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打井与考学(散文)

精品 【东篱】打井与考学(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643.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412发表时间:2023-09-18 05:38:31
摘要:做一个努力挖井的人吧,梦想是被自己的深度开掘而出的,如挖井一样。


   打井和考学,这是哪跟哪?两者之间怎么扯上关系,有什么逻辑?
   记得一个逻辑学家说,在混乱的关系里,一定有正确的逻辑。作家柏杨说,可能只有爱情是不按逻辑发展的,所以必须时时注意它的变化。那就是说,逻辑存在于太多的关系中。
   1974年秋,在父亲的同意下,我将老屋拆了向后挪了十丈远,重新盖起新屋。这房子在北山脚下,确切地说是在半山腰。要在院子里打一眼机井,险乎。距离村东水井的地势,其高低落差不下20米吧。
   有没有水,是高度决定的吗?北山顶上就有一湾常年不涸的水。村中好友、我的小兄弟中广说,哥的数学思维是对的。他是随父亲回乡的,见多识广。他的少年时代就在玉龙雪山脚下度过。那时,我们并未觉得这样的想法是幼稚的,在怀疑中,寻找答案,尽管没有多少理由支撑答案,但我们异常兴奋,就像发现了一条真理,击掌庆祝。
   好兴奋。中广见多识广,他一定去了不少地方,居然跟我讲起“一人泉”的故事。在福建的一座山上,一泉仅可供一人吸饮。一泓小泉,多么像一颗心,只能接受一个朝圣者。我就是水的朝圣者啊。
   经常往新房子后园子里跑,去看石墙下出水。一堵散石墙压不住地下的纤纤细流,这不应该是雨后地表水的渗透,地下应该有水线。
   这个现象似乎在催促我心中的一眼井的诞生。水都不甘隐居地下。我舌头舔舔唇,仿佛已经尝到了山泉味道。这不是简单的诱惑。我明白,我的心情可以给我太多的美妙。
   为了证明想法,想到“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俗语。山水相依嘛,水喜欢山,借着山的高度努力向上。这是我的发现,是这样的逻辑吧。中广说,地下有气压,一定会推着水向上运动。水是不安分的,总要表现自己。这是物理学和人文感知。他再一次支持了我的想法。
   还是很为难。从开挖新房地基的情形看,地质结构相当稳定。近似铁色的土质,近乎岩层结构,一镐头下去,蹦出一点土渣,看来这里是保留了最原始的地况,没有人动过丝毫。
   地下没有宝,不然多少人就盯上了。但我所需要的宝是水,是可以让父母不再掮着水桶来回跑一里半地远,艰难地取水。信念往往是不顾那些不可能,可能与个人的性格有关,我不想纠缠于对我不利的判断。
   我不是地质学家,是一个年轻的农民,挥镐挖土是我的能耐。我相信,再坚硬的外壳都可以找到缝隙。有缝隙,就会有水。
  
   二
   动工的前夜。和中广就坐在屋后的树下。秋夜,那么沉静,仿佛是动工前的安静,酝酿一件大事。我突然觉得,一个年轻人必须学会找到自己可以承压的事做,不然,生命就太寻常了。老槐树在夜色里安静着,似乎在等待着两个善于思考的年轻人。
   晚秋的气息,透着微微的香,那些砍倒的玉米杆,安静地躺在山坡的地里。露水隐隐地打湿了那些晒干了的绿色。中广要我侧耳细听,他说,夜晚,地下有水就不会安分。我笑他太浪漫。他的物理学得最好,不能怀疑他的见解。我似乎找到了更大的信心。
   岚气氤氲。我们突然有了新的发现。这些岚气,加上几天前的秋雨,水跑到了哪?山顶那湾水,据说老辈子就在,它滋润着一座山,山应该吃饱了水,肤浅的地表水流走了,那些不肯离开山的水,就藏在山的腹中。千万年的积存,地下的空间会被泉水占有。
