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粜新谷(散文外一篇)

编辑推荐 【流年】粜新谷(散文外一篇)


作者:吴翼民 白丁,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83940发表时间:2022-12-13 13:22:09

乡下插队落户的岁月真是难以忘怀的苦乐年华,种田的苦和收获的乐反差极大。
   且说种水稻吧,从插秧到耘耥到收割到脱粒,每个环节都艰辛至极——半夜三更有线广播响起《社员都是向阳花》,“向阳花”们就要晕头蒙眼一头拱到泥巴里,上有飞虫侵扰,下有蚂蝗袭击,一碗冷饭一撮咸菜加一壶汤罐水对付了一天的饮食,腰是直勿起来了,一个个宛若弯虾,人晒得像油煎猢狲,身上的皮是蜕了一层又一层,辣豁豁地灼痛……劳作着、煎熬着,终于闻到了稻田的清芬,听到了稻谷灌浆的声息,看到了稻穗垂首和稻海起伏成浪,而后就是收割打场,电动脱粒机一片欢快的歌唱、稻谷迸飞热烈的舞蹈,那歌那舞是粜新谷的前奏。
   村巷和场坪开始欢呼:“粜新谷啦!粜新谷啦!”粜新谷就意味着完“皇粮”、意味着进“银两”、意味着吃新米饭和分红,一年忙到头,就翘首企盼着囤里有粮、手里有钱嘛。再说实在点,粜新谷本就是最美的差事哩。生产队不成文的规矩,谁揽到了粜新谷的差事,那一天谁就可以放开肚皮吃新米饭。这可是个大美差啊,因为虽说家家分到口粮,但毕竟额定有限,得计划着吃到麦熟。粜新谷则不然,谁揽到此美差,这一天可以可着劲儿吃,吃到肚皮滚圆,裤带崩断,这可是雪白晶亮的新米饭哪。
   我们知青是揽到粜新谷的常客,一个秋季有好几回哩,摇着满载着稻谷的船儿,沿途看天青水蓝、桥弓岸直,与田间劳作的乡亲们打着招呼,分享着丰收的喜悦,与平时摇船积肥完全两种心境,迢迢的路程也觉得近了许多,一路摇到镇上,向粮站赶去。
   那时我们粜新谷的小镇即是而今名声大噪的千灯古镇。此镇古朴而繁盛,被我们唤作“娘家”,凡去上海积肥,归来必在“娘家”盘桓休整,老乡们的规矩,每个人衣兜必须全掏空,在镇上的饭店撮上一顿,然后回到村里。那么来千灯粜谷,撮一顿也是必须的。此时前来粜谷,远比积肥归途好多呢,因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呗。不过先莫着急,得完成任务再说。
   大粮仓前已然谷山人海哩。收谷者——验货人、称谷人、会计员各守其职,吆喝声、算盘声交汇一片。自然,交粮的农民更多,获得检验合格者,忙着一箩一箩将谷子掮入仓库,仓库敞开着,已经越堆越高,架起了高高的跳板,人走其上,委实不易。没有检验过关的稻谷须耐心等待过关,这全仗粮站工作人员高抬贵手啦,但总是挑剔,秕谷草屑泥粒忒多啦、干燥度不达标啦,于是就地加工改进,摊开晒太阳嘛,各各割据一方场地,翻着耙着,用仓库提供的除杂吹风器猛吹,总要捱过几个时辰方始被认可。当然,倘若遇到女检验员,我等男知青一番花言巧语,大抵能提前过关的。
   过关后便是进仓。稻谷进仓断非一番花言巧语可成事,需要力度、并且是巧力,——掮着一箩百来斤的稻谷要走上高高的跳板,并且将谷子倾倒入库,得连贯、一气呵成。这些巧力知青也是练成了的,一点勿输老农。老农力气胜于知青,有一点老农勿及知青,亦即知青会哼哼歌子,充作劳动号子之用,一下减轻了强度,偶或有女检验员甩来个笑脸,知青的歌子便愈发的动听呢,干活就显得愈发利索轻松。当然是轻松而非轻骨头,因为轻骨头的后果就是掉下跳板,闪了腰事小,被陷埋进谷堆要出人命的呀。
   交粮入库一个上午可以完成,然后就是吃饭,兴许吃饭才是主要任务。自然此时不会再自己点火做饭了,大摇大摆进饭店去方显气派,预先带好的一袋礅实的新米往柜台上一夯,服务员心领神会,明白饭和菜都照此排头啦,米饭之余就是大鱼和大肉,包括酒水。此时我等就挑个临街的座席坐妥,俯看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闻着厨房飘出的袅袅香味,食欲大为亢进。等不及菜肴上全,上一盘便风卷残云来个汁水不留。顾不得女服务员抿嘴偷笑,直吃得饱嗝连连。此时真是神仙般的日子哩,似乎大半年的辛劳全部得到了释放和补偿。
   饭毕就是逛商场,老乡们总想得给家里人也买些东西吧,尽管钱包里仅叮当几个铜钱,也不能亏了婆娘和孩子嘛,针头线脑啦、糖果蜜饯啦。
   花光了再说,因为新谷粜光了,分红的日子快了。
  
