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奇】荷骨(散文)

精品 【东篱·奇】荷骨(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113.0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047发表时间:2022-11-07 08:09:37
摘要:残荷演绎不出“清水出芙蓉”的美,但它是以风骨面秋的风景。

荷有骨。不必借助X光显影,经秋可显风骨。
   不经秋风沥其浮华,不受秋霜凋其锦翠,我们难见荷之风骨。
   阅览古今“残荷”诗,独爱这两句:荷残风骨在,竹老气节存。
  
   一
   秋风几缕,掠过池塘,荷就凋了。荷箭摧折,再也不能经得起一只蜻蜓踏足的重量;荷叶变褐,缱绻萎缩,似难经住秋意的问候;一点娇媚几点嫣红,被秋色收归了去,徒留一池零枝斜竿。荷,完全失去了取悦人们的颜色了。如果以这样的“悲荷”审美视觉去描写,我们将陷入一种凄惶悲悯的情感藩篱,哪敢提“观赏”秋后之荷。
   我的一位画家朋友,他叫“启荣”,好几年未见他赠我作品,突然电话说为我画一幅,问我画什么,我略思答曰——残荷。我知道,他向来以画鼎盛正荣的花卉为主,他自己也说这样的题材,与自己的取名有关。他感到愕然。第二日说,想结伴去看残荷。他说,取材“残荷”,旨趣高雅,要画出荷之骨。有人绘画求工,他作画画骨,骨为荷之魂,岂是画得出?听说过“画龙画虎难画骨”的说法,取法乎上,我不能扫兴,愿陪一往。
   启荣先生也知崮山荷出名。我说,并非荷出名,而是无名才有那么多人前往,都想给那池荷一个雅名。他笑了。池塘东北角一亭叫“无名亭”,当然,荷也是无名之荷了。十几年了,大家给这池荷起了名字叫“无名荷”,荷也的确无争其名,褒贬无语,静待池塘,任人评说。启荣先生说,唯此处的荷有骨。荷连所居之处都无名,灼灼而开,硕硕临风,唯有骨者可如是。我赞同他的心得。
  
   二
   夏的痕迹也难寻了,依岸的垂柳,涂上了黄晕,给荷塘镶上了秋的花边,与满池的残荷悄然般配。一行枫树,已经点燃了热情,是想唤起池荷的第二春夏?怎么可能!枫树的红点燃的是秋风,秋风点燃不了池荷,我们不能把目光送给枫树了。十几亩方圆的池塘的四围,汉白玉栏杆被秋日晃得格外惨白,所有的色彩,莫不是为了残荷的色调?是的,没有了荷灼灼夺人眼目之姿,娇娆之态,那些风景的存在,还有什么心思独自娇艳呢。我突然看出了端倪。四周的景物,莫非是因为残荷有了风骨而模仿之?不忍残荷生出孤独的美感和凄清的况味,而一律地要在秋色里呈现出自己的风骨吧?
   如果怀着婉约的心境去观残荷,一定要带着李清照或者纳兰性德的词集,一句“凄凄切切”开头,便是挽歌哀唱,连浅唱低吟都不能释怀。池塘里,完全是一幅惨落的表情,当初田田的荷叶,突然就收了绿色,枯萎成黄褐色,七零八落,无精打采地挂在歪斜的荷箭上,似离犹恋的样子,以枯萎的姿势面对秋色,倒卧在池塘,不由得让人心生哀婉。当初的骄傲,曾经的桀骜,炎夏的奔放,转瞬成为历史,历史的进程就是这么快捷,快捷得让人没有了一个适应的空隙。
   你还会以为她会骄傲一世?启荣让我不要多愁善感了。是啊,有过一夏的繁荣纵意,也知前程里有一个秋,但努力盛开,只为一夏,已经满足了。我们曾经把那么美好的词汇都倾泻到她的花叶之上,她博取了我们的由衷赞美,索取了那么多的夸奖,多么妖冶,多么灿烂。戛然而止,悄然去掉浮华,妖冶之后,又悄然退场,绝不贪恋。这不是荷最可称赞的品质?留下的是风骨,绝不是一池哀歌。