   山的内部有“肠道”,既然有肚子,一定有肠道。说不定这条肠道就经过我们的院子……
   我说,一曲《高山流水》,唱的不仅仅是人间知音,原本应该是对山水知音的吟哦。我刚刚看过《古今传奇》,一下子可以和地理上的山水联系起来。
   有的行动起于异想天开。怎样制止上帝的发笑呢?付诸行动吧。我这样回答那句人所皆知的话。
   傍晚队上收工,我的院子里,一盏油灯,已经点亮,置于井壁开凿的灯窝子里,它的光,迎接着地下水,可以穿透厚而硬的岩土层,直抵深处。那盞灯就是我的信念。
   自制的轱辘吊在木棍绑起的三脚架上。在北方农村,极少使用这样的提土提水工具。是物理课本上的插图给了我启发,小兄弟中广每夜过来,轮流下井。吱呀的轱辘声,给秋夜带来美妙的声音。
   隔壁的邻居看到这个工具,羡慕不已,军哥在我凿井的第一铲土挑开的时候就预订了轱辘。他说下半夜兄弟轮流干,我便在八九点停工,解下轱辘送过去。无疑,军哥也给了我支持,因为他相信我的判断,笑着说,两个井眼去召唤地下水,水肯定听得见,会一起涌来。父母看着我们这些年轻人说笑,也掩不住兴奋,递上水,趁机探望进度,我们都理解父母的心思,说“快了”。快了,就是希望,总有盼头。
   两丈深处,果然遇到了难啃的骨头。遇到灰土岩,深灰色,岩土里隐藏着石晶体颗粒,少量的碎石碎粒夹杂,时而有裂隙,夹着黏土,微微有些湿气。没有学过地质学,对岩石也知之甚少,但我们带着希望鉴赏,感觉裂隙的存在,一定有水,没有不透风的墙,裂隙里也一定有水。中广开玩笑地说,这就是“风水”。
   借来铁锤铁钎,要在井中凿眼放炮。炸药哪里来?问松叔吧,他是石匠。我特别喜欢被刺激,听他说高中生不会炒炸药,连石匠也笑话。告诉我一个“炒”字就不难了。年轻人不怕反问,反问不是对我态度不好,就像我遇到的老师,喜欢在课堂上反问我们。那段时间,炸药不是管制物资,可能源自民风淳朴,引线、雷管,都是随便购买。去生资门市买碳酸氢铵,去村上的木匠铺扫木屑。门口支起一口废旧的铁锅,安上风箱。炸药就炒制出来了。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居然在敢于尝试的人这里,根本不算什么难点。
   炸药引线燃烧的时长是通过数数的方式计算的,为了节省,我们要数数计算从井底爬到井沿的时间。一声闷响,轰开了坚硬的岩层,硝烟散尽,再次下井。那是多么诗意的硝烟啊,一个人的战场,是和深度和硬度较量,我具备了拼杀的意志力。
   没有看泉水滚涌的场面,用手摸摸井壁,湿漉漉的,一点出水的迹象,让我兴奋不已。此时的井深三丈三。
  
   三
   夜色深深,月光清冷,当井的月华,直透井底,隐约的渗水映着我的投影。哦,月光是来喝彩,不然那些凿井的日子,为何不见月影移步而来?没有成功的时候,不要等着谁会喝彩,自己送给自己一线光芒,总会唤来光的脚步。随地坐在井口,诗意袭来,秋夜的寒凉,被我赶出了院子。
   一眼井,一个人,一个井架,一袭月光。我创造了新的禅意,胜过所谓的“一枝一叶一世界”。
   第二天,探头看井,井水就像魔术,爬上了那个最下面的灯窝子处。赶紧招呼中广。
   他也有诗意,用浓厚的云南腔吟着诗句——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是毛泽东的《十六字令》,耳熟能详。我道登天不难啊。我们是挖井三丈三,也有意境。
   一米深的地下水,足够了。背靠着北山,北山就是水源。谁会认为一座山就是水源?其实,我们还是找到了理由。长江源头不就是昆仑山脉与唐古拉山脉吗?多么兴奋!
