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巡礼乡村电影节(随笔) ——人物折射文化引领的内涵
我一直以为“舞台”就是唱戏,完全的娱乐,完全的放松,那是有钱后的一种消遣。然而,科同村的舞台却改变了我的固定思维。
有幸接到科同村第三届电影节的邀请函,从头至尾感受了这个盛大节日,当影视界的嘉宾坐着船顺河而过时,村民们夹道欢迎,他们的脸上是满满的欢乐。我惊异于这里的村民本质淳朴却十分有礼貌,他们有开阔的眼界,又非常本分。这里的小学生穿戴整齐干净,见人施礼,叔叔好!阿姨好!见人路过,赶紧让在路边示以方便。这里的姑娘们个个身材高挑,她们面带微笑,彬彬有礼,丝毫看不出乡村姑娘的特征。这里的男人也不大声喧哗,闷声做事,他们的口头禅是:“敢拼就能赢。”
这里没有资源,可他们的生存靠“无中生有”。二块布,一张皮、家纺、汽车装潢,小商品市场……没有资源拉过来,不产皮,皮衣享誉全国。沿路的小商贩,整齐划一,一些精致的小饰物排放有致,有商业,却不显商业化,在市声如潮淹没了一切,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江南原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和亲切。就是这样一个乡村,拥有6000人,20家工厂。他们多数不用外出打工,自给自足守护着村庄,安居乐业过着既传统又现代的生活。
我一直觉得城市是修饰过的荒野,他只代表时尚。而乡村是城市的母体,是文化的原创,它的传承至关重要。无论以怎样的方式,因了什么缘故,当一个人得以亲近一片土地的时候,心里必会充满感激。对于居于浙江省海宁市的科同村,我是陌生的,短短两天时间也只是走马观花,但是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原来”,一个真实,一种亲切,一首歌谣,一种味道,及至离开,依然有回味无穷之感,它似乎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明的接壤带。是一个新型文明诞生的载体。现代接壤着历史,历史接壤着现代,或者说引领着未来。电影节耗资一定不小,但他们坚持办了三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科同村,喜欢科同村,慕名而来科同村。科同村为什么会享誉全国,若干电影名流前来助阵?其实源于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的名字叫徐九斤。
一、一个人的故事
徐九斤是一个乡村放映员,他不爱说话,好像也不怎么爱笑,有着海宁人闷声做事的硬性。钱塘江一般来说性温,放眼望去,鱼鳞般的水波纹从容不迫,不急不湍,坚持不懈地向前奔涌,这是生命力的孕育。据说激情来临如大海扬波,惊涛裂岸,非常壮观,那是孕育后的展示。徐九斤的故事恰如钱塘江的性格。当人流如潮般涌向徐九斤合照时,他并没有丝毫荣耀与忘形,他的表情温润淳厚,我从中看到这一张脸背后的故事,那是他的脚步奠定出来的实在与淡定,是他的艰辛夯实的力度。他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符号,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励志的典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电视机还相当稀罕,农民们的娱乐仍指靠放电影充实生活,那时的徐九斤是最吃香的,村村寨寨盼他到来,每到黄昏,他推着板车,拉着放映器材,吱扭吱扭在村口出现,乡村的孩子都要跑去迎接。对于放映员来说一定是巨大的荣耀和无比的快乐,他从小也喜欢看电影,也盼望放映员,1982年22岁的他加入农村电影放映队,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为自己喜欢的角色,若干孩子跟在他屁股后面,他一定像雄赳赳,气昂昂的将军。放映前,家家户户,扶老携幼,搬着小凳子,占到最好的位置,前前后后十里八村的人涌来看电影,有时高达几千人,一场电影就是一次文化盛宴。村民们不仅在本村看,还要在邻近的村庄反复看,电影人物的台词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人们效仿着电影人物的言行,电影引领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徐九斤深知电影对文化的传播力度,他送映下乡开阔了村民的眼界,启迪了智慧,认识了生命意义。孩子们簇拥着他,他看到欢乐的笑脸,渴望的眼神,感知了农村放映员的价值。从此放电影成了他的神圣的使命。
