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山这边,山那边(散文)

精品 【东篱】山这边,山那边(散文)


作者:岚亮 进士,11341.9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12发表时间:2022-03-03 04:14:16

【东篱】山这边,山那边(散文)
   少时候,砍柴路上,我要经过一座山。山很大,不知道有多高,颜色黑黝黝的,层层叠叠连绵不断。山上有条白沙岭,又陡又弯且长,长虫般从山脚一直透到山顶。山顶上歇着云,歇云的地方,叫岭头。
   以岭头为界,山分成了这边和那边。
   这边的山脚,有个水库,面积达数百亩,水底黑幽幽,水面蓝悠悠,一年四季波光粼粼,是湖泊的风度。砍柴人经此过,尽可甩开步子大胆走。如果官吏打此过,须扪心自问一下,凡属贪官污吏的,最好绕着走,不然水鬼便会请其到龙宫说理去。因为这水库有一个叛逆的名字,叫擂官岩,而且还是有传说的。水库边的岭脚畔有座两间两层的木房子。房子年岁不大,板壁木柱尚透着木头的余香,像路亭,人们都唤它是新亭。离新亭不远的山㘭里,有个村落,在亭里能隐约听见从村子里传来的鸡鸣狗叫声。
   从岭头往山那边走,全是苍龙入海似的下山岭。这岭太险峻了,窄窄瘦瘦的,说是像天梯吧,它又是九曲回肠的;说是像羊肠吧,它几乎又是垂直的,稍不小心,就会坠入茫茫云海让大活人变成无影无踪的仙。走下皇天岭,又向下约走三四里路,便到了半山腰。这里,也有一座孤独的木房子。房子建在一条透明的山溪畔,方圆十里无人烟,惟闻空山鸟语声。边上有几坵冷浸田,其中那坵大点儿的田形若鹿头,因此这里叫鹿头田。从鹿头田继续往下走,便是石楼梯和十八拐。山岭拐到底,一道白水在两爿大山的夹逢中哗哗奔流,犹如一条过山的大白龙。涉过没腿根的水,再爬上五里连猴子也嫌难攀的山路,就是砍柴的柴山了,那地点叫烧窑埕。
   山这边的房子里住着一对老年夫妇。六十好几,男的矮短削瘦,不善言辞,每每看到他,他都弓着身子,拎着一把刄口白晃晃的斧头在劈柴。女的身材肥胖,腰围一条青色的拦腰巾,眼睛笑眯眯的,能说会道。不知他们姓啥,也不知他们是否有儿女,只知道他们是在这里以卖饭粥谋生的。山那边的房子里住着一对中年夫妇。年且五十,男的高大,女的小巧,也不知他俩究竟姓甚名啥。他们靠山吃山,以种山种田为业,膝下有儿有女,待人十分热情,但凡遇到砍柴人路过,他们就会提着茶壶笑迎出来,给每个口渴得发焦的人奉上一碗用“竹叶米”或“六月雪”泡的凉茶。
   山这边和山那边同属一座大山,但是风光不同,人情有别。山这边的饭粥是要钱的,一碗五分钱。山那边的凉茶是免费的,任你喝几碗,分文不收,反而有好言相赠:这路不好走,大家慢慢担啊!