   我们很年轻,思想特别活跃,很希望井中的水如泉涌,就像泉城的趵突泉,尽管那时我们未见这眼泉,一个名字也给我们带来美妙。满足了,没有让我失望。
   坚持挖下去,水是会有的。就像记得那句“面包是会有的”一样。
   看着这眼深井,那时还没有“作品”“杰作”“创举”这样的观念,只觉得这眼井是给“冒失小子”“愣头青”的一个最好的回报。坐在井边,突然觉得这眼井就是一个思想宝库。
   山有高度,再高也可以用数学测量出来。甚至在高度上可以挖出水。一堵散石土墙,怎么可以压制外流的水呢?我如果是水,我就要找到缝隙流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股气压,产生着压强,释放压强,一定要有一股外力,外力和压强接触的瞬间,就产生了爆炸力。再硬的岩层,我们都可以想出办法突破,一个人的出头,就像那些种子顶起覆盖在头顶的厚土层,总要弯腰低头,才可以昂首见日。越往下,离水就不会太远。越往上,离梦想就越接近……
   完成一件大事,不安分的人,必须找到第二件事,或者第二件事会走到你的面前。果然,我遇到了恢复高考。我对着这眼井轻轻地说,我想在高考这块地方挖挖看,能不能出水,能不能打出自己的一眼井。
   说实在的,回顾那段岁月,捕捉我参加高考的原因,多半都是这眼井给我了冲动和启迪。
   时间给了我们机会,机会面前,要拿出挖井的力气,这是我的最初想法。时间这个东西太柔,但也神奇,一个月多的时间,可以挖出一眼井,三丈三。它也可以将一切轻轻地在不知不觉中掰碎,甚至磨成齑粉。将钢铁化成锈迹,把岩石打磨成碎块,也可以成就一个勤奋的人,一个月的时间,零打碎敲,聚力于一眼井,从一个坑眼里舀出一瓢水,一夜之间,可以注满井筒,太神奇了!
  
   四
   就像打井一样,我从高考的考场上掘开了自己的那眼井,尽管考得并非我梦想的那样好,但我挖出了“三丈三”的深度。当然,我必须感谢我遇到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的开始,那些孕育心底的理想才可萌芽,积攒起来的意志力,才能像旱地遇春雨般得以展现。
   我要回报那眼井。
   于是,我设计自己的十个填报志愿。水利水电工程——我想为远距离担水吃的人,找到一眼井。远洋轮机驾驶——我要去大海弄潮,劈波斩浪。机械机床——我想打造出最好的工具。地质勘察——我想去找到地下的宝藏,不再凭着猜测去判断地下有什么。石油勘探——我想给打井的人的灯盏里填上最好的石油,那时我的灯盏里燃烧的还是煤油。
   可能是老天懂我,我可以把思想输送给孩子们,或者我具有打开孩子们人生思路的能力,我上了师范院校。
   好吧,在给学生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更多地是倾向于推荐我曾向往的专业。
   这样的传承逻辑是成立的吧?即使没有逻辑线索,完全可以建立起崭新的逻辑推理。
   那年,我送高三,真的遇到了一个关于“挖井”的高考作文题。1983年,山东省的高考作文题是给了一幅连环漫画,画外音是“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我曾经是挖井人,有着深切的体会。从考场出来,有的学生跟我说,课堂上你怎么不再详细地把老师打井的故事说说呢。讲了,只要深度足够,一定有水的。
   每一眼井,能够开挖的深度是不一样的,不放弃地挖,都是会喷出地下水的。深掘自己的井,说不定就有了惊喜,不试试,怎么知道那里挖不出水,怎么就知道自己有多么行。人生的开悟和力量,并非完全是别人给与的,在探索和行动中获得,真的是正途。生物的进化依赖于行为能力,人也是如此,是在行动中获得启迪。心动不如行动,就是这个理吧。
   学习逻辑学课程的时候,记得有一句话说,学会将不可能的事物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关系,那就找到了逻辑。
   寻找我们人生奋斗的逻辑,是不是也如此呢?梦想,应该也是在别人不重视也不在意的逻辑里诞生而实现。
   如今,选择在江山文学的场地,建起一座茅屋,叫“东篱采菊”,能够和文友们一起开掘一眼井,努力打捞文学,似又回到那段青春时光。
  
