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跑袄”(散文)

精品 【东篱】“跑袄”(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0287.0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51发表时间:2022-10-24 20:13:04
摘要:“跑袄”,多么新鲜的词语,听说了吗?随着生活内容的变化,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惊艳着我们的眼球,也丰富着我们的生活。秋来,我和妻子忙着到农村“跑袄”了,不在家,电话微信不回,那一定是在忙着“跑袄”。

皮肤剥落诗方熟,鬓发沧浪画愈高。(宋·杨公远句)在诗人笔下,一穗玉米,是诗的化身,是画的版本。在农人那里,玉米袄,是制作美食无可替代的用品。
  
   一
   这个时节,正值农村秋收,入村想找个人闲聊,妄想!
   玉米收成特好,那穗子剥开,大金牙一排排,露出了笑容,难掩农户的兴奋。他们并不陶醉在丰收的喜悦里,到手的金玉米,跑不了,他们此时忙着“跑袄”呢。
   “跑袄”是农村涌现的新词。“袄”是指玉米皮,称之为“皮”,太中性,少了情感,胶东半岛人叫“袄”,于是就有了温度感。“跑袄”是听说谁家的玉米棒子拉到街门口了,都一齐跑去扒袄。
   今年的玉米很幸运,长势特好。本来遇到几场台风,胶东半岛人都担心,大风会扫平地里的玉米。他们还会记得那些台风的名字,台风暹芭、艾利、轩岚诺、梅花……说起这些怪异名字的台风,村民们唯独觉得梅花还有点诗意,台风来袭,人们只希望地里的庄稼能够幸免,总是把灾难制造者数落一下,看看,这些外国名字,一定是他们那些国家没有保护好环境,才导致台风生成。说到“梅花”,大家并不害怕,说,开一遍花就走了。的确,最近的这场梅花台风,就是掠过黄海水面,进入了日本海。收成很好,归于风调雨顺,丰年安吉。
   好不容易迎来玉米丰收,我认识的刘新哥早就跑地里去数“颗列”了。一个玉米穗子为一颗,每颗的玉米粒的多少为“列”,今年的玉米多行的可达22列,再小也有16列。据此,每亩玉米过千斤是轻松的事。列多,袄就大,这才是家庭主妇们关心的事。其实,他是去地里看看哪些地亩的玉米不能用机收,要提前进地人工收穗子。
   尤其是最近一场秋雨,似乎专门躲着穗子抛洒,居然玉米袄还是泛白,刘新回家这样描述:白得像村东兰子的脸蛋,化妆品向她推销,找错了女人!
  
   二
   胶东半岛人蒸馒头蒸包子,不喜欢用笼屉布,特别喜欢用玉米袄,就是已经进城的人,也有着“恋袄”的情怀。雪白的玉米袄,泛着玉米的清香,放进锅里蒸煮,玉米的沁香就渗透进馒头包子等食品里,用不着口感好,嘴巴叼,咬一口馒头包子,便知用没用玉米袄。我参加工作后,食堂蒸馒头都用笼屉布,曾经对食堂炊事员牢骚过,他们说,有得必有失。
   男人们起早下地,挑选上好的地块,掰下玉米穗子,那些穗子个大,色白,用手扶拖拉机运到街门口。早有女人们候在那里。车斗一斜,哗啦一声拉成一溜玉米小山岭,女人们的马扎子一字排开。她们把最普通的劳作,变成了一道精彩的风景,那些女人手中忙着剥袄,眼睛四下巡望,她们也在欣赏着自己创造的风景。这个景象,应该退回五十年前干生产队的时候了,一定是队长满大街吆喝“扒棒棒啦”(方言,剥玉米皮的意思),才可以唤出女人们,如今这种集合方式早就被微信群替代了,刘新的妻子告诉我,秋天就有“跑袄群”,谁家的玉米到了门口,群里早就有信息飞来。
   “扒袄”有技巧。要将外层的被风雨染黄的袄剥去,除去玉米绒子,露出白皙的袄。一片袄,一般是包裹着整个玉米穗子,如果技术不过关,往往就弄碎了袄子。要将手掌贴在玉米穗子上,轻轻打开,再往下退,保持袄子的完整性。如果生手,扒不成好袄子,剥袄的手指要柔软,就是诗词里说的那种“绕指柔”,借着手掌的推力使袄松动,这活最适合柔情似水的女人,我曾蹲下学着剥袄,女人们嘲弄道,男人会剥袄,那就用不着娶媳妇了。当然是开玩笑,惹一阵脸红,那才过瘾,不然低头剥袄,单调无趣了。