  
   二
   自十二岁开始,我和同村的小伙伴们就开始从山这边走到山那边去砍柴了。山那边的故事不多,但多年以后,每当我想起山那边,心里还是暖融融的,仿佛里面燃烧着一团熊熊的火。
   犹记得,那是一个赤日炎炎的六月天。我像一只搬窠的蚂蚁,挑着一担约三四十斤重的柴枝在崎岖的山路上挪动。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到那么远的地方砍柴,除了感到新鲜和刺激,一切都毫无经验。下柴山的时候,我是跌跌撞撞的;过白水的时候,我是战战兢兢的;担上岭的时候,我是一步一声“吭哧”,汗流浃背犹如蜗牛背大山似的。当我挑到十八拐,肩膀已经被冲担磨出了血泡,血泡破了,钻心的疼。当我挑到石楼梯时,脚腿便开始有点不听使唤了。天气又闷又热,日头火得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一味地朝我身上喷射三味真火。空气仿佛凝固了,没有一丝风,倒是大山被炙烤得吐出一股股含有腐叶气息的滚滚热浪。我硬着头皮,使出全身力气将柴挑到鹿头田,这时我的大腿剧烈地抽搐了起来,里面的筋脉绞成了一团。我再也挺不住了,将担子往路边一甩,躺在路上一边嚎啕,一边打起滚来。
   就在此时,我听到有人惊呼了两声“哦唷”,接着,便见一个小巧的身影疾步奔到我的身边。是个四十开外的阿婶,夹着眉头,一脸焦急,眼神里充满关爱之色。
   “娒娒,你咋的了?”她伸出粗糙的手,探探我的额头,问。
   我泣道:“阿婶,我的腿抽筋了。”
   她把我扶起来,叫我将抽筋的那只脚踏在地上,然后她伸出双手在我的腿上反复地揉着。揉着揉着,腿上原本缩成一团的肌肉松开了,但另一条腿又开抽了,她又接着揉。
   “才古梅啊(太可怜了)!你这么小就来担柴,真才古梅啊!”她伸出两指在我的眉心夹了一下,见没现紫痕,便长吁了一口气,说:“还好,冇起痧(没中暑)。”
   接下去,她将我架到屋里,先让我喝了一大碗的“六月雪”。六月雪解暑,味道有点苦,但那一刻,给我的回味比蜜还甜。喝完茶,她叫我躺竹椅上休息。我躺了一会觉得腿再不抽筋了,便走到门外看她的房子。她的房子很大,左边右边和后面的墙是黄泥捣成的,前面是木门木窗木板壁,两层的正屋有三间,还有两间单层的矮屋,正屋的顶上盖着青瓦,矮屋的顶上披着草棚。矮屋里住着鸡鸭兔子,还有一群雪白的羊,就是没有牛。西隅有一棵大柚树,东角有一丛棕榈和芭蕉,后面是一大片青青的树木和翠翠的竹林,前面的溪坎下,全是赤枝紫叶的檵木丛。
   这时候,三退屋的开阔表叔挑着柴担来了。他歇下柴担喝了碗六月雪,见我没事便唤我继续挑着担子走。阿婶说:“莫莫莫,真才古梅啊!刚才这个娒儿都抽脚筋了,这样吧,还是让他在我家宿一夜,明天再把柴担回家吧。”表叔问我是否可以?我说我要回家。阿婶说:“这柴你是不能担了,要不你先回家,过几天我叫在黄坦读书的囡把柴给你捎回家。”我说这咋行,阿婶,谢谢你,过几天我自己过来担。
   一周后,我和弟弟一起到鹿头田担柴。阿婶说:“才古梅啊,你还真的来呀。”我对她说了声谢谢,便欲往回挑。阿婶说:“莫急,这天色还早,我先烧碗点心让你们垫垫肚,吃饱了,担柴才有力气。”说罢,她就下厨给我们煮了两碗机器面,配料是咸菜心,没多少油水,但每个碗底却居然各卧有一个鸡蛋。回家的路上,弟弟对我说,哥,鹿头田的那个阿婶,人真好!我说,是啊!真是一个好心人!
