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粜新谷(散文外一篇)

编辑推荐 【流年】粜新谷(散文外一篇)


作者:吴翼民 白丁,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59157发表时间:2022-12-13 13:22:09

乡下插队落户的岁月真是难以忘怀的苦乐年华,种田的苦和收获的乐反差极大。
   且说种水稻吧,从插秧到耘耥到收割到脱粒,每个环节都艰辛至极——半夜三更有线广播响起《社员都是向阳花》,“向阳花”们就要晕头蒙眼一头拱到泥巴里,上有飞虫侵扰,下有蚂蝗袭击,一碗冷饭一撮咸菜加一壶汤罐水对付了一天的饮食,腰是直勿起来了,一个个宛若弯虾,人晒得像油煎猢狲,身上的皮是蜕了一层又一层,辣豁豁地灼痛……劳作着、煎熬着,终于闻到了稻田的清芬,听到了稻谷灌浆的声息,看到了稻穗垂首和稻海起伏成浪,而后就是收割打场,电动脱粒机一片欢快的歌唱、稻谷迸飞热烈的舞蹈,那歌那舞是粜新谷的前奏。
   村巷和场坪开始欢呼:“粜新谷啦!粜新谷啦!”粜新谷就意味着完“皇粮”、意味着进“银两”、意味着吃新米饭和分红,一年忙到头,就翘首企盼着囤里有粮、手里有钱嘛。再说实在点,粜新谷本就是最美的差事哩。生产队不成文的规矩,谁揽到了粜新谷的差事,那一天谁就可以放开肚皮吃新米饭。这可是个大美差啊,因为虽说家家分到口粮,但毕竟额定有限,得计划着吃到麦熟。粜新谷则不然,谁揽到此美差,这一天可以可着劲儿吃,吃到肚皮滚圆,裤带崩断,这可是雪白晶亮的新米饭哪。
   我们知青是揽到粜新谷的常客,一个秋季有好几回哩,摇着满载着稻谷的船儿,沿途看天青水蓝、桥弓岸直,与田间劳作的乡亲们打着招呼,分享着丰收的喜悦,与平时摇船积肥完全两种心境,迢迢的路程也觉得近了许多,一路摇到镇上,向粮站赶去。
   那时我们粜新谷的小镇即是而今名声大噪的千灯古镇。此镇古朴而繁盛,被我们唤作“娘家”,凡去上海积肥,归来必在“娘家”盘桓休整,老乡们的规矩,每个人衣兜必须全掏空,在镇上的饭店撮上一顿,然后回到村里。那么来千灯粜谷,撮一顿也是必须的。此时前来粜谷,远比积肥归途好多呢,因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呗。不过先莫着急,得完成任务再说。
   大粮仓前已然谷山人海哩。收谷者——验货人、称谷人、会计员各守其职,吆喝声、算盘声交汇一片。自然,交粮的农民更多,获得检验合格者,忙着一箩一箩将谷子掮入仓库,仓库敞开着,已经越堆越高,架起了高高的跳板,人走其上,委实不易。没有检验过关的稻谷须耐心等待过关,这全仗粮站工作人员高抬贵手啦,但总是挑剔,秕谷草屑泥粒忒多啦、干燥度不达标啦,于是就地加工改进,摊开晒太阳嘛,各各割据一方场地,翻着耙着,用仓库提供的除杂吹风器猛吹,总要捱过几个时辰方始被认可。当然,倘若遇到女检验员,我等男知青一番花言巧语,大抵能提前过关的。
   过关后便是进仓。稻谷进仓断非一番花言巧语可成事,需要力度、并且是巧力,——掮着一箩百来斤的稻谷要走上高高的跳板,并且将谷子倾倒入库,得连贯、一气呵成。这些巧力知青也是练成了的,一点勿输老农。老农力气胜于知青,有一点老农勿及知青,亦即知青会哼哼歌子,充作劳动号子之用,一下减轻了强度,偶或有女检验员甩来个笑脸,知青的歌子便愈发的动听呢,干活就显得愈发利索轻松。当然是轻松而非轻骨头,因为轻骨头的后果就是掉下跳板,闪了腰事小,被陷埋进谷堆要出人命的呀。
   交粮入库一个上午可以完成,然后就是吃饭,兴许吃饭才是主要任务。自然此时不会再自己点火做饭了,大摇大摆进饭店去方显气派,预先带好的一袋礅实的新米往柜台上一夯,服务员心领神会,明白饭和菜都照此排头啦,米饭之余就是大鱼和大肉,包括酒水。此时我等就挑个临街的座席坐妥,俯看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闻着厨房飘出的袅袅香味,食欲大为亢进。等不及菜肴上全,上一盘便风卷残云来个汁水不留。顾不得女服务员抿嘴偷笑,直吃得饱嗝连连。此时真是神仙般的日子哩,似乎大半年的辛劳全部得到了释放和补偿。
