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不舍】青花静静开(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不舍】青花静静开(征文·散文)


作者:山地731828829 探花,17419.9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691发表时间:2023-05-07 15:31:52

【流年·不舍】青花静静开(征文·散文) 深秋,长夜渐凉,南盘江里星星随风瑟缩。岸边,王阳普默默坐着,像传说中的潦浒猫猫石,逆流而望。
   风从对岸掠来,阵阵苦涩。王阳普感到有些冷,缩了缩。一个大男人让父母操心,他自认为不孝。江面浪花和着夜色,星星化成父亲的影子,还有声音:“儿啊,你下半生咋个整啊!”猛一惊,慌忙揉了揉眼睛,哪有父亲的影子,只有一浪一浪泛着夜光的水花。王阳普的心仿佛落在水花里,任思绪翻滚。
   2014年似乎对王阳普很霉,离开干了22年的石林瓷业有限责任公司,提前病退了,领着每月800多元的退休金。这点钱如何养活一家?人生路才走到一半,父亲又在这一年离开人世,虽然两个姐姐两个妹妹都已成家,但家里还有母亲和妻儿,好几张嘴呢。他有些想不通,他不相信命运。
   王阳普重重叹了一口气,仰起头,望向幽远的星空。高悬的半个月亮晕染出淡淡的清辉,像一个大碗,盘着隐隐的图案,很像家里收藏的青花白瓷碗。望着想着,想着望着,他一个激灵坐了起来。既然不信命,那就干起来,还干老本行——烧陶制陶。
   月色朦胧,夜风萧萧。王阳普拄着拐杖,吃力地往潦浒村走去。“嗵”“嗵”,声音缓慢却富有力道,在寂静的夜空里异常清晰,且坚定、踏实。
   病退的第二年,元旦刚过,千年陶瓷古镇潦浒村,临街一家店门前,“噼噼啪啪”爆竹声声,红布揭开,四个大字金光闪闪:阳普陶坊。这标志着王阳普土陶工作室成立了,他决定进入祖辈传统制陶行业,想法很简单,养活一家老小。
   说容易做起来难。长期从事车间管理工作转行来做陶,其实就是另起炉灶。万事开头难,王阳普自己安慰自己,自己强迫自己。亲自做泥塑、拉坯、绘制、雕刻、烧制,什么式样都尝试,妻子做她的下手,每天干12小时。母亲送来毛巾,给他们抹抹汗。
   盆盆罐罐地上摆放着,王阳普有的,其他家也有。常有旅客光顾,本地人也来,走马观花看看,留给王阳普的都是背影。半年过去了,除了每天淌了很多汗水,阳普陶坊整个营业额共计15元。
   潦浒阴了好几天,王阳普脸上也阴了好几天。他拄着拐杖,一动不动地望着地上的缸、罐、壶、盆、碗、杯、鼎……仿佛在看后院角落的一堆碎陶片。母亲叫他吃饭没听见,他就这么看着。他的心沉,仿佛屋子里堆放着的几吨泥巴丢进心里了。他觉得自从一岁半患了小儿麻痹症,老天就开始与他作对,有世仇似的。上学、玩耍不方便,右腿不听使唤。父母花光积蓄给他医治,却没有任何效果,他陷入绝望。好在父母常开导他,父亲给他辅导功课,使得他的学习成绩并未因治疗而耽误,反而走在班级的前面。
   初中毕业,他的心再一次跌入谷底,因身体条件限制,继续读高中升大学无望。思想挣扎好久,王阳普决定报考职业学校陶瓷专业,父亲说过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学好陶瓷技艺以后能自己养活自己,手艺就是生存底气,王阳普眼里有了亮光。三年职校学习时光,他倍加珍惜,成绩优秀,担任学习委员。毕业后进入曲靖瓷厂生产一线工作,他拖着一条残腿与四肢齐全的工人一样干活,干一样的活。他最先的活是把产品从模具里面取下来放到指定地点的托盘上,叫脱模。损的、烂的坯运到七八百米开外的指定车间,回收成泥巴。别人十多分钟干完,他得用口袋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拖着袋子,有十多斤重,分若干次送,往往送一两个小时才结束。有时候,也有好心人帮一下,然而主要是他自己完成。他就这么坚持干着,也不在意他人怪异的眼光,生存让他知道,苦荞粑粑才动边,万事靠自己。