   女人们也给自己“跑袄”找理由,也要抱怨一顿,其实,她们心中充满了一种自豪感,感觉自己依然没有失去价值,特别是在儿女亲戚心中,这些玉米袄,每顿好饭,一定用得着,一定会想起袄子的来源。给城里的闺女、儿媳,给城里的七姑八姨,凡是沾亲带故的,她们都要努力安排,尽量送上几捆袄子。装袋后的袄子带回家,要用剪刀将两端剪去,将袄子摊平,覆在膝盖上,那个弯度很合适。两部分对折,然后用玉米叶系成绳子捆起来,挂在树枝上晾晒,其实,是要接受秋光的滋润,秋阳带着馨香,是要找到载体的,玉米袄子,吸足了阳光,也将蕴藏在袄子里的玉米香释放出来。她们依然保持着农家古朴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是廉价的,只需要勤奋,不错失每一天的好阳光。我常常走进她们家,看着院子里挂得琳琅满目的袄子,发呆,甚至凑近了嗅一嗅那种地道的味道。争取每一寸阳光。这是农家的情怀,也感染着我,是啊,有阳光的日子,应该珍惜,即使晒晒太阳,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不去抱怨日子,收取点滴,都觉得满足。
   那些“跑袄”乡村女人们,到底是怎样的人?我想到王尔德的一段话:“有许多品德美好的人,如渔民、牧羊人、农夫、做工的人,尽管他们对艺术一无所知,但他们,才是大地的精华。”我得把这些“跑袄”的女人归于此列,她们有点偏执地认为,这些“袄儿”就是从土地里提取的“精华”,她们很懂得生活的艺术,懂得为美食而忙碌,更懂得助人一臂。她们是温暖的一群,是秋色里流动的风景。
   她们也不负“精华”这个美好的词汇,因为她们有着更大的格局。每人要给村中的敬老院捐两捆袄儿。自发的,公益的,自己送去,并问候那些老人。刘新媳妇说,袄儿是小礼物,还要准备一点拿得出手的。
  
   三
   坐下来和她们一起“剥袄”,听她们唠叨,也给自己留下美好的故事,那些故事或许只是断片,不成章节,但一样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状态。
   “一年八大捆袄子也不够,天天吃馒头包子,也用不着那么多!”这是新华老伴的唠叨,其实,她是在炫耀女儿的日子好,大家听得出。
   “去年没跑几家袄子,结果,我们家儿媳,就将蒸过馒头的袄子晾干再用。”这是建泽老伴的话,大家也知道每年她跑袄最多,儿媳如此,没丢她的脸面,为爱上袄子找到了充足的理由,让人捧腹。
   “俺今年得跑个十家八家袄子,上海的女儿来信说,多捎点……”大家愕然,新生家的闺女在大学当教授,哪里会用这么土气的袄子,“那些上海人,尝到了香头,满楼分了个遍。”这是新生老婆的炫耀,但这种炫耀让所有女人都觉得自豪,山村的袄子也可以“跑”进大城市,有的干脆把自己剥的袄子装进她的袋子里。
   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这种可爱的心思,不再是贫困时期,为了抚养费而争执,这种和谐温情,正是当下农村人际关系的写照。
   “有那些快递费,在上海也买出来了。”有人算了一笔经济账。“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家乡的味儿不是?”有人接上话,解释着,当然是一阵大笑。这么美好的秋色,怎么能用价格来核算呢,千里寄鹅毛,那是一片暖情,千里送袄儿,那是淳朴的乡情乡愁。
   跑袄,就几天的光景,女人们南街跑过,再往北街跑,微信的提示铃响起,看好袄不太多,说一声“有事”就跑了,其实,他们在跑袄的日子里,还收获了锻炼腿脚的功效。特别是平时可能很难找个机会理由串门,借着跑袄,可以穿个遍,联络感情,哪怕坐下一句话没有,伸手剥袄,相助秋收,主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邻居的善举美意,秋天最灿烂,都没有邻居跑袄见面的笑容绚烂。
   我妻子是剥袄高手。每年这个时候,我要跑几趟崮山前,车上带着蛇皮袋,要把最好的袄子运回来。