   饭毕就是逛商场,老乡们总想得给家里人也买些东西吧,尽管钱包里仅叮当几个铜钱,也不能亏了婆娘和孩子嘛,针头线脑啦、糖果蜜饯啦。
   花光了再说,因为新谷粜光了,分红的日子快了。
  
   打夯记
   我寻寻觅觅,在寻觅着一个声音,这声音是那么古老,那么遥远,是人声之元音,是百分之百的天籁!如今的人声要么是越来越刻意,刻意得精致,要么是越来越放荡,放荡得浮嚣。正因为此,我才分外想念古老遥远的人声之天籁。偶打开电视,放的是川江号子,哦哦,这难道不正是我要寻觅的人声么?是的,这川江号子如川江一般不事修饰而自然流淌,是人本能的声息。这种我心目中向往的人声,除了川江号子,还有少年时代经常听到的江南夯歌。
   时光倒流七十年,上世纪五十年代,是解放后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造桥拓路、拆旧树新,那时极少机械操作,偶有一辆压路机隆隆而过,路人会引为稀罕,与看到坦克行街一样的兴奋。于是就多人工操作,到处是沉沉的打夯声,还有此起彼伏的夯歌。于是沉重的体力劳动油然变成了民间艺术。
   打夯是一项集体劳动,七八人与十数人不等,通常是两人把夯,数人或十数人拉夯,我曾见到过二十余人合作的“大夯”,也是两人把夯,拉夯的有二十余人,密匝匝围成一圈,夯绳拉起,那夯柱跳到半空,落下时闷闷地叩击到地上,地皮为之震动,夯上的铁环“嚓啷啷”作响,与此同时,夯歌也是起起伏伏,声震四方,蔚为壮观。
   印象中,夯歌由主歌和副歌两部分组成,主歌由把夯者唱,多为叙事类者,即兴编排,现编现唱,副歌是拉夯者齐声和唱,主歌以俏皮有趣流畅为佳,副歌要求唱得整齐雄浑,声能裂帛,响遏云天。
   少年的我,对筑路工地的打夯非常感兴趣,凡哪里有打夯,必钻头觅缝前去观看,挤进人堆里,挤到前排去看,不为夯起夯落的好看,而是为的夯歌的有趣好听,有趣的是主歌,好听的是副歌。久之,居然能记得许多有趣的歌子,这些歌子倒颇能反映当时的民风民俗的——
   一条马路二条边,
   马路旁边有爿扇子店。
   扇子店卖的纸团扇,
   一把扇子五分钱。
   扇面上画的大美人,
   抱回家去放床前。
   天热扇来风也香,
   困起觉来梦也甜。
   当时江南城里人度夏都爱买纸团扇,便宜实惠,并且印的画也好看。把夯的每唱一句主歌,拉夯的就和一声“嗨哟”,一段主歌唱罢,领唱者突然提高声调,示意接上副歌,于是拉夯的也拉高了声调唱——
   嗨,一夯又一夯哎——
   扇子上画的大美人,
   抱回家去放床前哎——
   又如——
   一位小朋友鼻涕长,
   缩进缩出弄白相。
   不花本钱不出力,
   开了一爿索粉(粉丝)厂。
   天气一冷忙生产,
   过年正好派用场。
   叫一声,小朋友,
   不讲卫生出洋相。
   “哎呀不好,这不是编唱的我么?”我大吃一惊,想到自己正拖着鼻涕,脸就刷的红了下来。不过那时拖鼻涕的孩子真多,冬天穿得单薄,易感冒,又不讲卫生,让打夯的逮个正着。也就从那时起,我讲起了卫生,再不让自己拖鼻涕——做“索粉厂厂长”了。
  

共 27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粜者,卖也。经过了插秧、耘耥、收割、晾晒等艰辛的劳作,终于新谷归仓,家家户户可以分到粮食了。这时候还有一项任务,就是交公粮,或者卖余粮。本文记述了作者在农村当知青的时候,与农民同甘共苦,经历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磨练,也享受过丰收带来的喜悦。文章着重描写了去千灯古镇交公粮的过程。完成了交粮任务之后,可以到饭店大开朵颐,喝酒、吃肉、干米饭,直到肚皮溜圆,饱嗝连连,才满意而归。这是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讴歌。《打夯记》写的是作者少年时观看打夯、聆听江南夯歌的情景。那地动山摇的打夯声以及雄浑有趣的夯歌,好似远古传来的人声天籁,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震撼心灵。两篇短文语言老道,用词精当,涵义隽永,有着很强的感染力。佳作,推荐阅读!【编辑:燕剪春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2-12-13 13:30:49
