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篱】想当然(随笔)

编辑推荐 【东篱】想当然(随笔)


作者:孟飞 白丁,5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3发表时间:2023-12-03 07:13:43
摘要:读史随笔

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初,曹操攻居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少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这里记录的是,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军攻破袁绍的老巢邺城,曹丕进入邺城后,率兵进驻袁绍的府邸,他发现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长得非常漂亮,便把甄氏纳为夫人。之后,曹丕就住在了邺城,与孔融、王粲、陈琳等七人形成一个文学集团,史称“建安七子”。在建安七子中,孔融的岁数较大,知道曹丕霸占甄氏为夫人后,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不符合他的老祖宗孔子所倡导的礼法的行为,便写了一封信给曹操,说是从前周武王伐商纣王的时候,把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了周公。曹操读了这封信,没有领悟到其中的意思。后来遇到孔融,就问信中写的那件事出自什么经典,孔融笑着回答说:“这是我想当然啊。”原来孔融对曹丕的做法不满,所以编造了这个典故来加以讽刺。后来人们就把凭主观想象与事实并不相合的情况称为“想当然”。想当然,也成了一个少见的三字成语,广泛流传了下来。
   不少历史名人都运用过这个成语,但以北宋苏东坡的运用最为精彩,被广为传播。
   北宋赵令畤的《侯鲭录•卷七》有一篇《东坡想当然》,原文是:“东坡先生召试直言极谏科时,答《刑赏忠厚之至论》有云:‘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诸主文皆不知其出处。及入献曰,引过,诣两制幙次,欧公问其出处,东坡笑曰:‘想当然耳。’数公大笑。”
   是说苏东坡在参加一种叫“直言极谏科”的科举考试时,在文章中写了一句“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句话从字面看,意思很明确:“上古的帝王皋陶说有三种人可杀,上古的帝王尧说,有三种人可以宽恕。”但主考官欧阳修等一帮学问家们,虽然满腹经纶,但谁也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相互间也不敢询问交流,都担心因为不明就里而遭到别人的笑话,于是,稀里糊涂地一致给与了苏东坡高分,也就是把他录取了。录取后,要带着苏东坡向皇帝献恩,等到献恩出来后,欧阳修问苏东坡:“你这两句话出自何处呀?”苏东坡不好意思地笑着回答:“我是想当然啊。”大家一听,都笑了起来。
   “想当然”,说白了就是说假话,按道理人们说话办事是不能想当然的,特别是官员们,更应当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像孔融,虽然是因为看不起曹丕的霸道和无德,但在曹丕父亲的面前编造假故事来讽刺曹丕,告曹丕的黑账,这就不是劝谏,而是在挑拨是非,这种品行比曹丕私蓄甄氏为夫人好不到哪里去。最后孔融被曹操杀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苏东坡的想当然,则给人一种毛头小子对学术权威蔑视的感觉。一篇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古人也不例外。苏东坡有了“刑赏忠厚”的论点,就要找出论据来,最好的论据当然是“用典”,古圣贤的语录,是用典的最好材料,但是,在苏东坡接触到的历史文献中,并没有这样的“圣言圣语”,苏东坡便“想当然”了。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做法,如果考官明白他是在“想当然”,后果将不堪设想,“卖弄学识”的罪名是跑不掉的,不但考不中,有可能还会影响未来的仕途。
   知道了苏东坡是“想当然”,欧阳修一众考官不但没有追究苏东坡“矫言伪行”的责任,而且还大笑了起来,这笑声,笑掉了自己被青头小伙子捉弄了的尴尬,也笑出了对苏东坡的赞许。苏东坡的这两句“想当然”,确实想得天衣无缝,从历史资料来看,皋陶和尧这两位古代圣君,确实有说出这样话的可能,如果苏东坡杜撰的是夏桀王、殷纣王说了这两句话,一眼就会被看出来。另外,如此庄重的场合,考官们谁也想不到,苏东坡会有“想当然”的胆量和学识。更重要的是,苏东坡的想当然不同于孔融的挑拨和告状,他是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一个为政的道理:“忠厚老实的人是应该得到奖赏的”,这种观点,彰显的是仁义和善良,本来就应当得到肯定和推崇。
   都是“想当然”,孔融送了命,苏东坡升了官,看来,什么事情都不能轻易“想当然”,“想当然”也一定要以仁义和善良为出发点,这也许可为“善意的谎言”作注吧。
  
   作于2023.11.18,2023.12.3首发江山文学
  

共 167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以《后汉书•孔融传》的一段记载开头,吟出“想当然”的典故出处。周武王伐商纣王的时候,把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了周公,这段杜撰的故事,的确是想当然。几乎所有的人,在“想当然”面前,都只能报之一笑。无独有偶,苏轼科举,也有一段“想当然”的故事,皋陶与尧毕竟处于上古,一个时代,谁也拿不准此典竟然是杜撰。说假话,有人唬住了一批文官大佬,有的人就因此送命,真的是要看想当然的事是何事了。出发动机不一样,结局迥异。从苏轼的“想当然”看,有一种蔑视学术权威的胆量,这种做法毕竟是危险的,但只能影响一个人的仕途,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苏轼的“想当然”,还可以说是一种读书的智慧,可以将典籍故事随机演绎,的确是无人可及的机智与敏锐。从一个角度看,正是不及仕途得失的人,才有可能出语惊人。这个随笔,可以说是猎奇,苏轼的“想当然”可能知晓者多,而曹操那一段,知之者少。作者能够对一个典故,做这样深入浅出地分析,求得一些做事的道理,的确不易。作者读书丰沛,信手拈来,这样的随笔,充满情趣和智慧,读之欣喜,思之畅快。当然,踏踏实实做事,想当然,不能随意,本着有典有出,才是正途。精当有趣的随笔,给我们带来的是人文之趣,机变的启迪。【东篱编辑:怀才抱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2-03 07:42:35
  懂得“想当然”,还真不知其出处。作者以充沛的史学知识,向我们讲述了两端“想当然”的历史故事。不同的想当然,经过不一样。不管怎么说,做事还是不能想当然,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作者的随笔,向来精粹,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感谢投稿东篱,希望精彩纷呈,遥握,问候冬祺,谨祝创丰!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孟飞        2023-12-03 08:28:13
  谢谢您的选稿,谢谢您的按语。冬天寒冷,老师多保重!
2 楼        文友:吴孟友        2023-12-03 10:00:27
  读文,学到不少知识,感佩老师知识渊博,原来“想当然”还有这样的历史典故。文章思想深邃,令人受启发,好文,拜读学习!问好老师!祝冬祺!
3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3-12-03 11:46:08
  想当然,两个典故,不同的出发点,结果也大相径庭。语言精炼,发人深省,拜读老师佳作,问好!
随心而有趣的人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3-12-03 17:17:20
  不是读吴老师的文章,我还真不知有这么两个“想当然”。长知识了!好随笔,引人思考,给人启迪!点赞!遥握问候,谨祝冬暖笔丰!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