   用不着自我介绍,早有人认出,说,这是谁谁的姐,是崮山前的常客。妻子听到也还是不舒服,因为当成了“客”。一番争执,马上就融入了“跑袄”大军中。往年都是妻子跑袄,给我妹妹带一些,今年,还拉着我妹妹一起去跑袄。说一句“人多势众”,户主当然愿意,有人跑来帮忙干活,还用不着管饭,求之不得。就不怕你有个三五亩玉米,半上午就在门前摆出一地的金黄。
   妻子喜欢回家“剪袄”“叠袄”,秋风强悍,袄子很快就干燥了,为不使袄子破碎,要洒点水,使其柔软。有那么三五个夜晚,我在电脑上敲字写文章,她在桌前弄袄子,各人有各人的事做,给我们带来不寻常的夜晚。生活里不需要多少大动作,这些小打小闹,也是生活情趣,写这篇《“跑袄”》的文章,就是在美妙的夜色里,键盘敲出丰收的字,室内氤氲着玉米袄的清香,听着唰唰的叠袄声,享受着高楼上的秋夜,土地虽然已经远离了我,但这份土地的情结,一直拴着我。曾经嫌弃过母亲用玉米袄蒸馒头,太土气,母亲哑然。母亲不怪我年少不懂事,以笑原谅。母亲或许认为我是撒娇,心中感到美妙,但愿如此吧。
  
   四
   分享,是人获得满足感的最好方式。一个楼门住的姜姐、鞠姐、高姐……好在有两户到外地住闺女家了,妻子都考虑很全面,每家两捆新玉米袄,再加一份小磨磨好的新玉米面,挨家送达,没什么可说的,就是新鲜的玉米下来了,尝尝鲜。给与,从来都是快乐的,妻子不会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但她总是喜欢把从农村带回来的瓜菜,分一点给邻居。她曾怀疑地说,城里人住在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森林里,老死不相往来,是不是自我太封闭了?妻子依然继承着农村轧(结交的意思)邻居的风俗,东西不在于多少,心中有邻居。
   这是妻子的“跑袄”,跑着送袄给邻居,分享秋获的快乐。串门不必拿东西,但一点袄,看得比礼物还贵重,多是要问候一下遭多少罪才收这些袄儿,还送人,怎受得起!送袄的妻子说还要趁着秋获去多剥袄,新袄香,尽管用,别省着。
   农村土地上,人力劳作的活儿已经很少,玉米收割机跑几趟,金黄的玉米穗子就装进了车斗里,那些扒下的残破玉米袄子,早被男人们收进车里,拉到村子的秸秆粉碎厂处理了。有的没赶上跑袄的,跑到厂子的大院,捡起好点的袄子,还有那些外来的打工者,他们来自各地,有的从来不用袄子蒸馒头,但入乡随俗,也学会了用袄子蒸馒头蒸包子。
   跑袄,是一道留住原始农味的乡俗,是丰收后的一道美景,在扒袄的地方,总是可以听到欢声笑语。是乡情汇聚的地方,互帮互助,依然是农村人最朴素的情感。
   唯一的遗憾是,再也看不到那些顽皮的孩子,在大人们剥下的玉米叶堆里摸爬滚打的场景了,想起小时候,我的童年,有几日是在玉米叶堆里度过的,身上沾着粮香味儿,依然忘不了那种恣意玩耍的情景。那时,女人们到队上的晒粮场上剥袄,收工的时候,还要称一称袄子有多重,算作当年的粮草重。母亲说,玉米叶子火力不好,剥袄要精益求精,为的是分配烧草不受影响。
   时光荏苒,劳作方式在改变,生活质量在提高,生活情趣也发生了改变。当然,像“跑袄”这种颇有生活情调的事,依然有人在传承,其中蕴含的乡情乡愁,不会消散。
   “袄”在汉语里是指御寒的厚衣,移用到玉米皮上,也多了一份脉脉的温情,暖暖的心意。
   不惧秋风冷,我们这里有热乎乎的“跑袄”。人们常感叹,为生活所累,“跑袄”也累,喜欢开玩笑的建泽老伴俏皮地说,累并快乐着;秋收不累点,那这个秋就跑味了。
  
   2022年10月25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26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猛一看跑袄,小编吓一跳,以为身上穿的棉袄掉线了,棉花跑出来了。哦,原来这里的“袄”指的是玉米皮。“跑袄”是听说了谁家的玉米棒子拉到了街口,都一起跑去剥皮。胶东半岛人蒸馒头包子,不喜欢用笼屉布,喜欢用玉米袄,就是已进城的人,也有着“恋祆”的情怀。男人早早下地掰回玉米,女人们候着,一字排开扒袄。