  我来自江西鄱阳湖地区,也是水稻之乡,对吴老师文中描写的农村生活非常熟悉。那时候的生活确实艰苦,劳动强度也很大。家乡有一句俗语:小孩子盼过年,大人盼栽田。栽田就是种稻子,因为只有栽种,然后耕耘,才有收获。交公粮、卖余粮,我虽然没直接参与,但耳濡目染,至今印象深刻。所以读这篇文章感觉很亲切,唤起了曾经的记忆。感谢吴老师的创作!祝您身体健康!写作愉快!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2-13 20:03:50
  读作者的文之前,温故知新两个字:粜(tiao读四声)和籴(di读二声)。这两个都是动词。籴,是买进粮食;粜,是卖出粮食。粜新谷,就是卖新谷。
   现在进入正文,看看作者给我们讲述一个什么故事。
   读完《粜新谷》,说不出的亲近亲切。尤其是作者描绘的去“千灯古镇”交“公粮”的画面,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作为曾经的粮食局职工的子弟,对“收谷者——验货人、称谷人、会计员各守其职,吆喝声、算盘声交汇一片”的情景,依然是历历在目,也勾起我对往事父辈们生活的亲切回忆。新谷粜光了,分红的日子就快了。任何时代,有希望的日子,就是好日子。
   读散文《打夯记》,我能理解作者寻寻觅觅的那个声音,古老又遥远。那是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声音,那是诗歌起源于劳动的声音。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那个叫“杭育杭育”的夯歌,就是诗歌创作的源泉。
   作者这两篇散文语言优美,意境诗意温暖。佳作阅读。
3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2-13 22:04:07
  粜新谷写得是知青年代去交公粮的故事,跟那些满纸都是眼泪鼻涕的凄惨知青文字不同,吴老师写得知青生活有血有肉,有生活的不易,更多的却是劳动的乐趣。打夯是个力气活,在整齐的号子声中,大家一起用力,才能稳准狠地砸下去。当年在乡下,这个活儿,我也是常干呢,农业学大寨,在工地上,大家一起喊着号子一起用力,如今想来,那个火红的场面,常常从心底升起。吴老师是散文大家,言简意赅,抒情又稳健。
江凤鸣
4 楼        文友:风逝        2022-12-13 22:17:59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后期的事,在城里长大的孩子,在田间劳作,其辛苦不言而喻。但是作者抓住令知青开心的事去着墨,字里行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将读者情不自禁带进其中,真切感受着丰收后粜粮可以吃顿饱饭的快乐。
   读着《打夯记》,在其中感受着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火热壮观场景,此文再次呈现那个火热年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与其说作者在怀念打夯的原生态的天籁之音,不如说是对那个年代的怀恋。令人倍感亲切的美文,感谢分享。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5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2-12-14 08:09:21
