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时光】粗活儿:筑土砖(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时光】粗活儿:筑土砖(征文·散文)


作者:足行两行泪 举人,3807.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294发表时间:2022-11-06 20:08:33


   去年冬天,我特意从工作的南方城市,回到了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四川老家过春节。
   我们那处泥巴墙、茅屋顶的老房子,蜗居在群山环峙的“土门”村。它是川北地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以前是、现在也依然是,知道它位置的人基本都寥寥无几。
   几十年的光阴如流水般白白地淌远了。它虽也在某个时段曾挣扎过、离经叛道过,与最初的情况堪比,也有了一些不小的改观,但仍没能好到哪儿去。
   倒是那些古朴的遗风,仍被一代又一代人固执地坚守了下来。比如,外出打工的人,一定要在腊月二十四日前结清工钱回家——“困”住他们思想的,居然是“长工短工、腊月二十四的满工”这条定律;从远处打工回来的男人们,在头上包一块浆洗得陈旧的帕子,要赶在春节的前一天把家里“存放”了一年的扬尘打完。家里的女人们则只配当个帮手,帮着干些扫拖洗之类的轻巧活儿;大年三十的年饭,丰盛的盘盘碗碗里,必是要有自己提前一两天,经了自己的亲手做出来的豆腐、米豆腐、灰菜、豆芽等,只有这些端上饭桌的菜,才会烘托出过年的气氛——这些原料,全是从自己庄稼地里看着它点儿点儿冒出来、又点儿点儿长大的土货……
   回家的感觉真好,就如同回到儿时的气氛中一样,那些眼见为实的东西,全是曾经苦难岁月该有的过往。脚下的路是熟悉的,地里的泥土也是熟悉的。就连流动的空气,也都是从熟悉中走出来的。
   其实,嘴里不用再去吃那些“好东西”,心中就自有一种享受的感觉了。再加上那些可口的美食对味觉的“深度”刺激,更是在还没到家之前,心里早就指望上了。
   我的这次回家,其实还不仅是在奔远方所吃不到、只有回去了才能饱尝的美食去的。于我还有一个另外的目的,那就是看一眼久居在心中的老房子——那儿还残留着我童年劳动的果实——用砖匣子筑出来的土砖。它已经脱离我的视线许久了,叫我怎能不去想它呢?
   就在我们兄妹之间热火朝天谈论往事的时候,天老爷半夜里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善解人意的大雪——它是以这种方式来欢迎我们这些远方的游子回家的吧!之所以有这种认为,当然是有缘由的。
   在地地道道的土生土长之地上,雪可不是个稀罕物。我们每年的冬天冷得最厉害的时候,它都会冷上加冷地来场大雪,而且一连几天都不肯化掉,把穿得单薄的我们冷得够呛,只有靠跑动来取暖。而跑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停地劳动,劳动是能暖热身子的。
   我读懂了老天爷安排这场雪的实际意义,它是想给我们制造一个真实的环境,让我们实实在在重回一趟儿时的“山岗”的。
   雪落无声的世界里,我居然梦到了自己在雪地里筑土砖的旧事。那个全身呀,不论我使出了多大的力气,都依然冷得发抖……
   我明白这又是老天爷的旨意。明天,我无论如何都该去老屋那处断垣残壁前报个到的。不然,它始终都会撩拨着我的神经。
  
   二
   第二天早饭后,我就踏着嗞嗞响的积雪上路了,所幸现在大妹的新居离老屋只有两三公里远,而且以前羊肠小道的泥巴路,早已换成了宽敞的水泥路,尽管雪在远处的山上与周围的良田里已连成白茫茫一片,但路的轮廓却依然可见。
   还有不同之处是脚上的鞋。以前淌那泥泞路的“鱼尾巴”胶鞋,不等走多远,雪水就会灌进去,把个没穿袜子的脚冻木了……现在已不是这样了,我穿在身上的“皮囊”,让周围的邻居认了个正着——是城里人来了。但“眼花”的老人们并没有认出我来,有些诧异地仍做着手上的事。
   我认出了他们,并一一打了招呼。他们的热情让我有种回家的感觉。罢了,我直奔大雪覆盖下的老宅而去。
   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因白雪的覆盖什么也看不到了,凭着对它的熟悉与感觉,我一眼就发现了躬身躺在那儿的半截土墙,这会儿就傲然挺立在雪中。
   是的,那是我小时候干过的重活儿,至今还清清楚楚地“堆放”在那儿的。
   我心中一动。老屋基的地面上,除了它仍在坚守那一处“高地”外,其他都已被夷为平地了。长起来的小树与杂草,已经清晰地确认了这就是一处无人踏足的荒郊。
