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那些记忆里的饭食(散文)

精品 【东篱】那些记忆里的饭食(散文)


作者:枫桦 秀才,2277.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42发表时间:2022-10-21 05:30:17


   一
   我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用现在很时兴的话叫“六零后”。出生得早,不见得就能赶上什么,出生得晚,也不一定什么都注定是你的。每个年代都有着它的神韵,不管从哪个年代走来,都要领悟哪个年代的神韵,领悟与感悟是很重要的,否则出生在哪个年代都是枉然。
   我觉得不管出生在哪个年代,首先要学会感恩。在那个年代,一天吃三顿饭,一顿吃一碗和吃两碗的不一样的,因为饭量大,会无形中增加家庭的负担。饭量大小不一样,却长大了身体,在这里还是要谢谢饭量小的人,替父母分忧了,吃了饭,没有长身体,那才是对父母最大的亏欠。
   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正值国家的困难时期。听母亲说,那时候已经能吃饱饭了。她所说的吃饱,在我看来是要分层次的,她的年龄所经历的岁月里,吃糠咽菜同样是吃饱,对她而言,却习以为常。生活能历练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包括一个人的忍耐力和承受力。一个人的肠胃,不见得什么都能装,一定会有排斥和忍耐两种选择。母亲的那个年龄,她所选择更多的是忍耐。
   我能吃饱饭的时候,是金灿灿的颜色。金灿灿的颜色,是大地丰收的颜色,金灿灿的稻子,金灿灿的谷子,金灿灿的黄豆,当然还有金灿灿的玉米。面对这样金灿灿的秋天,没有谁不充满憧憬,没有谁不充满希望。在这样收获的季节里,没有谁会对这样的收获,有丝毫的懈怠,都是一颗心铺在田野里,全力收回每一粒粮食。
   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她的健壮身体,注定要为一个家庭付出更多。当生产的产品不去外销,而转为内耗时,才突然发觉,我们家所食用的粮食是不可选择的,也是无可替代的。所有的领悟与感悟在这个时候,只有痛心疾首与灰心丧气。不可改变的人生,注定就要吃这种颜色的粮食。
   土地是万物之本,谁都明白这个道理。关键的是,土地不供你选择,你落户到哪里,不由你说了算。我的母亲把我生在了东北,这里将注定没有可以耕种的土地。
   与森林去争土地?脑袋是不是长包了?从建国开始,大东北的森林就是国家的命脉。河滩地或者荒山荒沟,甚至犄角旮旯,差不多能耕种的土地都开垦出来,尽管这样,林场方面还要大开绿灯,一直在压缩着植树面积。在这样的地方,无一例外地种植都是玉米。
   玉米就是这样的贴心。不管土壤肥沃也好,贫瘠也罢,你不糊弄它,它肯定不糊弄你。话说回来了,你糊弄它了,它还是不会糊弄你,秋后还会实实在在地给你一个玉米棒子。
   玉米是个耐寒、耐旱、耐贫瘠的作物,因为其朴实的品质,才得以大面积的种植。不去与谁争什么,也不去与谁比什么,一个个金黄的大棒子,有它就能保底,有它就不会挨饿,有它就可以活命。母亲常年都在这样的作物里劳作,性情与品质,与它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那个岁月里,玉米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它就如母亲一般,朴实无华,却又温暖肚腹,乃至灵魂。
  
   二
   母亲是生产队的队长,带领着村民种植玉米,最后的收获只能是玉米。我家的食谱也因此而排列开去,一脉金黄,一直延伸到大脑的想象之外。
   锅贴大饼子是母亲最拿手的,因为快捷,而让这种食品是我家饭桌上常见的标配。因为她总要去劳作,回来晚了,点把火,锅边响水声传来,便舀出一瓢水来。一团面在手里团弄几下,便轻轻地摔贴到锅壁上。饼子周周正正,因为这个摔的力量而扩大了许多。
   锅贴大饼子要的是火候。我家的大饼子都有层厚厚的“嘎巴”,没有这一层“嘎巴”,就称不上是大饼子。嘎巴是东北话,意思是糊状物的干结体。这样一层厚厚的嘎巴,放在嘴里嚼,是非常香的,它能充分地改变玉米的粗粝,把玉米的味道给提升到极致。如果哪一顿的大饼子上面没有嘎巴,那就是母亲最为尴尬的时刻,她的孩子们都会一脸失望地望向她,似乎在问,这个饼子该怎么吃呢?