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电视机走进家家户户,乡村看电影的热闹景象渐渐退场,1995年乡村电影队纷纷解散,各自谋生。那时村里家家办工厂,经济骤然升温,这一带家纺产业发达,一年可赚十多万。徐九斤面临着生存问题,徘徊复徘徊,但他终于没有退场,他一直坚持走村串乡放电影,哪怕有一个观众他也放。有一天拉开幕布,却不曾有一个人来前来观看,他茫然四顾,夜色笼罩着大地,昆虫绕着他叮咬,月亮和星星望着这个孤独的放映员无以言说,此时只有月亮和星星陪伴他,他一个人抱头哭了。难道人们再不需要电影了,经济腾飞文化下台了?电影的生动形象是直接传播文化的形式,可是,过去的热闹和渴望没有了,其实是传播形式转换了。徐九斤也许一时还不能接受,再一次走到十字路口。
为了寻求经济保障,他办厂搞副业,坚守乡村电影阵地。他选的电影都是具有健康意义的,适合各种人群观看的,他绝不为了媚俗观众而放一些票房爆满,图其热闹的影片,他有他的选择。他自动承担起传播正能文化,看起来冷僻的影片,以教育为主导思想。他一个人推着板车在乡村的小路上颠簸,曾经弄断胳膊,撞伤腰,但爬起来养好伤继续前行。四十多年如一日,由于常年奔波疲劳,患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的坐不能支,只好到杭州大医院做手术,术后不久继续送映下乡。他的电影情结和文化情怀驱策他不能停止脚步。如果你要问他为什么,他一定说不出什么来,但他就是要坚守最初的原有,任何一种精神都是可贵的!他不问路有多远,不管自己有多么孤单,轻风知道他的心,白云陪伴他的心,星辰月亮抚慰他的心,人不明白天明白。他的坚持是对电影的热爱,是对文化传承的决心。四十多年来他把宝贵的人生岁月交给了电影事业,他放映范围逐年扩大,从海宁延伸到了周边的桐乡,余杭等地,从乡村到学校,从企业到敬老院,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每年固定到乔司狱农场为在押囚犯播放有助于改造的教育影片。总行程超过35万公里,共放映20000多场电影,观众达600多万人次,如今他的电影队已有5台数字放映机,还拥有了面包车。就是这种坚持他终于获得了社会的认可,荣誉满载而归。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全国农村电影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他又被文化部评为“优秀农村放映员”;2011年获得中国首届影视教育节组委会授予了“为中国影视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光荣称号。他还加入了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并荣幸当选为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理事。他曾多次被作为嘉宾应邀参加了中国“电影华表奖”和“金鸡百花奖”“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等颁奖盛会。徐九斤对电影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引起了影视界和他仰慕已久的电影明星和影视界朋友的热爱和尊重。
一个人的汗水汇成了一条河,一个人的脚步走出了一条送映下乡的路,他一个人的行为坚持了一方人的乡村放映文化命脉。他就是一个“原有”。他自己贷款筑起了一座“九斤电影收藏馆”,馆内陈列丰富,一件件与电影相关的展品,记录着一个乡村放映员的故事。虽是私人藏馆,但已载入了历史。人的一生是个退化老化的过程,但是九斤却是如此逆行,他的人生越活越精彩。他建起展馆,还想办个电影节,以此弘扬乡村电影文化。
那一年在武汉“百花奖”活动中,放映了郭凯敏导演的《冀东兵妈妈》,当时这样的题材无论拍摄得多么精致生动,市场都是漠视的。当满大街都是失忆人,空心人,郭凯敏先生就是要恢复民族的记忆,分文不取都乐在其中。这样就和徐九斤情投意合。
他们都是恢复记忆的“原有”!
他们都有一种精神——坚持。
徐九斤知道什么样的人群喜欢什么样的电影,他也为电影人推行电影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一些有品质的电影推送给观众。于是二人谈起办电影节的事,敢想就能成。徐九斤问郭凯敏以什么命名电影节?郭凯敏突口说出“我和大家一起看电影”。从此,这个命名延续下来,并会永恒。因为他们内心装着“大家”。
办电影节是需要耗资的,但是,科同村的领导充分认知徐九斤文化引领的价值。于是积极集资筹办,乡村企业家不惜伸手援助共同促进电影节。科同村人的超前思想是,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也要跟进,这是政治使命,徐九斤的乡村电影推进,正是他们的政治义务和智慧的头脑的呈现。这是一次乡村文化与城市文明的融合,是乡村走向现代文明的新步伐。
二、科同村诠释文化的载体
来到科同村,村庄沿河而建,美丽的就像一幅水墨画,村庄不是通常印象中的乡村那样脏乱差,整齐干净的面貌与城市没有区别,你不会看到某一个死角有堆积物,或者苍蝇嗡嗡轰响。因为沿村的水,弓形的小桥,村庄花园式的绿化,给人一种特别适宜人群居住的温馨感。