   2023年9月1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3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1983年高考,黑龙江也是和山东一样的作文题,看图作文:挖井。我遇到了,写跑题了,我的拿手科目语文并没有得高分,导致高考失利。我曾一度为此困惑。今看了老师的文章,我果然找到了答案,从人生漫长的角度看,还不算迟。初看这个文题,打井似乎和考学风马牛不相及,但看完全文方知文章构思之精妙。1974年秋,作者和父亲将老屋后移十米盖起新房,要在半山腰的院里打一眼机井。“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好友中广支持作者的想法。面对铁色的土质,近乎岩层结构,作者信念坚定,为了让父母不再掮着水桶来回跑一里半地远艰难地取水,他坚信,有缝隙,就会有水。动工前夜,作者和中广仿佛听见了山腹中的水声,正是一曲《高山流水》。点起油灯,开始铲土,三脚架支起辘轳,军哥也过来支援,遇到灰土岩,借来铁锤铁钎,自制炸药,一声闷响,井壁湿漉,已现出水迹象。月华给井架带来禅意。次日,井下出现一米深地下水。坚持挖,水是会有的,高山就是水源,如同唐古拉山发源了长江。完成挖井大事,作者又遭遇恢复高考这件大事,作者决心拿出挖井的勇气,在高考这块地方,挖一眼深井。作者虽未能考取水利水电工程、远洋轮机驾驶、地质勘察、石油勘探等理想专业,而是读了师范,他将自己向往的专业推荐给学生,为了回报一眼井。这种传承,自有其内在的逻辑。作者曾是挖井人,对于83年挖井的作文,有着深刻的理解。那里没水,就换地方挖挖,否则,怎么知道自己有多行。这就是人生奋斗的逻辑。作者用过人的智慧,将打井和考学联系在一起,有比有兴,生动形象,是一篇构思新颖独特,感悟深刻的佳作。力荐阅读,感受精彩。【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918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9-18 05:39:50
  老师的每篇文章,都有题材和叙述上的变化,这是老师不断创新的结果。这篇文章,回忆打井的往事,回忆当年考学的故事,并通过巧妙地组织,将两件事情建立起内部的逻辑,新颖别致,情理交融,感染人心。通过阅读此文,如何去叙述和组织素材方面,给我带来震撼和启迪。老师创作辛苦,顺致问候,祝体健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18 07:23:47
  谢谢韩老师的精彩编辑,谢谢深情鼓励。说实在的,我写过一篇打井的文章,技术了那段往事,但总觉得不深刻,我回顾我的开学,问自己动力来自哪里?这眼井和我开学的动机有关,这是真的,那时年轻,算是老人说的那种不知天高地厚,所以就懵懂地参加考试,其间复习了一个多月,蜻蜓点水吧,因为那时距离高中毕业已经四年了,我很佩服自己那点勇气。写出那时的感受,还是要给自己信心,让年轻人看了,也提振自己的信心。做了才知道自己可以,不做,永远就是踏步不前。我孤陋寡闻,没想到黑龙江也是“挖井”这个题目,那时我已经在教书了。有些东西让我们有了共同的话题啊。遥握,问候秋祺。期待韩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武汉廖生斌        2023-09-18 06:14:29
  庆贺怀才老师佳作,学习拜读了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18 07:26:16
  谢谢廖老师留墨。谈点往事,没像廖老师那样扛起枪当兵是我的遗憾。好在遇到了高考恢复,我没有错过那次几乎,就像挖井一样,在那块地上刨了一个小土坑,给自己一片土地。遥握,问候秋祺,期待廖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野山梅        2023-09-18 09:42:02
  平凡打井,哲理丰厚;考学艰难,贵在努力,坚持不懈,马到成功。人生奋斗,就当如此,老师妙文,天天惊喜!写作快乐,我来学习!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18 09:54:49
  谢谢梅子老师的美评鼓励。年轻时的事情,过去差不多50年了,想起来,觉得有点意思就写出来了。想想当初考学,寻找动力,发现那眼井就是动力。二者就拉上了关系。见笑了。遥握,问候梅子老师秋祺,谨祝创丰!