   能在寒冬里傲雪独放的是梅花,故有“一任群芳妒”的美誉,我觉得,任凭群芳妒的还有妖娆一夏的荷,因为她不遗余力地盛开,不存半枝花容于叶下,以一杆荷箭倾力挺起一朵荷花,唯恐赏荷人看不见。她是无意跋扈的,自知已经埋下一个伏笔,甚至她也懂得,盛极必衰的道理,曾经的盛开,已经使尽了所有的气力,之后必然是低迷和惨落。这样大起大落的境界,唯荷可承受得了。我向来对太过妖艳而盛大的花情保持着警惕,甚至不愿做不祥的思考,所以,我总偏爱那些山间阡陌上的小花野花,家中也喜欢养一些不开花的绿植,虽不能享受欣赏花朵盛开的喜悦,但没有那种一旦凋零的担心和怅惘,不要张扬,才经得起时光,这是我的经验,我觉得做一个人,该取这种状态为最好。但我的想法显然排斥着荷花,是我没有读懂她,能够适应甚至安然于起落的陡然,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啊,这是荷所独有的风骨,心存风骨,灼放与凋零,视若平常,起落不惊,淡然接受,唯荷得此修炼,才成一池风景,一身骨气。
  
   三
   最知凋零意还属水中荷。秋风来袭,秋霜来残,荷一步步地在冷风中受伤了,不再荷叶擎珠,不再翩舞荷裙,红颜消退,凄冷伤身,她的绿一点一点地消融,变得形销骨立。我看到无名亭的上联写着“临风形枯香陨叶不落”句,恍然大悟,原来世上植物,山野有菊花抱枝,水域有荷叶摇旗。残景之中显风骨。一幅联起笔从枯败之象写起,实属罕见,也许这就是“无名”的出处吧。将残荷之态呈于上联,下联才轮到写荷之荣茂,一读,便知拟联人是以此作衬托,落笔奇崛,倾情残荷,我钦佩他的赏荷意趣。荷宁静地等待着秋霜的降临,把自己雕刻成一杆褐色的旗,再造一道别致而耐人寻味的风景。残荷啊,你应该有着不死的魂魄,不然,何以呈现出一片不屈的鬼魅之象。历经风霜,秋雨,不断蹂躏,荷看似寥落了,收起了她的荷裙,但她此时包裹着的是铮铮的骨,她把自己坚硬的骨骼呈现给我们,我相信,这些骨骼里通着敏感的神经,还有着一脉一脉的血液在流动,残荷,远比一朵盛开的荷花更有韵致,更有深度。盛开时的娇媚与跋扈,原来是在为此时的凝练而准备,所以我们才看到了荷的风骨和气质。面对一池残荷,我觉得是一群一群的人站在那里,他们是历经坎坷,繁华消尽,风骨独立,依然不失风范。如果人活成如此模样,一定是坎坷的故事造就的,最有味的人生,一定是既有叱咤风云的青春岁月,又有除去浮华裸露沧桑风骨的沉淀时刻,如此,人生才是完美完整的,才是最有分量的。
   画家启荣,仿佛是我的精神知音,他选择来观察表现残荷,不完全因为他已经是耄耋老人,想找到一种慰藉,而是一种要借此展现他凌厉画风,写真他苍劲而不羁的灵魂。如果一个画家,只是钟情于画盛开的荷,而不屑于残荷,他的内心一定是缺少坚韧精神的,即使画风里不乏风骨,风骨也是少了硬度的,精神世界一定不会饱满丰腴,不管他笔下的荷如何占尽夏荣,尽展风姿,析出奇香,也都是少了风骨的。当然,荣茂之姿,奇香之韵,如果是为了一段风骨的养成,那更值得我们为之喝彩。最有深度的审美,一定不会错过残荷凋零时,就像我们的眼光常常被岁月风化的丑石吸引,因为我们从中可以读到太多的东西,其中就包含着不易看出的风骨。人生的时光,如果仅有灿烂时刻,很耀眼,很丰满,而少了沉淀后的风骨,便显得寡味而单薄了。
   如果时光只停顿在夏日,荷无忧无虑地开,不知秋风秋雨为何物,我觉得这座池塘就没有了节奏,至少无法唤出我们怜荷惜香叹凋枯的悲悯情怀。启荣先生说,残荷在民间才有了赏识之趣,满塘鲜绿点点红的荷景,只会出现在宫廷画匠的笔下,多了葱郁之气,而少了凛然之趣。有些东西,只有交给时光,老了,才有了不一样的味道,就像这残荷,此时,她营造了一种风骨峥嵘的气象。
