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摆渡】有感于香菱学诗(随笔)

编辑推荐 【摆渡】有感于香菱学诗(随笔)


作者:桃李人家 秀才,2973.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90发表时间:2022-07-26 00:27:38
摘要:香菱自幼父母双亡,被卖给人家当丫环,服侍主子,她的出身低微,文化程度不高,可她对诗歌的执着和狂热程度令人可敬可叹!她勤学好问,专心学习,终于学有所成!

【摆渡】有感于香菱学诗(随笔) 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述了丫环香菱拜师学艺的经历,很值得细细品读。
   香菱是薛宝钗的丫环,她聪明伶俐,羡慕身旁有群作诗的小姐姐。于是,她虔诚地拜林黛玉为师,虚心学习诗歌创作。香菱算找对了老师,林黛玉在大观园诸群芳中,她的文学素养最高,大概源于她多愁善感,用情最深,其诗作立意高远,用词新巧,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有独到之处。她教香菱作诗的经验富有启发意义。
   林黛玉给香菱传授经验说,要学习写诗,首先要读一百首王维的五言律诗,读一二百首杜甫的七言诗,再读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心中先有这三个名人的诗作为底子,然后再读陶渊明等名人的诗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如此这般,不用一年工夫,即可成为诗翁。
   关于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林黛玉也悉心传授,她这样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若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是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林黛玉的意思有两层:一是要熟读名人的诗歌,注重积累,打下扎实的基础。关于这一点,古今名人都很推崇,反复强调阅读优秀作品的重要性。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言下之意是,如果不读书,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下笔却似千斤,分毫难动。鲁迅说得更加形象,他说: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他强调了吃草的重要性,如果不吃草,哪能挤出牛奶?兵家也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想打胜仗,不准备充足的粮草是万万不行的。写作也同理,要想在动笔时做到文思如涌,文采飞扬,首先要阅读大量的书籍,贮备丰富的素材。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观文坛上的那些响当当的大文豪,没有一个不重视读书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以书为友,嗜书如命,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读书不止。读的书多了,就像水满自溢的样子,只要你举起笔来,就会洋洋千言,犹如山涧的清泉,汩汩而来,哪会写不出文章来呢?在历史上,若论读书勤奋的例子,我看非毛泽东莫属。毛泽东的一生都酷爱读书,他年轻时在长沙求学,便志存高远,博览群书,读书似渴。在革命战争年代及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虽然政务繁忙,日理万机,但他手不释卷,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读书。关于读书,他说过这样一句名言:“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因为酷爱读书,成就了他伟大的一生。我们从他的代表作《沁园春·雪》和《毛泽东选集》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通晓古今、知识渊博、胸襟开阔的伟人。二是立意要新,要突出“意趣”两字。古今往来,凡是好诗好文章,没有不突出一个“新”字的,没有不在这方面下苦功夫的。在此,我们仍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为例加以印证说明。当年,毛泽东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期间,发表了这首诗词,立即刮起一股强劲的旋风,引起巨大的轰动,社会各层人士争相传颂这首诗词,惊叹诗词境界之高,气势之雄,远超古人。通过这首惊世之词作,人们对共产党人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无形中扩大了中共的影响。眼见在文化上先输一场,蒋介石恼羞成怒,喝令他的御前文人纷纷出阵,作词挑战伟人,要把这首词的气势压下去,可那些酸溜溜的文人哪是伟人的对手?他们一个个挥舞笔墨,匆忙上阵,却狼狈不堪地败退下来。那些墨守成规、食古不化的文人见在诗词上不是毛泽东的对手,便又跳出来批判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其实不合诗词的韵律,有违规矩,根本算不上好词。他们连“不以词害意”也不懂,闹出了笑话,出尽了洋相。其实,要评判一首诗词或一篇文章的优劣,还是像林黛玉说的那样,词句为次,最重要的是要突出新意,突出意趣,从而更好地增强艺术感染力。
   话说回来,香菱为了写出好诗好句,可谓煞费苦心,她茶饭不思,坐卧不定。有时候,她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她甚至在夜晚做梦时也梦见得了好诗的情景。宝钗打趣地笑话她说:“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仙了。学不成诗,反弄出病来呢。”宝钗也借香菱学诗的事委婉地规劝宝玉:“你能够像她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可惜,对于宝钗的一番美意,只知道每天吃喝玩乐、厌恶功名的宝玉竟不作答,不予理睬,——他是最恼恨别人劝他读书的。
   香菱对诗歌的狂热程度和执着精神非常可嘉,可以跟唐朝诗人贾岛争个高下。
   我敢断言,如果香菱能够一直这样坚持下去,苦心学诗,以她的天赋和毅力,正像林黛玉说的那样,也许真的不用一年时间,她完全可以成为一名诗人。
   大观园的小姐姐们贵族出身,身份尊贵,她们衣袂飘飘,青春靓丽,千娇百媚,光彩夺目。令人称道的是,闲暇之余,她们做了一件十分高雅的事情,积极从事文学创作活动,这与她们的美貌相得益彰。她们成立诗社,定时集会,交流经验,相互唱和,热闹非凡,她们虽是闺中游戏,纯粹取乐,可她们所创作的诗歌想象奇特,婉转多情,格调清新自然,令人耳目一新。
   《红楼梦》安插了一群青春年少的佳丽在大观园舞文弄墨、吟诗作对的热闹场景,这样,既充实了小说的内容,又渲染了小说的文化环境,更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令小说婀娜多姿,摇曳生辉,让读者欣喜地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学世界,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小说的艺术魅力。更重要是,通过这部小说,作者巧妙地传播了中国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我想,不管多少年后,只要这部小说流传在世,读者便可感受到古诗词之美。如此看来,作者真可谓匠心独运,且用心良苦。
   要写出质量上乘的旧体诗,委实不易,因为有诸多的限制,简直是戴着镣铐跳舞。今天,仍有许多诗词爱好者喜欢填词作诗,乐此不疲,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毕竟,文学需要传承,也需要发扬光大。不过,我观今人诗作在立意和用词方面确实难追古人,其诗虽有形,却无神,留下许多牵强附会及斧凿的痕迹,读来味道相差甚远。当然,也不必苛求,这也有文化背景的原因,毕竟现在不是古韵为主要文学方式的时代。然而,古为今用更需要今人加强文学修养,在虚心汲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力求取得新的突破。
   从香菱学诗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想成事,必须用心学习,并且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有所突破,才能学有所成,才能出类拔萃。
   香菱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女孩,她从小失去父母,连自己的姓也忘记了,被人拐出来,卖到薛家做丫环,服侍主子。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好心的薛宝钗及大观园一众才女,她这样的身份尚且如此渴求读书学习,何况我们呢,更不应该拒绝读书学习!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你读书多了,腹中堆积了足够厚实的“原料”时,你心中的“火山”就会随时爆发,跟着情不自禁的吟出像样的诗句,写出新颖别致的文章,就像晨曦中的太阳,喷薄而出,惊艳了世界。那种美妙不可言。那些原本桀骜不驯的文字呢,在你的笔下变得善解人意,柔顺乖巧,由你把它们编织成一件件精美的作品。
   古人说,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话一点儿也没错!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诗书是起家之本,也是立身之道。纵观那些饱读诗书的大儒们,他们知书识礼,虚怀若谷,性情温和,拥有一颗美好的心。倒是那些腹中空空的小人们,却是井底之蛙,妄自尊大,眼里无物,毫无敬畏之心,其言行令人不齿,甚至无端弄出祸害来,害人误己。
   倘若家有儿女,尚未成人,还是要用心地读书,不妨学学香菱。
  

