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时光】粗活儿:筑土砖(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时光】粗活儿:筑土砖(征文·散文)


作者:足行两行泪 举人,3807.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288发表时间:2022-11-06 20:08:33


   去年冬天,我特意从工作的南方城市,回到了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四川老家过春节。
   我们那处泥巴墙、茅屋顶的老房子,蜗居在群山环峙的“土门”村。它是川北地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以前是、现在也依然是,知道它位置的人基本都寥寥无几。
   几十年的光阴如流水般白白地淌远了。它虽也在某个时段曾挣扎过、离经叛道过,与最初的情况堪比,也有了一些不小的改观,但仍没能好到哪儿去。
   倒是那些古朴的遗风,仍被一代又一代人固执地坚守了下来。比如,外出打工的人,一定要在腊月二十四日前结清工钱回家——“困”住他们思想的,居然是“长工短工、腊月二十四的满工”这条定律;从远处打工回来的男人们,在头上包一块浆洗得陈旧的帕子,要赶在春节的前一天把家里“存放”了一年的扬尘打完。家里的女人们则只配当个帮手,帮着干些扫拖洗之类的轻巧活儿;大年三十的年饭,丰盛的盘盘碗碗里,必是要有自己提前一两天,经了自己的亲手做出来的豆腐、米豆腐、灰菜、豆芽等,只有这些端上饭桌的菜,才会烘托出过年的气氛——这些原料,全是从自己庄稼地里看着它点儿点儿冒出来、又点儿点儿长大的土货……
   回家的感觉真好,就如同回到儿时的气氛中一样,那些眼见为实的东西,全是曾经苦难岁月该有的过往。脚下的路是熟悉的,地里的泥土也是熟悉的。就连流动的空气,也都是从熟悉中走出来的。
   其实,嘴里不用再去吃那些“好东西”,心中就自有一种享受的感觉了。再加上那些可口的美食对味觉的“深度”刺激,更是在还没到家之前,心里早就指望上了。
   我的这次回家,其实还不仅是在奔远方所吃不到、只有回去了才能饱尝的美食去的。于我还有一个另外的目的,那就是看一眼久居在心中的老房子——那儿还残留着我童年劳动的果实——用砖匣子筑出来的土砖。它已经脱离我的视线许久了,叫我怎能不去想它呢?
   就在我们兄妹之间热火朝天谈论往事的时候,天老爷半夜里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善解人意的大雪——它是以这种方式来欢迎我们这些远方的游子回家的吧!之所以有这种认为,当然是有缘由的。
   在地地道道的土生土长之地上,雪可不是个稀罕物。我们每年的冬天冷得最厉害的时候,它都会冷上加冷地来场大雪,而且一连几天都不肯化掉,把穿得单薄的我们冷得够呛,只有靠跑动来取暖。而跑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停地劳动,劳动是能暖热身子的。
   我读懂了老天爷安排这场雪的实际意义,它是想给我们制造一个真实的环境,让我们实实在在重回一趟儿时的“山岗”的。
   雪落无声的世界里,我居然梦到了自己在雪地里筑土砖的旧事。那个全身呀,不论我使出了多大的力气,都依然冷得发抖……
   我明白这又是老天爷的旨意。明天,我无论如何都该去老屋那处断垣残壁前报个到的。不然,它始终都会撩拨着我的神经。
  
   二
   第二天早饭后,我就踏着嗞嗞响的积雪上路了,所幸现在大妹的新居离老屋只有两三公里远,而且以前羊肠小道的泥巴路,早已换成了宽敞的水泥路,尽管雪在远处的山上与周围的良田里已连成白茫茫一片,但路的轮廓却依然可见。
   还有不同之处是脚上的鞋。以前淌那泥泞路的“鱼尾巴”胶鞋,不等走多远,雪水就会灌进去,把个没穿袜子的脚冻木了……现在已不是这样了,我穿在身上的“皮囊”,让周围的邻居认了个正着——是城里人来了。但“眼花”的老人们并没有认出我来,有些诧异地仍做着手上的事。
   我认出了他们,并一一打了招呼。他们的热情让我有种回家的感觉。罢了,我直奔大雪覆盖下的老宅而去。
   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因白雪的覆盖什么也看不到了,凭着对它的熟悉与感觉,我一眼就发现了躬身躺在那儿的半截土墙,这会儿就傲然挺立在雪中。
   是的,那是我小时候干过的重活儿,至今还清清楚楚地“堆放”在那儿的。
   我心中一动。老屋基的地面上,除了它仍在坚守那一处“高地”外,其他都已被夷为平地了。长起来的小树与杂草,已经清晰地确认了这就是一处无人踏足的荒郊。
