的,由于我家的到来,侧楼和主楼被分开了。
   父母哪晓得,他们人没到村里时,却已和村里的李家结下了仇。李家人固执地认为:若不是我家的到来,他家的侧楼也不会被生产队没收。房子和宅基地是农民最主要的私有财产,一座小楼就平白无故地因为我家的到来,被产生队没收了,这是多大的仇啊!?
   父母做梦都没想到,村里一口水没喝,一个人没见,等待他们的将是邻居间20多年的是是非非。母亲是个心细的人,一到村里,便从李家人的眼神觉察到有什么不对劲。没几天,母亲就知道了其中的原委。刚开始时,李家对我家还不敢明目张胆地表示不满。后来得知,我家的成分,竟然比他家还要高,压抑心中的不满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发泄了,三天两头总平白无故地找茬。当然,李家是不敢以房子为借口找茬的,毕竟,他家是富家,也是贫下中农的改造对象。但同住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即便我家人尽量避开李家人,但人懂事理,可两家的牲畜哪懂得两家人的恩怨是非,李家人要想挑点事,还不是分分秒秒的事。开始时,父母想想也觉得怨,自家跟李家前世无怨,今世无仇,若不是因为下放,不要说八竿子,就一万杆子也打不到啊。生活很多时刻就好像浪里行舟,冲开旧浪,迎接新浪,是风对水的青睐,也是浪对船的考验,更是航船人应有的承担。父母经历的事多了,时间一长,对李家的刁难也就看淡了,换位思考,父母也能理解李家人对我家的仇视。我上初中那会,曾问过母亲:“李家也太欺负人,我们为什么老忍着,不跟他家斗?”母亲淡淡地笑道:“人这一生,体谅别人,就是放过自己,斗别人,看似解气,终了斗的还是自己。”母亲的话有些玄妙,当时,我听不太明白。
  
   二
   没过几年,我三个哥哥和我在这座小楼里相继出生了。
   农村人的自留地是庄户人家油盐酱醋的主要来源,要想自留地收成好,肥料就得足,化肥是个稀罕物,不要说没钱,就是捧钱也买不到。肥料哪里来?就必须养猪。同时,猪圈还是各家“零存整取的银行”,平时在猪圈里上点心,一家人万一碰到要紧要慢就有指望了。家里人口多,粮食、柴禾、杂七杂八的农具都放在家里,小楼显得拥挤不堪。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上山下乡”知青下放运动开始了。我村里也分来了一个姓朱的知青,朱知青二十来岁,细高个,长得白白净净,一看就不像农村人。他可是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号召来的,虽然都是从城里下放的,但我家在政治待遇上和朱知青却有着天壤之别,人家是根红苗壮,而我家却有三个“四类分子”。
   安排好朱知青是当时生产队极重要的政治任务,可生产队除了仓库、猪圈、牛栏,哪来的公房。生产队队长苦思冥想半日也想不出哪里可以住知青。他在田间休息时,和李老头同坐在乌桕树下吸旱烟。李老头殷勤地给队长添上一锅烟,鬼鬼唧唧地跟队长提起他家的偏房。生产队长吧嗒着烟,没吱声。吃完晚饭,生产队长背着手,叼着旱烟袋,脸色凝重地走进我家。他和父母嘀嘀咕咕半天,临出门时,队长长长地叹口气,把无奈留给了他背事那个一贫如洗的杭州下放户。
   第二天,在门口的空地上,父母请来村里几个壮汉,又是夯土,又是扎草帘、砌灶台。两天后,一座简易的草棚搭成了。父母把小楼隔出了三分之一,原本拥挤的家像是春运时的火车厢。我和小哥睡的小床只好拆了,楼上的草垛便成了我哥俩的“床”。每天起床,我凌乱的头发上总挂出稻草,像是深秋里一蓬枯黄的衰草。每当有人嘲笑我头发像鸡窝时,我就恨恨地想:这全是隔壁那姓朱的小子抢占了我的“地盘”引起的。每次见到他,我气得眼中像是要喷出火来。终有一天,他晾在竹竿上的衣服被风刮到地上,我四下瞅瞅,见没人,就把他的衣服踢进了下水道。没想到,这一切被在草棚里喂猪的母亲看得真真切切,母亲连忙跑出猪圈,捞起衣服,边洗边跟我说:“朱大哥是听国家话,带着文化来帮助村里,他若不来,其他人还得来,这房子原本就不是我们家的,生产队批地给我家盖猪圈,已经很不容易了,你不能记恨朱大哥,背后算计人是很龌龊的,以后可不能再干了。”听母亲一说,我才知道我家住的小楼是别人家的,姓朱的知青不来,其他人也得来。母亲的话消除了我对新邻居的怨恨,也懂得了暗地里使坏是件很可耻的事。