女人们“跑袄”给城里沾亲带故的都要努力安排,尽量送上几捆新袄。还给村中敬老院捎上。平时很难找个理由串门,借着“跑袄”串了个遍。主人也喜欢,感受到了邻居善举美意。“我”妻子是剥袄高手,每年都要去。妻子考虑周全,把一个门楼住的每家都送上两捆,再加一份磨好的玉米面。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有着独特风格。如开篇寥寥几字,却铺展了一幅热火朝天的秋收画景,在朴实文笔中蕴含着无尽的生活美。作者善于提取人物语言,在活泛的语言中传神地表现出人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体现了作者通俗活泼而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语言特色。文中不仅描绘了秋收时节浓郁的农家日常生活气息,也描绘了世间最美的情感,在“细微”中传递了人间极致的温暖。文中有新旧对比,虽着墨不多,但很好地歌颂了新时代,绘就了和谐幸福、情味深长的画面,字里行间荡漾着乡情乡韵,荡漾着温馨朴素的情感。文章有着超常的艺术感染力,读来令人如漫步田间小道,走在村头巷尾,沐春风,浴阳光,有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这些,没有特有的敏锐眼光以及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温婉娴熟的写作技巧万万不可为之。好文!力荐品读,感受暖意。问侯老师祝安!【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025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10-24 20:31:39
  “跑袄”,吓我一跳,以为要写破衣烂衫,描写一段悲苦的人生画面。读罢,原来是一种劳动场景。文中有说不完的好,诉不清的温暖,全是乡情乡谊,全是恋乡恋旧情结,全是家庭温暖,全是人情厚重。好文!力荐品读,感受精彩!遥握问侯怀才老师,深谢你为我们带来美文佳作,辛苦了!谨祝生活愉快,一切都好!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0-24 20:45:15
  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中一定有生动如诗 的场景,有温暖的故事,只要我们用心去捕捉,这些故事,这些场景,就会在我们的笔下焕发出诗意。这是我往乡下跑的一个成果,当然,也为了跑袄,有点收获。感谢湘莉老师的精彩解读,辛苦了,不知你那里有没有使用玉米袄蒸馒头蒸包子的习俗,我们吃面食,一般离不开玉米袄。遥握,问候秋好,谨祝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10-24 20:45:31
  一篇特色鲜明的好文章!光是这个题目,就把我勾住了,原来是剥玉米的皮子。这活我干过,枯燥,累手指,磨的虎口火辣辣的。没想到,老师能把这个活儿写得绘声绘色,传递了乡亲之间淳朴憨厚的亲情、邻里情,也恰到好处地融进了淡淡的乡愁。从老师这篇文章上,我很受启发,究竟怎样去选材,怎样去组织语言,才能从容地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拜读老师大作,问候老师,祝金秋安好!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0-24 20:49:23
  谢谢韩老师的精彩点评。剥袄,这个农事的确很枯燥很累人,那些女人们都是在谈笑中,完成这个事儿,我一个大老爷们一般是站着欣赏,有时候把我当成了笑料,我只能走开,不给她们机会。跑袄,是习俗之一,正在过去烧草太缺的时候,是无法看见的,如今,人们的日子好了,从跑袄就可以看到农村人们的精神面貌的变化,看到淳朴的乡情。遥握,感谢美评。问候秋安,谨祝编创快乐!