  这篇散文不仅是在忆苦思甜,是在回忆一个时代的真实生活。文章主要描述了农业税取消之前,农民交公粮的生活场景,交公粮是有年代感的生活事件,属于80后及之前一代农村人的共同记忆。过去粮食都要上交国库的,在封建社会叫上交皇粮。交完公粮的心情无比轻轻,可以嗨吃一顿,庆贺完成任务的喜悦心情,那时候的人真是纯朴,惇厚。如今的庄稼人,没有农业税,有的地方国家还反倒补贴农民。《打夯歌》具有一种气出一口、劲使一处、同心协力、鼓动干劲的作用。如今打夯歌已成为一种记忆,被沉淀在岁月中。但是人们不会忘记一个个时代。好文字总是散发着人间烟火的味道。拜读学习。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6 楼        文友:清鸟        2022-12-14 08:31:15
  这两则小文都有时代的影子,带来清心和蓬勃之感。交公粮的政策一直到我20多岁才取消,所以非常熟悉,想想那个热火朝天的画面,激情依然在流转。贫穷时代,愿望是单纯的,也是美好的,特别具有团结精神,文中场面描写灵动,鲜活,无论交公粮还是打夯,都有很强的感染力,引人回想,无限想象。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7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2-12-14 12:52:40
  这篇文章忆苦思甜,知青上山下乡,有人觉得苦,有人觉得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那段日子,在农村很多地方,犁田,耙地,插秧到盼来收获,交了公粮,剩下的才是自己的,《打夯记》,人民团结就是力量,锻炼人,也折磨人,这样的场景,在作者的文字里言简意赅,描写细腻,真情流露出来,想起那样的岁月,就会让人想起许多画面。
8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2-12-14 13:22:36
  老师用洗练的笔触为读者描摹了两幅生动的生活场景,一幅是粜米,一幅是打夯。生产队里的粜米我没见过,但我跟父母去交过公粮、卖过棉花,对文中刻画的场景是熟悉的。老师的刻画给人在场感,生动感人,尤其粜米之后去吃“大餐”的举动,将他们的欢乐表达的淋漓尽致。打夯我也是见过的,早年间盖房都要用夯来打地基。老师对打夯的刻画一样逼真生动,尤其打夯歌的引入,增加了劳动的趣味性和读者阅读的快感。真是好文,欣赏学习。
闲云落雪
9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22-12-14 14:39:22
  看到这个题目想到了叶圣陶的《粜米》,一样的忙忙碌碌,一样的红火热闹,不同的是,粜米米贱伤农,农民多收了三五斗,反而得了比往年更低的价钱;而这《粜新谷》写了农民交公粮的事,字里行间展现出的纯是丰收的快乐和粜谷后的兴奋。《打夯记》介绍了上个世纪打夯这一集体活动,重点写了打夯歌,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也反映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两篇散文,用词朴素,感情真挚,读来让人感觉很是亲切。拜读佳作。问好作者。祝安。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10 楼        文友:疏影横窗        2022-12-14 16:16:39
  这是一篇生机勃勃的散文。作者用了老人们常讲的哲理性极强的语言“囤里有粮,手里有钱;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肚皮滚圆,腰带绷断”和女检验员的花言巧语;这一幕幕都深深地刻到了我的脑海里。画面感极强。
   文章读起来既有质感也不乏俏皮。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底不是一般的了得啊!
   愿作者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不忘初心,还原本质,真实为美。
共 15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