   是啊,没有了“嘎巴嘎巴”的脆响,还能叫大饼子吗?大饼子没有嘎巴还能吃吗?母亲在她完成自己的制作,个个大饼子都有了一层嘎巴,她一定会把自己的责任负责到底。哪一个孩子敢吃了嘎巴,再把饼子扔回饭笸箩里,一定会遭到责骂的。吃一个就要负责到底,这是最基本的原则性问题,是不容改变的。
   大饼子过于粗粝,实在不容易下咽。为了躲避母亲的责骂,我倒是想了这么一个办法。趁灶坑里还有余炭,扒拉些出来,放在上面烤,会又生出一层嘎巴,再吃起来就不那么难了。
   母亲在改良玉米粗粝的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她听说村里有人会制作酸汤子,就立刻去学,把玉米的味道推到了极致。
   酸汤子是北方民族的风味面食,流行于东北农村。将玉米在水中泡开,磨成水面,用吊包过滤残渣,然后发酵至酸味,便可制作。制作的时候,拇指要带上一个用铁皮制成的锥形“汤筒”,将面糊塞入汤筒并用力挤压,使面糊从汤筒挤出,呈条状,随挤随甩入锅,锅里热汤滚沸,即可食用。
   这个酸溜溜的面食,有别于其他饭食,让人开胃就算了,一碗又一碗,是全家所有人的向往。母亲常常为这个饭食而苦笑,她看着她的孩子们这样的吃法,是高兴,还是担忧呢?吃饱了固然好,孩子们会快速地长大。吃饱了之后,该怎么办?玉米的储量就那么多,不会自行生出,她也只能这般如此吧,过一天算一天,总有那么一天我们会长大的。
   母亲几乎一辈子都在矛盾里生活,她自己用简衣缩食来维持家庭,已经是不可能了。
  
   三
   父亲是林业工人,每个月都可以去林场的粮店去领取口粮。我是当地出生的人,便也享有与父亲一样的待遇。因为可以领粮的本子是红塑料皮的,就被人们称为“红本粮”。这个红本粮上的数字是有限的,一个月不过是少得可怜的几斤几两。这些口粮在我们家太金贵了,平时是看不到的。
   我记得有一次,父亲居然能用家里的土豆,换来一袋大米。那时候,我们这里的上海知青没有菜可吃,才做出这样的交换。他们没有菜窖,就没有新鲜的菜可吃。他们的饭食是很优越的,用一袋几十斤的白米来交换,觉得很值得。我能想象出来,没有菜的陪伴,一口饭的下咽会多么的艰难。他们拿出白米,父亲拿出土豆,他们的交换都义无反顾。
   这么一袋大米,让我充满了期待,几十斤啊!怎么都该吃一顿了吧。当母亲又端上来黄澄澄的颜色时,我的心一下子冷却到冰点。那一袋大米被母亲藏了起来,让它在关键的时候,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我想象着那一天的重要性,也想象着那一天会是什么样子。那样的一天总是姗姗来迟,总是不以人的意愿而来。
   那天要下雪了,天阴沉沉的。我放学回家,刚进大门,就闻到了一股奇香。这股香气与众不同,闻到后,就觉得浑身的脉络都快速地运转起来,神经也格外敏锐起来。
   我快步进屋,母亲正揭开锅盖。一片的雪白,热气腾腾的同时,晶亮的米粒夺人眼目。家里有贵客临门,父亲在陪着说话,母亲在忙活饭食。
   父亲和母亲是很要面子的,这个面子都是留在别人的眼目里。平时吃什么,吃进肚子里,外人看不见。当这个外人来到家里,一定要做一锅像样的白米饭。
   这一天的到来有点不是时候,我的身体有些难受。上课被老师尅了,走路被石头绊倒了,神情恍惚撞了别人被骂了,总之一天都不顺。在我来说,这么不好的一天,就是世界最好的一天。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当你觉得自己不好,常常是别人大好的时候。从那不顺的时刻清醒过来,再去认真对待这一天的剩余时间,就这么简单的道理,我明白了的时候,一碗白米饭捧在了手里,所有的不顺就都化为乌有。善待你自己,往往是最美好的开始。