   打夯记
   我寻寻觅觅,在寻觅着一个声音,这声音是那么古老,那么遥远,是人声之元音,是百分之百的天籁!如今的人声要么是越来越刻意,刻意得精致,要么是越来越放荡,放荡得浮嚣。正因为此,我才分外想念古老遥远的人声之天籁。偶打开电视,放的是川江号子,哦哦,这难道不正是我要寻觅的人声么?是的,这川江号子如川江一般不事修饰而自然流淌,是人本能的声息。这种我心目中向往的人声,除了川江号子,还有少年时代经常听到的江南夯歌。
   时光倒流七十年,上世纪五十年代,是解放后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造桥拓路、拆旧树新,那时极少机械操作,偶有一辆压路机隆隆而过,路人会引为稀罕,与看到坦克行街一样的兴奋。于是就多人工操作,到处是沉沉的打夯声,还有此起彼伏的夯歌。于是沉重的体力劳动油然变成了民间艺术。
   打夯是一项集体劳动,七八人与十数人不等,通常是两人把夯,数人或十数人拉夯,我曾见到过二十余人合作的“大夯”,也是两人把夯,拉夯的有二十余人,密匝匝围成一圈,夯绳拉起,那夯柱跳到半空,落下时闷闷地叩击到地上,地皮为之震动,夯上的铁环“嚓啷啷”作响,与此同时,夯歌也是起起伏伏,声震四方,蔚为壮观。
   印象中,夯歌由主歌和副歌两部分组成,主歌由把夯者唱,多为叙事类者,即兴编排,现编现唱,副歌是拉夯者齐声和唱,主歌以俏皮有趣流畅为佳,副歌要求唱得整齐雄浑,声能裂帛,响遏云天。
   少年的我,对筑路工地的打夯非常感兴趣,凡哪里有打夯,必钻头觅缝前去观看,挤进人堆里,挤到前排去看,不为夯起夯落的好看,而是为的夯歌的有趣好听,有趣的是主歌,好听的是副歌。久之,居然能记得许多有趣的歌子,这些歌子倒颇能反映当时的民风民俗的——
   一条马路二条边,
   马路旁边有爿扇子店。
   扇子店卖的纸团扇,
   一把扇子五分钱。
   扇面上画的大美人,
   抱回家去放床前。
   天热扇来风也香,
   困起觉来梦也甜。
   当时江南城里人度夏都爱买纸团扇,便宜实惠,并且印的画也好看。把夯的每唱一句主歌,拉夯的就和一声“嗨哟”,一段主歌唱罢,领唱者突然提高声调,示意接上副歌,于是拉夯的也拉高了声调唱——
   嗨,一夯又一夯哎——
   扇子上画的大美人,
   抱回家去放床前哎——
   又如——
   一位小朋友鼻涕长,
   缩进缩出弄白相。
   不花本钱不出力,
   开了一爿索粉(粉丝)厂。
   天气一冷忙生产,
   过年正好派用场。
   叫一声,小朋友,
   不讲卫生出洋相。
   “哎呀不好,这不是编唱的我么?”我大吃一惊,想到自己正拖着鼻涕,脸就刷的红了下来。不过那时拖鼻涕的孩子真多,冬天穿得单薄,易感冒,又不讲卫生,让打夯的逮个正着。也就从那时起,我讲起了卫生,再不让自己拖鼻涕——做“索粉厂厂长”了。
  