   盛夏里,荷花盛开,以靓丽示人,以精美傲人,何等纯洁,何等壮丽,她把人们心中多少美词佳句都赚取了去,但有谁对她生出敬畏之心?因为她的风骨尚且幼稚,正在酝酿,只有纯粹的美感,而无深层的骨气,她的味道总是不能脱离了脂粉之气。所以,给她长成风骨的时日不足,她是软骨无骨的,老了,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孤独无赏,凄清远人,正是风骨的特点。就像那些老人,自斟一杯清茶,相伴一盏孤灯,捧着几本老书,不可能是年轻人眼中的风光。历尽芳华,剩下的可以是芳华的记忆,但不再新鲜,那些看似清淡的东西,都是为了壮一段风骨啊。人生所得不再多少了,不管缺失了什么,都可以用朴素的生活之物去弥补,于是,老年也被这样的人活出了味道。就像池塘里的残荷,残缺的人生,不都是不堪入目,我已经在残荷前流连了半天,看丰满荷开,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多是瞥一眼,留下一个笑脸就转身而去,唯独残荷,驻留我的脚步,定格了我的表情。
  
   四
   我把目光再次给了以风骨示人的残荷。一池的荷,曾经自豪地走过繁华,如今,她还是不离开创造繁华的舞台,还是亭亭卓立,在平静的碧波纸上,把一段锦瑟年华,弹成了空水绝响。残荷不能捧起水珠了,但她已经将晶莹剔透的心,收藏在她的躯体,正在平静地跳动着。秋风渐厚,多少植物,不能再承其厚重了,唯有残荷,以风骨洗秋风。
   我爱秋天,不是因为秋天像春天那样孕育风景,而是以其秋刀雕琢风景。秋天,割开了枫树的脉管,淌出了血液,染红了一树的红,热烈而奔放;秋天,滤净了荷的青涩之色,删繁就简,将荷之风骨推给我们,静敛而沉稳。孤荷自作一面风骨大旗,自己扛起来,这是低调么?她选择了与时光一起静敛的状态。
   一个人,能够把自己也活成一枝残荷的样子,那是人生的境界。远离了那些浮华,听不到了那些赞词,堵塞了人们的喧哗,摒绝了热烈的氛围,对于喜欢的名利、红尘的喧嚣,鄙弃而无视。人生啊,很多东西都是往回收的,就像秋收冬藏的节令那样,我们选择好了适应这个时候的姿势了么?真的需要拿出一点风骨来,不毫厘必较,断了亟亟以求的追逐之心,一个无趣的人,也会慢慢长出风骨来。浮躁的人生,在残荷之美面前,真是气短无韵啊。
   光阴不会放过天地间的所有东西,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味道,但不一定享受到时光赐予的成色,多少人活得不像那枝残荷,只能像路边的衰草,两者境界迥异。前者以沧桑之色风骨之态,舞水一方;后者被行路人踩在足下,有多少人会把衰草视为秋色里不可不看的一景呢。
   看看池塘四围赏残荷的人三三两两,还不少,我想,他们一定不是为了来满足一下自己可怜秋去也的悲悯情怀吧,他们不说为了看什么,但他们心中也会为残荷的悲壮,为秋荷依然劲舞池塘而生出很多感慨吧。起码,赏残荷的这些人,都有着共同趣味倾向,太多的人,拿出手机,给残荷留影。我想,他们回家,翻阅这些照片,一定会从中找到什么。
   他们收获了什么?应该是残荷的风骨之趣。
   画家启荣先生说,我不是第一次画残荷,总觉得画不能入骨。我知道,他是在谦逊。画骨不易,或许我们只是看到了残荷的硬度,她此时依然随秋风摇曳,柔态可掬,未必不是风骨的内涵。
   不虚此行。启荣先生转头对着一池残荷说道,我的年纪,本该在家养着,可电视总在诱惑着我们出门看风景,时代让我坐不下,催着我出门寻找一些深刻的东西。
   “深刻”?“东西”?什么东西才是深刻的?他说的应该是残荷的风骨吧。
  
