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奇】年粑粑(散文)
冬天来了,离过年便不远,我们这里曾经家家有做年粑粑的习惯。做年粑粑是开启迎年的第一道礼仪,年粑粑是献给崭新一年的一份农家礼品。
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别看那些天天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他们的智慧是不可小觑的。农民往往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很具有劳动力和创造性。千百年来,农民为了吃出特色花样、吃出个性,历经尝试,无惧失败,用常用的食材整出各种美味来慰劳辛苦的自己,给平时单一的口味增添了色彩,打破了一成不变,吃出快乐健康。我们这里的年粑粑,就是用最普通不过的大米演变而来。这种粑粑,煎来吃、煮来吃、烧来吃,都很美味,老老少少都很喜爱。
我问过那些老人,何年何月兴起做年粑粑,都摇头,无法追溯到何时,看来这份美食,这道手艺的流传,已经很久。邻居白胡子爷说,去问姜子牙。这可要追溯到什么时候啊。那些做年粑粑的民俗场景,历历在目,回忆起来,温暖和香气一齐来袭。
二十多年前,年味似乎比现在更浓,刚到冬至,一些人便数着日子盼着过年,各家各户争先恐后置办年货。杀猪宰羊杀鸡杀鸭,想方设法做各种美食,很是红火。此时,做年粑粑也就相继开始,一家牵头,大家响应,三家五家约起,说干就干。今天在你家,明天到他家,聚在一起好不热闹!喜气洋洋做粑粑迎新年,做粑粑,一下子将过年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少的做几十斤米,多的做几百斤。大多数人家是预备第二年开春后,家里有白菜锋儿,青菜之类时,和粑粑一起煮来吃,既简单又美味营养,节省许多做饭的时间,准备投入春耕生产。“吃不穷,穿不穷,没有盘算一世穷”,大家都提前做了些安排。这种粑粑吃的时间很长,只要保管好,可以从冬天一直吃到第二年端午。
精心制作,古法储备,融入了多少农家的智慧啊。其实,我更欣赏我们这里的民风,那些因各种原因不能做年粑粑的人家,也不会没的粑粑吃,周围的邻居早知道,各家凑一点,保准过年有粑粑吃。那些做得多的大户,似乎是在炫耀自己,其实他们更多是把粑粑送给亲朋邻居。平时记得欠了谁家,这个时候就要送年粑粑,表达歉意,其实就是在还这份温暖的人情。“尝尝我家的怎么样”,“换着吃,换着吃”,这是送年粑粑的客气话,没有花里胡哨,没有拽什么词,怀着一颗朴素的心,迎来送往,乐在其中。邻里相助,民风淳朴,没想到,年粑粑在其中有着突出的价值。
二
我嫁得较远,娘家没有做这种粑粑的习惯,也都不会做。娘家只做那种发粑粑(发糕),发粑粑软糯香甜,十分可口,但保质期太短,过年时,人们也做得不多,根本找不到那种奢靡感。婆家的年粑粑则不同,可以放心多做一些,吃起来同样有大米的纯真,软、糯、香、味俱全,且保质期相对较长。婆婆知道我喜欢吃年粑粑,幽默一把,说道,你算是嫁给年粑粑了。
我是到婆家后才知道有这种年粑粑的。到婆家第二年便参与了做年粑粑。当时年轻,手脚麻利,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有一股冲劲。婆婆也没有老年痴呆,对我是百般呵护,为了培养我这个做粑粑的接班人,她是边示范边很有耐心地教我。
年粑粑,并不是糍粑,糍粑是纯糯米做成,是粳米和糯米的混合物。一般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按照自家米质的粘度,来决定糯米和粳米的比例。有五五开(糯米和粳米各半),有四六开(糯米四,粳米六),也有要吃粘性重、一口咬下去有牙齿印有劲道的,便三七开(糯米三,粳米七,不过这种最少)。年粑粑,有做粉子粑粑和浆粑粑两种,两种只是开始的步骤有点不同,后面的过程都一样。不过我喜欢粉子粑粑一些,因此,这里只说粉子粑粑。
三
年粑粑的做法,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用心对待,把握几个关键点,复杂也变简单。有好几年,是我家牵头,婆婆掌舵。后来婆婆身体渐差,便是我来接班当主角,把好质量关。