   这样苦干一年多,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工作有了变化。曲靖市工业局组织专家相关领导来厂里验收工作。厂里相关科室提前准备的图纸没有通过,厂领导十分着急。王阳普所在的车间主任了解他,知道他会绘制图纸,他认为王阳普有画画的天赋,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把他推荐上去。厂领导看着拄着拐杖一颠一颠走来的王阳普,怀疑的眼光在他身上飘来飘去,但此时已没有办法,只好让他把图纸绘制出来再说。挑灯夜战一个多月,整套图纸验收顺利,合格。王阳普终于得到领导重视认可,把他从灰堆里捡了起来,调到厂机关科室做统计兼会计员。他没有得意忘形,更加低调,更加重视学习,先后取得统计员资格证和会计证,像一头老黄牛只会埋头做活,一干就是十年。后来,工厂改为公司,其间,他带了很多徒弟。1994年他成家了,第二年女儿出生。是金子总会发光发热,他被提为车间主任,他干得挺欢,车间被他管理得有条不紊,效益攀升。那些日子,车间西南角,有一棵高高的婆树,常有一只麻花鸟落在上面鸣叫,仿佛恭喜他,又或许是为他加油。
   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正当王阳普做得风生水起时,工厂管理体制改革,他所在的车间被承包了,他拄着拐杖离开了他热爱的车间。夕阳照在他身上,长长的影子一直延伸到车间大门口。几经折腾,他心力交瘁,于是,这个生于1969年5月身有残疾的人在2014年本该收割的金秋时节,他办理了病退。离开厂区时,与他有心灵感应似的,那只麻花鸟腾地掠起,飞越厂房,发出嘶哑的声音,低旋的尾音穿过云层,消失在苍穹。王阳普走到半路,飘起冷雨,他没有伞,到家时,全身湿透。
   王阳普是土生土长的潦浒人,祖辈上是烧陶的,家族血脉里流淌着做陶的情结。他学的是这个专业,干的是这个职业,这是他的长项。病退了,他毫不犹豫地继续干这个。可是,如今烧陶制陶半年,工作室堆满了烧出来的陶器,没人愿意买,做了半年呀,只卖得15块钱。
   王阳普就这样拄着拐杖站在店里,心里堵,憋屈。手臂麻了,脚麻了,他似乎没有感觉到。残酷的现实仿佛要打碎他的梦想,难道这就是命?可他不信命。
   “三儿呀,”母亲不知何时来到王阳普身边,也不知陪他站了多久,母亲的声音很轻,透着沧桑,“看你的样子很难往下走。”
   王阳普顿时蒙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向来支持儿子的母亲这样说,可见母亲失望了,心疼了。王阳普望着妈妈,一字一顿地说:“我妈,你不相信儿子吗?儿子就是讨饭也是讨个前三名。”
   母亲望着儿子,没有说一句话,半晌,转身走出门。王阳普挪了几步,透过窗子往外望去,母亲正在抹眼泪。
   王阳普的心,仿佛被碎陶片划了一下。他强忍住自己,溢出的泪往肚里去。三儿,这是母亲对儿子的称呼。他在这个世上走了多少岁月,母亲叫了多少个日子。母亲生有五个子女,他是唯一的儿子,足见母亲的盼头。他能让母亲伤心吗?