   2022年11月7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1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怀才老师的此文写得内涵丰盛,文质兼美,既有散文的曼妙意趣,又富诗的灵动韵致,兼具议论文的透辟精粹,同时渗透了哲学的深邃思辨,读后如醍醐灌顶,启人心智,受益良多。一般人到了秋天会滋生凄清孤独伤感的情绪,而作者面对秋天依然深情如故,乐观不减,从容自如。画家好友启荣准备赠画给作者,作者说期待残荷图,于是两位相伴而行,面对一池枯荷,作者和画家内心同样优雅淡定,对枯荷由衷感怀、崇敬莫名。“荷残风骨在,竹老气节存”,作者喜欢夏天鼎盛时期荷的婉约清美风华,更欣赏秋来一支荷剑擎起的残荷风韵风骨,虽枝叶凋零,但气质凛然,在猎猎西风中站成了一面旗帜,那是叱咤风云后经岁月沧桑磨砺沉淀的时光之美,其厚重的底蕴、铁骨铮铮,岂是稚嫩娇弱的花朵能媲美?那份历经繁华、摒弃喧嚣后走向内心的笃定、内敛、沉静、波澜不惊之姿,不随波逐流之势,又是何等的一枝独秀,何等的高贵,令人油然而生敬意!作者的画家好友,用心观察表现残荷之姿,足见其凌厉的画风,苍劲不羁的灵魂。作者用心品读残荷,品味残荷融入骨子里的遒劲、峻拔,与时光抗衡的不屈不挠之风,感慨万千,遂用一支妙笔抒写锦绣文字,表达对残荷的独特品性的深刻领悟,再由荷及人,自然过渡到对人生境界的大彻大悟,主旨得以凸显、升华。此文匠心独运,审美情趣高雅,品味卓尔不群,令人叹为观止。文中没有生硬的说教用语,只有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渗透,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唯美深远的意境,让心灵得以教化濡染,产生共鸣。人生经历过风华正茂的璀璨时光,也曾遭遇坎坷和磨难,到了人生的秋天,与文字相伴,聆听风景絮语,与残荷相看两不厌,甘于恬淡,抛却浮躁,留下丰盈的内涵和温润通透的质感。面对苦难不怨天尤人,乐观向上,方能涅槃重生,这便是残荷风骨给人的启迪。作者骨骼清奇,是一位灵魂写手,一直在修炼身心,途遇风景,收纳于心,天人合一,物我同化,异曲同工,渐至臻境。该文状物抒怀,借物喻人,情景交融,残荷是高贵人格的写照,作者旨在表达做人当如残荷,坚持操守、信仰,矢志不渝,傲骨长存。该文字字清雅朗逸,句句韵味浓郁,感情充沛,披文入境,浸染秋霜之枯荷,更添古朴绰约之韵;参破世事沉浮,愈显心智之沉厚广博。一篇超凡脱俗的大美之作,一曲吟唱残荷的炽烈赞歌,在天地间回响不绝,缭绕不散,汇成梵音袅袅,静谧的禅意相融相生。盛赞才情,问候怀才老师立冬快乐,遥祝吉祥安康!【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107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11-07 08:17:44
  夏荷清婉奇香,秋荷傲立碧波,傲骨铮铮,站成了天地间的一面旗帜,站成了风清气正的模样。做人当如是,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恬淡,沉静,摒弃浮躁,营造内心的温润、丰盛,坚守气节,不负时光,无悔此生!好文,朗逸深邃,引人入胜,濡染情怀。大美之作,拜读受益,倾力荐读,问好怀才老师!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07 15:31:54
