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关于赵家拐的记忆(散文)

精品 【东篱】关于赵家拐的记忆(散文)


作者:鲲鹏一飞 童生,554.2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43发表时间:2023-07-20 05:50:42


   赵家拐是一个地名,从前也代表着一所学校;不过现在第二层意义已经基本消失了,这所学校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赵家拐在当地很有名气,就是因为那里有一所初级中学——赵家拐中学,而且当地人基本已经把地名和学校名这两个概念混在一起了。说赵家拐中学时并不会带中学两个字,称赵家拐时所指就是赵家拐中学。比如当地人问另一家人子女在哪读书时,答者会直接说赵家拐,又有说某年赵家拐的中考还不错,意思说那一年赵家拐中学考上高中和好高中的毕业生比较多。
   赵家拐是一个很小的地名,它甚至不是一个村的名字,当然到地图上仍然能够搜索到这个地方,它位于江汉平原松滋市的一个乡镇上。曾经的赵家拐中学,就是我的母校。
   赵家拐中学的西面是一条乡村大路,现在已经水泥硬化成乡村公路了,而那时只是一条土路;沿着大路的西边是一条小河流,我从来没有搞清楚过这条小河流的名字,网上称之铁匠湖,也有一段称偏湖,在学校的大门口有桥通往对岸,校门口的河坡上砌着石台阶,我们在学校时常在河边洗衣服。学校紧靠大路位于大路的东面,一进入学校门口北面是保安室,紧挨着的是一家小卖部,小卖部里的琳琅满目与我们兜里的空空如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多少次走到里面饶有兴趣地看着那些新奇的小玩具和零食,而最后只有怏怏而去。
   学校呈西东走向的长方形。进入学校左转往北也就是学校的西北角是食堂,食堂前面是一个洗碗池,北边一条是教室,教室旁边是厕所,北面再往东是教工宿舍,学校的东面是块比学校其他地面要高出两三米的土台子,那上面是女生宿舍,东南面一排房子是男生宿舍,男生宿舍门朝向南面,再往南面是一块空地,西南边是老师的办公室,学校中间是一个大操场。学校不大,一个年级只有两三个班,连学生带教职工也只有几百人。
   很多人都说赵家拐学校那块地是解放前当地一家大地主家的地产,这个说法应该是靠谱的。非常明显的就是学校东边是一个高两三米而面积达几千平米的土台子,这在江汉平原上并不多,这并不是原始的地形而是人为建造形成的,因为原先有些有钱的地主会那么做,就是给自己屋基填土垫一个很高的台子,然后把地主大院建在台子上,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显赫;还有靠近最东边围墙处有几棵高大的广玉兰,应该是很有了些年月,传说那些都是地主家种下的。又传说有人在那台子地底下挖到过铜钱,是真是假没有考证过,但是更多的证据显示这就是原先地主的大院,至于这其中的故事就更不得而知了。
  
   二
   时间上溯到上世纪八十年底,我从小学考入到了赵家拐中学。那时候还未曾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升初中是要考的,小学读完后就辍学的人依然存在。一般来说从我所读的那所小学考初中只有两个方向,一所是乡里的重点中学——时称八宝中学,现在这所中学还在;而另一所就是就近的赵家拐中学。我的成绩一般,也就只能上赵家拐中学。
   农村的初中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寄宿制,因为大部分学生家都离得比较远,只有极少数住在学校周边的同学实行走读。记得那时候学校宿舍除了床架子之外便什么都没有了,便是铺在床底下用竹子做成的我们称之为床塞子的东西,也都得学生自己带,垫子、垫絮、被子、枕头更不用说都得自己带,而且每个学生还得准备一个木头箱子,主要是装自己的日常用品。现在回想起这些东西来,都是满满的年代感。
   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很多老师已经记不住名字甚至完全没有印象了,但是有几个老师至今不能忘记。
