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盛家火烧(散文)

精品 【东篱】盛家火烧(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39.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48发表时间:2023-10-06 06:54:52
摘要:盛家火烧,是我童年最美的味道,是胶东沿海一带久负盛名的老字号品牌。历经六百年,依然有着生命力。


   盛家火烧,是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享誉黄海之滨的“老字号”。
   我不是盛家人氏,但记得盛家火烧,盛家味,这种味道,也在我的乡愁里。
   我七八岁时,喜欢缠着母亲走亲戚,母亲说去我的“姑婆”家。其实,走亲戚,我兴趣不大,盛家火烧对我倒是很有诱惑力。盛家人,没不会烙火烧的。别的村的火烧,在“盛家”两个字上,都要甘拜下风,一吃就摇头,不是那个盛家味。
   走街串巷的小贩卖火烧,一个调——好吃不用挑,盛家火烧喽。买不起,只能吞咽下泛上来的口水。有时候最多也只能很讨厌地靠近盛着火烧的草编筐子跟前,使劲地嗅几口香味儿。有时候腆着脸掀开蒙盖火烧的粗棉布,只为闻一口麦香。
   麦收季节,喜欢在地头燃起一对小火堆,放几穗饱满的麦头,半熟就掏出往嘴里塞,喜欢小麦的劲道,更喜欢那个麦香味儿,地道,山野,成熟,都随着一股香走进肺腑。可盛家火烧的麦香,更有着脱俗的馨香,是谁都难以抵挡的诱惑啊。大人小孩经过盛家的麦地,喜欢掐几穗搓搓吃,就是扛不住盛家小麦的香。盛家人不会吆喝制止,反而觉得很自豪。
   秘密终于解开了。姑婆说,就是我背着我们家的麦面也做不出盛家火烧。我的村子距离盛家也就四里地,麦香就变了?是的,自从盛家有了磷矿,我才明白,盛家的土地,是能够孕育出别样的麦香。
   学“农基”课,记得一句顺口溜:“钾抗倒伏磷抗旱,麦香离不开氮。”据说,盛家的土地,饱含大量的天然磷氮,山地土壤更好,小麦吸纳磷氮特别充足地道。那些年,我们村都要托关系跟盛家人换点小麦,为的是烙火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成就了一个品牌。
   盛家火烧,绵软香醇,寸域口腔,香缠香绕,香养口舌,口福切近,如酒醉人,每每想起,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口欲了。
  
   二
   关于盛家火烧的兴起和走俏,我从父亲那听到了故事。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盛家人盛德本闯朝鲜谋生,在朝鲜开火烧店,制作盛家火烧,很受喜欢,朝鲜人也把盛家火烧当成了主食,朝鲜人说:“盛先生的圆饼(火烧)是紧俏货。”中朝往来可追溯很远。《尔雅释地》记载,“东方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文皮”(色彩斑斓的虎豹皮)实指“朝鲜之文皮”,那时就已运转到胶东一带。陶瓷和丝绸则由斥山浦运抵朝鲜。朝鲜人特别赏识中国货,对火烧的喜欢也在其中。(斥山和盛家相邻,村边参差相衔)这条海上古丝绸之路上有了盛家火烧的香,还是近几百年的事。我父亲是四十年代末闯朝鲜的,也开小饭店,专门从盛家带着火烧去,试着学做火烧,生意也火爆。不敢称“盛家火烧”,父亲的小饭店名起得更大,叫“中国火烧”。从父亲的神态和语气,我感受到他的一腔爱国情怀。他经常说,闯朝鲜,绝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我明白了,他有后盾。