共 27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粜者,卖也。经过了插秧、耘耥、收割、晾晒等艰辛的劳作,终于新谷归仓,家家户户可以分到粮食了。这时候还有一项任务,就是交公粮,或者卖余粮。本文记述了作者在农村当知青的时候,与农民同甘共苦,经历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磨练,也享受过丰收带来的喜悦。文章着重描写了去千灯古镇交公粮的过程。完成了交粮任务之后,可以到饭店大开朵颐,喝酒、吃肉、干米饭,直到肚皮溜圆,饱嗝连连,才满意而归。这是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讴歌。《打夯记》写的是作者少年时观看打夯、聆听江南夯歌的情景。那地动山摇的打夯声以及雄浑有趣的夯歌,好似远古传来的人声天籁,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震撼心灵。两篇短文语言老道,用词精当,涵义隽永,有着很强的感染力。佳作,推荐阅读!【编辑:燕剪春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2-12-14 17:56:26
  读罢《粜新谷》这篇文章,认识了这个“粜”字,是卖新谷的意思,还认识了她的姐妹“籴”字,这一卖一买,一出一进,彰显了汉字的博大精深,形象无比。两篇短文情感真挚,朴实无华,再现了庄稼人的劳动场景,也体现了他们在劳累中自得其乐的心境。特别是第二篇,那打夯的号子,太振奋人心了。那些打夯歌虽是顺手拈来,现编现唱的,也是别具一格,韵味十足。
五十玫瑰
12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2-14 19:03:28
  粜新谷,打夯,都是我未曾经历过的。读您的文章,领略字里行间的劳动细节,和承载的五味心情。伴随时间的推移,慢慢都会淹没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中,那么文字就变得更加珍
   贵。感谢老师分享!
13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2-12-14 22:19:56
  新中国六七年代有一大青春锤炼红心的国策,即插队落户,那一段苦乐年华,谱写着另类的金色岁月。作者以粜新谷这一美差为叙事主线,用略带戏谑的素描,娓娓道出“过关,进仓,吃饭,逛商场”等千灯古镇粜谷收获之乐的几个典型情节,清爽的用语中夹带方言,精准的表述富于画面感,读者宛若在场,一睹老农大力气的进仓、知情哼歌子、和女检验员的逗趣,体验了一把粜新谷的欣悦。《打夯记》川江号子,少年时追听的江南夯歌,均是作者想念古老遥远的人声之天籁。追着沉沉的打夯声和夯歌,以少年作者的耳闻目睹,再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城市建设中筑路工地“把夯、拉夯”这一集体劳动的热火朝天,看夯歌的小屁孩和小作者都被编唱成了生产“索粉厂厂长”。于少年的作者而言,或许源于夯歌的有趣好听,有趣的是主歌,好听的是副歌。然,越过时光之河,以回望的姿态,聆听声震四方的夯歌,我们心为之而动的是一种民间艺术,而不再是沉重的体力劳动。
   两篇散文,扎实于生活,清新而警世,佳作。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14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2-12-14 23:36:38
  一个时代的印记,不因地域的不同而改变。此篇散文中写交公粮的场景,一下子就出现在脑海,上跳板,抬粮,晒粮等,读细节如看一部老电影,真实可亲;打夯也是,三五人提着绳子拉起又放下,边唱边干活,丝毫不影响工作的进度,且人人脸上无怨色,这或许就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一篇时代感极强的散文,读后引起共鸣了。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15 楼        文友:康心        2022-12-15 09:22:42
  散文虽短文,可真的读来忍俊不禁。小时候所见所闻又浮现眼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乐趣,这样用文字表现出来,确实非常有意义,劳动人民的情景就远是最可爱的样子。文笔幽默,我喜欢。
用文字记录人生的轨迹,修一条心心相通的小径
共 15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