   碗里的白米饭,浅一些才满。这还是匀来的,我的年纪最小,所以多分了些。说实话,真恨不得一下子都塞进肚子里去,我想让这份香甜集中在一起,发挥出巨大的能量,长久地温暖肚腹。
   那天的天空,飘起了鹅毛般的雪花。捧着饭碗,凝望着纷纷扬扬的雪花,我突发奇想,跑到院子里,用手里的碗去接那雪花。
   雪花啊雪花,年年见你来,年年都为你而痴迷。我尝过雪的清凉,也尝过雪的芬芳,而它来到我的碗里会怎么样呢?我和雪尝了一口,啊!如此的鲜甜。清新飘逸的雪花饭,是我平生所见,尝上一口,便终生难忘。大雪如饭,让人满口生香。
   我一直都在怀念那个苦难的岁月,是因为那里有生命里最需要的精神。有这种精神的存在,才让人生更加厚重起来。我要感谢那个年代,让我品味到了人性的醇美。我要感谢父母,给了我如此周正的灵魂。他们一板一眼地做事做人,给我树立了榜样,让我不断地修正着行走的方向,至今都不曾偏离过。
  

共 337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没有经历饥饿,是不懂得粮食的珍贵。没有经历苦难,不足以谈人生。“我”是六零后出生的人。出生在那个年代,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可母亲却说,那个时候已经能吃饱饭了。她的年龄所经历过的岁月里,吃糠咽菜同样是吃饱。而“我”吃饱饭的时候,农田是一片金灿灿的大丰收之景。在这样丰收的季节里,每一个人都是把心铺在田野里,全力收回每一粒粮食。土地是万物之本,“我”的母亲把我生在了东北,就注定没有耕种的土地,只好与森木去争土地。大东北的森林是国家的命脉,林场方面大开绿灯,一直压缩着植树面积,尽管这样,土地还是不够。大家无一例外都种植玉米。因玉米好种,耐干旱,耐贫瘠,不管怎样,都实实在在给你一个金灿灿的玉米棒子。有了它就不会饿肚子。“我”家食谱无不例外,一脉金黄。母亲总要出去劳作,回来晚了。而制作锅贴饼子快捷方便,成了“我”家的主要饭食。大饼子过于粗粝,难于下咽。母亲在改良玉米粗粝方面下了功夫,让每一饼子都有了“嘎巴”,把玉米的香提升到极致。她还学做了“酸汤子”,这酸溜溜的面食,有别于其它饭食,让人开胃,一顿饭下来,要吃好多碗。母亲看了又高兴又担忧。家里的玉米储备量就那么多。父亲是林业工人,每个月都可以去林场粮店领取口粮,但一个月就那么几斤几两。有一次,父亲用土豆从知青那换回了几十斤大米。这么一袋大米,让“我”充满了期待。心想,怎么都该吃上一顿吧。可被母亲藏起来了,等来了客人才煮上一顿白米饭。这一天“我”不愉快,遇上好多不顺之事,当手捧上那一碗白米饭时,所有的不愉快都化为了乌有。这篇散文,可读性强,表达细腻,情感真切,感悟深刻。作者用不疾不徐的语言娓娓道来,看似写自己家的事,却浓缩了一段历史,反映了时代。文中对母亲着笔不多,但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贤惠的母亲,对家庭教育非常严格的母亲。日子虽清苦,但文章至始至终都透着温暖与感恩,带给读者一种质朴、真诚的气息,给人默默向上的力量。好文!力荐品读。问候老师祝安!【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021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10-21 05:49:48
  看看现在的饭食,想想作者笔下的饭食,我们是否感到幸福?文章没有说教,只是淡淡地展现着曾经一段艰苦的岁月。没有埋怨,字里行间全是感恩。引发思考,给人启迪。启迪着人们过好每一天的幸福生活。好文!感谢枫桦老师,辛苦了!遥握问候,谨祝秋祺精彩纷呈!