  
   三
   山这边的故事肯定比山那边多,但并非精彩,留给我的记忆,皆是饥饿和无奈。
   由于砍柴早出晚归路途遥远,我们的午饭是盛在饭盒里带到山上吃的。说是吃午饭,还不如说是吃早餐,因为每次我们鸡头啼便出发了,一路爬山涉水行走三十五里路才到柴山,砍柴倒不难,担柴就见真功夫了。往往是上午九点左右捆好柴,我们就开始吃午饭,然后便往回挑,挑到新亭时,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这时候,由于长时间没进食,我们的肚子便会感到特别饿,砍柴人个个饥肠辘辘,疲惫不堪,是多么希望能喝碗饭粥充充饥啊!于是,新亭的饭粥汤便应运而生了。
   那饭粥,薄薄的,没几粒米,一点也不稠,像米汤。饭粥盛在一只大铁锅里,谁要喝,那个肥胖的老大娘便会拿起铁勺子,掀起锅盖,给你打一八角碗,八成满,但你不得马上伸手去接,待吃者掏出一个五分头,她才会笑盈盈地送到你的面前。
   那时候,但凡挑着柴担到新亭,我肚子里的“咕噜”就打得特别响,喉咙的口水恰似泉涌。我是多么期待那个老大娘给我也来一碗啊!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里的饭粥只认钱,不认人。我们娒儿,兜里没有一分钱,才古梅了,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大人们吃。饭粥吃最多的,是村里的老秀。老秀是个光棍,常年累月以担柴为业,按现在的话说,他是一个担柴卖柴的专业户。老秀兜里有钱,可他从来不会轻易把钱借给别人,不是他吝啬,确实是那靠担柴换来的钱太不容易了。每每,老大娘一看到老秀就会格外开心,咧开嘴角咯咯地笑。老秀想吃饭粥不须开口,只要朝老大娘微微点个头,老大娘就笑哈哈地把饭粥端到他的面前。他伸出右手,张开五指,将碗托在掌上送到嘴边,嘴唇顺着碗沿一转,“呼”的一声,又一转,又“呼”的一声,一碗饭粥就点滴不剩了。吃完一碗,老大娘拿眼望他,他朝她又公鸡啄米似的点点头,老大娘便咯咯道,好的拉,老秀兄弟,我再给你兜(打)一碗。
   一次,我向我妈讲起了老秀吃饭粥的事,阿妈听了泪满眶,她慈心大发,破天荒地给我一个五分头,一个两分头,说如果我实在饿了,就去买一大碗饭粥吃。当天傍晚,我将柴担一歇下,便走入亭里,学着老秀的样子朝老大娘点点头。老大娘见了,瞄了我一眼,说,娒娒,你想吃饭粥?我说是的。她说,吃饭粥是要钱的。我说鹿头田的茶是白喝的。她说,唉,饭粥与茶能比吗?我的饭粥要是都让你们白吃,我自己喝西北风去。我说,我有钱,你给我来一碗,兜满点哈。我本想给她七分钱,叫她给我打一大盆,但一寻思,还是给她五分钱。她给我打了一八角碗的饭粥,八成满,照样是薄稀稀的,好在冷热恰好。我像老秀一样,单手托起碗,贴在嘴边,嘴唇一转,“呼”的一声,又转了两圈,尚未感到落肚的饭粥是啥滋味,碗里已经滴不下汤来了。
   肚子还是饿,我掏出兜里剩下的两分钱,对老大娘说,阿婆,我还想吃,你再给来一碗吧。她接过钱瞧了瞧,对我说,你看清楚了,你这是两分头,买不了一碗饭粥。我说,我确实肚子还饿得很,你就给我打半碗吧。她转身打粥去了,我坐在凳子上等。灶台就在桌子的边上,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她打粥的样子。她往碗里打了一小勺,便停下不打了,好像在沉思着什么,顷后,她叹了一口气,又往碗里打了一勺。当她将粥碗端到桌上时,我惊呆了!妈耶!居然是满满的的一碗,稠稠的。吃完这碗饭粥,我腹中终于有了饱的感觉并品出了这粥的滋味,香香的,甜甜的,融融的,暖暖的,是山野的味道……
   岁月经年,往事如烟。转瞬之间,我已经四十多年没有涉足那条当年砍柴的长路了。我很想到山这边看看,看看山脚下的那座像路亭一样的房子是否还在。我更想到山那边走,看看鹿头田的那个阿婶是否还站在门口热情地给路人端茶送水,尽管,山那边比山这边遥远。
  

