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炸油糕(散文)
“咱俩好,咱俩好,县功街上买油糕。”这段耳熟能详的顺口溜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哼唱的。
油糕,各种叫法不尽相同,书面语叫糖糕,在我们关中西部叫做油糕。它是用小麦面和白糖红糖制作而成的。
炸油糕就要烫面,烫面是炸油糕最关键的步骤,面假如烫不好,油糕放入油锅里就会破裂,会爆,会烫伤人。油糕面相难看还不好吃。我们把油糕破裂叫做“上楼”。油糕的质量取决于烫面烫的好不好。
取适量面粉,用筷子边搅边倒入开水,把面粉搅如硬糊状,然后倒入案板晾冷,切记要分清四季,天冷了要把面烫软点,天热了要烫硬点。
然后掺和些干面,反复揉,再将揉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醒二十分钟左右,达到适当的发酵程度,这样生油糕入锅时就不会爆了。
面烫好了,接下来收拾炸油糕需要包的糖。这糖需要百分之七十的红糖,百分之三十的白糖,再适当地加点面粉。加面粉目的是怕糖遇高温融化快,流入油锅引起油爆。
在油炸前,把揉好晾冷的面搓成粗细均匀的长条,然后用手掐成大小一致的面团。
包油糕,把均匀的小面团,拿在手中,用大拇指在面中间捏一个坑,然后用一个小勺,剜一小勺和好的糖,再用手捏成饼状,接下来将包好的油糕顶点多余的面掐掉,最后将包好的油糕排好队列,摆在案板上备用。
炸油糕时把油烧至八十度左右,然后顺油锅溜下,等油糕在油锅里一字儿排开,炸上约三十秒,一边观察油糕色度,一边用捞油糕的铁勺把锅内油糕齐翻一遍,再炸三十秒左右,直至油糕面露出金黄色就好了。
大部分人喜欢吃热油糕,不管春夏秋冬,街道上偶尔传来一两声;“油糕!热油糕!刚出锅的热油糕!不香不甜不要钱!”
县功街上大大小小的油糕摊位固定的有五家。其中有三家是油糕世家,以个大味美,服务热情周到而受到顾客的好评。每年临近端午节,坊间讲究吃油糕和粽子纪念屈大夫,县功街道的油糕摊位从下街的信合门口到上街的中心市场对门,再到北首侧街,大大小小的油糕摊位一夜之间增加到20多家,各有特色、各有经营技巧。其中最有名的当数中心市场对门的“勇勇油糕”。他的油糕以个大,馅饱,品种多,味道鲜而著名。
我从小就喜欢吃油糕。成家后就住在街道,隔三差五上街吃个刚出锅的热油糕是最惬意的事。
虽说喜欢吃油糕但自己动手做油糕还是第一次。公公爹种了一亩菜籽,那年风调雨顺,菜籽丰收了,整整打了四化肥袋子,全家高兴,庆祝丰收,左邻右舍吵闹着要炸油糕。
说干就干,记得也是端午节的前一天。
那天天气晴朗,夏风习习,我和公公、婆婆、老公四个人忙碌着。我和婆婆负责包油糕时,公公烧锅,老公负责翻捞油糕,那满屋的菜油香味,从屋里飘出窗外,飘向了院落,向街道的上空上飘去,空气里弥漫着油糕的香甜味。一只叫不上名的鸟儿在房顶上欢喜地叫着,屋子里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我那淘气的儿子,一个手拿着一个油糕,象一只没王的蜂,在院子里疯玩着。
人常说:“干啥的人不爱啥,这话一点不假。”我们四人紧张地忙碌着,每人却只品尝了一个油糕,大概是油烟味把胃口薰跑了吧?
婆婆边包边向我们绘声绘色地讲屈原投江明志和白蛇传的传奇故事,听得我都入了迷。我感到我婆婆知识渊博,能当一个历史学家。
四人从早上一直忙碌到半后晌,案板上、筛筛内,一个个不大不小的盆内,都装满了油糕,我和婆婆粗算了一下,大约有一百多个。
我们除了留些走亲戚外,剩余的全部端到门上,让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品尝这丰收的喜悦。
油糕吃完都十多天了,还有人开玩笑说:“你家还有油糕么,再给咱吃上点。”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几十年了,昔日淘气的儿子已经参加了工作,但油糕的记忆时不时地还在大脑里闪现。
记得还有一年,我去县功跟集,临走时婆婆说:“回来时给咱买上几块钱油糕。”
我一听笑着说:“咱自带手艺,还买街上的?只要你爱吃,我回来给你天天炸,再说了,街上的不一定比我做的好吃呀。”
我是个好强人,做什么都要想办法做好,从不愿弱于别人。在村上妇女中,大家都称我是个“本事疙瘩。”
第二天天不明我就起来烫好了多半盆面,晾后又加面揉光,那时儿子也正好回来了。老公烧锅、翻捞油糕,我一人专包,不一会儿炸了一盘。老公一连吃了四个,儿子也吃了几个。说真的,炸的那油糕,脆黄脆黄的,没有一个因糖外漏而炸开。老公开玩笑说:“呀,红萝卜调辣子,把你吃出还没有看出,还真的历害,我看咱俩个干脆啥也不做了,在县功镇开个卖油糕摊子吧 ……”
在我们县功镇,特别是西河村,每年端午节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大门两边插上艾草,买粽子,炸油糕。特别是女人在端午节给娘家妈爸送粽子、油糕,这是多年留下来的传统,村上相好的邻居也是你送我粽子,我给你油糕。那县功镇街道上的油糕摊,从端午节前一晚十二点就炸开了,就这卖油糕的队排的足有一里多长。
村上都知道我有这门不太精的手艺,相好的女人吵着让我炸油糕,我也趁着高兴劲,和一伙妇女就炸起了油糕。
人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几个妇女在一块儿,真是吵翻了天,嘻嘻闹闹,有时你拿油我出面,最后把油糕一分,那真是快乐的要上天了。
记得那晚吉星高照,布满星星的天空格外好看。收麦后炎热的天气丝毫阻挡不了人们喜悦的心情,不知谁家的小狗狂叫着,还有那不知名的小鸟,给端午节带来了无比的喜悦。
记得有一年端午节,我给娘家妈拿了二十多个油糕,又买了些粽子,娘家几个侄子没有人吃粽子,就爱吃油糕,他们一伙娃兴劲上来了,要不是我阻挡,再拿三十个都不够他们吃?
母亲连吃了三个油糕,问我在哪儿买的,真好吃!不但馅子多,做的也大。我笑了,对母亲说是我做的。母亲把我看了一会,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又赶忙解释:“这都是我跟婆婆学的手艺,是她过去手把手教我的。”
公公、婆婆去世多年了,但当年炸油糕欢快温馨的画面,时不时地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多想回到过去,回到从前,把家有公公婆婆的日子再过一遍。
(原创首发)
尚觉心头劲正高。
恍惚时光几日月,
人生父母须记牢。
点赞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