回复1 楼        文友:枫桦        2022-10-21 13:58:42
  湘莉老师的编按太强大了,就是文章的导读!我非常赞叹东篱社区的老师们,都有认真负责的精神,每一篇的编按都是精彩绝伦!谢谢湘莉老师的精彩编按!编辑辛苦了!敬茶!
2 楼        文友:瘦马        2022-10-21 06:18:04
  60年代是一个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农村的生活更为艰难,我也是一个60后,那是最美的风景莫过于地里成熟的粮食,最开心的事端着一碗香喷的米饭。老师写的这块地,我有印象,上次的美文写的是开地种豆的事。这次写的种玉米,吃棒面嘎巴,而且把玉米品格拟人化,使文章更为传神,更能突现那个年代粮食的金贵。质朴而凝炼的文字,饭食背后深刻而厚重的思想,美文中折射出真挚而饱满的情感。细细读来,感慨良多。再困苦的岁月都有值得怀念的时刻,再艰难的日子都有值得感恩的东西,这是一篇极好的美文,点赞!
回复2 楼        文友:枫桦        2022-10-21 14:02:16
  那个年代的事情,现在想来好像并不久远,真真切切地感觉,让记忆犹新。很是怀念那个年代,每个人都似乎真情以待,没有欺骗,没有虚伪,真的好怀念啊!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顺祺!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10-21 08:39:25
  好文章!玉米在北方人的心中,份量很重,大饼子是家常饭,汤子属于粗粮细做,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老师截取的镜头不多,但都非常真实感人,极具代表性,感悟特别精准、深刻。通篇叙述淳朴自然,夹叙夹议,手法巧妙。写的真好!拜读学习,问候老师,祝笔丰,秋安!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枫桦        2022-10-21 14:05:05
  那段生活过于刻骨铭心了,现在拿来比比,怎么就觉得空虚呢?现在的生活什么都有了,却觉得不如那时候那么的实在。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遥握!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0-21 09:46:55
  我是不大愿意叙述曾经的岁月的饭食的,因为苦难常常左右着我的泪腺,不自觉地滴落,鼻子也难受了。我生于五十年代末,赶上大炼钢铁,赶上自然灾害,也赶上了地瓜大丰收。记得队上分了几粒稻米,妈妈在石臼里弄好,再放进白瓷碗去熥,端出来,我持久闻香而不舍得下箸。日子可以培养我们的精神,正如枫桦老师所言,这种精神就是可以不断争取,不断忍耐。必须感恩,不要说什么理由了,过来的人,都可以从人生经验里提取这样一个道理,希望年轻人,珍惜今天的生活吧。这篇文章,文笔从容,感悟深切,有令人淌泪之效。遥握,问候枫桦老师秋祺,谨祝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枫桦        2022-10-21 14:08:46
  一直都在回忆过去,写些过去的回忆文,好像能安慰心灵似的。年纪慢慢的大了,连梦里都在梦一些过去的往事,包括现在写的长篇,都是对往事的回忆。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顺祺!
5 楼        文友:东风第一枝        2022-10-21 09:51:33
  枫桦老师的此篇文章把我也带回那个吃饱肚子就是知足的年代,不过我是五十年代出生,遇到三年自然灾害,生活方面对食物短缺与渴望的程度,比枫桦老师所处的境遇还差许多。枫桦老师的文章一如既往的充满烟火气,充满真挚感情,充满对父母的爱,充满对时代的感恩!学习欣赏!
回复5 楼        文友:枫桦        2022-10-21 14:11:30
  那个年代如同一个深深的烙印,一直都印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有时候,回忆起来,觉得很有意思,会很陶醉。写出来也是一种意愿上的满足。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顺祺!