   追溯盛家火烧的历史,大约已经有六百年了。据说是云南人闯关东后将火烧的技艺带到了胶东半岛的盛家,于是,家家户户做火烧生意,人称“火烧村”。通过盛家火烧,我也知道入口迁徙,包括“闯关东”,在几百年前就开始了,或许是为寻找更好的生活之地,他们从未失去创造温暖生活的梦想。盛家火烧,应该是这种梦想的产物。世界上所有的人口迁徙或移民,都是为了生活,而能够创造生活,创造民族辉煌史的,当属中国人。南北交融,成就了美食,也成全一部悠久的美食文化史。
   盛家南邻石岛,不足十里地,自春秋时,就是最负盛名的商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居然在石岛出现了“盛家火烧一条街”,百分之六七十的村民都做火烧生意,每日消耗麦面逾千斤,供不应求,以至于必须订货。火烧成为“老字号”,那可是民众一团面一团面揉出来,一把火一把火烧出来的。据说,进岛可闻火烧香,出岛带香五六里。
   岂止是香溢五六里。1990年,我曾独往泰山旅游,在泰山脚下,我跟村民讨水喝,拉着闲话,一位老汉听说我来自石岛,便更近乎了,说他赶大车(马车)曾经常去石岛,最喜欢吃盛家火烧。赶车一个月,去的时候车上挂着泰山煎饼,回来挂着石岛火烧。火烧就是放上三两个月也不变霉,很“保值”。我略知一点,盛家火烧制作用很少的水,保存数月不变霉,便于携带。一份美食,留下一生美好的记忆,无论多远,只要坐下来聊聊,总能找到故事的脉络,这是中华文化的普众根系,根系之发达,出乎意料。
  
   三
   入秋,是做火烧的最好时节,七夕前后,采用古法制作“引子粑粑”,即今天说的酵母。以精细如齑粉的玉米面为原料,按比例加入面团,发酵一夜,经过有益菌催化,再加入面引,掺入盛家面粉,并以合适的容器,发酵定性。
   最地道的盛家火烧必须用盛家面粉,目前是电机驱动石磨磨粉,“磨速”必须很慢,防止面粉被加热而改变劲道的属性。之前还是人力推磨,再后来用蒙眼驴拉磨。时代变了,老传统没变。
   正宗的火烧制作关键就是“三把火”。可不是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要来点“派头”,正相反,盛家火烧讲究“火烧学”,有传承的“绝招”,要以文火取胜。第一把火,给火烧“绣”上花纹,人称虎豹纹,犹如一股旋风,自中心开花。与陕西的肉夹馍的馍皮相似。第二把火,速翻火烧如耍杂技,就像东北人玩小手绢,转得可快了,使其均匀受热,表面渐渐泛出微黄,一见就馋。这是一步相当于“淬火”的工艺,快慢节奏在手,闻香可知成熟几分。第三把火更见功夫,大约三五分钟,文火焖熟,使其在合适的温度下自然膨胀。据传承人说,很多火烧在这一步做得不到位而失败。这是盛家人的“三味真火”。有人说,古法制作要在火烧表面撒上五六十度的海砂,将微咸的味道渗入其中。这是为出远门的渔民出海捕鱼专门制作的,即使没有菜肴,也不“嗓人”,(方言,难吞咽的意思)入口就出滋味,香味满口,浓得像被缠住。
   三把火的烧草必须得烧盛家麦秸。据说麦秸的麦香可以从锅底入味,最重要的是麦秸的文火是别的草料无可比拟的,易于控制温度。就像我去石岛茶场看人工制茶,所用木炭全是关东柞木,手艺人告诉我,别的柴火,不是硬就是软,还不对味。制作有乾坤,工艺在精微。
   品盛家火烧,最好是在刚出锅时。一面酥脆,脆里蕴香;一面绵软,软如饴糖。掰开火烧,麦面白如雪,近外层微微透黄,这种层次,分明有趣,简直就是一件工艺品,但可入口。品脆皮,声音脆响有香;咬一口火烧的肉瓤,绵而不粘。些许口水即可润食,从不觉得噎人难咽。
   中华民族的文明自钻木取火始,从把生食变成熟食,到如今把火候演绎到精细,历经漫长的岁月。真正的大师,都是从朴素里追求奢华,而非人为添加什么佐料。古希腊的“火神”叫赫菲斯托斯,他的表达形式是掌管火山爆发。他们还在用神话解释现象的时候,中华民族已经研究怎样把火运用到饮食生活里,这就是进步。中国的火神祝融,是护佑民间烟火生活的神,也诞生了一个最难把握的词——火候。盛家火烧就是在火候的把握上推出的精品美食。由“火候”衍生出来的“不温不火”等词语,更是表达出中华民族为人做事的高超智慧。恰到好处,过犹不及,从来就是哲学的最深要义,就是一个火烧都蕴藉着这样的人生哲理。
