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不舍】青花静静开(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不舍】青花静静开(征文·散文)


作者:山地731828829 探花,17419.9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650发表时间:2023-05-07 15:31:52

【流年·不舍】青花静静开(征文·散文) 深秋,长夜渐凉,南盘江里星星随风瑟缩。岸边,王阳普默默坐着,像传说中的潦浒猫猫石,逆流而望。
   风从对岸掠来,阵阵苦涩。王阳普感到有些冷,缩了缩。一个大男人让父母操心,他自认为不孝。江面浪花和着夜色,星星化成父亲的影子,还有声音:“儿啊,你下半生咋个整啊!”猛一惊,慌忙揉了揉眼睛,哪有父亲的影子,只有一浪一浪泛着夜光的水花。王阳普的心仿佛落在水花里,任思绪翻滚。
   2014年似乎对王阳普很霉,离开干了22年的石林瓷业有限责任公司,提前病退了,领着每月800多元的退休金。这点钱如何养活一家?人生路才走到一半,父亲又在这一年离开人世,虽然两个姐姐两个妹妹都已成家,但家里还有母亲和妻儿,好几张嘴呢。他有些想不通,他不相信命运。
   王阳普重重叹了一口气,仰起头,望向幽远的星空。高悬的半个月亮晕染出淡淡的清辉,像一个大碗,盘着隐隐的图案,很像家里收藏的青花白瓷碗。望着想着,想着望着,他一个激灵坐了起来。既然不信命,那就干起来,还干老本行——烧陶制陶。
   月色朦胧,夜风萧萧。王阳普拄着拐杖,吃力地往潦浒村走去。“嗵”“嗵”,声音缓慢却富有力道,在寂静的夜空里异常清晰,且坚定、踏实。
   病退的第二年,元旦刚过,千年陶瓷古镇潦浒村,临街一家店门前,“噼噼啪啪”爆竹声声,红布揭开,四个大字金光闪闪:阳普陶坊。这标志着王阳普土陶工作室成立了,他决定进入祖辈传统制陶行业,想法很简单,养活一家老小。
   说容易做起来难。长期从事车间管理工作转行来做陶,其实就是另起炉灶。万事开头难,王阳普自己安慰自己,自己强迫自己。亲自做泥塑、拉坯、绘制、雕刻、烧制,什么式样都尝试,妻子做她的下手,每天干12小时。母亲送来毛巾,给他们抹抹汗。
   盆盆罐罐地上摆放着,王阳普有的,其他家也有。常有旅客光顾,本地人也来,走马观花看看,留给王阳普的都是背影。半年过去了,除了每天淌了很多汗水,阳普陶坊整个营业额共计15元。
   潦浒阴了好几天,王阳普脸上也阴了好几天。他拄着拐杖,一动不动地望着地上的缸、罐、壶、盆、碗、杯、鼎……仿佛在看后院角落的一堆碎陶片。母亲叫他吃饭没听见,他就这么看着。他的心沉,仿佛屋子里堆放着的几吨泥巴丢进心里了。他觉得自从一岁半患了小儿麻痹症,老天就开始与他作对,有世仇似的。上学、玩耍不方便,右腿不听使唤。父母花光积蓄给他医治,却没有任何效果,他陷入绝望。好在父母常开导他,父亲给他辅导功课,使得他的学习成绩并未因治疗而耽误,反而走在班级的前面。
   初中毕业,他的心再一次跌入谷底,因身体条件限制,继续读高中升大学无望。思想挣扎好久,王阳普决定报考职业学校陶瓷专业,父亲说过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学好陶瓷技艺以后能自己养活自己,手艺就是生存底气,王阳普眼里有了亮光。三年职校学习时光,他倍加珍惜,成绩优秀,担任学习委员。毕业后进入曲靖瓷厂生产一线工作,他拖着一条残腿与四肢齐全的工人一样干活,干一样的活。他最先的活是把产品从模具里面取下来放到指定地点的托盘上,叫脱模。损的、烂的坯运到七八百米开外的指定车间,回收成泥巴。别人十多分钟干完,他得用口袋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拖着袋子,有十多斤重,分若干次送,往往送一两个小时才结束。有时候,也有好心人帮一下,然而主要是他自己完成。他就这么坚持干着,也不在意他人怪异的眼光,生存让他知道,苦荞粑粑才动边,万事靠自己。