共 29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感于香菱学诗的文章,写得深刻,论理透析,说辞精辟。《红楼梦》的地位早已无需多加赘述,书里如此多的人物,但要真说起来非常独特的人物,那一定是香菱。香菱这个人物从开篇到书的结尾,一直都贯穿文章始终,而据一些学者考证,香菱应当就是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同时也谐音为“真应怜”,由此可见,作者曹雪芹对她多有偏爱。原著第四十八回中,对香菱学诗写得非常详尽,而作者摘取了香菱的学诗态度以及林黛玉为何能成为香菱的老师,以及如何为文三个方面,对此篇目的情节做了论证分析。首先,作者介绍了林黛玉作为老师的缘由以及她如何教学,譬如,因为林黛玉才华出众,因此能作为香菱的老师,教她如何写诗,经验传授,其一要读诗,读杜甫、王维和陶渊明,其二是平仄、虚实,其三是要多都书,必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了例证自己的观点,作者撷取了毛泽东为例,毛泽东的诗词,耳熟能详也能列举几首,譬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等等,之所以他能够达到这样的成就,权因他手不释卷爱读书,闲暇之余多读书,成就了他卓越的一生。这恰好与黛玉提出学诗要多读书的理念相契合,并且也与香菱苦下功夫学诗的时间相吻合。其次是交代香菱学诗的态度,香菱作为一个曹公笔下的可怜人,但她却并未顾影自怜,独自感伤,而是将现有的精力放于读诗、学诗、写诗上,将古人学问无遗力的道理真正放入到学习中来,才能使得人物丰满具有艺术感染力。如何为文,值得深思。作者以小见大,从香菱学诗的事件延伸到写诗学诗的态度以及做法。虽然曹女将女性作者送入大观园中结诗社,一群人开心过活,但丝毫无法遮盖香菱的光芒。作者以小见大,从香菱学诗的小事件中,窥见了为文、为诗歌,一定要多读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作者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从香菱学诗这一件事情入手,以清晰的论辩思维,将写文还需多读书的观念讲得入木三分,明晰深刻。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读者以及作者应该在意并且认真思考的问题。一本《红楼梦》,百般事态情。以小见大的论述,使得文章具体化,有现实意义和艺术感染力。感谢作者带来这样一篇具有现实意义和的作品,期待您的更多精彩。【摆渡物语编辑:梅楚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沙漠孤月清        2022-07-26 07:03:23
  欣赏文友随笔作品,古为今用,激励今人。期待新作。
2 楼        文友:寂寞看风        2022-07-26 07:07:43
  非常透彻的分析,以当时的制度香菱的身份,按世俗的想法读书也难以改变命运,但她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何况今人,
3 楼        文友:别似幽居人        2022-07-26 11:25:05
  这篇是《红楼梦》中的一段亮色,林黛玉和香菱二人教学相长,蔚为生动,这是超越时代的一种女性学习生活方式,在现代生活中也值得歌而咏之。每每读到这一段,我都为她们击节赞叹。作者选材很好。
4 楼        文友:孙丽红        2022-07-26 11:56:51
  可叹 又一个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5 楼        文友:静净        2022-07-26 17:32:04
  一部《红楼梦》,世间百态,唯独香菱苦学诗重彩闪亮,鼓励后世学子。
6 楼        文友:龙泉剑客        2022-08-14 15:18:17
  学习香菱,找一个好老师,潜心学习,守住一份热爱。
曾经的乡下少年,我愿用我的笔写我的过往,我的现在,甚至我的将来,分享我的喜极而泣,悲从中来,甚至是吊儿郎当。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