   盛家火烧传承几百年,如果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手艺,那就太肤浅了,那绵延至今的人文精神,才是火烧的血脉。那么多的农家都做火烧,吃火烧的人,咬一口就知道是不是出自盛家了,因为嚼食一口,满口活泛,不会成团发粘。风味,是美食的灵魂,能够守住灵魂的,就是原料上从不掺假,做工上从不马虎,始终保持品牌的纯粹。
   我还隐约记得姑婆做好面团的一个细节。她不放心我母亲帮忙,说怕越帮越忙,这是真话,也是把母亲当成客。那时她已经近八十岁了,腿脚不便,但她将面团揉了好几遍,放在耳边听了听,告诉母亲说,有声了。可能这个声音是面团重组粘性的声音吧。做的时候,照镜子,捋顺鬓边的碎发,还在发髻上再插一根簪子,估计是怕落发锅里。这也是姑婆的人生态度,从不糊弄自己的形象打扮,不在乎衣着新旧,但一定要收拾得很利落。她说,落一根头发在火烧上,那就败兴了。
   如果走进盛家,亲戚手头没有现成的盛家火烧,也要跟邻居借上几枚,作为回礼,一定不会让人失望。邻居串门,一定要拿出火烧品尝,火烧,自然也成为聊天的话题。这是一种朴素而淳朴的民风。美食,不仅仅是一种口味的特别,其背后一定有着民俗文化的支撑。
  
   四
   因朋友介绍,我得以现场观看盛家火烧的制作。
   自2008年入选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盛家就办起了“火烧大院”,大门是海草门楼,苍白的海草,修饰着长长的起脊门楼,仿佛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样子。细细的海草,仿若灰色的苏绣,绣出了一种别样的妩媚。古老,是火烧美食的主题,我如此理解这番设计。门楣上挂着“麦味飘香”的黑色横匾,书法家刘振荣题写的楹联——胶东面食老字号,盛家火烧万里香。一股古色古香,和着院内飘逸而出的火烧面香,混合入鼻。迎面壁上写着“精工细作”,应该是美食的灵魂之语。面案之左是一间面粉加工间,几盘古老的石磨,磨顶还摆着金黄的麦粒,原始的加工方法,被生动复活。面案一侧是一排铁锅火灶。六位大约六七十岁的女人在面案前一字排开。这是曾经时光的复活,蓝色素花头巾,印花侧襟夹袄,让我马上觉得是走进了曾经的年代。我不能靠近火灶,近似无菌操作,讲究卫生,这是我事先就知晓的规矩。
   大部分手艺师傅故去了,这些烙烤师傅也几近古稀了,据说,这些女人婆家和娘家都是盛家村的,得传的手艺是正宗的。失传正悄悄来临,她们在不断寻找有兴趣的年轻人加入。盛家集每十天有三个,赶集的人大都是以买卖火烧为主,石岛的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火烧的数量供不应求,要买到大院火烧,就要赶早,特别是那些来石岛打工的返乡人,几乎都要携带盛家火烧,将胶东风味带回家,销量很大。年轻人还借助网络,搞起了网上速递业务。
   距离我童年少年时吃盛家火烧,已经半世纪了,我还能品到家乡的真味火烧,再长的离开,总是会折回来的,乡愁是什么,站在盛家火烧大院前,我觉得就是一缕不息的香味。不要以为走进村落,所见的是物是人非,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总不会被时光的尘埃湮没。
   大姐送我两个火烧,要我带回家尝尝,我说,怕一尝就拿不下嘴了。大姐大笑。不必说火烧怎么香,大姐巴不得我天天造访。我告诉她是南桥头人,马上又要加两枚。我买下20只,带回社区的茶舍,给茶友每人分上一枚。让我惊奇的是,耄耋老者也不说自己牙口不好,欣然受之。
   喜欢盛家火烧,我要开车出远门,总在后备箱备上几个火烧,其实,早发暮至,不至于在路上啃火烧,但那份古老的习俗美,让我依然保持着这个爱好。