6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10-21 10:30:04
  出生在东北的我,对锅贴大饼子太熟悉了,读枫桦老师这篇文特别能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文章贴近生活,写的真好!我出生的年代比枫桦老师晚一些,是丰衣足食的年代,没有挨过饿,记得小时候,我最不喜欢吃玉米粥,也不喜欢吃大饼子,父亲还哄着我,往玉米粥里加糖,小时候太不懂事,不想吃就不吃了,我小时候比较瘦弱,就因为太挑食,现在想想,感觉很惭愧!这篇文章所叙述的生活状态是时代的一个缩影,经历过苦难岁月的人,更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当下幸福的生活,在那个困苦的年代,母亲真的不容易,向伟大的母亲致敬!拜读老师佳作,大赞!问好枫桦老师,遥祝秋琪!祝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6 楼        文友:枫桦        2022-10-21 14:13:38
  谢谢如菊老师的来访留评,你也是东北人,对文章里所写的吃食应该不陌生,算是抛砖引玉吧,回忆回忆,写一写也是一件快事。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顺祺!
7 楼        文友:岚亮        2022-10-21 10:42:03
  咱们六零后,对那个年代是非常感怀的,是蹉跎岁月,更是激请燃烧,日子虽苦,却也充满快乐。不是同时代出的人,是体悟不到我们童年时光的那种成长之花的。枫桦老师这篇散文写得很走心,细腻、深刻、形象、生动,情趣盎然,饭香袅袅。大饼子上的嘎巴,酸汤子里的汤条,还有那碗雪花饭,让人过目难忘。老师的母亲老厉害了,居然是生产队里的女队长,不禁使我想起了那些在老电影里的女游击队长了。深度佳作,拜读学习了!
回复7 楼        文友:枫桦        2022-10-21 14:17:58
  老师是南方人,应该对北方的饮食还没有多少印象。玉米都是在丘陵地带或者是高纬度地区种植的居多,在我们这里好地都种水稻,玉米只能去山坡和河滩地,不是歧视,而是它的优秀品质所致。老师的文,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谢谢来访留评!遥握秋祺!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2-10-21 11:06:25
  我也是同龄人,对老师笔下的饭食感同身受,那个年代,虽然不曾挨饿,但父母必须精打细算,肚子只要有填充物就足够,不会讲食物的好坏。我是南方人,老师问中说的那种玉米嘎巴没吃过,说实话,我不喜欢吃玉米之类的作物,吃了肚子胀,难受得很。老师的文情感真挚,感人肺腑,拜读佳作,问候老师。
回复8 楼        文友:枫桦        2022-10-21 14:21:38
  我们国家的地域太辽阔了,在文章里就可以感受到,老师的文章里更多的是水田的耕种,稻米的丰收是让人欣喜万分的。我们这里的土地收获,基本就这么两三种吧,地域高寒,也是巨大的制约。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遥握顺祺!
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10-21 11:48:11
  嘎巴,我们这里叫嘎嘎,小孩子都会抢着吃,酥脆清香。我小的时候挨饿是过去了,但是只能勉强吃饱,地里种植的都是高产作物,玉米高粱,红薯。大米是奢侈品。即便是过年过节,没客人来时,也是以玉米,高粱粗粮细作做成米饭。回来流行过一阵“线米”它徒有大米的外形,吃起来味同嚼蜡。最得意的时候是出门。那时候都是男客人先吃,妇女儿童最后吃下桌饭。记得有一次大人们打酒官司到了下午三点也没下桌,把我们馋坏饿坏了!学习老师又一佳作,拜读!
回复9 楼        文友:枫桦        2022-10-21 14:24:38
  从地域分布情况来讲,老师的家乡,差不多与东北很相似了。我们这里的种植与你们那里的种植差不多少,所以才会有相差不多的饭食。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遥握顺祺!
10 楼        文友:简柔        2022-10-21 12:28:32
  白米饭那段读得人心里好酸楚。原以为白米饭是平常之物,没想到在六十年代的东北吃一碗白米饭竟然如此不易。想想现在真的好幸福。文章表达有味,字字深情,温和从容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问候枫桦老师。
回复10 楼        文友:枫桦        2022-10-21 14:26:22
  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写自己的感受,写自己的向往,是一种享受!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顺祺!
共 15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