   我突破枝枝蔓蔓杂草的重重围困,来到悄无声息躺着的它的面前。雪落下来,砸在周围的声音清晰可见。那墙上有不知是谁人放的简单的遮盖物,雪把它们都盖严实了。尽管如此,也没增加出它的高度来。三面墙体的高度基本只与我的肚脐平齐。这应该是在陈陈岁月的清洗下,对土砖原来的高度侵蚀了不少。
   这儿是我们家原来临时搭建的一处敞篷。它的顶是麦草盖成的,围成的三面是用土砖砌成的。在人多房少的年代,出于情非得已的原因,建成它后拿来堆放杂物的。
   那土砖是我艰辛劳动的杰作。望着它那已经残破不堪的样子,我心中涌出一阵阵酸楚,往事历历浮现在眼前。
   在农村“巡视”了一年多时间,我发现并没有适合于我的工作。我的身体总也没长出肉来,相反皮肤一天比一天黑,内外骨骼更没完全发育成熟。农田里的那些粗活儿、重活儿,虽然我耐着性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挣回家来的工分,总是不能让全家人的肚子填饱。
   不得已的情况下,我想到了外出谋生。
   出去可以,你怎么也要把家里房子拥挤的问题解决好了再走。不然,你是大的,走了,我们靠谁去?母亲说出了这样的实话,我一听就是想拿这样的事来为难我。后来,我出去以后,从外地打工回家的电话也得到了证实。她说之所以要说出那样的一些话,是想用此办法留住我。没想到,我居然挣脱了枷锁还是出去了。
   是的,我二话没说,居然把这问题给圆满地解决了。她肯定是脑子发热才说出那不切实际的话来的,其实她只要好好想想,她那条件哪儿能难得住我呢?
   茅坑壁后的那个砖匣子,我拾起它来,找了一处好的土源地。在这方面我已经很有经验了。筑土砖要用到什么样的泥土,以及在没找到能用的土的情况下,里面该加些什么东西等等,我都知道了。
   大约要建二十多平方的一个敞篷,顶上的事好解决,竹竿加木棒就能支起它的架子,麦草一铺就成长了。但下半部分的支撑,按当时村里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用墙板筑起三面环绕的土墙,这工程就有点儿浩大了。光请人筑土墙,那开支就不敢想象。
   但我凭着一己之力,凭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促成的早熟,想着离家之后,外面将是怎样怎样的风光,我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大约筑的有一千多匹土砖。那段时间,正是六月释放出来的无情的骄阳,我在那些个酷热的午后,太阳把身体晒得脱了一层皮。一旦中途歇息时,连腰都直不起来。
   外地工作回来的父亲,在修那敞篷的关键时刻,也只做了个帮手搭了一把力。他在看到我加了草筋筑出来的土砖时,发自内心地说,儿子筑这土砖是吃了大苦的,没想到你还有了创造。这砖应该比较经久耐用,怕是雨水和风霜也轻易击不垮它的。
  
   三
   父亲在说到我筑的土砖时,用了“创造”二字,其实那就是来自我经验的总结。我相信失败总能把成功给筑起来的。没有坚强的自信心,我也没那个能力。
   初中毕业,对农村孩子来说意味着新的开始,要么继续深造、进入更高学府学习,要么从此走向田间地头。然而,我属于后者。
   想起父母亲对我的期望,尽管三年的光阴里,我是很多时间都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中度过的,但他们还是希望能有“意外”发生,然而我不是创造奇迹的人,也就不会有奇迹发生在我身上,我觉得深深地对不起他们。那时就寻思着要以什么方式来惩罚自己,让自己因此好受些,我想到了筑土砖。
   在我初三的下学期,父亲从邻居家里借来了一个筑土砖的砖匣子,那砖匣子上用活篾条结实地箍着,我原本见了不知为何物而懒得去动它的。但当我把它拿出来照村里人的做法使用时,它就原形毕露地散了架。
   我故意将白白胖胖的肌肤裸露着,任阳光无情地炙烤。渗出来的汗水,很快就将我的细皮嫩肉腌制得油黑发亮。这筑土砖的活儿,我以前是见过的,虽然也叫他们那些大人们出了一身的汗,但看到他们筑得轻轻松松的样子,也想去动手试试,终究没成。却丝毫就没想过,有一天我毕业以后的劳动会从它开始。
   我筑得一点也不轻松。一边要往筐里铲土,那土干得没些粘连,我只好往里加进些水催其凝固;它的四个角上怎么也筑不紧密,我只好用“筑棒”最细的那头加以固定,可这样下来速度又慢得出奇。
   居然,在我生产出第五个土砖时,那砖匣子上箍着的篾条就散开了,砖匣子不能再用了。
   我吓坏了,表现出来的样子是坐立不安。我将砖匣子悄悄放回了原处。
   隔了一段时间,我们家里请来了木工师傅做木活。有一天,我发现他做了一个砖匣子,便忍不住好奇地问,这是给谁做的?