   我特别喜欢买了盛家火烧就跑到斥山饮食一条街的兰州拉面馆,要一碗清汤拉面,掰着火烧,我称这是我的“西安泡馍”,一袭地道的盛家麦香,勾兑了甘肃的清真拉面,滋味别样,说不出的好,满足了我的口舌之欲,心中确知,胜过山珍海味。
  
   五
   那年我去山东阳谷,一头扎进“武大郎烧饼店”,来两只烧饼,店主说应该叫“炊饼”,这名字在宋朝就有了,一听我说就知道我非本地人,我告诉他是石岛人,他说,鲁西有炊饼,胶东有火烧。我说,不过武大郎没卖过盛家火烧。
   是啊,如果武大郎卖过,那一部《水浒传》的故事情节就要略有改动了,要写他日夜兼程,长途肩担,怎样把盛家火烧搬到阳谷的街面。
   中国文化,总有着神奇的情节,搬出一个故事都是一个传奇。如果盛家的盛德本和武大郎处于同一时代,“西炊饼东火烧”的古事,或许会成为美谈,施耐庵那就要修改故事情节,来一章“武大郎千里走胶东,盛德本一心授绝技”。
   也只有在这个崇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我们才可以看到古老的技艺复活的故事。“老字号”,是我们对古文化的一种尊敬,所传递的是我们商业的社会价值观。
   美丽乡村,美丽火烧。
   盛家村已经将火烧列为振兴乡村计划,从保护盛家麦地做起,种出盛家火烧的精粹原料,写出老字号的规模化新篇。
   朋友问我,到胶东海边,先吃什么海鲜,我说最好先去盛家吃盛家火烧。并非我有意推介,而是有着我的理由——最好是,先香香嘴,再鲜鲜舌。
  
   2023年10月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8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好吃不用挑,盛家火烧喽”,走街串巷卖火烧的小贩总是这同一个腔调。都说同行是冤家,能获得同行的认可,足以佐证这历经六百年的胶东老字号,确实名不虚传。作品开篇巧设悬念,在激发舌尖味蕾的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编辑此文前,怀才老师说:我写的火烧就是烧饼,可能你那不大见这个说法。火烧和烧饼是孪生兄弟,火烧流行于北方,烧饼则南北通吃。吃货一枚的我,对河北名吃“驴肉火烧”略有耳闻,山东我只知有泰山煎饼,还真不晓得胶东有火烧,更不知道盛家火烧是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脱俗的麦香是盛家火烧的灵魂。田间地头,一堆小火,几穗麦粒,半熟就迫不及待地塞到嘴里,一股清香沁入肺腑,还有那爽口的劲道,麦壳也挡不住的诱惑啊。然而,这样的麦子是做不出盛家火烧的。“钾抗倒伏磷抗旱,麦香离不开氮”。盛家的麦地,饱含大量的天然磷氮,孕育出了别样的麦香。即使买不起,也要腆着脸,走到盛着火烧的草筐前,掀开蒙着的粗棉布,就为闻那一股奇异的麦香。制作地道的盛家火烧离不开正宗的盛家麦粉,还要掌握适当的火候,关键就是那三把恰到好处的“三味真火”。第一把火,是给火烧“绣”上花纹。第二把火,是速翻火烧如杂耍,使其受热均匀的“淬火”工艺。第三把火更见功夫,是文火焖熟,使其在合适的温度下自然膨胀。古法制作还要撒上五六十度的海砂,将微咸的味道渗入其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者将现场观看盛家火烧的制作过程描写得极为生动传神。盛家的“火烧大院”里,苍白的海草门楼古朴幽远,黑色的“麦味飘香”横匾典雅大方,书法名家的楹联“胶东面食老字号,盛家火烧万里香”名传万里。古老的石磨,金黄的麦粒,原始的工艺流程,精工细作的传承,被一一生动复活。最让人难忘的是那六位已近古稀的传承老人,一排铁锅前,蓝色素华头巾,印花侧襟夹袄,让人仿佛走进了曾经的时代。盛家火烧传承了六百年,传承的不仅是精湛的美食制作手艺,更是一种守住“原料上从不掺假、做工上从不马虎”,始终保持品牌的纯粹的人文精神。