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护花使者】爱上乡愁(散文)
爱上乡愁,此情切切寄何处,此意绵绵无绝期……
打开思念的相册,积累了一页页的记忆,乡愁在记忆中延续,用心编辑,让其成为一本精美的书,在自己的故事里流连往返……
一
北国大地暖阳高照,南国的燕子正千里迢迢一路向北,此刻春江水暖,柳条泛起绿意。
夏天虽然来临,可北国的春天才刚刚开始,尽管天气开始回暖,早晚温差大,还是异常寒冷,因此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经验,就是要晚些脱掉棉衣棉裤,因为春风透骨,宁可热一点,也不要受凉。特别是在早晚走在街头,总会感到丝丝的凉意。
俗话说“捂春晾秋”记得儿时,每到初夏,就会和母亲嚷嚷着要脱掉棉衣棉裤。母亲总会说:“要捂春晾秋”。当时自己认为母亲是迷信,都那么热了,为什么还要穿的那么臃肿?感觉棉衣棉裤特别重,总想脱掉一身棉衣。所以淘气的我,趁母亲不在家,开始翻箱倒柜,脱掉棉衣棉裤,换上轻快的单衣单裤,那份清爽,用“身轻如燕”一点都不为过。
晚上回家吃饭时,挨了母亲一顿数落,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也就不敢吭声,只是身上感觉有些冷,母亲用手背试试我的额头,发现我发烧了,这时候的母亲一点都不会再埋怨,急忙用药罐子熬了些姜水端到我的嘴边,喝了几小口,就昏昏沉沉睡着了。母亲一直守在我身边,将棉被盖在我身上,蒙上头,说发发汗就会好了。我在被窝里感觉呼吸极其困难,不知道是被窝温度高,还是喝了姜水的缘故,浑身都是汗水,我实在坚持不住了,掀开被子的一角透透气,清新的空气瞬间充满了我的肺部,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简直是一种享受。经过发汗,又经过三天三夜的煎熬,我的感冒奇迹般的好转,总算恢复到当初欢蹦乱跳的我了。
通过这件事情,给我的教训极大,打那以后,每到春夏交替时节,再也不会过早地脱掉棉衣。其实,在东北,真正脱掉棉衣的时候要等到端午节呢,有句话这样说“四八月乱穿衣”,这话都是从老祖宗那传承到现在的。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水汽蒸腾,空气里的水分会带走热量,虽然是夏天,依旧会有凉飕飕的感觉。
“捂春晾秋,”的“晾秋”也是一个道理,立秋后,母亲总让我晚些穿的穿上厚衣服,让身体充分感受渐渐变冷的空气,慢慢适应寒冷。秋天天气开始转凉,让皮肤接触寒冷,毛孔就会收缩,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一点点添加衣服,到了冬天身体就会特别抗冻。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过日子母亲积累了好多生活里的养生经验,母亲说,冬天石头吸足了凉气,人坐上去就会特别的凉,而且凉气会传递给五脏六腑,人就会受凉生病。夏不坐木,也是这个道理:夏天雨水充足,木头吸足了雨水,木板充满了湿气,人坐上去就会感觉湿漉漉的,潮气一样会传递给身体,人就会不舒服。因此就有了这句“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谚语。
秋收冬藏,数九寒冬,皮肤把热度严严地收藏起来,就会抵御冬天的严寒,就不会生病受寒,母亲说:“老祖宗的养生习俗是个宝,利用好就不会生病,就会平安度过寒冷的冬天,即使穿的不怎么厚,身体依然可以抵御严寒。”
二
我的北国一年四季都有讲究,正月里的年俗尤其多样化。过了大年三十,就是大年初一,在东北,整个一个正月都是新年,并且每一天都有很美的习俗和讲究。因此正月里的年俗及其丰富多彩,初一到初十每一天都代表着特殊的意义:“比如: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马八、九果、十菜”。如果每一天都是风和日丽,象征着人畜兴旺,吉祥平安。另外,大年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这顿饭都要吃饺子的,都是腊月包的冻饺子,储存起来,吃的时候,水烧开后饺子下锅就搞定了。