   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索性和着夜色拄着拐杖来到江边。夜色下的江水,泛着银光点点,呜呜呢喃,仿佛说大海梦。北来南往的南盘江,无论平坦直流,还是九弯八拐,最终东去,汇入大海。人生不就这样么?再难也得走下去,唯有坚持,才有希望抵达彼岸,半途而废意味着失败。再说自己的身体条件,外出打工只是奢望。
   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天,祥云朵朵,阳光灿烂,工作室里来了一位客人,在昆明教学生插花的刘老师。稍加交谈,王阳普感觉得出刘老师是一个有智慧有温度的人。里里外外走了一圈,一句句话在王阳普心里抚了一遍。那种感觉,像在黑洞里走了很久突然发现前面出现了一束光,也像被胶带蒙住了鼻子嘴巴快要憋死过去突然梦醒过来,他心里咯噔一下,畅通了,眼前无比明亮。
   刘老师直来直去,像对他的学生一样:你很有想法,有想法好。但你走的路不对。我给你建议,供你参考。你做的东西很杂。花器、用具,画的、刻的、塑的,似乎很全。一个人所有的事都做好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把你最喜欢做的挑出来,其他的放弃。术有专攻,集中在一个点上发力,找到方向才好。
   不是吗?人生的过程不就是选择的过程吗?选对了人生路,就有了未来。
   王阳普豁然开朗。他思考良久,又详细地分析了潦浒陶瓷前世今生,特别是眼下他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一一比对,他发觉自己有意识也好无意识也好对青花陶艺更钟情一些。他对旧时的潦浒青花碗谈得多,说到这些眼里有光,他也喜欢这些写意画,龙啊凤啊这些图腾。青花的温婉含蓄、清雅素朴,青花的大片留白特别有味,挺对他的审美趣味。他决定专做青花。
   自此,潦浒街上多了一道风景。无论朝阳升起,还是雨落黄昏,抑或是风和日丽,大雪飘飘,从阳普陶坊门前经过的人,总瞧见这样一幅画面:一张四四方方宽大的桌面上,摆放着阴干好的各样坯品。紧挨方桌的椅子旁斜靠着一副拐杖。一个理着平头,长着国字脸,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的中年男人,神色专注,一手固定坯品,一手紧握毛笔,不停地画着。他时而轻轻蘸蘸釉料,时而画几下。就这样三下两下,一幅图案在坯品上画成了,栩栩如生。
   熟能生巧,王阳普笑笑。致力于土陶青花的研究与创作,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算是踏入正道。越州潦浒陶土上,不知不觉间,又一颗青花种子播下了。
   王阳普很清醒,一旦选择,就得无怨无悔地走下去。在坯品上绘制青花图案也是从零开始。青花路不好走,潦浒有青花,但沉寂好久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陋习,历代师傅的青花陶艺技巧只传徒弟,还传男不传女,因此,断代或者失传现象严重。王阳普只得花功夫把老的青花图案找出来,学习,临摹,研究,感悟,反复摸索。起先操作时,连拿毛笔的手都会抖。王阳普不灰心,走访老人,向画过青花或正在画青花的外地人或者本地人虚心请教。他买书学,跟人学,网上学,白天干活晚上学,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他现蒸热卖,反复试验,一天一天一点一点,日聚月累。
   生活在滇东大地上的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端过青花碗,有的人家甚至至今还有几个潦浒生产的青花土碗。有的画有几朵花,有的画有鱼呀鸟啊什么的。历史上曾经家喻户晓的“青花白鹤碗”便是本地的精品杰作,为民众的抢手货,有心人的收藏品。老人说,潦浒的青花并不比景德镇青花差,原本就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民间陶艺人代代相传的,是民间制陶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有民间味,有乡土气息。不断研究、摸索,还真给王阳普找出门道来了。
   进入青花门道,才知青花万千。青花很近,青花很远。青花陶瓷制作是古老的传统行业,古老的图案很多。王阳普四处搜寻,借阅,购买。他特别注意观察生活,大凡有生命的东西都成了他手绘的素材,就连房前屋后的生长的草木、飞来飞去鸟虫、池子里垂眉敛目的莲叶,也在他笔下以写意的方式得以重生;国画类的如荷花、梅兰竹菊、鱼、花鸟等;传统图案如海藻类、人物类,还有比较写意的,古老图腾类的,他都学,都仿,但不原样照搬,而是融入现代元素,创新地传承。
   王阳普从不忌讳谈他的做法和技巧,甚至陶艺体悟感受,只要有人问,他毫无保留地回答。他对一个向他请教的人谈过,陶器手绘,越钻研收获越大。画青花,陶上画与纸上画不一样,有巨大差别。浓淡关系在纸上可一层一层地渲染。在陶上浓淡关系只能一次完成,如果画第二次,那第一次画的就抹花了。
   他认为文化知识也好,制作手艺也好,不应该守着藏着掖着,应该得到传承,这样后人才能发扬光大。他说:“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精妙之道,才真正是陶艺人毕生追求的精华之道,是手艺人永远也学不完的绝学。”
   经常有人问王阳普使用的手绘青花原料叫什么,他也从不厌烦地回答:“这也叫碗花料,曲靖的宣威、会泽、沾益等地都有。我亲自到矿上买来自己调的。我这个用料不大。一年只要一两公斤。买来的现在还有十多公斤。这些年一直用的就是这个青花料。”有时他直接带问话的人走进工作坊观看拉坯、雕刻、装窑、烧制等过程。阳普陶坊拥有一体通天龙窑一条,两立方气窑一条,生产场地一千平方米。他也一一引领参观,细致讲解,不厌其烦。
   随着王阳普钻研的深入,他的仿古创新手法制作的青花陶器越来越受欢迎。他永远也忘不了卖出第一件青花陶品的那个金秋,天高云淡,潦浒大地一片金黄。有一天,一个顾客走进阳普陶坊。展示架上摆放着各种形状的瓶瓶罐罐、缸缸杯杯,上面用蓝色线条浓浓淡淡勾勒出的各种图案,吸引住了他。许久,这位顾客拿起一个青花茶杯,问:“多少钱?”
