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韵】新疆杂忆(散文)
最近几日,新疆出现新冠疫情的新闻充斥耳际,令人心烦,恨新冠病毒没完没了。等到静下心来,不由自主地忆起二十年前在新疆小住的点滴,像乍起的秋风掠过花园里白色碧玉簪,花摇风动,意重情深。
一、新疆是个好地方
二〇〇三年八月,接到《中国人大》杂志社邀请,前往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参加特邀记者培训班。这是我第一次去新疆,也是二十年间唯一的一次。八月,仲夏季节,草长莺飞,我一边收拾行李,一边哼唱“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
我乘坐的航班,在晚上十点抵达乌鲁木齐。负责接飞机的小李早在机场出口等候,我一脸歉意地说,不好意思,这么晚了还打扰你们。小李怔了一秒钟,笑着说,不晚,我们刚下班。这回轮到我怔了一秒钟,而后想起内地与新疆有两个小时的时差。
车子穿行在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看着车窗外,来来往往的人流,灯火辉煌的商铺,的确这个时间犹如内地晚上七八点钟。入住酒店,小李陪着我们吃了一顿简单的晚餐。饭后,我与沈阳来的曾科长商议,既然是七八点钟,就不要考虑睡觉问题了,时间尚早,不如出去转转吧。
夏日,乌鲁木齐的夜晚,清爽宜人。天空高远,繁星满天,一弯新月挂在天际。街道上车辆川流不息,红色的尾灯与闪烁的霓虹交织在一起,流光溢彩,色彩斑斓。边走边看,觉得乌鲁木齐与内地城市整体感觉差不多,如果硬要找出点差异性的话,那就是气质略有不同。内地一些城市,特别是江南的城市尽显温润婉约,而乌鲁木齐则是旷达豪迈。
折进一条小巷,烤肉的香气扑面而来,有人吃着烤肉串喝着啤酒。忽明忽暗的炭火,不时扬起的火星,跳跃在并不宽敞的巷子里,一闪一闪像一个说书人娓娓的叙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边陲,陆地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有人推算相当于山东、河南等十八个省市之和,足足有四个日本之大。山川、河流、湖泊、草场、峡谷、沙漠、花海散落在广袤的土地上,山川秀美,如锦似绣。圣洁的雪山,雄浑的大漠,苍凉的戈壁,潋滟的湖泊,以及雪莲的纯洁、胡扬的坚强、瓜果的甘甜,对旅游者来说都是致命的诱惑。哦,还有达坂城的姑娘,沙漠楼兰的姑娘,嫁到那拉提的姑娘……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什么样?没人能说清楚。如果以苏杭比天堂,大概是温婉、灵动、精致。这样看,新疆不是天堂,它比天堂更辽阔、更粗犷、更多彩。
是谁在唱歌:如果你要去远方,新疆是个好地方……
二、大巴扎里的“买买提”
我到外地学习、考察时,只要时间宽裕,总愿意去当地的农贸市场逛逛。也不买什么,东瞧瞧,西看看,询询价,对这座城市人们生活有个大致的了解。
今天下课早,离吃晚饭还有段时间,便向酒店服务员打听附近有没有农贸市场。服务员是一位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一口流利的汉语使我们沟通起来并不困难。她先教会我们说一个词“大巴扎”,“巴扎”在维吾尔语里是“集市”的意思,前面冠以大字,说明规模较大。她接着说,到马路对面的公交车站等候二路汽车,坐两站到八楼下车,那里有个大巴扎。我一下子想到了二〇〇二年那场比以往来得稍晚一些的雪,刀郎苍凉的歌声那时已经传遍大街小巷,但我一直没明白,二路汽车是如何停靠在八楼的?这回,我明白了八楼是个地名。
二路汽车载着我停靠在八楼,没有飘落的黄叶,绿意盎然,但似乎没有听到蝉鸣。穿过马路,不多远就是一个“大巴扎”,人很多,摩肩接踵,热闹得很。
我一头扎进的这条街以售卖干鲜果为主,葡萄干、巴旦木、大杏仁等等,好多我都叫不上名字,估计得有上百个品种。摊主大多数是维吾尔族人,大概可以称呼为“买买提”吧,维吾尔族常用的名字。我在一个卖大杏仁的摊位停下脚步,摊主是一位年轻帅气的“买买提”,他操着不太灵光的汉语吆喝道:“香得很,尝尝,不买不要紧。”
我拿起一个杏仁,尝了尝,味道不错。然而,我却发现在我品尝杏仁的过程中,“买买提”一直微笑着,闪动着浓眉大眼,手上没有任何动作。这让我心里一动,在我们那里当你品尝的时候,还没尝出个酸甜的时候,摊主早就操起秤盘撮起食品,那架势就是尝了就得买,最好买一大秤盘。我想等到离开乌鲁木齐时再来买,便向前走了几步,“买买提”仍然微笑着闪动着浓眉大眼。我回身说,称二斤吧。我真的不是一定要吃一顿杏仁,只为“买买提”一脸的真诚。