   我突破枝枝蔓蔓杂草的重重围困,来到悄无声息躺着的它的面前。雪落下来,砸在周围的声音清晰可见。那墙上有不知是谁人放的简单的遮盖物,雪把它们都盖严实了。尽管如此,也没增加出它的高度来。三面墙体的高度基本只与我的肚脐平齐。这应该是在陈陈岁月的清洗下,对土砖原来的高度侵蚀了不少。
   这儿是我们家原来临时搭建的一处敞篷。它的顶是麦草盖成的,围成的三面是用土砖砌成的。在人多房少的年代,出于情非得已的原因,建成它后拿来堆放杂物的。
   那土砖是我艰辛劳动的杰作。望着它那已经残破不堪的样子,我心中涌出一阵阵酸楚,往事历历浮现在眼前。
   在农村“巡视”了一年多时间,我发现并没有适合于我的工作。我的身体总也没长出肉来,相反皮肤一天比一天黑,内外骨骼更没完全发育成熟。农田里的那些粗活儿、重活儿,虽然我耐着性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挣回家来的工分,总是不能让全家人的肚子填饱。
   不得已的情况下,我想到了外出谋生。
   出去可以,你怎么也要把家里房子拥挤的问题解决好了再走。不然,你是大的,走了,我们靠谁去?母亲说出了这样的实话,我一听就是想拿这样的事来为难我。后来,我出去以后,从外地打工回家的电话也得到了证实。她说之所以要说出那样的一些话,是想用此办法留住我。没想到,我居然挣脱了枷锁还是出去了。
   是的,我二话没说,居然把这问题给圆满地解决了。她肯定是脑子发热才说出那不切实际的话来的,其实她只要好好想想,她那条件哪儿能难得住我呢?
   茅坑壁后的那个砖匣子,我拾起它来,找了一处好的土源地。在这方面我已经很有经验了。筑土砖要用到什么样的泥土,以及在没找到能用的土的情况下,里面该加些什么东西等等,我都知道了。
   大约要建二十多平方的一个敞篷,顶上的事好解决,竹竿加木棒就能支起它的架子,麦草一铺就成长了。但下半部分的支撑,按当时村里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用墙板筑起三面环绕的土墙,这工程就有点儿浩大了。光请人筑土墙,那开支就不敢想象。
   但我凭着一己之力,凭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促成的早熟,想着离家之后,外面将是怎样怎样的风光,我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大约筑的有一千多匹土砖。那段时间,正是六月释放出来的无情的骄阳,我在那些个酷热的午后,太阳把身体晒得脱了一层皮。一旦中途歇息时,连腰都直不起来。
   外地工作回来的父亲,在修那敞篷的关键时刻,也只做了个帮手搭了一把力。他在看到我加了草筋筑出来的土砖时,发自内心地说,儿子筑这土砖是吃了大苦的,没想到你还有了创造。这砖应该比较经久耐用,怕是雨水和风霜也轻易击不垮它的。
  
   三
   父亲在说到我筑的土砖时,用了“创造”二字,其实那就是来自我经验的总结。我相信失败总能把成功给筑起来的。没有坚强的自信心,我也没那个能力。
   初中毕业,对农村孩子来说意味着新的开始,要么继续深造、进入更高学府学习,要么从此走向田间地头。然而,我属于后者。
   想起父母亲对我的期望,尽管三年的光阴里,我是很多时间都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中度过的,但他们还是希望能有“意外”发生,然而我不是创造奇迹的人,也就不会有奇迹发生在我身上,我觉得深深地对不起他们。那时就寻思着要以什么方式来惩罚自己,让自己因此好受些,我想到了筑土砖。
   在我初三的下学期,父亲从邻居家里借来了一个筑土砖的砖匣子,那砖匣子上用活篾条结实地箍着,我原本见了不知为何物而懒得去动它的。但当我把它拿出来照村里人的做法使用时,它就原形毕露地散了架。
   我故意将白白胖胖的肌肤裸露着,任阳光无情地炙烤。渗出来的汗水,很快就将我的细皮嫩肉腌制得油黑发亮。这筑土砖的活儿,我以前是见过的,虽然也叫他们那些大人们出了一身的汗,但看到他们筑得轻轻松松的样子,也想去动手试试,终究没成。却丝毫就没想过,有一天我毕业以后的劳动会从它开始。
   我筑得一点也不轻松。一边要往筐里铲土,那土干得没些粘连,我只好往里加进些水催其凝固;它的四个角上怎么也筑不紧密,我只好用“筑棒”最细的那头加以固定,可这样下来速度又慢得出奇。
   居然,在我生产出第五个土砖时,那砖匣子上箍着的篾条就散开了,砖匣子不能再用了。
   我吓坏了,表现出来的样子是坐立不安。我将砖匣子悄悄放回了原处。
   隔了一段时间,我们家里请来了木工师傅做木活。有一天,我发现他做了一个砖匣子,便忍不住好奇地问,这是给谁做的?