美丽乡村,美丽火烧。振兴乡村计划,要从保护盛家麦地开始。泰山有煎饼,鲁西有炊饼,胶东有火烧。如果盛家的盛德本和武大郎处在同一个时代,那“西烧饼东火烧”将会成为一段难得的美食佳话。像怀才老师那样,一口胶东盛家火烧,一口兰州清真拉面,不亦乐乎!作品细腻地描写了盛家火烧的制作过程,翔实地追溯了盛家火烧的悠久历史,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最美味道的温暖故事。怀才老师的文章,就像盛家火烧这样,材料真实,内容丰富,制作精良,厚积薄发,犹如一部厚重的人文历史和细腻的生活百科全书。不可多得的美文佳作,倾情推荐文友赏读。【东篱编辑:雪胎梅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1007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3-10-06 07:30:27
  火烧和烧饼都是美味的面食,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火烧流行于北方,烧饼则南北通吃。火烧不仅有河北名吃驴肉火烧,更有被誉为“胶东面食老字号,盛家火烧万里香”的盛家火烧。作品从童年的回忆切入,细腻地描写了盛家火烧的制作过程,翔实地追溯了盛家火烧的悠久历史,深情地回忆了最美的童年味道和最温暖的人间故事。厚重的历史,持久的传承,浓浓的烟火,淡淡的乡愁,,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怀才老师又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佳作,倾情推荐文友赏读。点赞美文,致敬怀才老师!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0-06 09:14:34
  谢谢梅骨老师的精彩编辑,谢谢美按。辛苦了!火烧和烧饼皆为面食,可能是叫法不同吧,的确是一对孪生兄弟。我也吃过河北名吃驴肉火烧,那火烧在于驴肉的鲜香。盛家火烧比较纯粹,就是面食技艺,很精粹的。有时候想想,一个人的经历真的很有意思,我自小喜欢吃盛家火烧,离开家乡五十年,又喜欢上这个美食了,童年的味道,即使再久远,还留存在记忆深处啊。盛家火烧的历史很久远,好在我是知道一半点,父亲曾做过说过,所以略知盛家火烧在朝鲜盛行的一段历史。梅骨老师来吧,我请你吃盛家火烧,外加清真拉面,一点也不亚于山西的羊肉泡馍的啊。遥握,问候秋祺,谨祝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10-06 08:26:15
  好的食品不只是充饥,满足味蕾的同时,已是一种美的享受。老师深谙火烧的制作工艺,亲临现场观摩了制作过程,使本文细节的描写细腻真实,手可触摸。我不知道烧饼和火烧的区别,这次,吃了很多哈尔滨烧饼,味道也是不错,再读老师美文,感受颇深。一个饮食文化的传承得益于口口相传,也得益于老师这样文字鼎力地传播。拜读学习,祝老师秋日安好,编创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0-06 09:24:51
  感谢韩老师的美评,早晨吃火烧了么?东北也有啊。“三把火”的工艺,我只是知晓一个概念,可能实际操作还要精细,否则谁都能做了啊。烧饼和火烧,应该是一个东西,只是各地的叫法不同罢了,我想是这样。东北美食,我也喜欢,我们当地也有很多东北菜馆,也时常去,白菜炖粉条,我特别喜欢。不过,如果是东北的大白菜可能就更地道了。我们这有闻名的“胶州大白菜”,很贵,那年我去胶州一中,校园内正收大白菜,校长给了每人四棵,街上卖的胶州大白菜每棵60块钱,我是东北菜用胶州大白菜炖粉条,滋味怎么样?没吃过,想吃。哈哈!知道韩老师正在返程,谨祝一路顺风!