   梅德芹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是个极其负责而且很慈祥的老师,至于她具体做过哪些让我感动过的事,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印象里她始终就是那样的有耐心,对每一个学生都很有爱心,而且对于工作有责任心。我们在学校住宿时她始终坚持每天都要到寝室查寝,哪个学生要是生病了,她也很细心地给予关照。她患有鼻炎,说几句话鼻子便要吸一吸,这个我记得尤其清楚,也未知老师现的鼻炎治好没。
   梅老师的爱人是学校的教导主任,她最小的儿子叫梅小桃,是我们同班同学,那是典型的学霸。平时的学习看似毫不费力,成绩却经常是年级的数一数二,而且这个数一数二还不带夸张的成分,因为他以中考670分(满分700分)考取了荆州中学,据说数学卷得了120的满分,后来还听说在荆州中学参加全国的数学和和物理竞赛获过二等奖,还曾经在高手如云的荆州中学考过年级第一,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又据说要保送复旦大学,因复旦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故选择了上海交大,再后来就不得而知了。而且他的哥哥和姐姐也很厉害,一个考进了长沙大学,一个上了重庆大学,让我这等学渣只有仰望的份。
   语文老师是一个瘦高个的中年人,平时不言苟笑,给人非常严肃的印象,讲课倒还生动,不过幸好是我在上学时语文基本都还行,有时候作文还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因而对语文老师和语文课倒没有那么惧怕。语文老师姓庹,正规场合我们都称之为庹老师,但是私下里我们却称之为老庹。有一次午间与一个同学同去上厕所,不想学生厕所里坑全部满了,于是偷偷跑到教工厕所,两人边蹲坑边聊天。聊老师当然是我们惯常的话题,而且大都带戏谑的口吻,不知怎么就聊到了庹老师,而我们所用的称呼当然是老庹,竟至忘记了这里是教工厕所,我一口一声老庹,他一口一个老庹,不想正碰到庹老师也来上厕所,他听到了我们对他的称呼后咳嗽两声,问道:“哪个老庹?”我们瞬间闭了嘴,等他一走便擦了屁股落荒而逃。
   等到初中三年级,换了个数学老师姓龚,他带学生颇有些手段,其做法在全校很有名气。他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叫“三带一蹲”:如果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或者题目没有做对,他便点名让这些学生带凳子、带书本或考卷、带笔,然后到他的宿舍门口蹲着做作业。其实,那些经常被“三带一蹲”的不过都是些惯犯和常客,肯定不可能有梅小桃这样的尖子生,当然我也偶尔会去,数学对我来说很难,因为蹲过,因而对教工宿舍门口的那片杉树林印象很深——有时候是绿荫覆盖,有时候是落叶纷纷,证明我不止一次去过那里。也难为龚老师这一番苦心,但是多年以后的我觉得天赋大于努力,后天的努力能稍稍地弥补一点点差距,但是学霸如果也很努力,那就只会差距越来越大。
   英语老师应该姓范,彼时她刚结婚生孩子,据说只是高中毕业,是学校某领导的子女,通过自学拿到了中专文凭,然后到了学校任教,不过那时候英语对许多人来说都很陌生,能够任教英语老师,还是通过了自己一番努力的。学习的兴趣确实很重要,每上英语课我便显得有些浑浑噩噩,不知老师讲也些什么,越不懂便越糊涂,越糊涂便越是没有兴趣;但是语文、物理课很能激起我的兴趣,上课也能精神百倍。
   之所以喜欢物理课,是因为物理课上有时候会做实验,觉得这世界很神奇,我始终对这世界保持着一份好奇心,现在依旧,也许我可以探索一点点奥秘。我之前曾想,如果不去当兵,可能会去学修电器,因为我喜欢动手做一些东西,如果仅仅只是跟机器打交道的话人生便会单纯许多。只是物理老师是谁、叫什么、长什么样已经无从记起了。
   记得那时候还有一个突发的奇想,数学里有一个将三角形二分的方法,而不用将三角形进行三分法,自觉是不是可以将这个难题攻克,毕竟那时候还小,也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这么多的数学家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而我仅仅一个初中的毛头小伙子怎么可能将这样的数学难题解决呢,最后当然是没有结果,想起这件事情觉得少年时候心气还是蛮高的。
