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不让须眉亦英雄(散文)

精品 【流年】不让须眉亦英雄(散文)


作者:江凤鸣 探花,17730.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98发表时间:2022-05-01 11:01:59

【流年】不让须眉亦英雄(散文)
   浩渺的太湖岸边有座江南小城,清末之时,小城尚很小,像一只龟背横卧在太湖之滨。大运河似一条玉带从城中心飘然落下,由北向南将一座城分成两半,九条小河,由东向西横贯大运河,形成了小城的水系水脉。小城由水而生,因水而荣。在西风东渐,一片维新变法声中,一批世代耕读传家的世家大族,脱下长衫,丢下圣贤之术,以产业报国为号召,投身工商业,十数年间,小城骤然崛起,形成了“米码头”“布码头”“煤码头”,四方货物、士商云集,人称小上海。
   那时,城墙尚在,城门尚在。穿城而过的大运河称为直河,而横贯运河的小河称作箭河。从西门方向走过来,不到水关桥桥堍就向右拐,走过北下塘街,即到留郎桥。留郎桥与直河并行,那时还没有今天的中山路,中山路是填了直河后的产物。直河是中山路的前世,中山路是直河的今身。
   下了留郎桥就到旗杆下了,旗杆下是个地名。说到旗杆下,小城无锡的老住户都知道,那里住着小城的望族杨家。旗杆下,靠近我如今办公的大厦所在的复兴路,清末官绅杨艺芳住旗杆下7号,他曾获殿试二等第一名。朝廷在他家门口竖立旗杆,以示恩赐,旗杆下由此得名。1956年,小城拓宽中山路时,此路被并掉,杨家的高门大宅亦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中。
   旧时,从旗杆下一路走下去,沿街两侧有店铺、书场、学校、作坊,还有土地堂、石板桥、石坊柱、有照墙、亭台、牌坊。当年直河岸边的上下塘街,被誉为小城无锡的“第一条街”,有着“第一等的繁华、第一等的闹猛、第一等的富庶”。临街两旁的巷子里,住着许多六扇门的世家大户。
   这里曾有一座在百年前感动过小城人的廉宅。水獭桥廉宅,坐西向东,宅中原有门厅、轿厅、侧厢、大厅、内房、和后花园,后门通北禅寺巷口。宅中住着一对风云人物,廉南湖和他的夫人吴芝瑛。吴芝瑛是清末鉴湖女侠秋瑾的闺蜜,也曾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可惜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城市建设的大潮中,廉宅被全部拆除了,一代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的事迹,渐渐风淡云散,不为人知。
  
   二
   世居旗杆下水獭桥的廉家,是锡城颇有名望的书香门第。其主人廉泉,字惠卿,别号南湖。光绪二十年举人,官至礼部郎中。工诗善文又通金石书画,有“锡山才子”的美称。当年他曾同康有为、梁启超等一起参与公车上书,倡导变法维新。他与朝廷大臣端方、盛宣怀等也颇有交谊。1905年,受革命党影响,他辞职南归,寓居上海。在家乡提倡开办新式学堂,协助地方创建了竢实学堂,競志女学。辛亥革命前,他东渡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徐锡麟、秋瑾、吴禄贞、苏曼殊等人,回国后宣传革命,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开明士绅。
   廉南湖在小城名望虽高,却抵不过他的夫人吴芝瑛。这一是南湖先生一向为人低调,对夫人宠爱有加,也是吴芝瑛并非寻常尤物,而是一位天生英才的女中丈夫。
   吴芝瑛出自安徽桐城名门,其父吴康之历任宁阳、禹城、蒲台、武城等地知县,伯父吴汝纶,是曾国藩的入室弟子。年十九岁嫁无锡人廉南湖,因二人在杭州西湖,上海曹家渡、天津日租界各建有别墅一幢,均命名为“小万柳堂”,因此人称“万柳夫人”。
   吴芝瑛与江南女子一样,身材不高,小巧纤细。明眸皓齿,容貌端庄美丽。其服饰典雅高贵,举止大方,因她早早就将小脚放大,更显得风华绰约,与众不同。她性情温婉,为人谦让,无论贵妇仕女,还是街巷老妪,都喜欢她。