   这样苦干一年多,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工作有了变化。曲靖市工业局组织专家相关领导来厂里验收工作。厂里相关科室提前准备的图纸没有通过,厂领导十分着急。王阳普所在的车间主任了解他,知道他会绘制图纸,他认为王阳普有画画的天赋,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把他推荐上去。厂领导看着拄着拐杖一颠一颠走来的王阳普,怀疑的眼光在他身上飘来飘去,但此时已没有办法,只好让他把图纸绘制出来再说。挑灯夜战一个多月,整套图纸验收顺利,合格。王阳普终于得到领导重视认可,把他从灰堆里捡了起来,调到厂机关科室做统计兼会计员。他没有得意忘形,更加低调,更加重视学习,先后取得统计员资格证和会计证,像一头老黄牛只会埋头做活,一干就是十年。后来,工厂改为公司,其间,他带了很多徒弟。1994年他成家了,第二年女儿出生。是金子总会发光发热,他被提为车间主任,他干得挺欢,车间被他管理得有条不紊,效益攀升。那些日子,车间西南角,有一棵高高的婆树,常有一只麻花鸟落在上面鸣叫,仿佛恭喜他,又或许是为他加油。
   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正当王阳普做得风生水起时,工厂管理体制改革,他所在的车间被承包了,他拄着拐杖离开了他热爱的车间。夕阳照在他身上,长长的影子一直延伸到车间大门口。几经折腾,他心力交瘁,于是,这个生于1969年5月身有残疾的人在2014年本该收割的金秋时节,他办理了病退。离开厂区时,与他有心灵感应似的,那只麻花鸟腾地掠起,飞越厂房,发出嘶哑的声音,低旋的尾音穿过云层,消失在苍穹。王阳普走到半路,飘起冷雨,他没有伞,到家时,全身湿透。
   王阳普是土生土长的潦浒人,祖辈上是烧陶的,家族血脉里流淌着做陶的情结。他学的是这个专业,干的是这个职业,这是他的长项。病退了,他毫不犹豫地继续干这个。可是,如今烧陶制陶半年,工作室堆满了烧出来的陶器,没人愿意买,做了半年呀,只卖得15块钱。
   王阳普就这样拄着拐杖站在店里,心里堵,憋屈。手臂麻了,脚麻了,他似乎没有感觉到。残酷的现实仿佛要打碎他的梦想,难道这就是命?可他不信命。
   “三儿呀,”母亲不知何时来到王阳普身边,也不知陪他站了多久,母亲的声音很轻,透着沧桑,“看你的样子很难往下走。”
   王阳普顿时蒙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向来支持儿子的母亲这样说,可见母亲失望了,心疼了。王阳普望着妈妈,一字一顿地说:“我妈,你不相信儿子吗?儿子就是讨饭也是讨个前三名。”
   母亲望着儿子,没有说一句话,半晌,转身走出门。王阳普挪了几步,透过窗子往外望去,母亲正在抹眼泪。
   王阳普的心,仿佛被碎陶片划了一下。他强忍住自己,溢出的泪往肚里去。三儿,这是母亲对儿子的称呼。他在这个世上走了多少岁月,母亲叫了多少个日子。母亲生有五个子女,他是唯一的儿子,足见母亲的盼头。他能让母亲伤心吗?