婆婆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她做粑粑很内行,我也是得到我婆婆的真传。她动嘴时,我便开始动手。首先,将粳米和糯米按照自己的喜好比例混合拌匀,将米淘干净后,用清水泡三到四个小时,待米粒吸足水分,然后舀出沥干,直到不再有水滴滴出。然后用磨粉机磨成粉,以前都是用石磨来磨碎,几十斤米,一个好劳力也得花大半天工夫才能完成。我家里如果要推石磨的话,老公在家,是不会要我干的,我只帮忙将粮食喂到磨眼就可。现在用机器加工磨成细粉,马力大的话,也就分分钟。磨成粉后,还得兑少量的水,让米粉再次吃足水分,吃足水分的粉粒有大小不等的粉坨,必须搓揉成粉粒,这个是关键之一。粉粒兑水多了,成了粥状,撮揉不成粉,上甑后,会将蒸汽阻挡,蒸汽往下压,出不来,粑粑不容易熟。水兑少了,米粉干燥,蒸汽径直过,粉粒也不容易完全熟透,即使勉强熟了,做出来的粑粑也是干巴巴的,不软糯,口感极差。米粉颗粒的干湿度以手捏成团,手搓成粉为宜。接下来,就是上甑,当然,灶里必须是大火,火是不能泄的。上甑,是一薄层一薄层地来,急躁不得。每上一层,盖好锅盖,待这一层蒸熟再加第二层,又盖好锅盖,这是关键之二,得有眼力劲,还要小心别被蒸汽烫着。熟没熟,测试可以用干净的长竹篾片往下迅速戳几下,拿上来的竹篾片干净没有沾生粉粒,便熟了,可以加另一层,否则继续蒸,直到熟了再加。以此类推,直至将甑加满,或者将米粉粒加完。
蒸熟马上出甑,此时,最热闹最精彩的环节,便开始了。那时用的碓臼(过去专门舂米用的),趁热倒进事先准备好的碓臼里,让热气散开一部分后,再上来三五个劳力,用粗木杵同时用力将那熟米粉杵。杵的时候还有一套唱词,一人起头,大家合:“用力杵啊,呵嘿;粑粑圆啦,呵嘿;过个热闹年啦,呵嘿;明年风调雨顺,全家都平安,呵嘿……”一面杵糯粘后再翻过来,杵另一面,得抓紧时间,不能让其凉了。几个拿杵的人,往往是累得满头大汗,还是笑嘻嘻,乐滋滋。完了,几人用杵同时托住糯软的粑粑毛被粘连。此时得趁热,有人用细绳切分成了几大坨,然后立即在门板上搓成长条,随即扯成小坨,围拢来的人,手上也得摸上一层食用油,防止粘连,你一坨我一坨,趁热便开始圆坨,想吃的也可以尝了。圆成球型再一按,便成了圆圆的成品粑粑,一个一个摆好,让其自然冷却。有人家里还专门有印粑粑的木雕印子,印子内刻有“富贵花开”、“吉祥如意”等字样,将圆好的坨往印子里一按再倒出来,便成了有吉祥字样的粑粑,冷却后,煞是好看,感觉吃起来味道更美,心情更爽。用这个印了字的粑粑送人,那更是另一番情怀,只觉得倍感重视、受尊敬,心里更是美滋滋。我记得,我家里以前有一个这样的印子,婆婆拿给我看过,内有“富贵花开”字样,刚开始那会儿,我还拿来印过,后来拆房建房,东搬西搬,再也没找着了。
如此繁复的制作工序工艺,体现出人们对事物的尊重,从普通的一粒米到一块年粑粑,提取精华,在食物升华了口感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生命从美食中获得了最好的呵护。
先不说吃的滋味,制作年粑粑的场景,也是一道美美的大餐,人们在劳动中享受制作美食的欢快,此时的歌儿最向,微笑最甜,话儿最多,故事也很温暖。这种活儿很原始,但我并不觉得落后,因为丰富的情感已经使得年粑粑充满了温度。
四
年粑粑的保管也很简单,让其冷却后装进器皿里再次凝固增加硬度,大概三四天后便加上冷水保管,让水没过粑粑便好。气温高时,隔三差五换水,雪天水凉,十天半月换水也行,总之勤一点换水,粑粑不会有酸味,保存的时间会更长。年粑粑,别看它刚做出来时和大米一个颜色,不是很白,但在水里泡些日子,会越泡越白,越泡越漂亮。它是内在的美,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现在,农村里小锅小灶多,整体橱柜普遍,厨房空间小,在家的劳力也不多,锣齐鼓不齐的,一般百姓家已经不具备做粑粑的条件。不过,早就有人瞄准了市场,发明了全自动做粑粑的机器。据说,这机器一天可以做几千斤甚至上万斤米,真是省时省力还省工,方便他人,成就自己。也有专门做手工粑粑的小作坊,这种作坊在继承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稍微有一些改进。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带米去加工,或大或小,或粳或糯,可以重新寻找一下过去的时光。特别是可以让小孩子去参加,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感受一下自食其力的氛围。
我在感谢婆婆教会我做年粑粑的同时,也常常会有一些感慨:聪明的百姓哦,在漫长的时光中,勤俭、坚韧、不屈不挠,创造出多种舌尖上的味道,这些极致的美食,留给了最勤劳的人们。祖先的智慧,各地特色的秘密,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瞬间,人们都在用心创造,并代代相传。
年粑粑哦,是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我现在想得最多的是,怎样把我的手艺传下去。自己动手,不仅仅是丰衣足食,还会使美食充满了另一种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