4 楼        文友:简柔        2023-09-18 09:42:15
  怀才老师能盖房,还能打井,能文能武。打井是一门专业的技术活,经过老师缜密的思维,大胆的行动,决断和坚持,终于成功。把打井和高考联系在一起,自然天成。文中写打井的过程,有看头,丝毫不枯燥。有些场景描写很迷人,如“一眼井,一个人,一个井架,一袭月光”,令人销魂。老师永远是一个辛勤的挖井人,你的学问和文章就是绵绵不绝的井水,曾经滋养学生,如今滋养无数文学爱好者。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18 09:58:20
  谢谢简柔老师的美评,谢谢肯定。盖房子,那是被贫穷逼得,打井是想减轻担水的负担,年轻嘛,什么也不怕,就那么干了。打井的事,当初很纠结,不是浪漫,也不是显摆,把过程和思考写一下,关键是那是决定考学,真找不出为什么,只有这眼井是动力。是啊,你我都是勤奋挖井的人,文学的一眼没有底的井,有宝藏,我们就不断地挖。遥握,问候秋祺,期待简柔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5 楼        文友:夕泠        2023-09-18 10:09:08
  我喜欢井,甘洌的井水滋润我们的心田,我喜欢看打井的过程,那是锲而不舍的精神。更欣赏怀才老师笔下的井,不仅有高山流水遇知音,还能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口深情的井。正如文中所言:“每一眼井,能够开挖的深度是不一样的,不放弃地挖,都是会喷出地下水”。这不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欣赏怀才老师的美文与哲思。问秋安!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18 10:18:22
  谢谢夕泠老师温暖的美评。的确,那时打到两丈深海不见水,真的有些气馁,但我和朋友都相信会有水的,我们的判断不会错。我们在某些方面,不能深入,有的可能就是深度和不足吧,如果是我们的能力不够,放弃是一个选择,如果不是能力的问题,就应该坚持,就像夕泠老师写诗的经历,坚持才有“夕泠诗”,我是这样想的特别喜欢你那首念奴娇,那么细腻的情感表达,每一句都是弹在心扉琴弦上的音符,很美。遥握,问候秋祺,期待老师更多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6 楼        文友:依是幽兰        2023-09-18 10:30:45
  打井和高考看似毫无关联却被作者巧妙地串联在一起,给读者深度思考。文中的一些句子贴切耐读。问好老师!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18 10:42:24
  谢谢幽兰老师第一时间就给小文美评,谢谢欣赏。一段往事吧,想其考学,总觉得那眼井就像一个人,在启发鼓励着我,那时我高中毕业4年了,还是去碰大运,经过撞上了,庆幸而已,比起现在的学子,我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的小。人生就是这样,无法攀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吧,或许这些对现在的年轻稍有用处,就写出吧。遥握,问候秋祺,谨祝创丰,佳作不断!
7 楼        文友:夕泠        2023-09-18 10:56:30
  每一个时代都有精彩,怀才老师遇见的都是生活的素材,虽说现在的孩子要幸福得多,但是他们同时也失去了许多深刻的体验。 那是来自于生活的苦。有苦才会觉得甜是什么。总觉得人是应该吃点苦的,这是人的本色。我喜欢看考古看地质勘探之类的,如果身体允许,我也会投入其中,不会选择享受安逸。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寻找自我。我认为。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18 11:02:25
  谢谢夕泠老师再度留墨,谢谢这样的交流。是的,每一个时代都有精彩,怀才可能要比现在的孩子艰苦了点,但时光不辜负我,毕竟我找到了出口,可能是个庆幸或者是侥幸吧。我也喜欢夕泠老师说的看考古看地质勘探之类的东西,电视的科教频道,常常播放这些,我经常看,很有意思。夕泠老师的心思我懂得,一个自强的女子,很有个性,常常把你作为榜样的。努力开掘一个领域,我们的选择是对的,就像到了体力无法胜任其他,那就写点文字,来表达自己。又是一次美好的遇见,我珍惜。遥握!