   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索性和着夜色拄着拐杖来到江边。夜色下的江水,泛着银光点点,呜呜呢喃,仿佛说大海梦。北来南往的南盘江,无论平坦直流,还是九弯八拐,最终东去,汇入大海。人生不就这样么?再难也得走下去,唯有坚持,才有希望抵达彼岸,半途而废意味着失败。再说自己的身体条件,外出打工只是奢望。
   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天,祥云朵朵,阳光灿烂,工作室里来了一位客人,在昆明教学生插花的刘老师。稍加交谈,王阳普感觉得出刘老师是一个有智慧有温度的人。里里外外走了一圈,一句句话在王阳普心里抚了一遍。那种感觉,像在黑洞里走了很久突然发现前面出现了一束光,也像被胶带蒙住了鼻子嘴巴快要憋死过去突然梦醒过来,他心里咯噔一下,畅通了,眼前无比明亮。
   刘老师直来直去,像对他的学生一样:你很有想法,有想法好。但你走的路不对。我给你建议,供你参考。你做的东西很杂。花器、用具,画的、刻的、塑的,似乎很全。一个人所有的事都做好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把你最喜欢做的挑出来,其他的放弃。术有专攻,集中在一个点上发力,找到方向才好。
   不是吗?人生的过程不就是选择的过程吗?选对了人生路,就有了未来。
   王阳普豁然开朗。他思考良久,又详细地分析了潦浒陶瓷前世今生,特别是眼下他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一一比对,他发觉自己有意识也好无意识也好对青花陶艺更钟情一些。他对旧时的潦浒青花碗谈得多,说到这些眼里有光,他也喜欢这些写意画,龙啊凤啊这些图腾。青花的温婉含蓄、清雅素朴,青花的大片留白特别有味,挺对他的审美趣味。他决定专做青花。
   自此,潦浒街上多了一道风景。无论朝阳升起,还是雨落黄昏,抑或是风和日丽,大雪飘飘,从阳普陶坊门前经过的人,总瞧见这样一幅画面:一张四四方方宽大的桌面上,摆放着阴干好的各样坯品。紧挨方桌的椅子旁斜靠着一副拐杖。一个理着平头,长着国字脸,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的中年男人,神色专注,一手固定坯品,一手紧握毛笔,不停地画着。他时而轻轻蘸蘸釉料,时而画几下。就这样三下两下,一幅图案在坯品上画成了,栩栩如生。
   熟能生巧,王阳普笑笑。致力于土陶青花的研究与创作,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算是踏入正道。越州潦浒陶土上,不知不觉间,又一颗青花种子播下了。
   王阳普很清醒,一旦选择,就得无怨无悔地走下去。在坯品上绘制青花图案也是从零开始。青花路不好走,潦浒有青花,但沉寂好久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陋习,历代师傅的青花陶艺技巧只传徒弟,还传男不传女,因此,断代或者失传现象严重。王阳普只得花功夫把老的青花图案找出来,学习,临摹,研究,感悟,反复摸索。起先操作时,连拿毛笔的手都会抖。王阳普不灰心,走访老人,向画过青花或正在画青花的外地人或者本地人虚心请教。他买书学,跟人学,网上学,白天干活晚上学,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他现蒸热卖,反复试验,一天一天一点一点,日聚月累。
   生活在滇东大地上的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端过青花碗,有的人家甚至至今还有几个潦浒生产的青花土碗。有的画有几朵花,有的画有鱼呀鸟啊什么的。历史上曾经家喻户晓的“青花白鹤碗”便是本地的精品杰作,为民众的抢手货,有心人的收藏品。老人说,潦浒的青花并不比景德镇青花差,原本就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民间陶艺人代代相传的,是民间制陶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有民间味,有乡土气息。不断研究、摸索,还真给王阳普找出门道来了。
   进入青花门道,才知青花万千。青花很近,青花很远。青花陶瓷制作是古老的传统行业,古老的图案很多。王阳普四处搜寻,借阅,购买。他特别注意观察生活,大凡有生命的东西都成了他手绘的素材,就连房前屋后的生长的草木、飞来飞去鸟虫、池子里垂眉敛目的莲叶,也在他笔下以写意的方式得以重生;国画类的如荷花、梅兰竹菊、鱼、花鸟等;传统图案如海藻类、人物类,还有比较写意的,古老图腾类的,他都学,都仿,但不原样照搬,而是融入现代元素,创新地传承。
   王阳普从不忌讳谈他的做法和技巧,甚至陶艺体悟感受,只要有人问,他毫无保留地回答。他对一个向他请教的人谈过,陶器手绘,越钻研收获越大。画青花,陶上画与纸上画不一样,有巨大差别。浓淡关系在纸上可一层一层地渲染。在陶上浓淡关系只能一次完成,如果画第二次,那第一次画的就抹花了。
   他认为文化知识也好,制作手艺也好,不应该守着藏着掖着,应该得到传承,这样后人才能发扬光大。他说:“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精妙之道,才真正是陶艺人毕生追求的精华之道,是手艺人永远也学不完的绝学。”
   经常有人问王阳普使用的手绘青花原料叫什么,他也从不厌烦地回答:“这也叫碗花料,曲靖的宣威、会泽、沾益等地都有。我亲自到矿上买来自己调的。我这个用料不大。一年只要一两公斤。买来的现在还有十多公斤。这些年一直用的就是这个青花料。”有时他直接带问话的人走进工作坊观看拉坯、雕刻、装窑、烧制等过程。阳普陶坊拥有一体通天龙窑一条,两立方气窑一条,生产场地一千平方米。他也一一引领参观,细致讲解,不厌其烦。
   随着王阳普钻研的深入,他的仿古创新手法制作的青花陶器越来越受欢迎。他永远也忘不了卖出第一件青花陶品的那个金秋,天高云淡,潦浒大地一片金黄。有一天,一个顾客走进阳普陶坊。展示架上摆放着各种形状的瓶瓶罐罐、缸缸杯杯,上面用蓝色线条浓浓淡淡勾勒出的各种图案,吸引住了他。许久,这位顾客拿起一个青花茶杯,问:“多少钱?”
