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美食之旅(散文)
一
从深圳北站出发,继续坐高铁十多分钟,就到香港西九龙了。旺角和油麻地涵盖了特别多的香港美食,许多餐厅挂满了米其林的牌子,可见这里的美食标准有多高,价格有多贵。
香港印象在这里只留下我的匆匆一瞥,随即在女儿的带领下,拖着行李箱继续往前走。乘坐地铁在湾仔下车,铜锣湾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
七月的香港,气温与武汉不相上下,海洋气候的潮湿溽热又甚于武汉。入住的骏景酒店是英皇物业,有着维多利亚时代经典的皇冠标志。从临街窗户望过去,对面一棵高大的榕树,独木成林,阔大茂密的枝叶挡住了燥热的阳光,树冠垂下榕树的根须,显示出这种亚热带树种特有的风貌。每次从酒店出来,迎着直射的艳阳,躲避高温的炙烤,在叮铃作响的红绿灯提示音后,穿过马路,经过邓志昂专科诊疗院,在榕树下稍作停留,再穿过几条街区,即往轩尼诗道。这里是有名的珠宝街,也是美食一条街。连接香港岛西面的湾仔与东面的铜锣湾,这条街新旧并存,最富传统特色。
在维港茶餐厅,女儿带我品尝到了第一顿港式早餐。一年的港大留学经历,她已熟知周围的大街小巷。而我,在女儿在外读书的这几年,第一次走过她走过的路,吹过她吹过的风,来到她学习生活的地方,体验着她艰辛攻读后荣誉毕业的喜悦。在这座国际之都、美食之都,也收获了一次特殊的美食之旅。
二
港式茶餐厅是最本土化的平民饮食场所,最能体现香港居民的生活日常。香港生活节奏快,通常港人习惯在茶餐厅吃碟头饭,喝杯奶茶,聊聊马经,舒缓一下紧绷的神经。在敏华餐厅,我们点了冬菇公肥牛汤米粉,配火腿香滑炒蛋,一份自家制餐包,配招牌沙嗲牛肉面,再来一杯冻饮或柠檬茶,开启了一天的美好生活。周围人声鼎沸,带着草根阶层活泼热烈的气息,寸土寸金的港岛,餐厅将每一个空间都运用到极致。相邻的餐桌用一块透明玻璃相隔,旁边两位女士英文与粤语相杂的谈话密实紧致,一来一往,爽利热辣,在耳边清晰可闻。
在食物氤氲的空气中,我屡次被一阵烤面包的香味深深吸引,原来这是港式茶餐厅独有的菠萝包。第一天在维港冰厅没有买到,排在我们前面的一位顾客买走了最后一份,在敏华冰厅,女儿为我一下子买了五只菠萝包。是我要求她买的,想一次大块朵颐吃个够。她笑我买这么多,她说刚来香港也觉得很好吃。而自我记事以来,除了小时候第一次品尝面包外,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面包。菠萝包唯有在香港才有这样的称呼,实际上并没有菠萝的成份,面包中间也没有放馅料,只是外形酷似菠萝而得名。一般由面粉、鸡蛋、砂糖与黄油烘制而成。刚出炉的菠萝包麦香四溢,蓬松暄软,适宜的温度将牛油渐渐融化染得金黄,外皮又酥又脆,里面则散发着浓郁的奶油香味,入口绵软,令人食指大动。如果再配上一杯鸳鸯奶茶,一甜一咸一酥一滑的致命诱惑无人能够抵挡,美食带来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美国作家迈克尔·波伦说:“面包是人类的理性、智慧、巧思和创意的结晶。烘焙师就好比一名指挥家,游刃有余地掌控着一曲复杂精妙、百转千回的交响乐。”我并不懂烘焙制作,但我想一款面包之所以吸引味蕾,这乐曲中一定包含从禾草种子、石磨、面粉选材到微生物发酵、压力烹饪等多个乐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难以完成食物的美妙合奏。
在敏华冰厅,食物的包装袋上还印着美妙诙谐的广告用语。“白色的杏霜像是带着神秘/在那叉烧蛋穿梭,我用猪肺汤将你内锁/风继续吹,西多会嚟/在碗中央,有滑蛋一双,仿似画在湖上/心里极渴望,希望留下食着你/蛋挞这终生美食,才值得鸳鸯一起发誓/对你不止感激敬礼,看这酥皮才是工艺……”趣致可爱,生动幽默,一种独属于港粤的餐饮文化,令食客用餐之余,又不觉嘴角上扬,莞尔一笑,开启一天的好心情。
三
继续往前走去,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场景--百德新街就在眼前。上世纪九十年代听的港乐里面提到的地名赫然在目,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这样放慢脚步,感受香港的市井生活,寻觅特色小店,不知不觉已到中午。