   他回答说,是你父亲喊做的呀!
   又见他把茅坑后面那个用篾条箍起来的砖匣子拿来加工,便忍不住暗喜,看来这事已得到原谅了。我也就始终装作不知道。
   又过了些时日,父亲命我把邻居家的砖匣子拿去还了。我故意问在哪里?
   不慌不忙的父亲,拿出木工师傅新做的那个砖匣子来,说拿这个去还人家!
   这个是我们家新做的呢!干嘛不还借来的那个?我不解地说。
   我们把人家的东西损坏了,就应该赔偿。虽然借来的那个已修好也可以用一下,但毕竟是短斤少两了,再还人家不合适。他坚持己见,一定要我去拿新做的那个砖匣子去还。
   对那个旧砖匣子存在短斤少两的问题,随后我就得到了证实。生产队修晒场,已经毕业了的我,也算作一个劳力,被派去出工出力,我拿上那旧砖匣子去筑土砖。以前,我们家是没有自己的砖匣子的。
   在验收的时候,我筑的土砖,虽然结实程度没问题,但就是大小上逊了一筹,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四
   天上的雪仍在飘飘洒洒,好不自在啊!四周的湿气令我打了个冷颤,我这才将思绪收回,目光停留在那半截用土砖砌成的土墙上。皑皑白雪覆盖下的土墙一侧,突然涌出一种微动,一只老鼠从洞里先是探了一个头出来,继而又缩回去了。再探、再缩,当确认安全后,才钻出整个身子,一溜烟地跑远了。
   第一次筑土砖时——就是初中毕业以赎罪的心态第一块筑砖的那次,也碰到过这事。在一处山石岩下取土,动了山鼠的老巢,那一窝还没长毛、也没睁眼、整个身体还透着殷红的小老鼠,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惊得在地上不停地爬来爬去乱叫……那时的处理办法是将它们都筑进了土砖里,一下子就制止住了那婴儿一般的啼哭声。
   怎么要那样处理它们呢?我的心打了个寒颤。
   拆除老屋的那天我没在场,以后自始至终也没参加过拆房这事。听母亲说,当所有的东西都拆下来了,用车运到了我们的新住地。只有临时建的那个敞篷,是隔了几天才去拆的。
   拆除临时敞篷时,也只拆除了“天上”的遮挡物。
   用墙板筑的土墙,虽然看似坚固,为安全考虑,父母还是组织专门的人力作了拆除处理。父亲却叫那些请来的帮工,一定要留下敞篷的土砖墙不拆。
   母亲又说,她与父亲再去老宅的时候,父亲还在那不高的墙上盖了些烂席子与塑料布之类的东西。
   我问母亲,父亲何至于要那样?
   母亲反问我一句,难道你就没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想过是想过。已经想过很多种原因了,一是它并非祖辈的传承物,算得我们自己修的新居,它的寿命应与老房子看齐吧?二是留下“年轻”的它,还另有他用吧?三是那土墙的砖是我的“成名作”,留下它有时过境迁的意味!四是我筑的那些土砖里,采用了与众不同的配方——草筋泥,父亲是想考考它到底有多耐用吧……
   但问题是,我怎么知道哪一种更接近父亲的用意呢?