   王阳普小心地:“80元。”
   顾客笑了,说:“我懂行的,给你一百吧,你用心了。”
   王阳普很是欣喜,一句“用心了”的平常话,像纯净水流入他心田,洗去尘埃,一片澄明。从此,“用心”成了他的座右铭。他更加用心,更加细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一处细节他都不放过,精工细绘。不求数量,只讲质量;不论繁华,只论独特。他那支笔似乎有了笔灵,一点碗花料,青光便流泻在陶坯上。晃眼间,荷花开了,鱼儿跃了,凤凰飞来了,连南盘江上的小船也摇来了。
   王阳普的青花陶艺终于绽放了,欣赏的人多起来,慕名前来的人也多起来,每天都有青花陶器卖出。王阳普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说:“三儿出息了。”除了一直参与的妻子,姐夫、姐姐也加入了工作室,各有专攻。一位上了年纪名叫张小青的当地文化人对一个外地人说:“我们潦浒,有数十家烧陶工坊。专做青花陶瓷的只有阳普陶坊这一家。”在潦浒学校当过老师的李老人竖起大拇指,对慕名前来的一名作家说:“王阳普,高人,‘过手七十二’,他呀,过手超百道。”这位作家不明,细问才知,原来,传统制陶制作仅经过人手工序就到七十二道之多,然而王阳普的青花陶器制作工序超过了上百道。作家大为感叹:“这才叫工匠啊!”
   天道酬勤,王阳普对潦浒青花的坚守和付出有了殷实的回报,不仅仅他的青花陶有名了,效益好,更重要的是他把潦浒青花创新地传承了下来,让这民间经典有了完整的继承保护。有人给他取了个绰号叫“阳普青花”,也有人称他为“王青花”,甚至有人干脆喊他“青花王”。
   王阳普的作品不断获奖,北京市花艺茶艺博览会金奖,曲靖师范学院艺术交流展二等奖、曲靖市首届陶艺大赛三等奖等等。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以及陶艺同行都给予了王阳普很高的评价。他获得了曲靖市陶艺能人称号,曲靖市政府把他评定为陶青花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王阳普感慨地说,他很感激这个时代,感恩潦浒这一方水土,以及潦浒千年陶艺熏陶和代代陶艺人,感谢家人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他的支持,特别是他处于低谷时的安慰与帮助。
   说这些话的时候,王阳普眼里泪花闪动。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对自己的过去耿耿于怀,活在过去走不出来。经历了这么多的沟沟坎坎,他懂了,人必须从过去走出来,从阴影里走出来。往事不可追,日子不能回。不能活在阴影里,那会很痛苦,很难受。一旦走出自己,天地无限宽。人的一生,真的要有进取心,活到老学到老。不怕不懂,就怕不学。认准了的事,就要用心用力用情地去做好。人生中真的需要家人朋友和老师开导。他有半辈子行走在低谷,偶有起色,也是昙花一现,人间酸苦辛辣尝尽,也许这是上天安排的苦难修行,他坦然接受。无疑,没有过去的种种磨砺,便没有今天的认知,甚至没有今天的一切。
   熟悉王阳普过去的人听了这些心里话,莫不泪目。
   喝着南盘江水长大的王阳普,心魂与江水之魂是同根的,再曲折,都要抵达该到的地方。他那双灵巧的双手,以陶为台,以笔起舞,笔笔带情,划划有心,深深浅浅,浓浓淡淡。他绘出了潦浒人的本真,对生活的热爱,对陶艺的追求,更绘出了潦浒人千年心血孕育的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怀。
   王阳普创造了奇迹,仍然低调谦和,像他陶器上的一朵青花,静静开放。
  
   2023年5月6日越州,潦浒

共 607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青花静静开,是陶瓷艺人王阳普创业的艰辛历程。人到中年,却面临失业,是一份忠于家庭的责任与担当让他有了奋起的决心,自己创业,何其艰难,曲曲折折,山回路转,好在王阳普一直没有放弃,最终走向成功。作者把这个过程寓意为花开再贴切不过,所有的孕育,只为最后的怒放,只要心怀希望,就没有失败,王阳普用坚强的意志诠释了这句话。潦浒村,位于千年陶瓷古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塑造的王阳普形象活跃于这方水土中,在他身上完全体现出了陶瓷于他的熏陶,他是热爱陶瓷的,因为深深的热爱,他的执着才会开花结果,呈现出人物蕴含的文化传承和他的传奇人生。这篇散文非常励志,王阳普是一个出生就带有残疾的人,但他不信命,用不服输的精神改写了自己的命运,用手中的笔描画了人生的春天,青华静静开,花香弥漫,会一直伴随他的生命。佳作,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509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鸟        2023-05-07 15:38:02
