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跑袄”(散文)
皮肤剥落诗方熟,鬓发沧浪画愈高。(宋·杨公远句)在诗人笔下,一穗玉米,是诗的化身,是画的版本。在农人那里,玉米袄,是制作美食无可替代的用品。
一
这个时节,正值农村秋收,入村想找个人闲聊,妄想!
玉米收成特好,那穗子剥开,大金牙一排排,露出了笑容,难掩农户的兴奋。他们并不陶醉在丰收的喜悦里,到手的金玉米,跑不了,他们此时忙着“跑袄”呢。
“跑袄”是农村涌现的新词。“袄”是指玉米皮,称之为“皮”,太中性,少了情感,胶东半岛人叫“袄”,于是就有了温度感。“跑袄”是听说谁家的玉米棒子拉到街门口了,都一齐跑去扒袄。
今年的玉米很幸运,长势特好。本来遇到几场台风,胶东半岛人都担心,大风会扫平地里的玉米。他们还会记得那些台风的名字,台风暹芭、艾利、轩岚诺、梅花……说起这些怪异名字的台风,村民们唯独觉得梅花还有点诗意,台风来袭,人们只希望地里的庄稼能够幸免,总是把灾难制造者数落一下,看看,这些外国名字,一定是他们那些国家没有保护好环境,才导致台风生成。说到“梅花”,大家并不害怕,说,开一遍花就走了。的确,最近的这场梅花台风,就是掠过黄海水面,进入了日本海。收成很好,归于风调雨顺,丰年安吉。
好不容易迎来玉米丰收,我认识的刘新哥早就跑地里去数“颗列”了。一个玉米穗子为一颗,每颗的玉米粒的多少为“列”,今年的玉米多行的可达22列,再小也有16列。据此,每亩玉米过千斤是轻松的事。列多,袄就大,这才是家庭主妇们关心的事。其实,他是去地里看看哪些地亩的玉米不能用机收,要提前进地人工收穗子。
尤其是最近一场秋雨,似乎专门躲着穗子抛洒,居然玉米袄还是泛白,刘新回家这样描述:白得像村东兰子的脸蛋,化妆品向她推销,找错了女人!
二
胶东半岛人蒸馒头蒸包子,不喜欢用笼屉布,特别喜欢用玉米袄,就是已经进城的人,也有着“恋袄”的情怀。雪白的玉米袄,泛着玉米的清香,放进锅里蒸煮,玉米的沁香就渗透进馒头包子等食品里,用不着口感好,嘴巴叼,咬一口馒头包子,便知用没用玉米袄。我参加工作后,食堂蒸馒头都用笼屉布,曾经对食堂炊事员牢骚过,他们说,有得必有失。
男人们起早下地,挑选上好的地块,掰下玉米穗子,那些穗子个大,色白,用手扶拖拉机运到街门口。早有女人们候在那里。车斗一斜,哗啦一声拉成一溜玉米小山岭,女人们的马扎子一字排开。她们把最普通的劳作,变成了一道精彩的风景,那些女人手中忙着剥袄,眼睛四下巡望,她们也在欣赏着自己创造的风景。这个景象,应该退回五十年前干生产队的时候了,一定是队长满大街吆喝“扒棒棒啦”(方言,剥玉米皮的意思),才可以唤出女人们,如今这种集合方式早就被微信群替代了,刘新的妻子告诉我,秋天就有“跑袄群”,谁家的玉米到了门口,群里早就有信息飞来。
“扒袄”有技巧。要将外层的被风雨染黄的袄剥去,除去玉米绒子,露出白皙的袄。一片袄,一般是包裹着整个玉米穗子,如果技术不过关,往往就弄碎了袄子。要将手掌贴在玉米穗子上,轻轻打开,再往下退,保持袄子的完整性。如果生手,扒不成好袄子,剥袄的手指要柔软,就是诗词里说的那种“绕指柔”,借着手掌的推力使袄松动,这活最适合柔情似水的女人,我曾蹲下学着剥袄,女人们嘲弄道,男人会剥袄,那就用不着娶媳妇了。当然是开玩笑,惹一阵脸红,那才过瘾,不然低头剥袄,单调无趣了。