   廉南湖倾向革命,思想开明,主张男女平权,对夫人不仅宠爱而且敬重,夫人长先生一岁,南湖先生以姐事之。他们家的三处别墅房产,契约户名一栏中,登记的都是吴芝瑛的名字,而且相关事宜均由夫人打理、做主,可见伉俪情深。以至于邻里百姓,都知道房主吴芝瑛,并不知道有廉南湖其人。夫妇俩像是候鸟一般,每年春天北上,冬季南下,廉南湖每次出行,都跟在夫人身后,不相识的人,都以为后边跟着的是个随从,都不知道他们俩是夫妇。
   吴芝瑛为人豪爽,有丈夫气。随夫在北京期间,因比邻而居,结识了女侠秋瑾,两人因观念相近,志趣相投,又常常诗词唱和,恨满清腐败,抒报国之情,因而结成闺蜜。在一次万柳堂的聚会中,吴芝瑛挥毫题写了一副对联赠给秋瑾:“今日何年,共诸君几许头颅,来此一堂痛饮;万方多难,与四海同胞手足,竞雄世纪新元。”1904年,秋瑾脱离封建家庭羁绊,游学日本。旅费亦多由吴芝瑛资助。
   特别之人,多有特别之事。吴芝瑛是什么样人,坊间各有各的说法。
   有人说,廉夫人为人豪放,不拘小节,每次出行,举止阔绰。当年,她有时独自一人去南京,随便出入两江总督官邸,几同自己家中一样。每由宁返沪,总是独包一节火车。车到上海北站,南湖先生前去接站,向车厢中四望,偌大车厢中,仅有夫人与一名丫头,一名老妈子,行李数件。当此之时,香车宝马还只是马车。廉夫人所乘之车,漆有吴公馆专车的字样,马车夫二人,戴着红缨帽,穿官服,马靴。所经之处,颇引人注目。而实质上,吴芝瑛日常生活朴素,并无豪奢之名。不过为反清事业,掩人耳目而已。
   有人说,万柳夫人自小苦读,虽然皓腕纤指,却写得一手瘦劲有力好字。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江浙名公巨卿呈献的三十二幅大寿屏,乃是夫人所书。上海有正书局出版的仿褚遂良所临的《愣严经》,亦为夫人所书。鉴湖女侠秋瑾西泠墓碑,也是署名桐城女史吴芝瑛题。吴芝瑛书写之名在外,却不喜张扬,少有题赠。
   有人说,廉南湖夫妇都心底良善,热心公益,然每有慈善之举,都由吴芝瑛夫人出面。宣统年间,杭城西湖博览会侧门外的马路,晴天起尘,雨天泥泞,多有行人跌扑,行路不便。而官府却视若无睹,毫不在意。万柳夫人急公好义,见此情景,挺身而出,由她一人出面独资,将路面铺成硬石地面。从此行人晴雨无碍。居住北京期间,每年冬季雪花飘起,吴芝瑛总会捐助一笔可观的善款,救济鳏寡孤独,帮助穷苦人家度过严寒,所以,许多贫民穷人,都知道京城里有位乐善好施的万柳夫人。
  
   三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千年前写下的诗句。其中“疾风知劲草”一句,曾激励无数的仁人志士,在正义事业中,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万柳夫人吴芝瑛,不愧为鉴湖女侠秋瑾闺蜜,她留下一世英名,全在于秋瑾死后,她义无反顾,尽朋友之大义,做下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1907年农历6月6日,清末女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惨杀在绍兴轩亭口。临刑前,她遭受清吏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坚不吐实。敌人给她纸笔,逼下供词。秋瑾深恐连累同志,提笔写下七个大字“秋雨秋风愁煞人”,英勇就义。
   秋瑾死后,暴尸道路,无人敢去收尸。清廷诏令,族中人有敢收葬秋瑾者,立斩杀头。吴芝瑛在无锡闻此噩耗,伤悼数日,每每抚胸痛哭。此时,多少曾经的热血男儿,在死亡威胁下,成了缩头乌龟。吴芝瑛却对丈夫表示,我要去为秋妹收尸,葬英灵于地下,以安其魂。
   月黑风高,前途未卜。心怀正义,顶风冒雪。吴芝瑛与秋瑾生前盟友徐寄尘女士,悄悄渡过钱塘江,赶到绍兴,在当地人帮助下,偷偷雇了一只小船,将秋瑾烈士的遗柩秘密运到杭州,葬在西湖岳王坟前面的西泠桥畔。两位奇女子,做下一件天下奇事。徐寄尘撰写墓表,吴芝瑛手书勒石,她俩在墓前哀读祭文,悲痛欲绝。其后,吴芝瑛还在秋瑾就义的绍兴古轩亭口造“风雨亭”,在杭州南湖别墅内建造“悲秋阁”,以志哀悼。
   吴芝瑛雪夜赴绍兴“偷回”秋瑾遗骨,一则伤心过度,二则受了风寒,回到无锡,连日高烧,大病一场。病中不断呼喊“秋妹,姐姐来也。”廉南湖先生心疼爱妻,百般抚慰,为安定病妻情绪,特地请小城著名画家吴观岱画了一幅“西泠寒食图”,挂在病妻床头,寄托哀思。