共 38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一个人记忆的长河中,能让人念念不忘的,往往是那些温暖人心的记忆。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回忆性散文,作者岚亮老师,以深情细腻的笔触,回忆了少年时代砍柴路上的经历和故事,故事生动感人,读完令人泪目。山这边和山那边同属于一座大山,山这边住着卖饭粥的阿婆,饭粥要付钱才能喝,一碗五分钱。山那边住着供茶给行人的阿婶,茶是免费的,可以随便喝,而且还有温情的话语相送。作者在少年时代,从山这边爬山越岭,然后翻山涉水来到山那边砍柴,路途遥远,担柴极度艰辛。山那边的故事虽然不多,但第一次砍柴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深刻而温暖的记忆,炎炎夏日,年少的作者担柴至鹿头田时,由于大腿抽筋导致疼痛难忍,正在痛苦万分感到无助之时,善良的阿婶出现了,她就像活菩萨一样,给予了善意的援助和关爱,温柔地按摩痉挛的双腿,递过一碗解暑的凉茶,并好心留宿,兄弟俩过来取柴时,阿婶还煮了两碗面和鸡蛋给两个姆儿吃,心地善良的阿婶,给了困苦中的少年雪中送炭般的温暖,给小小的少年留下了如火炉般的温暖记忆。山这边的故事很多,但给作者留下的却是饥饿和无奈的记忆。山这边的阿婆,和山那边的阿婶迥然不同,阿婆只认钱不认人,而且稀粥里没有几粒米,少时家境贫困的作者,由于身无分文,虽然饥肠辘辘,但大多时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喝粥,有一次妈妈给了七分钱,终于可以喝粥了,但粥太稀了,喝完一碗之后还是感觉饿,又买了半碗,也许阿婆动了恻隐之心,盛了一碗浓稠的粥,作者这次终于品出了粥的香甜。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灵动,情感真挚感人,场景描写生动细腻,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人物刻画鲜活饱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篇散文构思精妙,匠心独运,文采斐然,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挥洒自如,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文章通过山这边阿婆和山那边的阿婶之间鲜明的对比,来展现阿婶崇高的人格和善良的心地,阿婶的身上闪烁着崇高的人性的光辉,给人带来温暖和心灵的感动,真情佳作,倾情推荐共赏!【东篱编辑:琳达如菊】【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304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枫桦        2022-03-03 05:00:09
  题目的名字就很有味道,山那边的阿婶,有在金子一般的热心肠,让一个苦难中的少年得到了无限的温暖。也许就是那一刻的温暖,让他有了足够的爱心,那种爱是有根的,生植在心灵深处,会永远都感念这个世界的美好!拜读老师的美文!
回复1 楼        文友:岚亮        2022-03-03 07:00:51
  不好意思,回复跑到下面去了。
2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03-03 05:01:26
  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回忆性散文,山这边住着卖粥的阿婆,山那边住着免费供茶的阿婶,阿婶善良仁慈,阿婆自私冷漠,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善良的阿婶,有着菩萨一样的胸怀,言谈举止中彰显出她高尚的灵魂,令人赞叹!岚亮老师少年时,要走那么远的山路去砍柴,三十五里路,就不说担着沉重的柴枝,只是走路,都要走几个小时啊,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少年,忍饥挨饿,艰难跋涉,让人心疼,我读完这篇文章流泪了。好的文章读来会触动心灵,让人回味无穷。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细腻,情感真挚感人,文思精妙,文采斐然,场景描写细腻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真情佳作,力荐文友共赏!问候岚亮老师,遥祝春日安怡,感谢赐稿东篱!期待精彩继续!
