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海拉尔漫记(散文)
一
初夏的呼伦贝尔,是一年之中最温柔浪漫的时候。野罂粟花的悄然绽放,把这片大地推向极美的巅峰。这种黄色的小花,单单看是不出奇的,植株低矮,外形干瘪,缺乏挺拔的身姿。让人想不到的是,它竟然以数量众多来取胜。来到了属于它的花期,看啊,满目的金黄与夏日的阳光融合在一起,以排山倒海之势,漫卷着整个原野。
大草原的无边无际,成就了这种野花的灿烂辉煌,忍受了一冬寒冷的煎熬,只为了此刻铺天盖地的怒放。也许只有大草原才能展现出它的壮美,这份壮美被无限放大着,竟然如大海一样汹涌无边。这无边的金黄,衬托出天空的碧蓝与纯净,我才意识到这片由生命所铺就的草原,不正是人们心目之中默默念念,生生世世都向往的人间天堂吗?
呼伦贝尔从沉睡之中醒来,唤醒它的一定是海拉尔河。此时的海拉尔河更像是一条蓝色的血脉,在大地上蜿蜒流淌着。呼伦贝尔如一个强壮的汉子,骨骼清奇,肌群鼓胀,一根根血管凸显着,遍布身体各处,随时都能迸发出贲张的血性。
草原深处那一个个白色的蘑菇,飘闪着细如游丝的炊烟。那是颇具童话色彩的蒙古包啊!可以随时拆装,随时都可以平地而起,神奇如此。蒙古包是最适合大草原的居所,也是最具草原特色的。蒙古包建在草原深处,大地就像母亲的胸膛一样火热,游牧民族就是大地母亲的孩子,偎依在母亲的怀里,生活如意,幸福甜蜜。
蒙古人有这样的一个说法。有孩子问额吉,为什么我们总是搬来搬去,这么辛苦?额吉告诉他,我们要是不搬来搬去,大地母亲就会疼痛的,我们不停地搬动着,就像是血液在流动着,大地母亲才会更舒服,更安康。爱的教育,从来都不是简单说教,是一曲清亮的歌声,是一脉清澈的河流。
游牧是草原上形成的一种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是中国北方的牧民为了适应高寒的气候条件,所实施的集体游动放牧的畜牧业经营方式。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是基于保护稀缺的水资源和可持续轮换使用不同的草场,所形成的人类智慧和文明。
游牧民族世世代代都爱草原,草原就是游牧民族的家。游牧的精髓就体现在“游”字上面,人们顺应自然规律,把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融入到生活当中,融入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他们的脚步在追逐着不停游动的季节,一年四季的草芽、草叶、草茎构成了游牧生活的全部。谁言寸草?草在草原是主宰,是博大。
随着现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游牧、森林、农耕三大文明交织出现,茂密的森林与辽阔的草原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美丽的大草原是大自然所恩赐的资源,合理开发与运用,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还能保持先祖遗留下来的风俗,并且原汁原味地保持着。这是马背上的民族所特有的气质,是大草原的辽阔,让他们有着如此的豪迈。
二
海拉尔城区是一座依河而建的城市,行走在城市之中,好像一直行走在桥上一样。
穿城而过的这条河是伊敏河,她是海拉尔河的重要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麓,穿过海拉尔城区,于西北处汇入海拉尔河。海拉尔河全长七百多公里,流域面积多达五万多平方公里,是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母亲河。大地总是创造奇迹!
以河命名的城市,是因为河水的丰盛与河水的哺育,在这里,一条河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海拉尔区隶属于呼伦贝尔市,是呼伦贝尔市政府所在地。如果说海拉尔河滋养了大草原,那么伊敏河便滋养了海拉尔这座城市。有清亮的河水洗练,这里的城乃至这里的人都显得清秀万分。海拉尔城区三山环抱,一水中流,形成特有的城市风格。一条河让一座城衍生出十几座桥,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走下这座桥,又踏上那座桥,便有了总是在桥上行走的感觉。
来到海拉尔,不去桥上“打卡”,是不是会有些许遗憾呢?我们便在一座桥上停下了脚步。
这座桥叫哈萨尔大桥,全长有九百多米,大桥以钢索斜拉式为整体结构,主塔为马头琴造型,高达五十多米,一度成为海拉尔城区的地标性建筑。哈萨尔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成吉思汗的同母弟弟,古时候,呼伦贝尔曾经是他的封地,故而以此命名。历史,总是以符号的方式存在着,为了人们去远思,也为了让我们去回望。