共 45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块土砖,半截矮墙,垒砌成一生的记忆。几十年后,作者再次返乡,目睹自己的“童活”-—半截土墙,依然在老宅前傲然挺立,不禁思绪纷纷,心中无限感慨。这篇散文作者一如既往地深情唯美,用心诉说,笔端满是对往事的怀念。因为苦难的存在,才有了这刻骨铭心的记忆,成为人生路上的鞭策与怀想。因为家贫,作者挣脱母亲的羁绊,选择外出打工。这个羁绊就是本文的主题——筑土砖。作者用满怀激情的文字铺陈还原出当时的画面,一个身体瘦削的少年,在炎炎夏日,固执而坚定地用自己稚嫩的双手和泥,拖坯,土砖成型,支架,铺草,垒墙,完成一个临时搭建的敞篷,向母亲交了一份完美答卷,为自己争取了一个赢得未来的机会。时光前行,旧居换新房,父亲执意留下作者昔日的作品,个中的意味如这篇文中飘飞的雪花,美好而感动。整篇文字行云流水,激情荡漾,青春满怀,自信满满,这与作者的阅历,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社会的认知都是密不可分,高度体现作者的情怀与担当。一篇好文,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107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鸟        2022-11-06 20:14:27
  写作与生活密不可分,作者经历多,听过的也多,经年以后,回旋缠绕的往事便一件件涌上心头,成为极好的素材,锻造成艺术佳作。年少时,我对土砖也有模糊的印象,只是路过一个土窑前,看过这个场景,但之中的艰辛当时并未领悟,在足行老师的文字里,我有了心痛的感觉。我相信,任何一次对生活的用心,那都是你未来的福报。很喜欢阅读足性的人生,好似一本书,翻来覆去尽是品不完的酸甜苦辣。祝愉快,再创佳作。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回复1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08 10:03:58
  清鸟老师的编按深刻、全面。在此表示深深感谢!祝冬安!
2 楼        文友:石语        2022-11-07 00:20:27
  小时候见过哥哥做土砖,我们叫脱坯。脱好的坯子晒干后入土窑烧,就变成了青砖,不好的成了红砖。这是个辛苦活儿,我看哥哥做的辛苦,自己又帮不上忙,心里就难过。我最见不得家人辛苦,可日子没有一刻不辛苦。足行老师很厉害,从来不觉得心酸与困难,妥妥的实干家。足行老师写文章也一样,妥妥的实干家,且文风厚重,不急不躁。
回复2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08 10:07:31
  谢谢老师夸赞。有些事是逼出来的,不逼不知道自己的能量。写此文,对我来说有一种责任。
3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2-11-07 09:35:39
  小时的经历,作者记忆深刻,那时环境苦,却造就了作者从小肯吃苦肯干。经历是财富,这段经历让人受用一生。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凭自己一腔热血敢干敢拼的精神,在炎炎夏日里,为家里巩土砖砌房,现在看来也是件了不起的事,巩土砖拼的是体力,没有过人的毅力和耐力难以完成。几十年后作者再次回忆起来了,心里依旧是感动。读来让人心痛,可见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历经人生酸甜苦辣才沉定不凡的人生。问候作者!
回复3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08 10:11:16
  明月老师上午好!谢谢你对文章的高度概括,儿时筑土砖与我今日行文一样,都是一种劳动,所不同的是前者被动,后者主动罢了。
4 楼        文友:梅子青        2022-11-07 10:38:48
  作者写了一批追忆往事的文章,各有不同,耐读。这篇文章从回乡过年,看见的残存的土砖矮墙写起,既写出了当年的生活艰难,也写出了作者闯荡世界的信心和决心。当年的出走,是有阻力的,母亲设置的羁绊被作者轻而易举地挣脱了,解决了当年家庭住房拥挤的问题,也为自己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未来。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核心是“创造”,作者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新生活,为此,足以自豪。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回复4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08 10:13:22
  老师看问题眼光独到,你用了一个“创造”,我认可这一点,自己的未来与幸福,都是自己创造的。
5 楼        文友:泽子        2022-11-07 10:49:53
  在国家落后的时期,筑土砖是个苦工作,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述了农村那段艰苦岁月,讲述了前辈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作者的亲身经历是难忘的,他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通过筑土砖表达出来。我时常在想,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忆苦思甜?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刻骨铭心?我认为恰恰折射出一代人所感受到的祖国巨变,说明祖国的腾飞是迅速的,我们是幸运的!祝好作者。
回复5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08 10:14:59
  是的,生活在改变,环境在改变,过去今天两相对比,才知什么叫幸福。
6 楼        文友:上官风        2022-11-07 10:55:06
  这是篇典型的托物抒怀的文章。
   文章以老家外出打工人一直遵循的“长工短工、腊月二十四的满工”古朴遗风开启全文,使人觉得亲切、淳朴,接地气儿。之后是作者为了“逃离”妈妈的羁绊外出打工而亲自筑起的土墙,是年轻时的血气方刚更是作为家中长子身为男子汉的责任担当……最后作者试问父亲精心保护土墙的用意是什么?想必作者心里早就已经有了答案:因为那是他儿子的“成名作”,那是他的骄傲和自豪。
   很质朴的一篇文字,很感人的一份情结,欣赏了。
回复6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08 10:16:39
  谢谢老师的高度概括。更谢谢老师的鼓励!