   他回答说,是你父亲喊做的呀!
   又见他把茅坑后面那个用篾条箍起来的砖匣子拿来加工,便忍不住暗喜,看来这事已得到原谅了。我也就始终装作不知道。
   又过了些时日,父亲命我把邻居家的砖匣子拿去还了。我故意问在哪里?
   不慌不忙的父亲,拿出木工师傅新做的那个砖匣子来,说拿这个去还人家!
   这个是我们家新做的呢!干嘛不还借来的那个?我不解地说。
   我们把人家的东西损坏了,就应该赔偿。虽然借来的那个已修好也可以用一下,但毕竟是短斤少两了,再还人家不合适。他坚持己见,一定要我去拿新做的那个砖匣子去还。
   对那个旧砖匣子存在短斤少两的问题,随后我就得到了证实。生产队修晒场,已经毕业了的我,也算作一个劳力,被派去出工出力,我拿上那旧砖匣子去筑土砖。以前,我们家是没有自己的砖匣子的。
   在验收的时候,我筑的土砖,虽然结实程度没问题,但就是大小上逊了一筹,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四
   天上的雪仍在飘飘洒洒,好不自在啊!四周的湿气令我打了个冷颤,我这才将思绪收回,目光停留在那半截用土砖砌成的土墙上。皑皑白雪覆盖下的土墙一侧,突然涌出一种微动,一只老鼠从洞里先是探了一个头出来,继而又缩回去了。再探、再缩,当确认安全后,才钻出整个身子,一溜烟地跑远了。
   第一次筑土砖时——就是初中毕业以赎罪的心态第一块筑砖的那次,也碰到过这事。在一处山石岩下取土,动了山鼠的老巢,那一窝还没长毛、也没睁眼、整个身体还透着殷红的小老鼠,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惊得在地上不停地爬来爬去乱叫……那时的处理办法是将它们都筑进了土砖里,一下子就制止住了那婴儿一般的啼哭声。
   怎么要那样处理它们呢?我的心打了个寒颤。
   拆除老屋的那天我没在场,以后自始至终也没参加过拆房这事。听母亲说,当所有的东西都拆下来了,用车运到了我们的新住地。只有临时建的那个敞篷,是隔了几天才去拆的。
   拆除临时敞篷时,也只拆除了“天上”的遮挡物。
   用墙板筑的土墙,虽然看似坚固,为安全考虑,父母还是组织专门的人力作了拆除处理。父亲却叫那些请来的帮工,一定要留下敞篷的土砖墙不拆。
   母亲又说,她与父亲再去老宅的时候,父亲还在那不高的墙上盖了些烂席子与塑料布之类的东西。
   我问母亲,父亲何至于要那样?
   母亲反问我一句,难道你就没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想过是想过。已经想过很多种原因了,一是它并非祖辈的传承物,算得我们自己修的新居,它的寿命应与老房子看齐吧?二是留下“年轻”的它,还另有他用吧?三是那土墙的砖是我的“成名作”,留下它有时过境迁的意味!四是我筑的那些土砖里,采用了与众不同的配方——草筋泥,父亲是想考考它到底有多耐用吧……
   但问题是,我怎么知道哪一种更接近父亲的用意呢?