回复2 楼        文友:岚亮        2022-03-03 07:10:50
  如菊老师,不知加拿大现是什么时分,祖国正是早晨,先对你说声早上好!这篇文字,是我少年时代到远山砍柴的真实经历。说实话,除了首次抽筋,那时候,我们并没有感到砍柴有多苦,这是我们舟浦孩子的共同命运。后来,我了解到,山那边阿婶的儿女们都成长得很好,她女儿是教师,还嫁给了我们舟浦人。山这边的两位老人具体不详。谢谢你的精心编辑推荐,辛苦了,献花!
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03-03 05:32:26
  文章遣词造句精致优美,抒怀表意自然深挚,让一位淳朴善良的人跃然眼前。我相信,老哥在写此篇文章时,心中虽然会有痛楚缭绕,但心中更有美的感觉,因为山那边的阿婶为你的人生镀上了永不褪却的温暖色。拜读佳作,为好文点赞!遥握问候老哥,谨祝写作愉快,生活美满!
回复3 楼        文友:岚亮        2022-03-03 07:13:09
  老妹子好!谢谢你的阅读、点评、留言和鼓励,真的,你的鼓励对我很重要,献花!
4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2-03-03 06:56:28
  回忆阿婶煮的面条和鸡蛋,那时候有鸡蛋和面条吃已经很不错了。有些事会铭记于心,这也是追梦吧!在您十二岁就到了山那边去体验,经历过的人和事至今还难以忘怀。我们也随着您的笔,经历着这一切。为是真实事件,散文的构思就自然清晰。山那边的景色风貌在作者幼小的心灵,是蒙着一层神秘面纱的,这样的开篇,自然也吸引着读者的心。接下来,读者就与作者一起深入到山的那边,一幅幅场景,一桩桩活动,一片片风光,都是那么欢心、乐趣、美丽和有深意。好文欣赏!祝好春安!
回复4 楼        文友:岚亮        2022-03-03 07:17:46
  蓝色创想老师好!你乃慧眼,真的,这是我少年时代的真实经历和心中一个珍贵的记忆。非常赞同你的观点,真情实感总是会打动人的。谢谢你的雅评,献花!
5 楼        文友:岚亮        2022-03-03 06:58:29
  谢谢枫桦老师的美评和鼓励,山那边的阿婶让我终生难忘,山这边的阿婆亦让我十分感谢,这世界还是好人多啊!
6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2-03-03 07:23:18
  山,孩子们童年艰辛的记忆,十二岁,三五十里担柴。回忆不堪、筚路蓝缕。但山给了极为温暖的阿婶,足以让这份感恩铭记一生。一份粥的渴望,阿婆一次善心,足以让它香甜和暖,穿过岁月。山这边、山那边的故事,或许人再延续,却刻入一代人生命里。拜读亮哥美文解渴了!如菊编按精当、唯美。珠联碧合!问候两位老师!
回复6 楼        文友:岚亮        2022-03-04 13:12:58
  谢谢鸿?南飞兄弟的精彩点评,溢美之词不敢当,但听了舒服。再谢!
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3-03 09:08:48
  那座山,留下的是温暖的 记忆。山那边的人,那碗茶,那碗饭,成为少年作者最永恒的印象,这些就是我们感恩生活的源泉,因为我们无法从阅历中剔除这些精彩。人性是文学应该表现的永恒主题,华夏民族,人性的光辉始终不息,我们有的是表现的题材。看到岚亮老师的过往,还可以对着那碗饭有奢望。我想想自己的少年,唯一一次是跟着母亲去赤山集市,我馋了,母亲买下一根油条,从来没有坐过馆子的啊。这个习惯让我不能跟上时代了,如今说吃饭店,我就不习惯了。这篇文章很感人,写得摇曳多姿,人物形象很丰满,故事生动,细节显著。点赞。怀才抱器留言。
怀才抱器
回复7 楼        文友:岚亮        2022-03-04 13:18:46
  今天龙抬头,先祝大哥吉祥,从此鸿运当头!同属一座山,山那边和山那边却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留给我记忆太深刻了。欣慰的是,人性总是美好的。谢谢精彩点评,祝福你!