   吴芝瑛义不遵诏令,义葬秋瑾,一时石破天惊,将清廷的天,捅了个大窟窿。在当时被视为大逆不道,清廷十分震怒,下令平墓毁碑,捉拿吴芝瑛。这时吴芝瑛正在上海租界住院治病,好友们为她担心,纷纷劝她暂不出院,以避风头。吴芝瑛无所畏惧,抱病出院,说,我光明磊落,既敢做,就敢担当,愿与秋妹一样,含冤一死。她给两江总督端方写信说:“是非纵有公论,处理则在朝廷,芝瑛不敢逃罪。”消息传出,舆论哗然。社会上,声援吴芝瑛之声,不绝于耳。
   当时,自由、民主之风,已经将封建王朝的老城破墙吹开了条缝,地火已经在地下运行。苏浙两省社会人士,对清廷下令捉拿吴芝瑛之事,纷纷反对,舆论沸腾。认为吴芝瑛义肠侠骨,营葬烈士出于人道主义,并未违犯法度。民间百姓,也为这奇女子做出的奇事,大声叫好,街谈巷议,赞不绝声。
   曾与芝瑛有过交往的美国女友麦美德女士,在上海也为芝瑛鸣不平。英文《泰晤士报》头版刊登吴芝瑛照片和专文,予以声援。这时清政府正准备欢迎美舰访华,特赶制了一千只银杯送给美舰官兵作纪念品,麦美德抓住这一契机,在《泰晤士报》上发表文章说:“现在清政府正要把一个仗义的女子从病院赶入牢狱致死,尊重女权的美国官兵,难道还愿收这批纪念银杯吗?”此时的清政府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朝廷上下,假惺惺地鼓吹立宪,要尊重民意。迫于中外舆论的压力,清政府收回了严办吴芝瑛的诏令。正义战胜邪恶,皇室破天荒地向一介平民女流低头。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吴芝瑛与徐寄尘的义举,经媒体报道,凛然大义,得到全世界正义人士仰慕。
  
   四
   秋瑾牺牲四年后,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封建帝制被推翻,古老的中华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推翻帝制成功,许多人开始做起发财梦。吴芝瑛女士,并没有因此而却步,而是随革命洪流继续前进。
   武昌起义告捷,吴芝瑛慷慨疏财,以助粮饷,并致书向上海女子北伐队司令陈也月请缨,继而作《从军乐》,唱响“大哉中国岂无人,一怒能叫四海惊”的女高音。气势磅礴,传诵一时。
   1915年,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称帝,吴芝瑛不顾廉、袁两个家族的姻亲关系,毅然寄信斥之。她写下《上袁氏万言书》,揭露袁世凯假共和之名而行专制之实的行径,致有“公朝去,而吾民早安;公夕去,而吾民晚息;公不去,而吾民永无宁日”之语。她历数袁氏的斑斑劣迹,大义凛然,掷地有声。
   吴芝瑛向被人视为奇女子。她与廉泉结婚,两家都是世家大族。因此,她自幼家境富裕,穿金戴银。成家之后,广有田园庐舍,视金钱如粪土。但她一生仗义疏财,为人豪爽,毫无小姐脾气,毫无富家子弟骄奢淫逸之气,急公好义,打抱不平,放在今天,也是女中豪杰,俗语说的女汉子。她在家乡桐城捐地捐钱,创办了一所纪念其父亲的鞠隐学堂,不为名利,只为家乡孩童识字。她还变卖了家中珍藏的董其昌手书《史记》真迹全部,得数千金,不求回报,只为替误落风尘的才女李频香赎身。她四处奔走,带头筹款,不为善名,只为救济江苏、安徽灾民。她一生为救济妇孺而捐献的善款更是不计其数。
   吴芝瑛晚年,散尽家财,在丈夫廉南湖故后,致沉疴所困,家境甚窘,因沪上小万柳堂已变卖易主,仍回无锡旗杆下水獭桥故居栖身。但其意气之雄、胆魄之壮丝毫不减当年,万柳夫人之名,深入人心。
   民国二十三年,一代女杰吴芝瑛,病逝于江南小城无锡旗杆下老宅。
   据《吴芝瑛夫人哀荣录》记载,当年吴芝瑛在水獭桥廉宅去世前后及举丧的情形:“夫人在锡自南湖先生逝世后,日益复感伤,疾病侵寻,缠绵已久,突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三月一日,适值长公子劭成自镇垣假归省视,而夫人之病亟矣。劭成公子侍侧,夫人以锁匙一握、晶章一枚,含泪交付劭成。日:此一微物吾儿当留作永久纪念,泪随声下。弥留诀别,紧握公子手不忍释,家人环伺,俱为掩泣。
   戚属闻之,亦无不潸焉出涕。三月三日举行大殓之期,灵前悬夫人廿余年前所摄大幅相片,丰神清丽,栩栩如生。女公子绍华、云华、砚华均奔丧返里。前来执绋者,除廉氏族人少山萧周等外,南湖故友如吴稚晖先生自沪来锡,孙寒涯先生自苏寓回锡,余如顾忠琛、张纪振、陈仲英诸先生咸来致奠。国府以夫人生前有功民国,且曾聘为咨议员,此次乃重致恤金,用彰懿德。”