共 45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块土砖,半截矮墙,垒砌成一生的记忆。几十年后,作者再次返乡,目睹自己的“童活”-—半截土墙,依然在老宅前傲然挺立,不禁思绪纷纷,心中无限感慨。这篇散文作者一如既往地深情唯美,用心诉说,笔端满是对往事的怀念。因为苦难的存在,才有了这刻骨铭心的记忆,成为人生路上的鞭策与怀想。因为家贫,作者挣脱母亲的羁绊,选择外出打工。这个羁绊就是本文的主题——筑土砖。作者用满怀激情的文字铺陈还原出当时的画面,一个身体瘦削的少年,在炎炎夏日,固执而坚定地用自己稚嫩的双手和泥,拖坯,土砖成型,支架,铺草,垒墙,完成一个临时搭建的敞篷,向母亲交了一份完美答卷,为自己争取了一个赢得未来的机会。时光前行,旧居换新房,父亲执意留下作者昔日的作品,个中的意味如这篇文中飘飞的雪花,美好而感动。整篇文字行云流水,激情荡漾,青春满怀,自信满满,这与作者的阅历,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社会的认知都是密不可分,高度体现作者的情怀与担当。一篇好文,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107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07 20:26:27
  2022年11月07日,星期一
   江山ID: 一海明月
   1、【流年•时光】粗活儿:筑土砖(征文•散文) 作者:足行两行泪
   作者的文字,又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小时候随大人下放到农村,见过村民脱坯盖房子的过程。坯,就是由草和土混合拌在一起做成的土砖,是盖房子,垒院墙,建牛圈猪舍的主要材料。那年那月看电影《牧马人》,丛珊演的李秀芝,嫁给许灵均后,赤脚脱土坯的情景印象极深,那确实是个累人的活。作者文中有一件事,给我感触很深:父亲从邻居家里借来一个筑土砖的砖匣子,作者按照大人的做法使用砖匣子,结果散架了,坏了。父亲坚持用新做的砖匣子还人家。而不是用已经修好的借来的砖匣子还人家。一件小事见品性。苦尽甘来的今天,再回忆这些往事,才会激起我们对生活更深沉的爱与珍惜。很高兴看到作者又一篇佳作诞生。遥祝快乐!
回复11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08 12:58:22
  感谢明月老师的阅评。每个人都有一段童年的坎坷岁月,我之所以反复写之,其实回味一种乐趣!
12 楼        文友:桑子        2022-11-07 21:00:47
  行云流水的朴实文字中,迎面都是属于砖石的那股乡土气息,让我想起了一部名叫《隐入尘烟)的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夫妇在西北农村的耕耘日常。其中,男主人马有铁几乎是以一己之力,从筑泥砖开始建起一座房子。
  
   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受难记》曾言:“每个人都应该热爱劳动或者努力去爱。”在作者的描写中,这筑土砖,仿佛就像是雕塑家们在打磨作品。是啊,筑土砖是苦活儿,却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属于生活最朴素的艺术。
宝剑、纸笔、乌鸦
回复12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08 13:02:56
  谢谢桑子。你应该是一个阅历广泛之人吧!由我写的土砖联想到电影《隐入尘烟》里的情节,从对筑土砖的劳动,又借用《受难记》里的名句,可见知识相当丰富,向你学习!
13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2-11-07 21:32:49
  小时候见过筑土砖,确实是一桩粗活。对于一个初中毕业的孩子,也太重了,太累了。怪不得几十年过去,对那一段往事还刻骨铭心。能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痛,总有一天会品尝到生活的甜。足行老师做到了。其实这是一篇很励志的文章,现在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吃过这种苦,所以身在福中不知福。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13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08 13:05:44
  春光老师引用了“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痛”的名句,感谢你的鼓励。祝冬安文祺!
14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22-11-07 22:08:36
  阅读了作者许多篇作品,感觉作者最能构建精神高地,随意逮着生命中某个沉淀分子,就能激活极其深邃的生命启示,形成不小的体量。
   作为一位精神财富的捕捉者,作者独备慧眼。在本文中随手将“筑土砖”这一陈年旧事划入笔墨记叙,将这一很平凡的事情,上升成沧桑岁月的感悟,且将此类的历练和辛苦,组合成丰裕的人生,成为洞悉生活的智者。
   人生高层次一点的和谐,往往不是疑难杂症的处理,而是对生命节奏的打量、讲和、知足等,反省而得道。许多人挖空心思去做,没做到,作者只摆布一方纯朴,摘取在人生中某一席光源,就抵达了这一目标,轻松征得这份心灵的税收,可圈可点。
   文后,保护土墙的用意,显示动态的精神返璞归真,点缀着思想升华,创办的文采光辉,一起降落。
回复14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08 13:08:13
  别有洞天老师很厉害,连评语都用的是如诗的语言。这样的文字值得我好好学习的,祝安好!