3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2-10-24 21:03:42
  我们这儿玉米皮选好的做成团团圆圆带着图岸的坐子,软软的舒服。没有用来上蒸锅的。怀才老师总是能在平凡中找到亮点。那玉米皮我是不喜欢,太刺人,还有大青虫子,太吓人了!
   问候老师!祝福老师!开心快乐!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0-25 08:07:02
  月亮老师因小文而触发了乡思。谢谢点评。其实,玉米皮可以做很多东西。我记得母亲就用来编大辫,搓绳子,然后用来织米包,打墩子,编蒲团,我们那还有用它缝制牲口的眼罩的,还有用玉米皮做鞋垫的,用处很多的。我还记得,母亲曾经用硫磺将玉米皮熏白,用来编织果盘垫,很精美的。劳动人民的创造,永远是最生动的,凝聚着他们的才智,每一件都是作品。遥握,问候月亮老师秋好,谨祝快乐。
4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2-10-24 21:09:36
  玉米皮蒸馒头怎么用?一页一页铺开吗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0-25 07:07:54
  哎呀,真的是大跌眼镜了啊,玉米皮摊开,馒头包子置于其上,放到锅里蒸。临沂不会没有这个做法吧?也许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没有走进临沂的农家,还真不知玉米皮在临沂那受到了如此冷落!!!!问候月亮老师秋好!
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2-10-24 21:14:18
  看了一会才看明白“扒袄”原来是撕掉抱在玉米外面的那些壳。我家里年年都剥来甩了的,我们这里从来没听说紧贴玉米的那层壳还有如此多的用处,今天真的是长见识了,来年我也学着剥来整理整理,我们这里没有蒸馒头蒸包子的习惯,可以蒸点啥呢,我得想想了。老师的文章太吸引人了,多看多学总会受益。问候老师,祝安。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0-25 08:11:12
  十里不同俗,况几千里之遥,各地的风俗肯定不一样,我们彼此交流,积累生活的经验,过好我们的日子,也是写文章的一个意义。玉米皮也可以用来蒸米饭的,也有用来包裹着,外围用玉米叶搓绳子系好,就像包粽子那样,再下锅蒸,味道也带着玉米的清香。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但愿你的日子很美满,问候秋安!
6 楼        文友:东风第一枝        2022-10-24 21:38:29
  捧读怀才老师的“跑袄,心生无限感慨.。对于扒玉米皮这活儿,我从小干过,不陌生。我们这里对玉米袄的用途和怀才老师那里差不多。只是老师把这一这一劳动场景劳动成果用满满的----亲情乡情邻里情加上诗情画意,表达出来,成为一道风景,成为一种乡愁,成为一种风尚,温暖人心!学习欣赏!祝福乐于跑袄的怀才老师和乡亲们吉祥如意福运绵长,天长地久!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0-25 08:21:12
  农田的活儿我们这一代都经历过,很熟悉,没想到回到农村看到跑袄这一幕,感觉诗意满满的,反映粗农村百姓的新社会和精神面貌,他们不再为烧草而争,生活有了更从容的内容。记得玉米皮,做牲口的眼罩啊,做鞋垫啊,搓绳子织米包啊,都被用到了极致。我们老家还是喜欢原来蒸馒头做垫子,玉米的沁香我很喜欢。东营距离荣成百里远,况东营属于移民行的城市,可能胶东半岛人去的也不少,我的姐姐现在还居住在东营,前些日子我妹妹还捎去一些玉米袄,这种习俗是健康的,值得传播。看到东风老师的美文了,加油,用文学表现萎靡的生活,是不错的选择。遥握,问候秋好,谨祝快乐。
7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10-25 00:34:28
  怀才老师这篇文章的标题“跑袄”,颇有创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仔细品读才知,原来是村里的女人们跑去邻居家院子,帮着剥玉米皮,乡民们在秋收时互帮互助,那动人的劳动场景,是秋天最美的风景。此外,那些剥下来的玉米袄,还被用来制作美食,并作为一种礼物相互赠送,传递着一份温情和心意,温馨感人。记得我小时候,母亲也用玉米皮蒸过包子和馒头,玉米的清香也沁润渗透到了包子馒头上,读怀才老师这篇文,能产生心灵的共鸣,一下子把我带回了儿时的场景中,文章贴近生活,蕴含着浓浓的乡情与乡愁。怀才老师审美视觉独特,情感细腻,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温暖的故事和场景,即使平淡的生活也充满了诗意,流淌着温情。也只有热爱生活、心存大爱而且又满腹才情的人,才能写就如此深厚的美文佳作,文章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拜读老师佳作,大赞!问好怀才老师,遥祝秋琪!吉祥如意!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0-25 08:25:53
  如菊老师好,谢谢你的美评。东北人的成分不大复杂,应该是有一半是山东人,所以,用玉米袄蒸馒头的习俗应该在东北地区是流传的。的确如如菊老师所言,如今的农村,人的精神面貌和劳作方式都发生了转变,互帮互助,不是讲究什么报酬,图一个乐趣,也图一个友好关系。《跑袄》这篇小文,就是写这种新生的风气,写邻里关系,写秋收的一个亮点,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点新奇。遥握,问候秋好,谨祝编创快乐!