3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3-10-06 08:40:40
  早上看了老师的文,麦香阵阵,这里面有老师儿时味道的珍藏,也有着对故乡的浓情蜜意,老师的文字总是充满了厚重感,表情达意,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早上去买了烧饼,希望也沾染点老师的香氛,好文,老师佳作频频,祝老师天天好心情!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0-06 09:18:36
  谢谢欣然花开老师给怀才小文留墨。能让花开老师的早餐选择烧饼,小文的作用?还是花开老师本就喜欢烧饼呢?哈哈!一道纯粹的麦香,足以慰藉口舌。创作这篇小文,我口中仿若嚼这火烧的香,滋味蛮好的。各地的烧饼,都有特色,皆有历史,这就是中华美食的魅力,希望看到花开老师的美食故事。遥握,问候秋祺,谨祝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3-10-06 10:19:26
  老师说得火烧我们这叫“炕饼”,小时候吃过,几乎忘了味。今日拜读怀才老师的盛家火烧,口舌生津,重返滋味。忍不住想去荣成,品门前茶,吃槐花饼,锅贴鱼,当然,更重要的是先吃盛家火烧,香香嘴。已等不及了,点开淘宝,搜“盛家火烧”。对了,盛家火烧坊应该给怀才老师支付广告费,值得!遥握问候怀才老师,谨祝一切都好!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0-06 10:27:54
  谢谢湘莉老师的精彩留墨。哈哈,真会将军啊。来吧,荣成的美食也不少,我请你吃。吃盛家火烧就不是香香嘴了,吃个够吧。文学是为时代为大众服务的,不收费,免费的。下次我写个“鲅鱼干”你尝尝,也是特产,工艺也复杂。面前卖22块钱左右一斤,熥着吃很好,鱼油很多,鲜香得很,别流口水啊!遥握,问候秋祺,期待你的佳作!
5 楼        文友:野山梅        2023-10-06 10:58:36
  盛家美味,老字牌号,制作精美,味道悠长,传承依旧,如今发扬,学习美文,如闻其香!致敬老师,文化传扬,好事多做,福寿安康!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0-06 11:03:40
  谢谢梅子老师的美评,谢谢鼓励。一个老字号,距离我的老家很近,儿时的滋味还在记忆里,再去看火烧制作,香味周身,必须介绍一下,让盛家火烧走进更多人的生活里。遥握,问候秋祺,谨祝创丰!