女人们也给自己“跑袄”找理由,也要抱怨一顿,其实,她们心中充满了一种自豪感,感觉自己依然没有失去价值,特别是在儿女亲戚心中,这些玉米袄,每顿好饭,一定用得着,一定会想起袄子的来源。给城里的闺女、儿媳,给城里的七姑八姨,凡是沾亲带故的,她们都要努力安排,尽量送上几捆袄子。装袋后的袄子带回家,要用剪刀将两端剪去,将袄子摊平,覆在膝盖上,那个弯度很合适。两部分对折,然后用玉米叶系成绳子捆起来,挂在树枝上晾晒,其实,是要接受秋光的滋润,秋阳带着馨香,是要找到载体的,玉米袄子,吸足了阳光,也将蕴藏在袄子里的玉米香释放出来。她们依然保持着农家古朴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是廉价的,只需要勤奋,不错失每一天的好阳光。我常常走进她们家,看着院子里挂得琳琅满目的袄子,发呆,甚至凑近了嗅一嗅那种地道的味道。争取每一寸阳光。这是农家的情怀,也感染着我,是啊,有阳光的日子,应该珍惜,即使晒晒太阳,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不去抱怨日子,收取点滴,都觉得满足。
那些“跑袄”乡村女人们,到底是怎样的人?我想到王尔德的一段话:“有许多品德美好的人,如渔民、牧羊人、农夫、做工的人,尽管他们对艺术一无所知,但他们,才是大地的精华。”我得把这些“跑袄”的女人归于此列,她们有点偏执地认为,这些“袄儿”就是从土地里提取的“精华”,她们很懂得生活的艺术,懂得为美食而忙碌,更懂得助人一臂。她们是温暖的一群,是秋色里流动的风景。
她们也不负“精华”这个美好的词汇,因为她们有着更大的格局。每人要给村中的敬老院捐两捆袄儿。自发的,公益的,自己送去,并问候那些老人。刘新媳妇说,袄儿是小礼物,还要准备一点拿得出手的。
三
坐下来和她们一起“剥袄”,听她们唠叨,也给自己留下美好的故事,那些故事或许只是断片,不成章节,但一样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状态。
“一年八大捆袄子也不够,天天吃馒头包子,也用不着那么多!”这是新华老伴的唠叨,其实,她是在炫耀女儿的日子好,大家听得出。
“去年没跑几家袄子,结果,我们家儿媳,就将蒸过馒头的袄子晾干再用。”这是建泽老伴的话,大家也知道每年她跑袄最多,儿媳如此,没丢她的脸面,为爱上袄子找到了充足的理由,让人捧腹。
“俺今年得跑个十家八家袄子,上海的女儿来信说,多捎点……”大家愕然,新生家的闺女在大学当教授,哪里会用这么土气的袄子,“那些上海人,尝到了香头,满楼分了个遍。”这是新生老婆的炫耀,但这种炫耀让所有女人都觉得自豪,山村的袄子也可以“跑”进大城市,有的干脆把自己剥的袄子装进她的袋子里。
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这种可爱的心思,不再是贫困时期,为了抚养费而争执,这种和谐温情,正是当下农村人际关系的写照。
“有那些快递费,在上海也买出来了。”有人算了一笔经济账。“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家乡的味儿不是?”有人接上话,解释着,当然是一阵大笑。这么美好的秋色,怎么能用价格来核算呢,千里寄鹅毛,那是一片暖情,千里送袄儿,那是淳朴的乡情乡愁。
跑袄,就几天的光景,女人们南街跑过,再往北街跑,微信的提示铃响起,看好袄不太多,说一声“有事”就跑了,其实,他们在跑袄的日子里,还收获了锻炼腿脚的功效。特别是平时可能很难找个机会理由串门,借着跑袄,可以穿个遍,联络感情,哪怕坐下一句话没有,伸手剥袄,相助秋收,主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邻居的善举美意,秋天最灿烂,都没有邻居跑袄见面的笑容绚烂。
我妻子是剥袄高手。每年这个时候,我要跑几趟崮山前,车上带着蛇皮袋,要把最好的袄子运回来。
用不着自我介绍,早有人认出,说,这是谁谁的姐,是崮山前的常客。妻子听到也还是不舒服,因为当成了“客”。一番争执,马上就融入了“跑袄”大军中。往年都是妻子跑袄,给我妹妹带一些,今年,还拉着我妹妹一起去跑袄。说一句“人多势众”,户主当然愿意,有人跑来帮忙干活,还用不着管饭,求之不得。就不怕你有个三五亩玉米,半上午就在门前摆出一地的金黄。