  非常感谢罗老师的精彩编按,我典藏之。这篇小文,因你的编按,因你的解读,而生彩了,再次让我说声感谢。可能是到了这个年龄,与残荷有了精神上的契合,便喜欢了,几年前我就喜欢去看残荷,曾经写过《残荷赋》,以此表达那种面秋而独立的风姿,这次完全是因为偏远赠画给我,我脱口说出喜欢残荷,便有了上残荷之行。的确,从残荷里发现有风骨,虽凋零但不屈,依然迎着秋风起舞,时序不可违抗,但努力表现出无怨无哀的风度,着实令我敬佩。于是写了照片解读荷骨的小文。遥握,问候罗老师冬暖,谨祝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岚亮        2022-11-07 10:21:11
  寒风起,霜降大地,一池荷塘,那些“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繁华褪去,枯叶低垂,花梗亭亭斜斜,空留一副荷骨。此情此景,在常人眼中,必定凄切而伤感,然作者却读出了君子的风骨、哲人的思想和佛家的禅意。此文写荷、写秋、也写人生,驰骋于天地今古之间,实乃神来之笔。我喜欢这样的文字:“一池的荷,还是亭亭卓立,在碧波的纸上,把一段锦瑟年华,弹成了空水绝唱。”“秋风渐厚,多少植物,不能再承其重了,唯有残荷,以风骨洗秋风。”通篇读来,堪比方文山之歌词。通灵神作,奇文一篇,大赞特赞!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07 15:35:30
  感谢岚亮老师的精彩解读。这些句子,写作时流露笔端,没有刻意雕琢。我也喜欢——“一池的荷,还是亭亭卓立,在碧波的纸上,把一段锦瑟年华,弹成了空水绝唱。”“秋风渐厚,多少植物,不能再承其重了,唯有残荷,以风骨洗秋风。”人都会老,但风骨是一个人的灵魂,不会老,老了也要起舞,这是我的感觉,当然从上残荷中我也得到了壮骨的审美意趣。读岚亮老师的美文,我总也爱不释手,喜欢看,那种恣肆的情趣,正是我们这个年龄需要的,继续期待!问候岚亮老师冬暖,谨祝编创快乐!
3 楼        文友:岚亮        2022-11-07 10:23:53
  香香按语唯美诗意,解读到位,与文章如同高山遇流水,绝配!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07 15:37:13
  的确如岚亮老师所言,罗老师的编按真的是经典,我以为典藏,东篱社团藏龙卧虎,与你,与罗老师相逢,真的是一个难得又值得珍惜的缘分。问安!
4 楼        文友:白玄        2022-11-07 10:34:42
  夏天,荷花灼灼而开,硕硕临风,令人赏心悦目;秋天,残荷斜立秋风,铮铮铁骨,令人沉思感慨。艳华好画,风骨难描。作者另辟蹊径,不去写荷花的靓丽,却去写其风骨,赏其残败时仍挺立的荷箭,苍劲不羁的灵魂,奇韵雅趣,如一杆旗帜,是岁月沧桑磨砺的沉淀,是清美风华的凝聚和浓缩,更何况水底下有丰厚百纯的莲藕做地气支撑呢?构思新奇,情感饱满,哲思深刻,内涵丰赡,禅意十足。问候作者,拜读欣赏。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07 15:43:35
  谢谢白玄老师的精彩解读美评。的确,可能是荷花的雍容华贵已经不是我这样年龄的向往了,作为赏景,可一睹风情,而残荷,恰恰迎合了此时我的心境,无求华贵,不慕浮华,活出自己的风骨,是这个年龄的最佳状态,我向往之。不贬繁华,不恶凋零,总能从岁月里找到一种精神,也是文学的责任。遥握,问候白玄老师冬暖,谨祝编创快乐!