  山哥阅历丰富,走村串巷,所见所闻皆为素材,这篇散文相信也是工作中的亲历,对人物内心世界以及创业整个过程描写的都是极为细致。王阳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身残志坚,用自身行动诠释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形象。在文中还领略到潦浒村这个陶瓷古镇的风采,正因有王阳普这样的匠人一直默默坚守,才让以陶瓷文化源远流长,青华才会傲然盛开,长久不败。问好山哥,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回复1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3-05-08 07:50:54
  谢谢鸟儿,周日,放弃休息,编辑拙文,让我感动。
   欣慰的是,这篇文,我像我书写对象那样用心了,无论语言组织,还是时间空间含义上分了层次,尤其是青花陶以及制作陶艺的描写上,也许能让阅读本文的人不空手而归。
   谢谢鸟儿鼓励,很温暖。
2 楼        文友:雪飞扬        2023-05-08 09:59:30
  不愧为写小说高手,用小说的细描刻画手法写出来的人物散文是立体的、鲜活的。语言有韵味,诗意十足。放在大时代的背景里写,使得作品显得大气磅礴,佳作一篇,欣赏学习。
回复2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3-05-08 10:15:42
  哎呀,惭愧,在飞扬妹子面前透明了啊,都被你看穿了。
   其实这是采风作业,要交的。我读过一些此类文章,同质化太严重,有的甚至写成了产品说明书,完全忽视了文学作品该有的属性。我认为,写啥本质上都是写人。我与王阳普交谈若干次,已经很了解。所以下笔之前,我就策划要这样的来写人物。
   无趣的文很枯燥。有趣、有思想才好。
   谢谢飞扬啊!
3 楼        文友:上官风        2023-05-08 18:36:01
  “人可以被打倒,但绝不能被打败”,年过半百,身患残疾的王阳普遭遇企业改制,提前办理了病退。
   晚风、凉夜、湖水、星光,典型的一个失意人的状态。一时的失意颓废是可以理解的的,面对着每月区区800元的退休金,以及家中妻儿老母的赡养,王阳普再办理病退的第二年就重新打起精神开办了“杨浦陶坊”。所谓“隔行如隔山”,一天12小时的辛苦劳作,累计15元的营业额,简单的一组数据便可看出他早起创业的艰难……好在“有心人天不负,付出就有回报”,他成功研制出了“阳普青花”,他成了“曲靖市陶青花传承人”。
   王阳普的经历?已不能简单地用“身残志坚”所概括,或许还有点“因祸得福”。就像当年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意外产生了闻名遐迩的“龙场悟道”。
   这是一篇故事完整,结构严谨,充满了教育意义和正能量的文章,欣赏学习了。
回复3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3-05-08 19:59:02
  谢谢小风,同意你的看法,一种热爱,一种坚持,一种骨子里的情感,造就这一切。
   王阳普有今天元素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也许主观上是为了生活,但毕竟是他的选择。而这选择则是一份热爱,对青花的喜爱与追求。
   谢谢小风!
4 楼        文友:泽子        2023-05-08 21:40:11
  一篇身残志坚的励志小说,生活哪有那么多快乐时光,砥砺前行的路都是上坡路,困难都是激发自身潜能的催化剂,人生没了困难,机会也就没了!幸福是自己认知开出的花,是奋斗结出的果。祝福世上有心人百花齐放!也祝作者写作快乐!