   王阳普小心地:“80元。”
   顾客笑了,说:“我懂行的,给你一百吧,你用心了。”
   王阳普很是欣喜,一句“用心了”的平常话,像纯净水流入他心田,洗去尘埃,一片澄明。从此,“用心”成了他的座右铭。他更加用心,更加细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一处细节他都不放过,精工细绘。不求数量,只讲质量;不论繁华,只论独特。他那支笔似乎有了笔灵,一点碗花料,青光便流泻在陶坯上。晃眼间,荷花开了,鱼儿跃了,凤凰飞来了,连南盘江上的小船也摇来了。
   王阳普的青花陶艺终于绽放了,欣赏的人多起来,慕名前来的人也多起来,每天都有青花陶器卖出。王阳普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说:“三儿出息了。”除了一直参与的妻子,姐夫、姐姐也加入了工作室,各有专攻。一位上了年纪名叫张小青的当地文化人对一个外地人说:“我们潦浒,有数十家烧陶工坊。专做青花陶瓷的只有阳普陶坊这一家。”在潦浒学校当过老师的李老人竖起大拇指,对慕名前来的一名作家说:“王阳普,高人,‘过手七十二’,他呀,过手超百道。”这位作家不明,细问才知,原来,传统制陶制作仅经过人手工序就到七十二道之多,然而王阳普的青花陶器制作工序超过了上百道。作家大为感叹:“这才叫工匠啊!”
   天道酬勤,王阳普对潦浒青花的坚守和付出有了殷实的回报,不仅仅他的青花陶有名了,效益好,更重要的是他把潦浒青花创新地传承了下来,让这民间经典有了完整的继承保护。有人给他取了个绰号叫“阳普青花”,也有人称他为“王青花”,甚至有人干脆喊他“青花王”。
   王阳普的作品不断获奖,北京市花艺茶艺博览会金奖,曲靖师范学院艺术交流展二等奖、曲靖市首届陶艺大赛三等奖等等。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以及陶艺同行都给予了王阳普很高的评价。他获得了曲靖市陶艺能人称号,曲靖市政府把他评定为陶青花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王阳普感慨地说,他很感激这个时代,感恩潦浒这一方水土,以及潦浒千年陶艺熏陶和代代陶艺人,感谢家人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他的支持,特别是他处于低谷时的安慰与帮助。
   说这些话的时候,王阳普眼里泪花闪动。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对自己的过去耿耿于怀,活在过去走不出来。经历了这么多的沟沟坎坎,他懂了,人必须从过去走出来,从阴影里走出来。往事不可追,日子不能回。不能活在阴影里,那会很痛苦,很难受。一旦走出自己,天地无限宽。人的一生,真的要有进取心,活到老学到老。不怕不懂,就怕不学。认准了的事,就要用心用力用情地去做好。人生中真的需要家人朋友和老师开导。他有半辈子行走在低谷,偶有起色,也是昙花一现,人间酸苦辛辣尝尽,也许这是上天安排的苦难修行,他坦然接受。无疑,没有过去的种种磨砺,便没有今天的认知,甚至没有今天的一切。
   熟悉王阳普过去的人听了这些心里话,莫不泪目。
   喝着南盘江水长大的王阳普,心魂与江水之魂是同根的,再曲折,都要抵达该到的地方。他那双灵巧的双手,以陶为台,以笔起舞,笔笔带情,划划有心,深深浅浅,浓浓淡淡。他绘出了潦浒人的本真,对生活的热爱,对陶艺的追求,更绘出了潦浒人千年心血孕育的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怀。
   王阳普创造了奇迹,仍然低调谦和,像他陶器上的一朵青花,静静开放。
  
   2023年5月6日越州,潦浒