转过街口,另一条街上是小吃店,极具民族特色的美食令人垂涎。鲜香的大盘鸡,酥嫩的羊拐子,油汪汪的拉条子,当然最具特色的是滋滋冒油的烤羊肉串和香香的烤馕。说起烤羊肉串,全国各地都有,以新疆最为正宗,属于烤羊肉串的鼻祖。上好的新疆大尾羊,肉质肥美且不膻,羊肉串在铁签上,架在火炉上炭烤,肉香四溢。这时,撒上盐、孜然、辣椒,肉串就有了灵魂,藏在烟火气里,勾住游人的脚步。
我和同伴说,咱不回宾馆吃自助餐吧,在这里吃一顿特色小吃如何?这一提议,得到大家一致赞同。我们择一小店,点了大盘鸡和烤羊肉串,主食就是香喷喷的馕。喝着啤酒,大家的话题从新疆美食转到新疆的山水、传统、文化,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来新疆,也说不透彻。但是,对于阿凡提和巴依老爷,大家都能说上一段故事,成了一顿美食的开胃菜。
若干年后,我在杭州街头看到一家店,上书“巴依老爷•新疆美食”。这个被聪明的阿凡提斗来斗去的地主,竟然开起餐馆,我没敢进去,担心闻闻味就收钱。
三、碧水似镜的天池
培训课终于上完了。主办单位安排实地考察一下新疆。说是考察,实际是走马观花,新疆这么大,只能看几个典型的景色。
说起典型,当然是要到天山脚下的天池一游。天山,世界七大山系之一,把新疆分为了北疆和南疆。天池,是千百年来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的高山湖泊,位于新疆天山东段最高峰博格达峰的山腰。
站在湖畔,倚栏远眺。天池的湖面呈半月形,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波澜不惊,这种静谧令人陶醉,不由得放慢脚步。湖水碧绿,横卧山腰,翡翠般嵌在群山之中。远处,山峦起伏,高耸入天的雪峰,倒影在微澜不惊的水面上,皑皑白雪与朵朵白云交织在一起,水天一色。
乘船在天池游览一番。两岸青山连绵,云杉环绕。眼下的湖水清澈透亮,因为是天山上流下的雪水,水如玉汁,格外清凉。导游说起关于天池的传说,天池古称“瑶池”,传说西王母爱梳洗打扮,便在天山下划了三个个天池,一个洗脸,一个洗澡,一个洗脚。洗澡的最大,就是我们此刻荡漾的大天池。洗脸的是东小天池,洗脚的是西小天池,这两个我们没去。我不大喜欢这个传说,没有意境,而且也不喜欢乘船搅动一池碧水,况且还是人家洗澡的地方。
关于游历湖泊,我觉得应当是各有章法。若是去西湖,尽可以湖中荡桨泛舟;若是去洪湖,尽可以打鱼捕虾;若是去阳澄湖,尽可以芦苇荡里把身藏。而天池的美,是与雪山相得益彰的美,千峰万岭,冰池耀日,是为宜远观不宜近游。远观天池,才能体会到“瑶池仙境世绝殊,天上人间遍寻无”的高远意境。
上得岸来,沿山腰处的木栈道走了一会。遇到几个当地居民,在出售雪莲,大朵的白色花朵,五元一枝。雪莲生长在四千米以上的雪线上,我不知道现在能不能人工种植,但在当时雪莲是无法栽培种植的。有懂行的同伴说,这应该是石莲,显然那些大朵的白花应当是假雪莲。偏偏巧合的是,培训班里有位女士名字就叫贾雪莲,大家便起哄喊着“假雪莲”,弄得那几个当地居民一脸尴尬。
雪莲花属于国家三级濒危物种,怎么可能五元一枝?雪莲花能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在空气稀薄缺氧的环境中,傲霜斗雪、顽强生长,因此它代表纯洁、坚韧的爱。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读过一个短篇小说,题目、作者我都记不住了。唯独记住其中一个片断:一个男人在雪山上寻找可以救命的雪莲,为了拯救心上人的生命,几天过去了,男人历经千辛万苦却矢志不渝,执着地在严寒风雪中苦苦寻找,最终晕倒在雪山上,当他醒来时,看到前方盛开着一朵洁白的雪莲花。
青葱年龄,恋爱季节,我为这个故事所感动。多年以来,执着地认为:盛开在雪峰上的雪莲花,只能敬仰于心,珍藏于心。
四、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吐鲁番位于天山山麓的中东部,处在盆地当中。我们从乌鲁木齐出发,一路向南,也是一路向下,全程下坡地开往“盆”底。
这条公路蜿蜒地穿过一片戈壁,像一条丝带,飘动在戈壁荒滩上。粗砂、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黑魆魆的怪石有大有小、有圆有方,从车窗外闪过,似乎能感觉到这些怪石的坚硬和锋锐,一些耐旱、耐碱的小型植物野生生地扎根粗砂、砾石中。靠近公路的地方,有一个个树坑,人工栽种了一些看上去有些纤细的小树苗,给这片土地带来一抹淡淡的绿意。