回复4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3-05-08 21:59:14
  是的,谢谢点评。身残志坚,心怀追求。
   尝试用另一种方式描绘一种人物的大情怀,工匠精神,闪闪发光。
5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3-05-09 19:55:49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5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3-05-09 23:53:52
  谢谢流年,谢谢我的社团我的江山,谢谢,为江山自豪,为江山骄傲。
6 楼        文友:袁梦雪        2023-05-09 21:39:08
  山哥不愧是高手!又一篇精彩的小说,令人爱不释手!青花静静开,非常励志,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让人激情满怀。小说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令人感悟,给人启迪。人生也一如这青花一般,唯有静心才能更好前行;唯有不放弃,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祝福山哥佳作不断,精彩连连!
回复6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3-05-10 00:02:13
  雪儿好,谢谢你温暖的点评,谢谢你给我的鼓励。
   这篇非虚构,其实用的是小说手法,但它真的是散文,纪实散文,或者说报告文学也可以。但它真的该归纳在散文栏目里。
   写作,散文写作,同质化已经很严重,咱们江山也如此。
   必须创新。独特的写法叫创新,一直同质化,则成了制造文字垃圾了。
   雪儿,我推荐你读一读李修文的作品,譬如《观世音》《每次醒来你都不在》《我亦逢场作戏人》……
   你会有收获的。
7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3-05-10 14:57:05
  王阳普的创业之路艰辛曲折却不乏快乐和美好,因为有家人的陪伴和支持,有内心的热爱做支撑。有志者,事竟成。身残志坚的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印证了这句话。
   人物丰满立体、有血有肉,散文语言凝练生动,布局精到,层次分明,写景状物妥帖自然,真是好文。向山哥学习。
闲云落雪
回复7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3-05-11 06:25:56
  落雪,谢谢。
   王阳普是工匠代表之一,理应值得讴歌。
   潦浒千年陶艺传承,理应得到保护。
   采访而写。谢谢落雪鼓励,共勉!
8 楼        文友:生米        2023-05-10 16:09:03
  读完文章,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感动于王阳普身残志坚的精神,他对家庭和事业的责任心,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坚持和努力,终于得到了很好的回报,为王阳普点赞!
   一篇正能量满满的文章,也为山兄点赞!
回复8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3-05-11 06:31:04
  生米,你说得对,是应该为王阳普点赞。烧陶保持1300度的高温,长时间盯守在龙窑,这份坚守很难。
   龙窑柴烧整套技术传承不易。
   谢谢生米!
9 楼        文友:疏影横窗        2023-05-10 20:13:13
  老师的这篇文章读得我热血沸腾。“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是父亲的智慧;母亲的默默支持是王阳普再铸辉煌的底气。
   一句“儿子讨饭也是讨个前三名”是王阳普的骨气。青花瓷需要留白,人生亦如此。
   在作者的笔下,王阳普的坚强、不服输、积极向上、和命运作斗争的不屈不挠的工匠精神让读者叹服。
   非常好的素材加上老师出众的文采,简直堪称完美。老师辛苦了。
不忘初心,还原本质,真实为美。
回复9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3-05-11 06:42:33
  谢谢晶平,早安!千年繁华,潦浒烧陶制陶工艺,特别是陶文化并没有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反而因时间的打磨而熠熠生辉,一代代的传承变得温暖而有质感。所以潦浒被称为“小云南”,来这儿玩嘛,来看看潦浒保存的从明朝到当代不同时期的龙窑和龙窑遗址16处之多,目前,一直在烧陶制陶的龙窑就多达12条呢!王阳普家的是其中一条。
10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3-05-10 21:06:14
  半年十五元的流水,没有浇灭王阳普创业的信心,他听得进去建议,甘于舍弃,勇于改变,勤于学习,终于为自己铺就了一条通往成功的路。从养家开始,再到传承的升华,他无疑是成功的。山哥的文字,也好似有着精细架构的画线,勾勒出一位有情有义的曲靖陶瓷工艺家的模样,让我们心生向往。
回复10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3-05-11 06:46:28
  心生向往不如说走就走,来实地看看中国传统村落——潦浒,以及感受陶瓷文化:古陶文化、爨文化、龙窑文化……
   很有魅力啊,据说政府正着手把沉寂千年的潦浒记忆打造成独一无二的爨乡古陶文化艺术古镇呢!
共 24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