   朱知青有把木头做的大刀,刀把上还系着一条红绸带。每天一大早,他就在竹林边耍刀,时间不长,朱知青和我几个哥哥成了很好的朋友。那时节,家里穷,没啥好吃的,逢年过节,若是包饺子、包汤圆,母亲总会叫我给他端去一碗。
   我家人多,晚饭后,他常会到我家凑热闹,他还把大门的备用钥匙挂在我家门后,他对我说,他上工时,若想玩木刀,就自己去拿。渐渐地,我和知青混熟了,就叫他朱大哥。朱大哥虽是城里人,但随和得很,一点城里人的架子也没有,只是同样的衣服,比村里后生拾掇得干净利索。
   三
   自从李老头给生产队长出了那个馊主意后,他见到我父母时,脸色没有以前难看了,我家“抢占”他家房子,也得到了惩罚,李家对我家的怨恨也消了不少。
   我家楼下连插足的地方也难找到,闲来,我要么出去玩,要么就窝在楼上。我特别喜欢趴在楼上窗口看窗外的风景,窗外有许多竹子和零星的树,竹梢与窗上沿一般高,我趴在窗口不到一刻钟,就有鸟儿停在竹枝上,鸟儿以麻雀和乌桕鸟居多。我猛一伸头,鸟儿瞬即扇动着翅膀,扑棱棱地飞走了。看着鸟儿轻飘飘飞过来,悠闲地停在竹枝上叽叽喳喳地叫,发现我时,又惊恐万状地飞走了,我心里甭提有多美了,这“人鸟游戏”,有时,我一玩就是个把小时。没有鸟时,我就看不远处的大塘,说是池塘,实际上是个湖,占地有几百亩,比大队部旁边的老九湖还要大上好几倍,因村名里有个塘字,就把村边的湖称为塘了。相传,塘边常有“狗雄头”出没,狗雄头是村里人对狼的称谓。我在窗口趴了好几年,直至“沧海变桑田”,大塘被改成稻田,我连狗雄头的毛都没见到一根。虽然大人说得活灵活现,连狗雄头几颗牙都看得清清楚楚。稍大点,我才明白,这是大人们怕小孩贪水出事编出的谎话。
   一晃,四五年过去,朱大哥也调回城了。朱大哥离开村子,父母和哥哥们虽然很舍不得,两家就隔着一层薄薄的木板,他和我家好得跟一家人似的。一个人在农村清锅冷灶的,能回城和自己的父母团聚,父母和哥哥由衷地为朱大哥感到高兴。我和朱大哥相差十几岁,除了想起他给我木头大刀玩得好,也没啥感情,一想到他走,“霸占”我那么久的房子该还给我了,为此,竟有些窃喜。可在村里,那是房子已俨然成了公房。朱大哥前脚刚走,村里的五保户“庙里婆婆”便住了进来。庙里婆婆无儿无女,姓甚名谁也没有人知道,因为她长年一个人住在村西的庙里,村里人都喊她庙里婆婆。让庙里婆婆接朱大哥的“班”,这不是队长故意刁难我家,而是庙里婆婆住的庙倒了,实在无处可住。可自从庙里婆婆住进来,直到她去世,我也没有进过那间房子。
   庙里婆婆是个五保户,她的一切开销都由村里承担。可庙里婆婆省吃俭用,竟然给自己添置一口杉木大棺材。她对这口棺材宝贝万分,每年都要给棺材刷回红漆,她称棺材为自己的“屋”,我曾不止一次听她说过,生前寄居别人家里,死后总算有自己的家,有了这口棺材,死时总可闭眼了。
   好端端的,家里放口大棺材,你说这庙里婆婆可恨不可恨。一想起隔壁有口棺材,我就瘆得慌。别说进她家门,连她家门我都不敢多看一眼。
   母亲心善,见她孤苦伶仃的,常会接济她,家里但凡有口好吃的,也想着她。每每母亲叫我端东西到隔壁,我拔腿便跑。
   四
   在这座矮小的楼房里,父母渐渐变老了。而姐姐、哥哥像清明时节老屋前后的竹笋,呼呼地疯长。转眼间,他们都已长大成人。姐姐在老屋里出嫁了,姐姐出嫁时,我走路还不太稳,话也说得不利索,只懵懵懂懂地记得:有一天,家里来了很多人,桌上碗摞碗、碟摞碟地摆放着平时难得一见的好菜,家门口还时断时续地放着鞭炮,在鞭炮声中,姐姐穿着大红的新衣服,哭哭啼啼地跟一群人走了。家里陡然少了一个非常疼爱我的姐姐,我难过了不少天。
   哥哥越长越大,父母脸上的皱纹也一天深似一天,眼瞅着哥哥们快到了结婚的年龄,且不说能不能找到对象,即使人家姑娘愿意嫁过来,这婚床往哪铺啊?总不能还像我和小哥一样睡在草垛里吧。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开大会,按理对小村里的我家来说没啥影响的。可大会刚结束不到半月,地主、富家的成分被取消了,压在全家人心头的两座“大山”被夷为了平地。从此,在村里,我们终于可以和贫下中农平起平坐了,再也不用顾忌这顾忌那了。我清晰地记得,摘帽的那天,父亲去镇上买了个大猪头,那天,家里浓浓的猪肉香,飘出了家门,飘进了竹林,又从竹林飘出村庄……
