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孝行的乐趣(随笔)
傍晚,老父亲推着轮椅穿过小区花园,刘大哥舒舒服服地倚在靠背上,随手打开手机音乐,随着雄浑的《检阅进行曲》,他向周围的邻居们挥手致意:“同志们好……”大家哈哈大笑,推着轮椅的老父亲脸上也出现了笑靥,步履似乎不再蹒跚。我瞬间想起一个词语:老莱娱亲。
这是传统经典《二十四孝》中的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老莱子的隐士,已经72岁了,仍然精心侍奉年迈多病的老母亲。老母亲整天长吁短叹,说自己老了不中用,还不如早些让孩子得到解脱。老莱子为了让母亲开心,穿上五彩的衣裳唱歌跳舞,证明自己还是小孩子,母亲还年轻。有一次不慎跌倒,便顺势像婴儿那样撒娇哭泣,逗得母亲哈哈大笑。
刘大哥三个月前因为公务摔坏了腰椎,刚刚出院,能够像从前那样每天陪着老父亲在小区散步。老父亲年逾八旬,是一位退役军人,身体不错,但仍然需要推着轮椅作为支撑,走累了坐下来休息。这次走了一程,老父亲执意停下轮椅,让刘大哥坐在上边。大哥起初于心不忍,但怕父亲着急,无奈坐了上去。忽然想起今天是国庆节,上午老父亲望着阅兵场面如醉如痴,忽然灵机一动,想让老父亲身临其境。邻居们每天钦佩这一家人父慈子孝,这次更是赞不绝口。
无独有偶,前几年听说的同事家的故事和这差不多。同事的父亲做了一个小手术回家静养,身患阿兹海默症的奶奶平日分辨亲戚颠三倒四,却能整日盘腿坐在自己的儿子身边端水喂药,小声告诉其他人“别吵,我孩子睡觉呢”。儿子能起床了,她让儿子坐在轮椅上推着,唱着儿歌满屋子转悠。儿子见老母亲不累,故意指挥要这要那,老母亲有求必应,那几天心情愉悦。
《二十四孝》的故事大多取材于西汉,那时“公务员”招聘实行征召和察举制,贤良、孝廉成为从政途径,孝道文化备受推崇,当然也避免不了投机取巧的“炒作”故事和夸张情节。元朝成书后,除了囊括帝舜《孝感动天》,汉文帝《亲尝汤药》等几篇具有号召力的名人轶事,也有很多平民故事。千百年文化变迁,当然避免不了时代的局限性,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必然会留下突破道德底线的文化糟粕。比如泯灭人性的《郭巨埋儿》、禁不住推敲的《芦衣顺母》,还有一些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甚至从侧面反衬老人冷漠无情的“低级红”,但在当年却是无可厚非,总不能让古人拥有现代智慧,如今不再提倡就是了。但大多数故事仍然令然感动,充满神奇色彩《扼虎救父》,用自己的乳汁喂食婆婆的《乳姑不怠》,持之以恒的《扇枕温衾》等等,尽管有些故事为了弘扬一种精神有一些夸张,有一些表达美好愿望的传说因素,有一些只是坚持经常的琐碎小事,但却弘扬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
但也正因如此,使得传统的孝道文化显得过于严肃,让人感到沉重而遥远,甚至让人把孝道当成一种任务,当成心头的一个包袱,甚至望而生畏,充满敌意。《老莱娱亲》的故事,让孝道文化多了一层喜感。特别到了现代,不同于农耕社会的子女近在眼前,很多子女因为拥有自己的事业而不得不疏离家庭,但又在心头放不下对老人的牵挂。这种牵挂,让我们生怕他们出问题、生怕他们添麻烦,生怕他们打扰自己。因此严阵以待,事必躬亲,心情不好的时候训斥他们,遇到难处蒙蔽他们,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却忽略了他们几十年的岁月积淀,早已看穿一切,我们的一切挫折,他们都在暗地里忧心忡忡。
其实孝道不是对老人孤独无助之后的一种怜悯,而是一种相互的尊重。现在的老人那些故作潇洒的文字,所谓远离子女生活,所谓不给子女添麻烦,其实透露一种人之将老的恐慌,一种唯恐受人冷落的谦卑,一种孤独无助的无奈。子女,如果当真有所疏忽,他们心寒彻骨。善待老人,不仅仅需要怜悯和应付,更需要出于尊重而相互交流。老人的意愿,也许不是躺在床上时换一条尿布,不是随手扔过去的大鱼大肉,而是能够和我们一起做些什么,展现自己的活力。但这种让老人做些什么,不是躺平,不是啃老,不是自己养尊处优老人身心疲惫,而是根据老人的需求,让他们力所能及寻求愉悦、这是在传统的老莱子和现在我的两位朋友身上能找到的共同点。让老人不再恐慌衰老,真正把时光的代谢当成正常的花开花落,把自己内心多年的修炼当成自己人生的收获。
记载家乡历史的《玉田县地方辑要》,恰好收录一篇本村同姓长辈的孝道事迹:一位名叫友柱的小伙子,从小没了父亲,母亲一手将他拉扯大。成年后,友柱每天挑着一副货郎游走于邻村之间,靠着微薄收入贴补家用。每天归来,友柱陪母亲聊天,给母亲讲一天的趣闻逗母亲开心,偶有一天生意不顺,也从不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来,即使哪一天没有收入,母亲的一日三餐丝毫没有变化。母亲老了,友柱每天将大夫开的中药细细煎过,先是放在嘴边尝了一口,觉得不是太热才一口一口地喂给母亲。每天早起都为母亲擦洗身子,将每一个脚趾缝都清理干净。但母亲的病情还是一天一天地加剧,友柱听说,观察病人的尿液能够发现病情的变化,友柱每天早晨为母亲接尿后,都拿在鼻子底下闻一闻,用来观察母亲病情的变化,及时求医问药。但这一切,都没能挽留住母亲,母亲去世以后,友柱每年除夕都要到母亲墓前守岁,和母亲聊天,不管母亲能不能听见,倾诉过后,自己的心如释重负。同样只是细微小事,却能入选乡贤,一定也是精诚所至。
更高层次的孝道,不仅仅是因为亲人才偏爱自家老人,更是对社会上的鳏寡孤独心存关爱。这时,我们的社会不再浮躁,我们的心灵不在虚荣。传统的孝道遇见当今的社会,自然应该有所取舍,其实无论表面行为如何,其实都只体现于一个表现—把孝行当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