回复6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08 10:19:40
  老师说的对,故乡情节最真。这篇散文我写的就是在遥远的故乡,小时候发生的辛酸故事。尽管苦涩,但回想起来,还是有种丝丝甜味。
7 楼        文友:沙场秋点兵        2022-11-07 11:51:59
  家是故乡好,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人亲,情是故人浓。一别经年,作者再此踏入故土,故人事、故乡情一起在心头蜂拥而至。那老屋的温暖、年夜饭的甜香;家人、亲朋故旧间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愫,都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回家的感觉真好”。作者通过“筑土砖”的过程,让我们在真切体味出生活甘苦和艰辛。那些从困苦、艰难岁月深处走来的人,都是生活的强者,他们的阅历和对生命、生活的解读都是值得我们尊重、深思和学习的!
8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07 14:18:02
  作者文章中说的筑土砖,大概就是河北人说的做土坯吧?这个活我做过,在河北求学时,正值文革武斗,为防意外,各家都筑起了土围子,那时,我也就十三、四岁,身为长子,义不容辞,就跟着隔壁大哥一起放学后造土坯。那活儿是将黄泥加了稻草和在一起,填在木头框里做出砖坯,然后在阳光下暴晒成型的。读着作者这篇文,就回忆起了当年。当年做这些事,并不觉得累,山里的孩子吃苦是本分啊。读这篇文最让我感动的是文中的“父亲”,那么宽容、那么诚实,他有一颗金子一般的心。
江凤鸣
回复8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08 10:23:12
  江凤鸣老师上午好!是的,筑土砖叫法不一,其实做法大体一致,是个真真正正的粗活儿、重活儿,小时候做它,让今天也难忘啊!
9 楼        文友:永远红梅        2022-11-07 14:48:43
  作者回忆自己在家时做的粗活儿:筑土砖,这活儿并不轻松,是力气活,也是要有技巧的活。作者以细腻、真挚的笔墨书写干活的情景,令人感怀。那个时代的农村,大家都过得不易,作者想要出外打工,但母亲说:“要让他出去可以,你怎么也要把家里房子拥挤的问题解决好了再走。不然,你是大的,走了,我们靠谁去。”作者只好独自筑土砖,父亲的鼓励与赞许,都让作者有了信心,努力把活干好。散文语言朴实、生动、有趣,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作者情感细腻、饱满,将乡村生活描写得真实、自然、生动,景色描写与情节描写相得益彰。作者很善于观察事物,写出来的作品是那么亲切、自然、栩栩如生。让人回味很久,令人感慨!欣赏佳作!
    
永远红梅
回复9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08 10:26:55
  红梅老师好!在农村,长哥当父,长嫂当母,他们是有着天经地仪的责任的,因此他们比起家里的小的,就更辛苦了。
10 楼        文友:大庆鸿儒        2022-11-07 16:34:42
  地域不同,文化各异。作者文字中的筑土砖是川北的说法,在东北叫脱坯或者脱土坯,这和石语代表西北所言“脱坯”是一致的。致使东北脱坯的模具叫模子而不是匣子。东北民间有四大“累”,其中就有“和大泥”“脱大坯”,可见这么累的粗活儿的确给作者留下了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对此,我感同身受。小时候脱坯盖房子、垒院墙都是大人的事,但是,自以为男子汉的我也像作者一样,倔强地脱光上衣身着短裤甩开膀子,即使挥汗如雨、灰头土脸,即使腰酸背痛、手脚酸软,也毫不退缩。作者家老房子拆除,老父亲执意要留下敞篷的土砖墙不拆,给作者留下了猜想的四个理由,个人觉得都对,如果简单猜想一下,更多的是不是怀旧情结?那居住多年的老宅,那长满蒿草的小院,那渐渐风化的土砖,都是记忆中的风景。作者文字质朴流畅,不足之处是开篇笔墨较多,切入主题较缓,浅见!
回复10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08 10:31:06
  老师对家乡地域情况的掌握也很深刻啊。谢谢老师的建议,你说的很对,此文切入主题稍慢了些,我虚心接受了。欢迎对我其它文章也多多指教。
共 20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