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阿斯满安班易孔昭(随笔)
“这次我奉命西征平叛的粮饷筹集很艰难,大军在这些荒芜人烟的地方打仗,粮食就是士兵的生命,我认为只有廉洁勤勉的你才能办好。”这是1876年,晚清重臣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时,调易孔昭来军营时所说的一段话。
此时,易孔昭正在家里,为去世的父亲丁忧守服。当他接到左宗棠的调令后,穿着丁忧的黑衣服,迅速赶到左宗棠的军营,接手大军的后勤保障供应工作。他运筹帷幄,兢兢业业,迅速筹集并及时转运粮草,让作战士兵吃得饱,战马也喂得肥,军队的士气自然就非常高昂。于是,天山南北数千里的叛乱,都被左宗棠率领的湘军一一荡平,新疆重新回到了大清的疆域内。新疆叛乱被彻底平定后,左宗棠上奏朝廷要易孔昭负责办理阿克苏地区的善后事宜。阿克苏地区经过易孔昭几个月的善后治理,社会治安稳定,经济开始恢复,民族关系开始融洽,阿克苏地区的维吾尔百姓非常高兴,都尊称他是阿斯满安班,汉语就是青天大人。
剿灭了新疆叛乱分裂分子之后,许多难民流落在阿克苏,他们在路上横七竖八地相枕而卧,许多难民饿得气息奄奄,都要死了。易孔昭见此情景,非常着急,他认为难民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阿克苏地方的稳定,不利于朝廷在这里长治久安。于是他不等上奏的赈济难民公文批下来,就先借用军粮赈济难民。许多同僚都劝他,要他不要管那些难民。没有朝廷的批文,用军粮赈灾,亏空军粮你补得起吗?易孔昭说顾不得那么多了,救难民的命要紧,不然会出大事的。后来,朝廷负责赈济的人果然规定:赈济的账务以批文到达之日算起,以前的不算,朝廷也不补。这样以来,易孔昭累计军粮的亏空就非常大。所有的官员都说:“因为救饥饿的难民,而连累了易孔昭一个人,我们这些同僚又有什么脸面呢?”于是都愿意出钱,同易孔昭一起补这个亏空。
在新疆平叛战事以及善后事宜结束之后,易孔昭准备回关内。可是易孔昭因为补军粮的亏空,他的布袋空空的,没有一点积蓄,连回关内的路费都没有了。上司刘锦棠看易孔昭虽然负责后勤工作,经过他手的钱粮无数,自己却连回去的路费都没有,于是就送给他三千两银子,做为他回关内的盘缠。易孔昭启程回来的时候,阿克苏的维吾尔老百姓都拦着他,挽留他,送他的男女老少都站满了道路。豫军统领张曜也在城门外送他,赞叹说:“易孔昭怎么这么得民心啊!”
阿克苏地区的老百姓为易孔昭建了一座纪念亭子,把他清廉、勤政为民的事迹都记刻在石碑上,如除暴安民,废除杂役苛负,清理户籍,让背井离乡的百姓安定下来,疏通水沟渠道,督促发展农副产业等等,都一一刻写在亭子的石碑上。
1880年,易孔昭被朝廷安排到甘肃省任职,负责治理安肃道(今甘肃张掖市),兼办理通商有关事宜。易孔昭到任以后,没有休息,就开始谋划提高这个地方的道德风气,鼓励农耕,招揽商户来经商,勘测修建工厂,斟酌商议规章制度,修建官办学堂,使得社会风气一天比一天好。
敦煌有一宗奸杀案件,由于前面衙门有人收了贿赂,几年来都没有判决下来。听说易公孔昭来了,案犯的家属以为还像以前一样:只要给衙门的官老爷送重金,命就会保住。于是先送一千两银子给他的门吏,希望能通融说一下,让他们拜见一下易孔昭,这个门吏平常一直都遵守易孔昭的教诲,拒收了贿赂。最后易孔昭提审了这个犯人,审理之后,发现事实非常清楚,证据确凿,就依照国法判决了该犯人死刑。当时,这个地方天晴很久,但结案处决该犯人的时候,天空忽然下了大雪,围观的民众欢呼说:“这才是真真地昭雪了”
1882年,由于在新疆平叛戌边中,功勋卓著,朝廷加封他二品顶戴,随后调升他为正三品按察使。1895年1月,易孔昭由于过度劳累引起身体生病,他就向朝廷请求回老家养病。他刚抵达家乡黔阳的新路河就去世了。易孔昭去世之后,清朝例授他为资政大夫,赐奖武银牌,赠内阁学士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