15 楼        文友:天上雪        2022-11-07 22:44:02
  作者笔下的“土砖”应该就是我们这边说的“泥砖” ,记忆中小时候看到母亲这一代人曾经做过,记得好像是要用田里的泥巴混入稻草之类的,用脚踩粘合后,把一个木框的四方架放到地上 ,再放入混合好的稻草泥巴,用脚趟平整,再把木框架拿出来 然后晒干。这种泥砖房子冬暖夏凉,住起来十分舒服,而且很耐用很坚固,据说因为里面有稻草,柔韧性很强,子弹都不容易打穿。唯一缺点就是不能泡水,一旦泡水就会坍塌。作者的这篇文章怀旧气息很浓,朴实的文风读来倍感亲切,一文读完,仿佛让自己也回到了童年时代。
流云本是天上雪
回复15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08 13:11:24
  是的,天上雪老师说到的泥砖与我们这儿的土砖是一种砖。说起土砖,老师也是娓娓道来,看来对于土砖来说,我们有着相同的故事。
16 楼        文友:生米        2022-11-08 05:59:43
  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抹不去异乡人对家乡难以忘怀的思念,过年了,回家看看!
   熟悉的路,熟悉的人,熟悉的小山村,在几十年的风雨洗漱后也起着很大的变化,但在游子的心里,依旧如昨。
   家里的老房子,泥土砖,麻色墙,依稀记得的汗水味,那是自己年少时的杰作,是自己的亲手制造!
   砖墙老旧,可无论风吹雪打,砖墙都不烂不垮,因为,这砖墙,不仅是质量过得硬,更重要的,是还珍藏着很多浓浓的父爱在里面!
   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怀旧,都会想起自己的过去,想起自己曾经的那些点点滴滴,即使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理解,也还是会要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做!
   美文细读,点赞点赞!
回复16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08 13:14:33
  老师说的很对,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都会怀旧。我正是基于这样的“爱好”,对我儿时做的事展开了回忆。谢谢老师的理解。
17 楼        文友:风逝        2022-11-08 10:52:54
  很多东西经不出岁月的磨蚀,会逐渐消失,比如说,作者笔下的土砖。我们小时候农村也脱土坯,用来盘炕,大的叫做大圾,铺炕面;小的为小圾,垒炕帮和炕中间的承重墙。制作它们的模具称为圾挂子。和泥土的时候加进麦秧增加结实度。大圾面积大,里面还需要加进两条木棍,以增加承重能力。而今,这些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和这些有关的人与事,会一直记载在心里。正如作者此文所记叙的过往,已经和着乡音乡情,铭刻在脑海之中。父亲对作者制作土砖的褒奖、搬迁后对土墙的爱惜,展现出的那份真情,也会经久荡漾在作者心底,温暖于作者的记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17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08 13:17:26
  又见到了风逝老师对我散文的阅评。想必老师对小时候脱土坯的事也记忆犹新,这样我们就都有了可追忆的过往了,真好!
18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11-09 19:49:3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19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22-11-10 11:06:30
  “我故意将白白胖胖的肌肤裸露着,任阳光无情地炙烤”,读到此句,心中激荡。小小少年,谁没有个年少轻狂的时候呢,谁又不是在生活的重压下,一点一点走向成熟的呢?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太多的情绪,让人无法不动容。我想,最后父亲坚持不拆作者建的那个敞蓬的墙,也是对儿子成长的一种认可吧。喜欢作者朴实无华的文笔,欣赏学习了。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回复19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11 16:03:51
  哈哈,老师见笑了,我小时候也任性的!
20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2-11-11 16:05:02
  读老师笔下是青山,是麦浪,是清风,是炊烟,是泉水叮咚,是犬吠鸡鸣,是丰收的喜悦,是泥土的清香。文字率真诚恳,氤氲着浓重的地气。每每读到这样文章,都让我这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人,心里萌发几分亲切感。更加让我折服的,他是个“高产”作者,好像想写什么都能够胸有成竹,信手拈来,洒脱率意。这篇粗活儿,筑土砖也是形象,虽然我没有亲手体验过,读了文也不陌生了。文章充满了浓厚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田园生活的万象在老师笔下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学习好文章。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20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11 17:52:55
  谢谢若雪老师的精致点评。承蒙老师厚爱了,文章写的没你评论的那么好。我也是山里娃,这一点我们是相通的,所写内容,老师能读懂,我也心满意足了!
共 20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