8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10-25 08:55:59
  此文以“跑袄”命题,着实让人在不解中产生浓烈的阅读兴趣,原来是指剥玉米皮,细想,那层层皮确如衣服般将玉米裹得严严实实,“袄”有了拟人的意味,“跑袄”便具备了动态美和热闹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回忆幼时所见“跑袄”的场景,那么生动,那么温暖。以“袄”蒸馒头包子,玉米的清香深入食物中,阳光的味道也扑鼻而来,是何等好滋味,这样的美食馨香了时光,甜美了记忆。那时的乡邻们互助互爱,哪家有什么事都倾力投入,“跑袄”弥漫着乡邻们最朴素最深挚的情感,乡邻们在一片欢声笑语“跑袄”,阳光洒下来,映得他们的笑脸也如玉米一般金灿灿的。该文忆苦思甜,母亲、妻子、众乡亲的形象在字里行间渐渐饱满灵动起来,读来感动不已,感慨万千。该文通过新旧对比,表达了不忘过去,珍惜当下的情怀,文笔温婉细腻,如话家常般的语言特别亲切质朴,似春风化雨,滋润人心。好文,叙述不蔓不枝,用词贴切,表达自然淋漓,感佩才情,问候怀才老师创作愉快,谨祝深秋大吉!莉莉的编按精准精妙,大赞,问好!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0-25 17:09:53
  谢谢罗老师精彩点评,辛苦了。其实,我也很满足的,跑乡下,发现村民们在忙于跑袄,真的是一幅秋收图,别致的很,从未见过的。发现这一幕,我就想用文学记录下来,从中感悟我们的生活之变。生活的诗意,在于我们去发现,发现的眼睛永远不能闭着,我也想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现在跑袄,比起我母亲那时到晒场上扒袄,更进一步了,境界开阔了啊。很多感触,不能一一写出。遥握,问候罗老师秋好,谨祝快乐。
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10-25 09:02:06
  原来是这么回事,恍然大明白,我们这里没有这种风俗,现在人口少,馒头都是买现成的,就更没机会了。以前常见农村用玉米皮编墩子,软软和和,坐上去舒服。拜读老师好文,学习了!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0-25 17:36:01
  谢谢天方夜谭老师的点评。正如你所言,生活节奏加快,上班的人们买个馒头,哪有什么时间自己制作啊,其实,生活的细节构成了生活的情调,如果在闲暇时,用袄子蒸馒头,那也是不错的滋味。老师试试?遥握,问候秋好,谨祝编创快乐,期待佳作。
10 楼        文友:白玄        2022-10-25 09:31:08
  跑袄,不仅丰富了生活,增添了情趣,而且还使互相帮助的传统发扬光大,自己也得到好处,和睦了邻里关系。文章描写细致生动,感情饱满诚挚,真实地反映农村的一种生活与邻里之间的和睦互助关系。问候作者,拜读欣赏。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0-25 17:12:21
  谢谢白玄老师的精彩解读。的确,农村的人际关系,在一些人看来看你粗糙了点,但我却认为很精致,也很好修补,他们是淳朴的一群,借着一点事就可以重新和好,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跑袄,利于自己,也帮了别人,多么好的生产劳作方式。遥握,问候秋好,谨祝编创快乐!
共 17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