8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2-03-03 10:48:05
  文笔质朴、情感真挚,很有特色的一篇佳文。同时,文里的地方语言,让我感到很亲切,比如:”才古梅“,沪语叫”才古“,意思就是”可怜、作孽“。其实,浙江与上海的方言很接近,吴侬语,在沟通上几乎没障碍。
回复8 楼        文友:岚亮        2022-03-04 13:20:38
  谢谢江南小溪老师雅评,想不到大上海也有才古一说,太让人惊讶了,遥握!
9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03-03 15:00:19
  山这边,山那边,那遥远的曲折的山路长满了柴草,写满了故事,浸染着血汗,洒下了热泪,承载着亮哥苦乐交织的记忆!想不到亮哥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充满艰辛的,是漫溢苦涩的。十二岁的孩子砍柴、挑柴走那么远那么陡峭蜿蜒的山路,直到肩上磨出血泡,血渗出,继而浑身无力,腿抽筋……这是怎样的煎熬,好在遇到好心的阿婶,她的热心暖心让“我”得以修整,她的凉茶好喝解渴暖心,她总是免费招待所有路过的口渴的人,,她做的鸡蛋面给了“我”最奢侈最甜美的享受,“我”知道那些都是阿婶爱的奉献,山那边阿婶的善良和善给了“我”无尽的感动,没齿难忘。山这边阿婆的稀粥需花钱,“我”原本对阿婆的精打细算并无好感,但也理解,直到有一次“我”没有充足的钱买第二碗粥时,面对饥饿的“我”,阿婆却破天荒地又给“我”盛了满满一大碗,顿时“我”眼中的阿婆也成了温暖的代名词!山这边,山那边,不一样的风景,都温暖着“我”童稚的岁月,绵延着无限的美好。亮哥的文字细腻感人,让人身临其境,产生深深的共鸣!文笔灵动,缤纷多姿,感佩才情,问候亮哥创作辛苦,春安大吉!
回复9 楼        文友:岚亮        2022-03-04 13:28:24
  谢谢香香妹子的唯美留言和精彩点评。春暖花开,我在回忆,突然想起了山的两边。这这靠近人间烟火,人情就透着烟火味。那边远隔尘世,居住着神仙,有句歌词问“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我说有,就在山那边。少年的时光,总是那么让人难忘。问好妹妹了!
10 楼        文友:白玄        2022-03-03 22:34:44
  文章构思精巧,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写出山这边与山那边的不同情景,山那边阿婶凉茶任你喝,送好话,腿抽筋帮忙揉捏,给人温暖,这边阿婆的稀粥要收钱才能喝。在困难时期小孩挑柴真的很辛苦,真正的起早摸黑,半夜出发,晚上七八点才到家,来回七八十里路,有时甚至一百多里路,中午带饭,饿得肚子早就贴到脊梁去了。我十二到十五岁暑假都去四五十里路外的岩门三板桥、四方坑一带挑柴枝,其中的艰辛是真正体验过了。现在的孩子不要说挑柴,就是走这么长路就够你受的。黄坦方言才古梅,兜饭粥的运用很有地方特色,觉得很亲切。体验独特,感情饱满,描写细致,回忆了曾经的艰难生活,磨炼了坚强的意志,为以后的人生拼搏打下坚实的基础。问候师兄,拜读欣赏。
回复10 楼        文友:岚亮        2022-03-04 13:31:34
  白玄好!我到烧窑埕砍柴,一次来回七十里路,够远了,想不到你们富岙人到三板桥竟近百里,更远。都是苦难的少年啊!谢谢美评!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