哈萨尔大桥如长虹卧波,那一根根斜拉的铁索,近看给人以坚强的力度感,远远地看,怎么却让人有无限的遐思呢?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民族乐器,传说中的第一把马头琴是用马的骨头做琴杆,筋做琴弦,尾巴做琴弓所制成的,把蒙古人爱马、喜马、宠马的心意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件乐器能抒发一个人的情怀,那么一件乐器让一个民族为之青睐,为之痴迷,足见马头琴在蒙古民族中的位置,因此它才以巍峨的姿态,伫立在大桥之上,供无数人瞻仰。
有马头琴的地方就一定有游牧民族,有游牧民族的地方,怎么会看不到马头琴呢?岁月如歌,生命如弦,这条清澈的河水便是那如歌的行板。日与夜的交替,流云与清风的流逝,草木与原野的枯荣,似乎都在这一刻完美地演绎出来。
曾经的青铜与铁,铸成锋利的箭,从奔驰的马背上射出,鸣镝尖啸,铮铮有声。而今绿树倒影,一派祥和充盈在高楼之间。疾走的脚步总要停下,奔驰的马蹄总要停歇,一个农耕文明之地,自古如斯,绿意消弭着荡起的尘埃,这里依然是过往的炊烟人家。
我在袅袅的炊烟里,我的心住进了草原人家,尽管我还站在那座桥上。
三
海拉尔城区街道宽敞,四通八达。行走在大街上,会不时发现有蒙古包安放在高楼中间。牧人们都喜欢卧在大地上睡眠,由大地深处传来的隐隐搏动,是不是可以安抚一颗狂躁之心?高楼的高,是云朵的去处,它们就喜欢飘来飘去,一颗浮躁的心是没有根的,怎么能根植于大地之上?这样想来,我不禁会心一笑。草原,草原的主人,都是一首诗,值得我们去诗意地品读欣赏。
伊敏河的秀美是可以照见城的,当然也可以照见人,被她照见,那份秀美就会传输而来。那些在街上行走的蒙古族女人,都出奇的美丽,身着蒙古族长袍,飘散着长发,三五成群,有说有笑。
我发觉今天的日子非同一般。随着社会的发展,蒙古人的装束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他们不一定总是抱住传统的习俗不放,蒙古长袍不是什么时候都穿,平时,短衣轻履也在走入他们的生活之中。
此刻,这些蒙古女人的穿着这么传统,这么庄重,一定是有重大的聚会。我很笃定自己的这个感觉,走南闯北了许多年,对民族风俗的了解还是很多的,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闲来无事,正在闲逛,不如就尾随着她们,一探究竟。在一条小巷的深处,竟然有一片开阔地,坐落在十几个蓝白相间的蒙古包,杏黄的门上,贴着大大的喜字,提醒着我这里在干什么。
人们进进出出,有几口大锅,里面烀着香喷喷的羊肉。一位蒙古汉子在起劲地拉着马头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个个精神抖擞,跳着欢快的舞蹈。有位歌者,放开自己的喉咙,一曲豪迈的蒙古长调唱得人心随所动,荡气回肠。我陶醉其间,仿佛又置身于大草原之中,清风入怀,心驰神往的感觉,真的太好了。
主人见我这个陌生人前来,高高兴兴地来到我的面前,手里捧着一只大碗,里面盛满了酒。我是无意间闯入的,一点儿准备都没有,不觉间有些手足无措。面对这般热情的敬酒,我无法拒绝。这位主人在用话语轻轻地安抚着我,并教我一些蒙古人喝酒的礼节,只见他用中指蘸酒,先弹指敬天,后滴酒敬地,我忙跟着做,然后再把酒抹到敬酒者的额头。敬酒歌便在这一刻响起。
“金杯银杯斟满酒,”
“双手举过头。”
“炒米奶茶手把肉,”
“今天喝个够!”
这也是蒙古人的欢迎词,没有那些华丽的开场白。我平时能喝点儿酒,但是,面对这一大碗酒,还是有些眼晕。不喝是不行的,敬酒歌此起彼伏,声音的高低不同,仿佛就是在催促着我,快一些进行下去。一股豪气从心底升起,端起碗来仰脖痛饮,顿时觉得一股热流在身体各处乱走,很快,便感觉肚腹里点燃了一团火。蒙古人的烈酒,不是谁都能喝,以前喝过,却没有喝过这么大的一碗。热情似火,柔情似水,经历了这般洗礼的人,一定会拥有一个全新的,浪漫的灵魂。
我被主人邀请到席间。不一会儿,便觉得酒劲上涌,虽然有一对新人前来敬酒,我还是支撑得住,飘飘欲仙的样子,不由地引来许多的喝彩之声。蒙古族的酒文化,让人不品都要醉,一大碗酒所散发出来的热量,是让人更快的融入,融入到这个集体当中来。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身上的那一点点矜持,早被驱散得一干二净。
篝火点燃了,把所有人的热情也都点燃起来。人们手拉手围着篝火纵情跳舞,歌唱,我也参与其中。海拉尔的热情还只是刚刚开始,一夜的狂欢就此拉开了序幕。
明天我就要离开海拉尔了,海拉尔却非要在我的心灵深处,刻下一道深深的烙印不可,是怕我忘记了她吗?这是一段美好的回忆,这份回忆绵绵不绝,永存心间,将与生命俱老。所有的名字都可以忘记,但“海拉尔”这个名字,就像流淌在心中的一句诗,永远带着最美的节奏,铿锵着,跳跃着,行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