   人生是一张画布,你可以将平庸画上去,也可以将不凡画上去。画布可以被风打雨吹去,但立于画布无字处的口碑,却会永远树立在人心里。
   斯人虽去,英名永存。

共 48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吴芝瑛何许人也?读者急于知晓,作者却并不急于告诉你,而是缓缓打开一幅江南水城的历史画卷。这城,是人称“小上海”的无锡。维新变法时期的锡城一派繁荣,世家大族比比皆是,其中就有旗杆下水獭桥的风云名宅:廉宅,住着廉南湖和他的夫人吴芝瑛。作者此时介绍吴芝瑛的身份,除了廉南湖的夫人,还是“清末鉴湖女侠秋瑾的闺蜜”。但如果读者以为吴芝瑛只是秋瑾的陪衬就错了。秋瑾脱离封建家庭去日本游学,其实全系吴芝瑛的资助。吴芝瑛此举之豪爽,可谓巾帼不让须眉。这颇让人不解,因为那个时代,女子多为男子的附庸,在家庭中没什么地位,别说当家做主了。作者以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对特别的夫妻恩爱图,——除了吴芝瑛因名门世家出身所涵养的侠义之风,更因为她有一位低调的、甘愿做夫人身后隐身人的丈夫廉南湖。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吴芝瑛的魅力体现呢。吴芝瑛一生生活简朴,却急公好义,济弱扶贫。最让人敬重的是她不顾威胁义葬惨遭杀害、暴尸道旁的革命家秋瑾,并利用社会力量成功脱离凶险。以一己之力与对抗清庭,其胆识足以彰显史册。作者博学多才,文学素养深厚,深得艺术之妙。读此文,仿佛观剧,有韵味悠长的背景展示,有紧凑抓人的情节安排,有令人击节的特定镜头。佳作,力荐!【编辑:石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501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石语        2022-05-01 11:07:43
  去西湖时瞻仰过秋瑾烈士墓,却不知这一段历史。吴芝瑛是女中豪杰,也是为人妇者中的极品。她是有个好丈夫,但也得她有能力有魅力才行。这一对鸳鸯,羡煞世间多少夫妻。
回复1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05-01 14:18:42
  落花,谢谢美评。昨夜看到你午夜了还在帮我审文非常感动。这篇编者按写得简洁精练,评品到位,契合意趣,很是喜欢。文笔结构,写作方法也都被你识破,说明你是认真读了此文的。感谢,知音。
2 楼        文友:风逝        2022-05-01 16:47:07
  二哥层层铺陈,在世家名族层出不穷的“小上海”众多大家贵族中撷取一奇异女子,尽情书写其感人肺腑的英名伟绩,展现了她的侠胆义肝,令人读罢,为之动容,甚为仰视。不仅如此,在书写这位奇女子的同时,也详尽介绍了她成长与生存的背景,她的家世,她低调善良、宠妻如命的丈夫,让英雄的女子变得有血有肉,真实鲜活,可亲可敬。读罢慨叹,敬仰女英雄的同时,也钦佩博学的二哥,已经湮灭于历史云烟的故事又被您重新打磨,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2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05-02 20:14:34
  民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短的时期,却风云变幻,人才辈出,女权运动也是颇有成就。这就为开风气之先,作为近代中国工商业发祥地的江南小城一个呈现各色人物的一个契机。吴芝瑛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女杰。从历史烟尘中发掘这样的杰出女性,对于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意义。谢谢风逝美评。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05-01 19:26:5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4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05-01 20:18:45
