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读苏童的《妻妾成群》(散文)
《妻妾成群》是苏童26岁发表在《收获》上的小说,可谓年轻成名,一夜成名。我一口气读完,确实酣畅淋漓,写的不错。这部小说曾被张艺谋导演搬到银幕,冠以《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全国放映。我也曾看过,非常唯美,还曾获过奥斯卡提名。
苏童讲述一个旧时家庭衰落的故事。围绕着紫藤边上的古井这种意象,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紫藤有絮状的花开过,有蝴蝶飞过,蝉也在紫藤枝叶上唱过。但这口不寻常的老井,却深陷不寻常的故事。
故事得由陈家花园陈老爷娶了受过旧时教育的四姨太颂莲说起。颂莲这个女大学生因父亲去世,后母给她找了人家,被迫嫁给一个有钱的主叫陈佐千做妾。这个颂莲,与生俱来就非常特别,也非常现实。当她看到自己父亲割腕自杀,倒在水池边,满满的一池血水还冒着气泡时,一般人的心理,肯定吓得要死,嚎啕大哭。但颂莲却没有哭,也没有恐惧。几天后,她还在这水池里洗过头。从这一点可见,颂莲的不一样。
自从进入陈家大院,就进入陈佐千“妻妾成群”的百般宠爱之中。文章的开头写颂莲初到陈府,拜见大太太、二太太、三太太的场面,酷似《红楼梦》中林黛玉初到贾府的贯用手法,初来乍到,拜菩萨。四姨太毕竟受过旧时教育,确实与众不同。这种特别,也确实让陈家花园的紫藤花,开得更妍了。陈老爷也喜欢这种娇妍和新鲜感。这女大学生颂莲确实胜过毓如、卓云、梅珊三朵艳丽的花骨朵,但这些花骨朵都是致敏的,甚至致命的,不是什么善茬。张艺谋一眼洞穿女人戏中最跳的那点心思,直接了当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哪位姨太太今晚门前灯笼高悬,陈老爷子今晚就是谁的,其他姨太太就只能苦熬到天明。
我仔细阅读苏童的小说,好象没有读出“大红灯笼”的细节,是否是陈老爷子五十大寿祝寿的灯笼?被张艺谋导演改编嫁接到这四个姨太太的房檐下面。这四个姨太太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为着一个干瘪的陈老爷各怀心事,明争暗斗,争风吃醋⋯⋯
但从另一角度,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封建社会,社会动荡,男尊女卑,女性确实没有什么地位,包括生存权。正如陈老爷口中无意中流露出的,女性真的不如有钱人家的小猫小狗。当然五四新文化之后,社会风气有一些改变,但女性的平等仍停留在文化思潮中。陈老爷的傲慢仍是骨子里的,封建的。四房姨太太依附陈老爷的人物心理,被小说家描摹刻划得入木三分。
梅珊与卓云同时怀孕的细节,为是男是女、早生晚生,还要争出个“子丑寅卯”,女性的虚容和好胜可想而之。诸如:毓如一副守礼老辣的面孔;卓云皮笑肉不笑的阴损;颂莲的骨子里,读书人的清高与自恃;梅珊一个戏子,冷艳桀傲与不羁。想不到女人与女人之间,为争得家族的尊严,争得陈老爷的宠爱,也使尽了浑身解数。从颂莲为卓云修剪头发,剪破耳朵的几声残叫,女人肮脏的较劲,可以看出女人之间的暗流涌动。最终的结局也不尽相同。
苏童的文笔是很江南的。有江南人细腻的糯润,粘性和灵动。苏童所叙述的颂莲潜意识为命运挣扎:追求、迷惘、梦幻和死亡,始终围绕着老井、紫藤树、井里一片枯叶子上的影子,来折影这口老井阴森的故事。从颂莲初到陈府听说老井死过人,这时的陈府都守口如瓶,她也不想知道;到后来,仆人宋妈告诉她这口老井曾死过陈家上辈的姨太太,颂莲突然想知道;相较这姨太太是怎么被投井的,颂莲心理的巨大反差,可以感受到颂莲内心的踟蹰与不安。致使颂莲预感到自己命运的走向,也许如同这老井里一片叶子的下一个影子一样。当三姨太梅珊因与医生偷情被卓云盯住,最终在一个黑色的夜晚被裹挟投井的霎那,颂莲突然疯了。永远地疯了。
颂莲疯了,终日在老井口转悠,在老井口念叨,“不想跳下去⋯⋯不想跳下去⋯⋯”可这并不妨碍陈老爷子又娶了第五房姨太太。
故事的转折,从颂莲翻找父亲的遗物“箫”开始。箫是遗物,不是信物,却被陈老爷子烧掉,他怕大学生颂莲“分心”。陈老爷以为这箫的七孔,会燃起颂莲的旧恋。这也成了颂莲命运的转折点,直到颂莲真的被失宠为止。
从颂莲找箫,到她遇到教他吹箫的陈老爷的大儿子飞浦。颂莲想要挣脱这种窒息的羁绊,但一想到那口阴森森的老井,冤——死——鬼,她又退却了。当梅珊与医生打麻将,被颂莲桌下捡牌时,无意中看到台面下那交缠的四条腿,便预示了梅珊多舛的命运。梅珊想摆脱这种命运,但最终被命运反噬。故事还有一个小插曲,丫头雁子也想上位成为太太,最后也落得悲惨的下场。
当然这部小说能看到张爱玲小说的影子。但张爱玲作品所揭示的一个时代的悲剧更加深刻、剔透,这是苏童的笔力还达不到的。这部小说只是掀开一点旧时代的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