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我的“泥腿子”老师(散文)
一
在老家好多人眼里,曹瑞坤老师是出了名的“泥腿子”老师。提到这个绰号的来历,还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次撤点并校说起。
那时全乡有十多个自然村,不管规模大小,几乎每个村都有一所小学,曹老师就在我们村小教书。从我上小学第一天开始到三年级结束,他一直担任我的班主任兼语文、数学老师。
有一年麦收后,上级突然要求全乡只保留三所小学,其他的要全部撤掉。我们村小由于学生数太少,再加上师资力量有限,在不久的将来也将不复存在。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村民们猝不及防,惊慌失措。因为这样一来,下学期村里孩子不得不到离家七八里外的大队小学去读书,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吃住不方便,几个高年级同学甚至面临辍学问题。我兄弟姐妹八个,我最小。父亲当时在外乡教书,如果我们的村小撤掉了,我可能会跟他到外乡学校去上学,但哥哥呢?还有我们的大院的三四个学生都是父亲的亲侄子和侄女,他们又该怎么办?放眼全村可是整整20多名学生呢。
我们村小是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学校几经“挪窝”,最后由村里人共同筹资800元,建起了三间大瓦房。一块黑板,一张旧讲桌,学生上学自带桌凳,这就是我们求知的地方,也是我们心目中最美的学校。
那时民师的工资普遍很低,有时一年半载也发不了一回工资,但这对教育满怀深情的曹老师来说并不算什么。曹老师上课幽默风趣,富有磁性,同学们非常喜欢听他讲课。复式教学班有个好处,就是在同一个教室,一年级没有学会的汉语拼音知识,可以跟着二年级学,以此类推。曹老师管理班级很有艺术,它能同时让我们四个年级的学习井然有序,而且上课不拿教鞭。他每次上罢四年级课,接着给三年级学生上课,这时总有一个年级的学生在教室外读书,其它年级写字或做算术作业,如此循环。他讲课语言简练、生动紧凑,从不拖泥带水,紧紧抓住教学要点。所以这所村小虽是他一个人独舞,但我们考试成绩每次在全乡名列前茅。
学校风风雨雨走过30多载,曾有多位民师在这里执教,最终是曹老师坚持留了下来。他对每个学生倾注了全部热情和心血,对学校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感,撤校对他来说,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但他心理明白,撤校也是一种优选,起码学生可以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更好的师资力量和更先进的教学设施。可这个决定会无形中增加村里学生上学的困难,路途远,花费高,很多家庭负担不起,望而却步,只能选择让孩子辍学。
上级领导把这个撤点并校的任务交给了曹老师,他却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因为他从小就体会到缺少文化教育的苦,深深体会到山村孩子上学的不易,而且我们村离大队主校最远,道路崎岖难走。 当上级再次派人来督促撤校时,我们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为这事,曹老师曾多次跑去与领导沟通,希望能网开一面保留这所学校,但领导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曹老师好说歹说死活就是不答应。无奈之下曹老师横下一条心,开始为村民请命,他要坚持留下这个学校,哪怕上边不给发工资也要保住这个村小!