荣记粉面是一家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店,却声名远播,排队品尝的人在店内不能栖身,都站在店外等候,凭号进入。牛丸、牛肚、牛筋、牛腩、牛肺;鱼蛋、鱼片头、猪红、猪皮、萝卜;粉肠、红肠、冬菇、鱼腐;墨鱼丸、鱼皮饺、鸡翼尖、豆腐卜;炸面筋、猪颈肉、鱼肉春卷、韭菜云吞……应有尽有,自由搭配。油面、米粉、河粉、米线、幼面、粗面……品种繁多,自由选择。汤汁微辣,咸中微甜,适合大众口味。我们排队在转角的街巷,只等队伍越来越近,在狭小的餐厅里侧,寻到一个座位,享受一份过午的美食小吃。在物价和租金最贵的铜锣湾,四十五港元一份的餐食既美味又平实,难怪生意兴隆,一位难求。
在香港大学,一场毕业典礼即将开始。中午的港大,维多利亚港湾的海风吹来,学生食堂的餐饮朴素而多样。我体验了食堂的午餐,一份猪扒配青菜和米饭,吃得饱也吃得好,营养均衡,价格自然比市场上优惠得多。
香港居,大不易。学生的辛苦求索,每一份汗水凝聚学业进步与人格成长,这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付出与全力支撑。毕业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迈向社会又以此为开端,无数的未知等待在前方。
庄重而热烈的典礼过后,一位W先生在校园等着我们,接迎我们共同进餐。他是我的先生拜托的一位老乡,已在香港生活多年,他特意为我们接风洗尘。从希盛大厦28楼的落地玻璃窗望出去,是维多利亚港湾的美丽夜景,华灯璀璨,海港深邃,游船夜行。东方之珠,一派盛世繁华。在餐厅,W先生不顾我和女儿的一再劝阻,点了满满一桌子的菜。这是一家正宗粤式高档餐厅,食材精致,口味纯正,价格自然不菲。边吃边谈,他乡音未改,犹显亲切。他向我和女儿介绍香港的风土人情,行业特色,也讲述自己多年来在香港的成长就业经历,不知不觉受到很多启发,为他及家人的奋斗故事所感染。这家餐厅以海产品为主要食材,几味海鲜做得口感鲜美,传统经典又创意搭配,颇具湾区风味。只可惜我们即便撑破肚皮,也吃不了那么多。为避免浪费,我们打包带回酒店,准备第二天用微波炉加热继续吃。
W先生周到细致,一直送我们到入住酒店才肯离去,并邀约次日陪同我们观光游览。我们委婉辞谢,并告诉他,女儿已在此生活一年,可以带我到处走走看看。W先生善解人意,微笑着不再坚持,他的盛情在我们的旅途中留下了温暖而美好的记忆。
四
我和女儿在大街小巷穿梭游览,我放心地走在她身边,任由她带领我去到每一个地方。时光交错,角色互换,我已由引领者变为同行者、跟随者。我欣喜于孩子的成长与独立,默默注视她的背影,那超过我身高的女孩,那抢着提行李,拿背包的女孩,那目光坚定专注走在我前方的女孩,她是我的孩子吗?她是,她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生命经由对世界的惊奇和渴望而来到这世上,并在一次次的学习探索中自由生长,蓬勃向上,她已是自己的主人,我坚实的希望。
记得小时候的童言童语,那稚嫩的声音言犹在耳。有一次,孩子外公问她有什么理想,她说:“我要到每一个好玩的地方,吃遍天下美食。”那时候,她是个标准的小吃货。我的父亲,她的外公呵呵一笑,意味深长地说:“这个理想很伟大啊,吃好玩好也很不简单,那要通晓世界人文地理,熟知各种美食文化,那可是走遍天下,吃遍天下,理想高远得很哪!哈哈……”时光荏苒,我想,外公一定在另一个世界,看着他的宝贝孙女怎样一步步实现儿时的梦想。
香港是座非常都市化的城市,这种都市化可能和几幢高楼几多GDP关联不大,她折射出来的是一些时髦的价值观:独立、自强、现代、卓越。这些品质,在街上匆匆而过的行人步履中可见一斑,从每一位香港人的敬业言行中可以读到。渗透到美食文化,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穿过夜色中的时代广场,我在女儿的带领下,来到铜锣湾谢斐道的一品鸡煲火锅店。餐厅占地并不大,但布局新颖,空间运用科学合理,在有限的场地做无限的延伸。这是香港地理的局限,但更是香港人智慧的突破。人工的昂贵,促使这样的餐厅一般都是家族连锁,全家上阵。七十几岁的阿婆依然兢兢业业,为食客点餐送菜;年轻的后生趁假期在店里帮作人手,熟练地穿梭在狭小而规整的餐厅空间,延续着家族饮食产业的发展。这就是香港精神。
一品鸡煲总店在荃湾,共有七家分店,处处盈客爆满。一份鸡煲端上来,用陶瓷火锅慢慢炖开,那鸡的香味又掺进各种养生的食材,汤汁紧紧裹住鸡块,入骨入味,果然做法独特,名不虚传。一顿下来,清香滑热,还童振枯。盛夏的七月,我们已是慰劳肺腑,旅途疲劳顿消。
人生何尝不是一趟美食之旅,在每一次的上下求索中,在不同的风景转换中,品味酸甜苦辣,收获万般滋味。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