“能不能把这样的戈壁也像塞罕坝那样变成绿洲?”显然,车上有人看不下去戈壁的荒凉。其实,我与这种观点恰好相反,大自然之所以神奇,就是它极富个性,每一个地区,每一块土地,都不是千篇一律。戈壁彰显的是大自然粗犷与旷达的一面,人不也是如此?生活何尝不是如此。
终于,在戈壁滩的一端,我们看见了鲜艳的赤红,那里是火焰山。赤褐色的砂岩,凸起的洪积扇裙,龟裂的山脚,在烈日下,灼灼闪光。山上寸草不生,飞鸟匿踪,犹如岑参诗云:“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导游说,火焰山在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别看荒山秃岭,穿过山体的一条条沟谷,却是清泉淙淙、绿树成荫。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葡萄沟就是若干河谷中最有名的,一条狭长的绿洲,一方维族人民生生不息的家园。
车子缓缓驶进葡萄沟。一下车,我就被一条水渠所吸引。这是从天山引来的雪水,水流湍急,潺潺流水声,像跳动的音符给葡萄沟带来欢快的氛围。掬一捧清澈的渠水,送到唇边,入口清冽甘甜。抬头一片葱绿,层层叠叠的梯田沿着山坡排列,与山脚下的葡萄园彼此呼应。一幢幢粉色的独具新疆特色的农舍,掩映在林荫中,桃、杏、梨、苹果、石榴等果树点缀其间。远处山坡上空地上,是一排排晾制葡萄干的“晾房”,红砖镂空,别具特色。
我们在葡萄长廊下漫步,品尝各种甘甜的葡萄。忽然,听到有人用半生不熟的汉语喊道:“新疆姑娘,五元一个。”可把我吓了一跳,咋的,光天化日的还有拐卖人口的?原来是一位维族老汉吆喝着让游人与新疆姑娘照相合影,拍照一次收取五元钱。两个新疆小姑娘真的是太美了,没化妆,自然美,赛西施,大家纷纷与美女拍照留念。我笑着在一旁观看,没有拍照。不是因为腼腆不好意思,而是觉得眼前的美,如同天山天池、天山雪莲,都该珍藏于心。
大概是因为陶醉于葡萄沟的铺绿叠翠,没觉得当时的气温高达四十度。直到吃过午饭,我去车上取瓶装水时,才觉得热浪滚滚,那瓶矿泉水喝起来快赶上开水了。我拿着水赶紧往绿荫下寻阴凉,站定后发现是在一座葡萄架下。我惊奇地发现,藤上的一串串葡萄,有的已经成葡萄干了。我问饭店的员工,可以摘点吃吗?员工们爽快地说,随便吃。
摘下几粒葡萄干,放到嘴里,除了甜甜的,还有一种温热的感觉。看来,吐鲁番的葡萄真的“熟”了。
五、神奇的坎儿井
吃过午饭,冒着高温,我们去探访一座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
葡萄架下,绿荫遮蔽处是一眼竖井的入口。拾级而下,我们来到了井底,一条垂直于竖井的暗渠向两侧延伸。暗渠里狭窄、低矮,只能弯腰前行。暗渠中间的水沟里,流淌着清澈见底的水,“哗啦、哗啦”的水流声,悠悠回荡,像一首欢畅轻盈的舞曲。暗渠潮湿幽暗,这与外面的高温炎热形成强烈的反差,掬水品尝,清冽甘甜,沁人心脾。
我们顺着暗渠向低处慢慢走去,大约走了几十米,幽暗中见到一片光亮。这里是暗渠与地面明渠连接处,清冽的水流进明渠,流进涝坝(蓄水池),流进葡萄架下,流进生命之中。
我坐在渠口的阴凉处,看着天山雪水涓涓流淌,倾听那欢畅的水流声,感慨万千。坎儿井,被地理学界称为“地下运河”。吐鲁番素有“火洲”“风库”之称,干旱少雨,而天山山脉的积雪融化,流入山谷形成潜流,为吐鲁番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坎儿井作为一种灌溉系统,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基本原理是寻找水源,然后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依地势高低在井底修通暗渠,引水下流,自流灌溉。
既然是引水,为什么不直接开挖明渠,像京杭大运河,或者像红旗渠那样“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想想“熟”了的葡萄,就会明白了,吐鲁番高温炎热的天气会把这来之不易的雪水蒸发掉,而暗渠做到了滴水不漏。据说吐鲁番有坎儿井一千多条,全长约五千多公里,灌溉着吐鲁番近五十万亩耕地,使茫茫戈壁变成绿洲,成为瓜果飘香的聚宝盆。
为了帮助自己回忆二十年前的点滴,我好不容易从一个U盘里找到当年拍摄的照片。其中,一张坎儿井的照片,引起我的注意。一个暗渠的出口,像一扇敞开的门,阳光斜射在门上,门下清水流淌。当时我把这张照片取名“生命之门”,现在看应当修改一字:生命之源。
坎儿井,生命的琼浆,生命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