当时村民们都为曹老师担心,这样做搞不好会得罪上级领导,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也有人开始私下议论,说曹老师可能是一时赌气,毕竟他的细胳膊拧不过领导大腿,或许是做做样子吧。
二
一个月后,又到了开学的日子。8月10日那天,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下起了雨。曹老师早早来到学校,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在黑板上写字。他写字一笔一划,工整漂亮,我们平时会悄悄模仿。他把前后黑板都写满了字,但没有看到一个学生来校,他又开始擦黑板写字。整整一上午他都在等学生来上学。雨越下越大,他想或许是雨太大缘故,也可能是家长们举棋不定。但不管什么情况,都得问清楚。
于是曹老师头顶一块塑料布,拄着棍挨家挨户询问,做动员,希望家长带孩子们去学校。其实村里人何尝不想让孩子们去学校报名呢!只是不忍心这样一位好老师为了别人孩子上学一事丢了饭碗。但曹老师反复强调,这不是他一时的冲动,是他下定决心,心甘情愿。那一天他挽着裤管,冒着大雨,翻沟过坎,即使道路泥泞,全身湿透,他也不在乎,他拖泥带水走进家家户户,让村民们深受感动。都说就冲曹老师那两腿泥,也要送孩子去学校。可能从那时起,曹老师被村里人亲切地成为“泥腿子”老师。
他的执着没有付之东流,所有学生重新回校园,一个都没少。那年,全乡除了上级要求保留的三所小学外,其余的只有两个村小保留下来,我们村小便是其中之一。
曹老师的“泥腿子”的绰号,是我当老师后听学校的老校长无意中说出的,那时他也负责撤校工作。乡上领导在大量的明查暗访之后说,没想到这个小山村的“泥腿子”老师如此有责任心,有担当,很敬业,让人佩服。
多年后,我也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刚开始,我被分配到小学教书,尤其是回村教书让我很不适应,也有些不甘心。因为和我一起分配回来的人,除了我之外,他们都被分到初中去任教了,这让我非常沮丧。更让人头疼的是,我又被校长以年富力强为由,包班教学校成绩最差的班——五年级毕业班。这对我来说,压力不是空前的大,而是一种极限挑战。曹老师很理解我的心情,便不断安慰我,让我直面现实。“既来之则安之”,要不忘初心,用爱心和责任感去教好每一名学生。他还说是金子迟早要发光的,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要干好本职工作,这样才能赢得大家的尊重。教书是个良心活,学生的事耽误不得。这番谈话,让我一颗浮躁的心渐渐趋于平静。
如何管理好一个大于50人的班级,且要教学效果显著,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曹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套通用的办法。对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如何抓住教学的要领,上课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等等。他的通用办法就是要先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时刻抓住了学生的心,这样学生才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上语文课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多写,然后精讲。如果书没有读透,任老师怎么努力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三
曹老师的劝慰犹如春风细雨,无声无息滋润我的心田,我终于卸下思想包袱,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中。一有空我便和学生谈心,把备学生当做上课的一个抓手。一段时间过后,我惊喜地发现只要能和学生真诚相处,心与心无距离,让他们融入被赏识、被关爱的氛围中,心无旁骛进入学习状态。曹老师的教诲让我绝处逢生。那年领导眼中最差的班,期末联考取得全乡第一的好成绩。自此,我不再怨天尤人,心中对未来充满信心。
由于曹老师是完小毕业,一心投身教育而耽误了拿文凭的机会,又因为他为人正直,不屑于投机取巧,所以他的转正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工作热情。我和曹老师经常步行去学校,有了摩托车后,我每天带他一起上下班。有时回家走到半路,他像变戏法一样从路边草丛里取出镰刀,给牛割草,他说回家不割一捆草,牛儿吃什么?他用勤劳和责任担当,养活着一家人。他用脚丈量着每一条沟沟坎坎,就像他走过的人生之路,虽然艰辛,但矢志不渝,始终保持教书育人的热情和责任感。他的一言一行感染着我,也激发了我对这片土地,对乡村教育的深深热爱。
山里的天气往往是隔犁沟下雨,我们开学时,学校给学生备有少量挡雨的编织袋,但他们往往会忘记带雨伞。每当放学时遇上了大雨,曹老师就会把自己的雨伞让给班里距校最远的同学,自己披上了用编织袋做成的雨披。看到这种情况,我也悄悄把我的雨伞给了急需的学生。从曹老师身上,我学到了一种金钱难以买到的东西,那就是发自内心对学生的关爱。
后来,我也有幸获得了“泥腿子”老师的绰号,这个绰号虽然土里土气,但在我看来,它是对我多年扎根山村教育的一种肯定和褒奖,一种正能量的鞭策。这个绰号朴实无华,接地气,让我始终不忘初心,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星转斗移,时光匆匆,曹老师最终转正,正常退休。退休后他没有闲着,而是做起了村里文化公益事业,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每次回村里,我都会抽空到曹老师家坐坐,聊天谈心,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谁让我们都是“泥腿子”教师呢。

感谢老师带来美文,祝老师创作出更多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