大年初一这天,晚辈要给长辈拜年,拜年可不能空着手,过去都是果子拿两匣,用纸包上,上面盖一块四四方方的红纸,显得格外喜庆。现在的礼物都是超市的营养品,本地特产等等。初一这天是小鸡的节日,如果天气晴好,风儿轻轻,阳光柔美,表示在这一年里收小鸡,俗称小鸡兴旺,不得病,金鸡满架。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个破字道破天机,破是破除不好的事情,比如疾病,烦心的事等等,破除就是丢掉不好的事情。从初五开始一切事情都会顺顺利利,圆圆满满。在破五这天要吃饺子,记得母亲总会起早剁馅子,包饺子,一家人在一起擀饺子皮,包麦穗,捏花边,吃饺子是破五这天家家户户必吃的。还要燃放鞭炮,破除一切不好的,留住吉祥如意。
正月初七,俗称“人七日子”,这一天要吃面条,整个正月,有三个人七日子,初七是小孩子的节日,十七是青年人的节日,二十七是老年人的节日,这三个日子,如果天气晴好,柔风习习,代表着人丁兴旺。因此这一天都要吃面条,寓意着吃面条给小孩子缠腿,好养活,不生病。青年人和老年人的人七日子照样要吃面条,如果这一天气候温暖,象征着健康平安。记得小时候过人七日子,母亲总要做好一盆打卤面,用酸菜和肉丁打卤子,特别好吃。
正月十五元宵节,俗称“灯花节,”父亲在院子里高高挂上一个纸扎的红色五角星灯,挂好灯笼后要燃放鞭炮,吃汤圆,到了晚上要撒灯、扭秧歌,猜灯谜,村里村外热闹非凡,正月十五也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好时节。
正月二十五俗称“撒仓节”,母亲用灶坑里的草木灰,在院子里撒上一个大大的圆圈,中间用草木灰画上十字,然后母亲在灰仓四个格子撒里上五谷杂粮,象征着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出了正月就是龙节,俗称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也是正月新年的最后一个节日,家家户户都要燎猪头,烀猪蹄子,吃猪头肉,扎龙尾,耍龙灯,龙抬头,极其热闹,象征着万物复苏,吉祥如意。
正月里除了美食文化,民歌更是过年人们喜闻乐见的庆祝形式,比如有:新货郎,小拜年等等……
住在乡村里的孩子们有一个好玩的游戏“打出溜滑,”母亲用废旧的土篮子底,拍上厚厚的雪,然后往上一层层浇凉水,一会儿就冻成一个冰爬犁,上面放一个草帘子,就不怕凉了,然后,将冰爬犁拖到冰面上,自己打头阵,坐在爬犁上,后面跟着一群小伙伴,一个牵着一个人的衣服,前面的小朋友用鞋子向后滑动,冰爬犁就会在冰面上飞奔起来,那气势不亚于速度滑冰……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东北的冬天特别寒冷,不是一般的冷,呼出的哈气,都能飘出雪花。眉毛,头发上挂满了雾凇,像一个圣诞老人。
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年的冬天都是异常寒冷,是那种可冷可冷的感觉,伸出手冻得生疼。生长在东北的孩子是最不惧怕寒冷的,记得小时候无论多冷的天气都要到户外去玩耍,打冰嘎,滑冰,最快乐的游戏是打冰嘎,用一个小鞭子,抽打着陀螺,陀螺就会在冰面上快速旋转,打一下,能旋转好长好长时间。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最喜欢下大雪了,天地之间像拉开了一个大大的帷幕,雪花飘飘洒洒,从天而降。如果手里有一把小提琴,在盛大的雪幕中演奏,那该是一份多么美妙的享受。
此刻的乡村,开始了这一季的忙碌,乡亲们开始了一年一季的大田播种,春撒一粒种,秋收万担粮。母亲在小菜园里又开始了忙碌,汗水在母亲的脸上流淌出千条小溪,我的乡愁顺着母亲的汗水滴落……
爱上乡愁,眷恋故乡,传承乡村文化习俗,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爱上乡愁,“此情何时休,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这相思意……”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