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11-07 10:43:15
  读过好多好多写荷的文章,觉得这篇最美最深刻!都说画虎画皮难画骨,此文硬生生地画出了风骨啊!罗老师说得对,该文字字清雅朗逸,句句韵味浓郁,是一篇超凡脱俗的大美之作!也正如岚亮老师所说,通篇读来堪比方文山歌词。通灵神作,奇文一篇!湘莉在此点一百赞!遥握问候怀才老师,深谢你为我们带来一篇篇奇美之作,辛苦了!谨祝一切都好!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07 15:46:46
  谢谢湘莉老师的美评。呆在我的地盘。告白气球的浪漫——这是文山的歌词,我也喜欢,那种独立人间的情调,不是孤独,而是别样的审美。写残荷,求风骨,壮老年之行,不怨不哀,也是残荷给我的风骨熏染,所以我喜欢那派风光,希望小文可以给读者带来审美的价值。遥握,问候冬暖,谨祝编创快乐。
6 楼        文友:东风第一枝        2022-11-07 11:02:44
  怀才老师的《荷骨》,写尽荷的气质精神。文章不贬盛夏里荷的繁荣娇美,更隆赞秋霜后以风骨示人的残荷,以物喻人,生出沉雄荡世的感想,表达作者坚持信仰傲骨长存的人生品格追求!可谓难得一求的雄奇文章!大赞欣赏!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07 15:49:06
  谢谢东风老师的美评。残荷残的是繁叶艳花,恰恰也过滤掉的浮华,留下一段风骨,在秋风中起舞,这是一种精神,怀才努力解读出残荷的风味风骨,以此壮人生之精神。也望东风老师书写一段壮美的人生。遥握,问候冬暖,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11-07 11:11:21
  怀才老师这篇《荷骨》,语言清丽凝练,思想深邃富有哲思,犹如工笔写意,写出了残荷的铮铮傲骨,写出了残荷的精神内涵,让人对残荷自然而然生出一种敬畏之心。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深刻的启示,经历繁华之后的淡然,历经风雨沧桑之后的坦然,以淡然和达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心存风骨,宠辱不惊。怀才老师的这篇文章写的精彩卓绝,让人叹为观止!非常喜欢这篇文章,收藏了。拜读老师佳作,大赞!问好怀才老师,遥祝一切安好!万事顺意!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07 15:52:24
  谢谢如菊老师的美评。我喜欢如菊老师点评中“坦然”一词,秋风正厉,而残荷不折,依然在水面竖起自己的旗帜,在秋风中歌唱着,这歌是沙哑的,但歌声中有风骨,一种沧桑无惧的精神气魄,足以让人振奋。问候如菊老师冬暖,加国无阴历节气,但冬天来了,如菊老师也遵守华夏习俗吧,加衣保暖。谨祝编创快乐,佳作不断!
8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11-07 11:24:18
  秋深了,满地落叶,满池残荷,游人熙熙攘攘,走过来走过去,毫无知觉,至多拍照时,觉得有点伤感,有点扫兴。但在老师眼中,这所谓的萧瑟,是秋在雕琢风景,枫树以血染红自己,残荷“以风骨洗秋风”。老师写法聪慧,一边游走,看残荷、感悟人生,一边埋下画家启荣先生画残荷的伏笔,交织着墨,最后将残荷风骨凸显得淋漓尽致,风姿奇崛。通篇文采灼灼,哲思涓涓,读之如品醇酿,回味绵长。这样的雅作,少见珍品,叹为观止。致敬老师,神奇美文,问冬安,保重!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07 15:55:26
  谢谢韩老师的美评。我总觉得,伤感也是一秋,不伤感也是一秋,伤感并不能缩短秋令的时间,人生很多东西都必须面对,畏缩不如理直气壮,不如坦然。这也是我从残荷中读到的一点精神,就称之为“风骨”了,或许认识浅显,但足以让我振作一下精神了。遥握,问候韩老师冬暖,谨祝佳作不断,编创快乐。
9 楼        文友:简柔        2022-11-07 12:40:38
  残荷有成熟、沧桑和苍凉之美,将风骨赋予残荷,恰如其分。人的一生如残荷,繁华、风光终会消逝,不必抱怨,感叹,淡然自若就好,这是做人的风骨和气节。活出残荷的样子,是人生的境界,也是生存的智慧。非常欣赏怀才老师的人生态度,更赞叹老师内心的辽阔和思想的深度。文章写得厚重,启迪心智,穿透力强。问候怀才老师。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07 15:59:08
  谢谢简柔老师精美的赏评。认识总不能皆如满池风荷花正举,必有面秋凋零时,无法接受残荷的状态,但残荷已经在,残荷无惧秋风,足以让我们从容面对,人们总能从身边所见找到一些慰藉,包括精神上的启迪。一池残荷,也是风景,是有风骨的风景,这是我读秋荷的基调。遥握,问候简柔老师冬暖,谨祝佳作不断,创作快乐!
10 楼        文友:枫桦        2022-11-07 15:16:55
  人生的写照啊!骨有心气,有志气,还有一生的无畏啊!赞人生,有无限畅快,赞心灵,有无限美丽缥缈,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07 16:01:31
  谢谢枫桦老师的美评。正如你所言,人活着,风骨不能倒下,心气不能输。人生谁无面秋时,一味哀怨,秋意浓而壮色不足,壮色对人生的不负责,所以,从容面对,雪着风荷长风骨。遥握,问候枫桦老师冬暖,谨祝佳作连连,编创快乐!
共 20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