   至于历史、地理,我们从思想上就没有重视过,不过学校好像也不太重视这些课程。地理课老师好象姓乔,似乎他的儿子也跟我们是同学,戴着一副眼镜,眼镜压得很低,而看学生时却总是眼睛抬了往上看,目光似乎要绕过眼镜,显得颇为滑稽,这也成为我们模仿和取笑的模样,当然这都是同学们私下的话题,而绝不敢在乔老师和他儿子面前放肆的。
   大部分学生从来都是看菜下饭的,主课和教学严厉的老师,学生在课堂上要收敛许多,而那些不重要的副科,或老师此较敦厚的,往往课堂纪律不会太好,看课外书的、讲小话的、玩玩具的、打瞌睡的大有人在。历史老师就是一个敦厚的老师,年龄很大,脾气很好,因而历史课差不多成了我们的天堂。
  
   三
   至于同学,大部分人都想不起来了,便是曾经的同桌是男生是女生也印象全无了。后来有过交集的还有联系的只有寥寥数人:徐金海是我刚上初一时候的同铺,那时候好像是寝室床位不足,有些是需要两个人睡一个铺的,而我和徐金海便分到了一个寝室的同一张床铺,同床共枕过一段时间,而后我们又一起当兵,一起考军校,情谊一直延续到今天。谭亚龙既是我初中同学,同时还是我高中同班同学,因而印象也很深,他的老家依然还在赵家拐附近。韩军是个爱好武术、画画,带着些江湖的同学,同时他也带着我做了些“坏事”,前几年虽然联系上了,但至今未谋面。至于其他的同学,印象便非常模糊了,便是后来联系上了见过面的同学,也已经想不起来曾经在学校有过怎样的交集。
   我在学校时绝对是那种极不显眼的学生:既没有什么特长,学习成绩也非常一般,平时又不活跃,更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做什么出头的事,性格显得木讷,所以初中同学能记住我的大概也不多了。
   读过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大抵还记得孙少平在学校就餐时的那个场景,然而我们那时候读书时的就餐也很清苦。大米是要自己带或者家里人送来的,每天都由学生担任的值班员用架子抬着几盘子米饭,每四个人一盘子饭,由小值日一分为四,各自拿饭盒打饭,但是那饭盘子经常米铺得不匀称,米饭时常会一边多一边少,去迟了的未免要吃亏。菜要到食堂去打,几分钱就可以打一样菜,不过那时候因食堂供给不足,允许周边的村民进到学校里面卖菜,这也给了我们学生很大的选择。每到开饭时间他们便挑着篮子来了,篮子里是盛着菜的盆子,一溜排在了学校大门口两边,蔚为壮观。女摊主居多,各种素菜两分钱就可以打一勺,荤菜差不多要一毛,我一个星期大概也就两块钱的生活费。而且那时候我们还兴带菜,因为学校里伙食不太好,就只好从家里用罐头瓶子带点下饭菜,不过带的也没什么好菜,无非就是咸菜、腌菜、油炸小鱼、豆腐乳之类的,这样主要是能吃饱饭。
   至于衣服,也没穿到什么好的,买的衣服很少,大多数都是自己家里请裁缝做的,更谈不上现代孩子口中的品牌货了。每个星期除了生活费便基本没什么余钱了,想要买其他的东西那都是奢望,所以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也只能去过过眼瘾,至于玩具、零食、课外书那就想都不用想了。
   我在初中时即爱上了写作,而且坚持了很多年。我自己也搞不懂全家都没什么文化,更谈不上艺术细胞,而我竟单单成了一个另类。首先我喜欢阅读,各种书籍拿到手里总要翻阅一番;后来我便模仿着写小说,并且成功写出了一篇唐僧师徒取经归来后经历的一篇故事,大概有大几千字,还有不少同学借来争相阅读,只是内容忘却了,不过因此埋下了写作的种子。
   少年时我有老实的一面,也有“猴”的一面,几件事情印象很深。
   开学没几天时间我便当了一回反面典型,并在全校的大会上被“示众”。刚开始到学校,学校就专门强调不能到河里去游泳,否则就要从重处罚,因为在之前发生过学生因游泳而淹亡的事件。我生长在河边,每到夏天我又经常在河里游泳,故而水性很好。刚进初中的我完全不知轻重,有一天吃过晚饭,便约了两个同学去河里游泳。我们穿过学校门口的那座桥,然后向南边走了几百米,在我们认为比较安全的地方下了河;大约过了十几分钟,我们游得正畅快的时候,学校的副校长和几个老师便赶到了现场,命令我们赶紧上来,只有乖乖上岸。我们三人被带到了校长办公室,校长狠狠地把我们训斥了一顿,然后要副校长集合全体学生到操场上,把我们三个带到前面,站在搬来的桌子上示众,副校长拿着嗽叭痛斥我们的罪行,并让所有的学生引以为戒。我们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回反面典型,而且我们身上除了穿一个小短裤外,是赤身裸体的,这实在是再丢人不过的事了,不过这件事也确实警告了我。