  奇闻轶事,婉婉道来,将一位奇女子的侠骨义胆,展现读者面前。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回复4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05-02 20:17:12
  无锡是一个非常低调的江南小城,低调是这座城市的一个显著特征。低调也使得一些风云人物埋没在了历史的烟云之中,对于历史人物的发掘,我想,也应该是一座城市文化建设的应有之意。谢谢轻舟老兄的美评。
5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2-05-02 16:40:57
  被吴芝瑛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去年深秋还去拜谒过秋瑾墓,但丝毫不知吴芝瑛和秋瑾还有这么深的过往,她们二人都是女中丈夫,巾帼不让须眉。二哥写文,立足丰厚的历史资料,但不拘泥其中,写人记事生动多彩,引人入胜。
闲云落雪
回复5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05-02 20:22:07
  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老一代英烈的流血牺牲。民国前后,在中国出现了一批叱咤风云的杰出女杰,秋瑾为人广为所知,而吴芝瑛却埋没在了历史的烟尘之中。我觉得将这些杰出女性的事迹发掘出来,激励后人为中华崛起而奋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不揣浅陋,书写了此文。谢谢落雪美评。
6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05-02 20:02:56
  往事并非如烟。对于民国大时代,人们惯常记得的是党政要员,潮进潮退的那些文人。本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觉,娓娓向我们道来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吴芝瑛。正如作者所说,斯人虽去,英名永存。历史,需要这样的温故知新。
   佳作阅读。祝贺二哥:又一精品文诞生!
回复6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05-02 20:32:38
  明月兄,谢谢您的美评。你说得很对,很多的历史教科书,描述的都是那些站在前台的大人物,著名学者与官场执牛耳者,对于那些勇往直前的英烈豪杰却表述不多,以至于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他们叱咤风云的事迹就被埋没了。我个人觉得,从故纸堆里,从街巷口碑中,将这些来自民间的豪杰事迹发掘出来,展示在后人眼前,也是书写者的历史责任。我始终觉得中国近代史的书写、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不是起于改革开放,而是起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于那些先驱者的维新变法,我们今天的成就,正是一代又一代人从失败到失败,不屈不挠直到成功的一个历史过程。我们这代人背负历史,也背负使命,历史沉重,使命光荣。我们作为书写者,应该承先启后,把历史的真实,告诉后来者,为中国复兴,履行自己的使命。再次谢谢明月兄的鼓励。
7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2-05-07 11:56:19
  世人只知秋瑾,不知吴芝瑛。二哥在挖掘无锡文化的同时,也还原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中国女人在历史上留下英名的不多,吴芝瑛这样的巾帼值得大力宣扬。读二哥的文章总是长见识。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