妻子喜欢回家“剪袄”“叠袄”,秋风强悍,袄子很快就干燥了,为不使袄子破碎,要洒点水,使其柔软。有那么三五个夜晚,我在电脑上敲字写文章,她在桌前弄袄子,各人有各人的事做,给我们带来不寻常的夜晚。生活里不需要多少大动作,这些小打小闹,也是生活情趣,写这篇《“跑袄”》的文章,就是在美妙的夜色里,键盘敲出丰收的字,室内氤氲着玉米袄的清香,听着唰唰的叠袄声,享受着高楼上的秋夜,土地虽然已经远离了我,但这份土地的情结,一直拴着我。曾经嫌弃过母亲用玉米袄蒸馒头,太土气,母亲哑然。母亲不怪我年少不懂事,以笑原谅。母亲或许认为我是撒娇,心中感到美妙,但愿如此吧。
四
分享,是人获得满足感的最好方式。一个楼门住的姜姐、鞠姐、高姐……好在有两户到外地住闺女家了,妻子都考虑很全面,每家两捆新玉米袄,再加一份小磨磨好的新玉米面,挨家送达,没什么可说的,就是新鲜的玉米下来了,尝尝鲜。给与,从来都是快乐的,妻子不会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但她总是喜欢把从农村带回来的瓜菜,分一点给邻居。她曾怀疑地说,城里人住在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森林里,老死不相往来,是不是自我太封闭了?妻子依然继承着农村轧(结交的意思)邻居的风俗,东西不在于多少,心中有邻居。
这是妻子的“跑袄”,跑着送袄给邻居,分享秋获的快乐。串门不必拿东西,但一点袄,看得比礼物还贵重,多是要问候一下遭多少罪才收这些袄儿,还送人,怎受得起!送袄的妻子说还要趁着秋获去多剥袄,新袄香,尽管用,别省着。
农村土地上,人力劳作的活儿已经很少,玉米收割机跑几趟,金黄的玉米穗子就装进了车斗里,那些扒下的残破玉米袄子,早被男人们收进车里,拉到村子的秸秆粉碎厂处理了。有的没赶上跑袄的,跑到厂子的大院,捡起好点的袄子,还有那些外来的打工者,他们来自各地,有的从来不用袄子蒸馒头,但入乡随俗,也学会了用袄子蒸馒头蒸包子。
跑袄,是一道留住原始农味的乡俗,是丰收后的一道美景,在扒袄的地方,总是可以听到欢声笑语。是乡情汇聚的地方,互帮互助,依然是农村人最朴素的情感。
唯一的遗憾是,再也看不到那些顽皮的孩子,在大人们剥下的玉米叶堆里摸爬滚打的场景了,想起小时候,我的童年,有几日是在玉米叶堆里度过的,身上沾着粮香味儿,依然忘不了那种恣意玩耍的情景。那时,女人们到队上的晒粮场上剥袄,收工的时候,还要称一称袄子有多重,算作当年的粮草重。母亲说,玉米叶子火力不好,剥袄要精益求精,为的是分配烧草不受影响。
时光荏苒,劳作方式在改变,生活质量在提高,生活情趣也发生了改变。当然,像“跑袄”这种颇有生活情调的事,依然有人在传承,其中蕴含的乡情乡愁,不会消散。
“袄”在汉语里是指御寒的厚衣,移用到玉米皮上,也多了一份脉脉的温情,暖暖的心意。
不惧秋风冷,我们这里有热乎乎的“跑袄”。人们常感叹,为生活所累,“跑袄”也累,喜欢开玩笑的建泽老伴俏皮地说,累并快乐着;秋收不累点,那这个秋就跑味了。
2022年10月25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本身是一件非常常见又枯燥的农活,在老师笔下,变得如此有温度,如此有画面,这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作者用轻松与欢快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劳作场景,那场面,真是温馨热闹呵。亲情,乡情,融入其间,体现的是新农村人的新生活,新气象。笔者太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题材,极大的拓展了写作范围,这一点,必须向老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