   后来,我还跟同学跑出去看过露天电影,摸过“秋”。这个同学应该是韩军,他家离学校比较近,但也是住校。有天他对我说邻村的广场晚上要放电影,邀我一起去。我有些期待,又有些害怕,因为晚上翻墙外出一旦被查到是会被严肃处理的,但是最终架不住诱惑,当了从犯。到打了熄灯铃,同学们都睡了,老师查过寝后,我们俩便偷偷地溜出了寝室,蹑手蹑脚地走到围墙根边,他蹲在地上让我踩着他的肩顺着墙墩往上爬,我紧张得心都快跳出来了,爬到围墙顶上,又趴在上面拉他的手,两人终于协同着爬上了墙顶,又慢慢趴着墙头跳了下去,落地时咚的一声,吓得心脏都快停跳了。后来走了很远才感觉肘子疼,原来在上下攀爬的过程中把皮给磨烂了。那晚的月光很好,应该是中秋前后,那晚的电影也很好看,是一部叫《海市蜃楼》带传奇色彩的电影。电影结束后我们还跑到农家菜园里,摘了人家的桔子,拔了人家的地瓜。再翻墙回学校摸进寝室,同学们早已睡熟了,躺在床上后紧张的心情才慢慢平覆下来。

共 633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赵家拐,是地名,村名,也是一个学校的代名。村名和学校名都是赵家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级中学建在村里是很常见的。作者曾在那里上过学,所以对它周遭的环境,学校的样貌地势,虽时过境迁,仍记忆犹新。作者非常详细地描写学校的氛围,回忆一些老师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一些往事,详尽,生动,风趣。反映了八九十年代初中生的生活和精神面貌,那个时期学校的风貌。文章朴实真挚,文笔细腻生动。表达了作者对那段青葱岁月深深的怀念,对曾经的母校深深的怀念,因为,那是成长的基石。所以,赵家拐三个字,只是实体的消失,那段岁月,一直刻在作者心里,流于笔端即是美文。感佩才情。感谢投稿东篱!【东篱编辑:房顶月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720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3-07-20 05:59:28
  赵家拐,作为一个地名,它还存在,作为学校,它已完成了使命,潜入历史的长河。但它留下的那段岁月,却潺潺湲湲,深浅不一地流淌在作者心里,成了一篇回忆性散文。感谢老师投稿东篱!创作愉快!问好!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7-20 08:00:10
  老师深情地回忆录自己在赵家拐读书那段美好的时光,如今,老师、同学天各一方,为生活奔波,如有缘相聚,千万要珍惜。记忆深处的情感,散发着温暖的气息。欣赏优美的表达,祝夏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7-20 08:57:18
  那时的记忆,经过时光的过滤,剩下的都是精彩,尽管是一些小事,但表达出对老师的尊敬,也有顽皮。曾经的记忆,永远是前行的动力,少年时光,不一定非常精美,粗糙里也值得我们去筛选,汲取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漫笔的方式,给我们展现了少年和他们的老师的精彩往事。很朴实,很有味。曾经的时光,无论如何,都是要珍惜的,这是这篇散文的最美意义。感谢投稿东篱,希望在东篱创作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怀才抱器
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7-20 22:06:29
  我和老师是同龄人,我是87年读的初中,但我是走读生,离得近。我高中住校,有很多相似的经历,爬墙头,偷喝酒,熄灯后掌着蜡烛夜读,正是少了眼下的电子娱乐产品,我们有很多可以一起做的游戏,有些东西可能只传承到我们这一代了。老师的记忆真好,记得这么多人和事。拜读学习,恭喜获精!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