6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10-06 11:24:37
  盛家火烧,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饮食文化,能传承六百多年,实属不易,怀才老师这篇文章非常有意义,对传播家乡的饮食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怀才老师这篇美食文章内容厚重,不仅介绍了盛家火烧的历史、火烧的特色,也详细地描写了火烧的制作的工艺流程,还有关于盛家火烧的温暖故事和萦绕在舌尖上的缕缕乡愁。仿佛嗅到了火烧浓郁的麦香,好想买几个尝尝,这就是文学的艺术魅力。拜读老师佳作,大赞特赞!问好怀才老师,遥祝一切安好!吉祥如意!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0-06 16:55:19
  谢谢如菊老师的美评。可能网上有速购的业务吧,盛家火烧是多少年就出名,只是这些年外出,没有工夫去看这个非遗项目,退休了,有时间去访一访,满足乡愁吧。美食文化需要推介,我做推介使者。遥握,问候秋祺,期待你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7 楼        文友:罗莲香        2023-10-06 11:34:44
  我只知道“火烧云”、“火烧圆明园”,未曾想还有“盛家火烧”,原来“火烧”是一种饼,“感家火烧”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食材源于特别地带长出的麦粒,才能制作出香醇可口、外脆内绵的“盛家火烧”。此文飘荡着浓郁的饼香、淡淡的乡愁。将美食融于故事,将故事浸透麦香,曼妙绝伦!盛赞才情,问候怀才老师午好,秋祺心怡!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0-06 16:58:11
  火烧,可能是当地的叫法,我从小就这样叫,大约外地叫烧饼差不多。我还是喜欢这个名字,火烧,可是把工艺放在第一位,所以才有“三把火”的说法吧。虽不在我的老家,但也寄予了乡愁,那个滋味始终在记忆里,再去寻味,咬一口,乡愁就释放了,甚好的感觉。谢谢罗老师的美评,遥握,问候秋祺,谨祝编创快乐!
8 楼        文友:郑德友        2023-10-06 11:41:03
  喜欢吃驴肉火烧,常去光顾,也知道河北的这道名吃享誉海内,没想到在山东荣成,竟还有一家盛记火烧。从老师的文章中,已读出妥妥的一款美食!从字里行间,已经溢出特有的香味,勾起味蕾的系列反应……很赞成老师的那句,“风味是美食的灵魂”。坚守一种风味,而不变初衷,那是需要一种坚实的诚信呢,几十年一如当初能有几家呢?看来老师的家乡物华天宝啊,不光能第一眼看日出,还有着浓浓的美味,好地方!遥握,问候!秋琪,快乐!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0-06 17:01:15
  谢谢郑老师的美评。美食之所以能勾住我们的味蕾,保留在外面的记忆里,一定是有着灵魂的,火烧的味道早就飞了,但灵魂的味道还在。我掌握盛家火烧的故事不少,也算是历史,写出来,丰富这一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吧。各地都有烧饼,可能风味和故事都不一样,都是留下的精粹。遥握,期待郑老师的佳作,问候秋祺,谨祝编创快乐!
9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3-10-06 12:00:29
  火烧,可能在上海就叫“大饼”,每一个地方的叫法不同,每一个的品味不同。在江苏省,有一种饼叫“黄桥烧饼”,也非常有名,我曾吃多次。老师笔下的“盛家火烧”,从来历到制作,都非常周全,并倾注浓郁的人情味,写出了不平凡的味道。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0-06 17:03:58
  谢谢小溪老师的留墨,可能各地叫法不同吧,炊饼,烧饼,大饼,包括新疆的馕,可能都属于一类面食,我小时候听到的名字就是火烧,感觉这个叫法很本地化,更亲切。火烧,这两个字,突出的是工艺,我记得也有道理。谢谢小溪老师的美评,遥握,问候秋祺,期待你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10 楼        文友:周丽纯        2023-10-06 12:23:16
  火烧我没吃过,听说过。通过老师阅读老师的作品,让我知道了火烧的前世今生。了解了老师与火烧的情缘,那是打小就留在骨子的味道。演化成一种传承,一馔千年。
秋之枫叶如霞火红。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0-06 17:07:14
  是啊,留存在记忆里的家乡味道,会跟随一辈子,记忆深处总有一张香喷喷的饼的味道。火烧,可能在外地叫烧饼,大饼,炊饼,基本上是一类。闯关东,不仅仅的上世纪初,很早就有了,盛家人,就是从云南闯关东,后来回返,走到盛家就落脚了,于是诞生了一个盛家村,于是就有了烧饼。文化的传承,尽管辗转,但总能找到脉络。因为,问候秋祺,期待丽纯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丰!
共 17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