共 607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青花静静开,是陶瓷艺人王阳普创业的艰辛历程。人到中年,却面临失业,是一份忠于家庭的责任与担当让他有了奋起的决心,自己创业,何其艰难,曲曲折折,山回路转,好在王阳普一直没有放弃,最终走向成功。作者把这个过程寓意为花开再贴切不过,所有的孕育,只为最后的怒放,只要心怀希望,就没有失败,王阳普用坚强的意志诠释了这句话。潦浒村,位于千年陶瓷古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塑造的王阳普形象活跃于这方水土中,在他身上完全体现出了陶瓷于他的熏陶,他是热爱陶瓷的,因为深深的热爱,他的执着才会开花结果,呈现出人物蕴含的文化传承和他的传奇人生。这篇散文非常励志,王阳普是一个出生就带有残疾的人,但他不信命,用不服输的精神改写了自己的命运,用手中的笔描画了人生的春天,青华静静开,花香弥漫,会一直伴随他的生命。佳作,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509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21 楼        文友:唯梦随心飞扬        2023-05-20 22:08:02
  这就是人生路,曲曲折折历经坎坷,没有谁能一帆风顺的走到尽头,平顺时,满心欢喜,坎坷时,就面临选择,有人自暴自弃,有人迎难而上,就如文中的主人公王阳普,身残志坚,不言放弃的那种精神,就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付出终是有收获的,所以,他收获了成功,让她付出辛苦的青花扬名,也让自己的命运从开始的彷徨中走到成功的路上……文中对于陶瓷的制作过程写得非常到位,就如身临其境亲手而为,刚开始,我还怀疑山哥就会制作陶瓷呢,后来百知道,原来是采访中所经历的种种,人间多故事,妙笔能生花,山哥用心了……
回复21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3-05-20 22:34:28
  我不会制陶,我喜欢陶品。这篇文是采访王阳普本人而写的。
   写完发给他本人看了,他回复说读哭了。我很欣慰,可见写进他心里了,引发情感共鸣,作品的美感也就出来了。
   当然,我认为还是没有写好,王阳普的故事很精彩,这份精彩我没有写出来。
   谢谢唯梦百忙之中阅读留评,安好!
22 楼        文友:桑子        2023-06-24 23:40:09
  都说人到中年是个槛,上有老下有小,而这个年龄在职场上也显得开始尴尬。经历了“被迫”提前病退,王阳在中年时期重新开始,开始以陶器来创业。这样的故事,怎么听都是何等的励志,当然各种辛苦与心酸,也只有创业人自己才最能体会。不过在梦想与坚持面前,总会看到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宝剑、纸笔、乌鸦
回复22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3-06-25 07:19:47
  谢谢,你说得真好,正是如此主题。
23 楼        文友:梅子青        2023-07-17 16:55:36
  文章契合时代,讲述了一位身残志坚的创业者,从一位下岗工人成长为优秀工匠的曲折经历,具有典型意义。就写作特点而言,可以学习的地方更多。一是结构上有看点,有高潮有低谷;二是语言平实,方言俚语读来亲切,也更有说服力;三是写景状物,配合人物心态命运,起到了渲染和烘托作用。当然优长不限于三,还有很多,先学这三点,大有收获了。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4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4-03-22 10:03:31
  非遗保护有多种形式,有的需要抢救,有的要传承,有的要保护。作家写非遗,能够为读者呈现文学视觉下情感丰富的非遗文化世界。
共 24 条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