8 楼        文友:夕泠        2023-09-18 11:17:13
  怀才老师,您才是我的榜样。我时常认为人生行到水穷处,能坐看云起时,那是一种超然尘世的怀想。然我们毕竟身在尘世里,又如何摆脱诸多尘物,还不如另劈捷径,享受尘世,做好尘事,关爱人间。就如怀才老师建立东篱,汇才俊,留美文。也不失为一种大爱。所以,做任何事,老师永远是我的一面旗帜。感佩良多,秋祺安好!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18 11:25:49
  夕泠老师好!谢谢你对我的鼓励。同在尘世里,感受尘世的好,不挑剔,不糊弄,过好每一天,东篱就是我们一个桃源,不一定是风景这边独好,但是我们的,心中就珍惜。东篱能够吸引才俊,是大家的努力,就像夕泠老师留在东篱,也是被东篱人的热情感染了。我相信,温暖可以激发创作的热情。遥握,幸遇你,很珍惜。
9 楼        文友:吴孟友        2023-09-18 11:32:59
  老师的题材新颖,一看题,兴趣就来了,打井与考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怎么扯到一块呢?通读文章两者还真有联系,还真能找到内在的逻辑。你不得不服,不得不信,这是作者过人智慧。也让人明白:坚持就是胜利。好文章,拜读学习,问好老师!秋安!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18 11:37:18
  谢谢吴老师的认可和美评。早就想写这样两件事,我总觉得其中有着关系,因为考学并非心血来潮,那时高中毕业四年,好像打了这眼井,父母担水也不愁了,我可以外出闯一闯了。原因也这么简单。打井的确费了一番脑筋,生怕不出水,哈哈。坚持着,始终是人生的品质,我这样看。吴老师的文章写得很细腻,那份感情很朴实,喜欢。遥握,问候秋祺,继续期待你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10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09-18 12:20:16
  也只有怀才老师才会有这样的奇思妙想,将打井和考学联系到一起,匠心独运,别出心裁,让人叹为观止。顺着怀才老师的逻辑思维,感觉颇有道理,打井,尤其是在半山坡打井,究竟需要挖多深才会出水?是个未知数,就像考学,需要信念与探索的精神。怀才老师骨子里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远远超过了一般人,一个人靠着双手,硬是盖了一座房子,又利用晚上时间,在半山腰打出了一口三丈三的井,高中毕业四年后,重新拾起课本,考入大学,以怀才老师顽强的意志力,感觉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让人赞叹也让人钦佩!那时候打井完全靠两只手,一点一点挖,真不容易。我妈说,现在打井,电泵钻井,非常省力,牛叔叔的儿子用电泵钻了一口井,很深很深才才出水,他家就住在半山坡,当初靠双手根本没挖出水。怀才老师如果现在打井,就不用那么辛苦了。怀才老师这篇文章构思绝妙,文采斐然,思想深邃,满满的正能量,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深度佳作,大赞特赞!盛赞才情!问好怀才老师,遥祝幸福快乐!吉祥如意!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18 12:38:16
  谢谢如菊老师的美评,谢谢鼓励。那时,没有工具,只能靠蛮力了。但要打井,必须考虑一番,也有纠结,围绕那个出水的目标,想了很多,都为了证明能够出水,难忘那一段。考学的事,我仔细想,可能与打井有关,不然我哪来一股动力,年轻,有的是劲儿,闯一闯,或许就有改变吧,怀着这样的想法,去碰一碰,果然得了一个小小的惊喜。老了,持镐打井是不能了,也没有必要,但那段往事还是有意义的。如今我们都在江山文学的地盘打井,打捞文学,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有意思吧?遥握,问候秋祺,期待如菊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共 17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