   摘掉地富的帽子,自然是一件让家人欢欣鼓舞的好事。可一丝不祥的愁云不经意间又上了父母早衰的脸上。到村子里二十多年了,可全家一直住在富农家的房子里。地富帽子摘了,他们的财产迟早得还给人家。等到人家上门要房就被动了。父母的顾虑不是毫无根据的,自从摘帽的那天起,李家对我家的态度又生硬了起来。房子拖着不还不是办法,母亲找到生产队长,要求批块空地盖房。没费多少周折,地批下来了。
   盖房说起容易,真正落实起来犹如登天。那是吃了上顿找下顿的年月,父母怎么把我们哥几个养大,他们自己都不敢往回想。好在哥哥他们身强力壮,盖房用的木料都是到南山买的,山里木材价格只有我们当地的四分之一。这世上没有平白无故的好处,山里的木料虽便易,但去买木材所遭的罪,所经历的风险,只有去过的人才知道其间的艰辛。人们把进山买木材叫着“背树”,背树人带着全家人从牙缝里省出的钱进山,这背的岂止是树,而是一家几代人的满满希望。南山离家一百多里地,哥哥和村里几个要盖房的小伙一起,穿着草鞋,带着干粮上路了。
   农村后生,吃点苦算不了什么,怕只怕遇到护林队。南山公社有个护林队,买木材一旦被护林队逮到,木材就被没收了。护林队保护山林不假,其实,这也是南山公社开源增收的一个渠道。若是一刀切,发现一例处罚一例,也就没有人进山买树了。山里人也要过日子,山民的树就是山民的指望,山民们若不是凭树赚点外快,怎么度过那个艰难的岁月啊?山里人种树和村里养猪是一个理。

共 677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老屋》,一看就知道有厚重感。从城里到农村,下放是大潮流,改造也是生活的历练,这样说不知对否?过程中,也有七七八八的事情,不一而终。表叔的不懂人情世故让人知道了生活的艰辛!虽然没有责怪,但也留下了疼!“青山何处无风景,哪里水土不养人。”是啊,新气象下,一切都是新感觉。到农村,新的日子开始,新的挑战来临。村里的私人仇恨波及父母,宅基地因为作者一家的到来,无辜被村里没收,“父母做梦都没想到,村里一口水没喝,一个人没见,等待他们的将是邻居间20多年的是是非非……”,让人愧疚!李家,让人闹心。相继在小楼里出生的哥三,让家带来生机。自留地里的肥料是农村人的大事,“猪圈还是各家‘零存整取的银行’,平时……”,语言形象生动。朱知青,人物描写丰满。李老头,更是生动,如在眼前。后来波折不断,故事跌宕起伏。最后朱知青的回城,让人不舍。生活还要继续,“庙里婆婆”接了朱知青的“班”。家里放口大棺材,让人瘆得慌,的确可恨!但母亲的做法,让人佩服!老屋前后的竹笋疯长,姐姐出嫁,热闹场面自不必说。哥哥的长大,要结婚,找不到对象,母亲越来越老,都是心里的忧伤!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细说,大家仔细阅读,必有和我不一样的感受!散文故事情节设计精巧,语言朴实,细细读来,如甘露入心,实乃佳品!美文鼎力推荐共赏!【编辑:静虚散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308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静虚散人        2022-03-01 23:43:37
  经典小说推荐共赏!祝瘦马老师体健文丰!
冰川飞鸿,身体力行!
回复1 楼        文友:瘦马        2022-03-02 10:12:50
  谢谢老师!辛苦啦。
2 楼        文友:静虚散人        2022-03-01 23:56:15
  经典散文,倾情推荐共赏!
冰川飞鸿,身体力行!
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2-03-02 00:35:16
  一篇老屋记录历史,一篇老屋凸显感情,一篇老屋呈现风情。学习好小说。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3 楼        文友:瘦马        2022-03-02 10:13:37
  谢谢黄老谬赞,遥祝春安!
4 楼        文友:苍墨        2022-03-02 12:08:21
  记忆也是一座老屋!拜读了。点赞!
回复4 楼        文友:瘦马        2022-03-02 14:37:01
  谢谢老师关注、鼓励,遥祝春祺!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