有幸与科同村的村支书郭利忠先生同桌用餐,他无意中讲了一些他的日生活令我耳目一新,他说科同村民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很强,每天必须见到干部的身影,如果干部们在村庄不出现,就要问你干什么去了。过去是干部管村民,现在是村民监督干部。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话语的重要性,靠干部自觉很有限,民众的话语和视野提升干部就会自律很多,他说这是相互的。干部在村中轮流值班解决各种问题,值班干部在村庄一天徒步20000步,为了打造现代化村庄,干部们打扫卫生,拣纸球清烟头,带动村民们主动维护村庄环境,身体力行,现场示现。有一个卖烟的小摊贩,周围布满烟头,村支书郭利忠走过去什么都不说,弯腰一个一个捡起来,摊主以为他要买烟,结果是把捡起的烟头扔进垃圾箱,什么话也不说走了。摊主开头也没觉得有什么要紧,后来郭书记每次路过,只要有烟头都要捡起来扔进垃圾箱里。久而久之摊主就自觉了,一见书记走来,赶紧操起扫帚打扫,再后来书记不来,他也会自觉清理卫生。习惯性思维被书记的行为扫帚扫干净了。
我以为这就是文化引领和带动。这虽然是书记说笑时透露的细节,可我却肃然起敬。韩国人耻笑中国人爱闯红灯,干什么都是一哄而涌,言明缺少秩序和公德。也有人说中国人有饭桌前挖鼻孔,剪指甲的坏习惯,在公众场合不管不顾大声喧哗不注重细节。古人云: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人文人文,人的品行就是人的文化。人文环境,决定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决定自然环境。领导者拥有人文情怀必然能带动民众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科同村维护村庄环境不是说出来,而是做出来的,这是跨越文明的基本行为。当今抨击社会如何腐败肮脏的时候,我却在科同村看到了清明与希望。它犹如沙中的金子,在经过不懈的努力跃出,明珠一般耀了人们眼球。现如今很多自然村废弃,涌进城市的农民,他们成了无根的打工仔,无不怀恋过往的乡情,然而,时代的列车已然碾碎了过往,乡村文明以另一种面貌呈现。
科同村给我的感觉,它既保留了“原有”文化,也跃进了现代城市文明的行列。它的亲切,源于以建造“乡愁、乡恋、乡情”的情怀,满足人们的原有感情,也展现未来要走的路途。据说在2021年开始,科同村改造升级老街两侧,打造了一条集乡贤文化、红色文化、电影文化“三化”为一体的综合性街区。街区落成后,在科同村党委的不懈努力下,集红色礼堂,宣讲爱国主义情怀。科同画院,培养村民和学子们的审美情趣,九斤电影乡村记忆馆,示现一种生命历程和精神力量,红色文化珍藏馆、张宛成艺术馆等,都是为了文化推进,丰富村民的精神系统和灵魂升华。科同村人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拥有话语权的公民。他们的素质在一天天提高,农、工、商的生产形式有效结合。整个就是一个新型农村的范本。因而,他们的礼貌,他们脸上满满的快乐就不难理解了。
科同村就像是梦中的故地,既熟悉也陌生,有着以往完全不一样的气氛,又有着似曾相识的亲切。也许是科同村坚守本土,多元并存的文化特征吧?在这里不仅仅是本土人的发展,自从电影节开始,名流鱼贯而来,村民们开阔了视野,科同村已经是城乡文化集合的载体。有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这是我这个外来人的粗浅认识。
三、见证艺术家们的文化引领
参加科同村的电影节我一直被感动着,艺术家们的风采让我刮目相看。他们谦恭、真诚、自觉、自律,他们的一举动都是文化的示现,绝非故作姿态,而是自然而然。
有幸见到89岁的老艺术家牛犇前辈,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牧马人》的郭谝子,太有趣了,满脸都是漫画感。但现实中的牛老却是个本分谦虚风度翩翩的人。那天早餐我在牛老身后,他一转身扛了我一下,回头赶紧点头道歉说,“不知道你在后面,要知道我给你让路”。我很意外,这么一点点小事不值得道歉的。后来到科同村活动,牛老坐在桌旁,我也坐在他旁边,一个年轻人要和牛老拍照,我即起身让开。牛老似乎觉得不礼貌,说“人家在这儿坐着呢”。年轻人立即向我致歉:“对不起,拍完您请坐。”我当时很感慨,处处与人方便,没有自我,这样的品质早没有了。我不禁反思,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的良好品质,文化就是一个人好的生活细节,形成了一种精神气质,它是一种自觉,是一种无意识的传承。民族精神就是个体精神的合力,形成民族气节。这一刻我很受感染,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没有好的德性绝不会演出好的作品。


好文章,学习了!
遥祝夏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